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哲学与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哲学与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时间:2021-03-22 13:03:55

相关推荐

哲学与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边界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给自己的思想洗洗澡总结

边界的定义

我们发现了人的认知边界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主要在认知边界上,但边界究竟是什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因此对于边界,我给出的定义是:

大脑的思维结构所铸就的边界不是经验知识构成的边界

这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人类既有的思维模型构成了生活的边界,好消息是人类文明每一次进步都源于逻辑变革。

举些例子: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一个人过去的成功,会把你束缚在价值网里面,而你过去的价值网就会成为你的窘境。你所在的那个价值网成为了你的边界。而窘境的另外一面,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增长,所谓的增长,就是从一个经济结构跳到另外一个经济结构,以完成认知边界的突破,取得百倍的增长。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下,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不可通约性”。我们总认为是科学家一代继承了上一代,从而一步一步得走向了真理。但这本书说“不对”, 任何前后两代的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根本不相容,不但不相容,连他们做比较都不能做。 所以前后两代的科学思想是不可通约的,并不是前一代的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改变了,而是他们老了,死了。但另外一面,科学又是怎么进步的呢?在《科学革命》里就指出,是后一代革了前一代的命,于是科学进步了。你只有承认牛顿力学错了,才有可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条第二曲线才有机会壮大。

人生也是一样的,不破不立,我们如何突破自己的边界呢?那就是开天眼,在边界之外找到一个基点,站在这个基点上,当你回望这个边界的时候,它就被破了:

虽然我们还有边界,但我们的边界增大了,视野更大了。

但我们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很难触碰到我们的边界。边界是由思维模型定义的,那突破边界的钥匙也一定在思维模型里。

批判性思维

有什么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遮蔽性和认知边界呢?

有肯定是有的,但这个思维工具只对一小部分人有用,叫做批判性思维。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三个思维模型:

批判性思维给思想洗洗澡在生活中如何应用不可知论的小工具

先来看一下批判性思维,在《穷查理宝典》中记录了一个关于掘地蜂的故事,说掘地蜂在产卵之前,会先把食物拖到洞里,然后产卵,让这些小掘地蜂吃。研究这些掘地蜂的科学家惊奇的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掘地蜂找到食物后,先把食物拖到洞口,然后进去看一下卵还在不在,如果在,它就会把食物拖到洞里去。科学家很震惊呀,掘地蜂居然也能像人一样决策,判断,但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掘地蜂进洞查看的时候,把它的食物往后拖了一段距离,等掘地蜂出来之后没发现食物,它就会出去找一下,找到之后还是会把食物拖到洞口,然后还会先进去查看一下卵还在不在,就这样连续做了40多次,每次都是一样,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不是掘地蜂有决策,判断的能力,而是掘地蜂内置的基因让它这么做的。

脑科学家丹尼尔·丹内特说: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凭什么说你每天自认为的思考,决策不是由你的内置基因在起作用呢?促使你决策的背后力量,到底是谁呢?你真的能回答吗?

在人类进化的300万年里,一开始人只是用眼耳鼻舌身来认知世界,但慢慢的,随着生存度的下降,人类为了活下来,进化出了理性思维。因此,人的大脑有两种机智:

系统1-直觉(由基因决定)系统2-理性(由思维决定)

但人类的99%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跟着感觉走;只有1%的行为是由既定的思维来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自圆其说,我们只不过是在决定之后,找了一套说辞来解释自己的决定。它们都是自发式的行为,只是背后的作用机理不一样,因此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种机制的不同之处。

在戴维·巴斯的《进化心理学》中指出:人的大脑是为了解决几十万年前人在狩猎阶段所面临问题的机制。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快速决策

在《超越智商》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时代,前方出现了一只狮子,作为人,你应该是看到狮子之后马上跑才能存活下来,而如果你看到狮子之后先想一下再做决策,你就被狮子吃掉了。

这就是快速决策,人怎样才能做快速决策呢?把这个决策内置到基因里,当再面临同样的场景时,你可以不用思考就马上做出决策。这就是系统1,它的决策机制都是内置在基因里的,是自发性的,可以快速且自动的启动。

科学家发现,人类一出生就内置了很多模块,比如刚出生的婴儿能认出他的妈妈,那是因为基因里内置了面孔识别模块。所以,人类99%的决策都不是由你的大脑作出的,而是由基因作出的。内置到基因里意味着必然发生基因突变,才能遗传,但人类快速进化的几千年根本来不及发生基因突变,因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说:人类基因里根本没有理性模式。

但幸运的是,轴心时代的人类进化出了理性工具。怎么体现的呢?在《人类简史》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七万年以前,人类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之后,人类有了虚构故事的能力”。请问,虚构故事不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型化吗?所以说认知革命开启了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路,而不在停留于“基因进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上。

我们总以为是那个理性的“你”在做决策,但事实是你大脑里的“思维模型”在做决策。而人类的快速进步来源于逻辑变革,也就是思维模型的不断更迭,而且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看看近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明白了。既然人类进步来源于思维模型的更迭,那人该如何学习才能让自己进化呢?答案是训练自己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获取信息

具体如何做呢?

用我们的理性学习思维模型,然后不断刻意练习,将该思维模型内置到你的基因里去。

说的很简单,但我们必须面临一个重大问题:你看到的思维模型都是好的吗?都是正确的吗?到底是你在控制你的思维模型,还是你的思维模型在控制你?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时候可以定义一些新的词来让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语言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比如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反政府等字眼的世界,那个世界的人们想象不到战争是什么?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因为语言通过影响思维,进行影响行动的。在《自私的基因》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基因为人类服务的,还是人类为基因服务的?直觉上看,你会认为基因是为人类服务的,用于制造我们的副本,因为基因通过遗传让我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下来。但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恰恰相反,我们的存在是为基因服务的,帮助基因制造他们的副本。

看一个例子,汉密尔顿通过观察蚂蚁的各个聚居地解释了利他主义。这些聚居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共享基因,都是由一个蚁后产生的。当受到入侵的,白蚁士兵就会牺牲自己保护蚁后,这是利他,但也是白蚁士兵为了保护自己的种群基因能不断繁衍下来而作出的牺牲。无论是那个种群,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繁衍下来的。我们人,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罢了。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人类到底和动物又什么不一样?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由基因和模因共同进化的结果。什么叫模因呢?模因就是人类的第二类复制子,即文化基因。模因这个新词其实概括了我们之前说的所有关于思维模型的词汇。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生物的进化通过基因的复制,而文化演化则是基于模因的传播。基因通过性交传播,模因通过社交传播;基因的阻止方式是安全套,而模因的阻止方式是批判性思维。基因传播的载体是孩子,模因传播的载体是思想。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到:

生物是基因的载体,而生物进化不是为了生物的利益,而是为了基因的遗传和传播。人类是模因的宿主,模因不是为了人类宿主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自己的传播和流传。

由此,我们获得两个洞见:

你的信念是独立于你的存在你的信念和你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

你的信念是为了促进模因传播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模因,所以《机器人叛乱》这本书里就讲了我们应该从中逃脱出来。由此,我们也能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有两个原因:

缺少正确的心智模式拥有被污染的心智模式

在《超越智商》里说,聪明人之所以会做蠢事,最惨的是他们有被污染的心智模式,而这些心智模式指导他们做了蠢事。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在《机器人叛乱》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模因清洗工程,在学术上,我们称为批判性思维

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将坏的思维从你的大脑里清洗掉,像健身房的教练一样,当你这个动作做错了,给你指出来,让你改正的。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思维的教练,让你对你的思维展开批判。

给自己的思想洗洗澡

如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批判呢?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特别多,但我们这里只讲两个:

哲学上的逻辑三洽科学上的可证伪性

逻辑三洽

哲学上的逻辑三洽来源于王东岳老师,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但是知识有暂时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我们称之为正确,如果我们的逻辑模型是暂时正确的,那你就可以使用这个逻辑模型进行决策。逻辑三洽要点有:“自洽”,“他洽”,“续洽“。我们一个一个看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逻辑自洽:你的理论体系在狭义逻辑上必须不发生矛盾,在广义逻辑上通洽,也就是在狭义逻辑的高层,感性逻辑的底层通洽。通俗的说就是你的模型和你能观察到的证据是相合的。他洽:对你暂时还不能否证的其他学说,你与之融洽。

举个例子,早在古希腊时代,阿里斯塔克就已经提出了日心说,但没有被人接受,因为它无法与其他学说通洽。如果是日心说,那地球是移动的,当你抛出一个物体,为什么它又会回到手里,当时没有牛顿的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因而在当时它不满足他洽。就是你的模型和相关模型之间达成吻合。续洽:对新发生的信息量,你的模型必须兼容。

举个例子,牛顿的引力学说在宏观世界全部成立,可从法拉第发现电磁现象,到麦克斯韦证明电磁场的四组数学证明完成,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牛顿的引力学说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的运动,因为引力需要在非常大的质量下才能表达,至此牛顿的引力学说崩溃,取而代之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效的解释了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因此相对论暂时符合续洽。

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我们称该模型是暂时正确的。借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其目的都在于使我们的经验互相协调,并将它们纳入逻辑系统。因此,无论你如何喜欢或者讨厌一个观点,请先检验一下它背后的逻辑是否正确,如果有很多人都相信它,但不满足逻辑三洽,都请质疑它。

可证伪性

科学上的可证伪性,是我们的第二个思维工具。在《机器人叛乱》里检验模因有四条标准:

避免安装对载体有害的模因力争只安装反映世界真实信念的模因,即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不要相信力争只安装不排斥其他可能性的欲望模因,即该学说主张一家独大,全盘否认其他学说的,也不要相信,因为它无法包容其他可能正确的模因一定要避开那些抵制评估的模因,即拒绝被质疑,主张自己完全正确

第四条尤为重要,如果一个模因无法让其他学说评判,它就相当于宗教一般,特别是像邪教一样,千万不要信。你是否有自己的证明方式呢?这个世界暂时有两种证明,一种叫证实法,一种叫证伪。证实法是说如果一个理论是对的,就一定会有相关的证据,只要相关的证据出现了,那这个理论就是对的。证伪法是说如果一个理论是对的,就会有相关的证据,如果相关的证据没有出现,那这个理论就是错的。在心理学很多是采用的证实法,但在科学中,则是证伪法,否则这样的学说是不会被主流科学家接受的。

因此,可证伪性更为重要,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也要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这个理论就一定有问题。 卡尔波普尔说:“是否具备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第一指标。”可见可证伪性的地位。

那什么是不可证伪的呢?

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占星术,算命师等,都不具备可证伪性,关于宗教的也有一部电影可以推荐一下:我的个神啊。

总结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基因和模因(思维模型)决定的,很多模因都是有害的,所以必须对模因进行评估,这个思维工具称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工具,分别为哲学上的逻辑三洽和科学上的可证伪性,掌握这两个工具,大部分模因就能被我们清洗掉了。

刻意练习:

你最相信的信念,或者思维模型满足逻辑三洽和可证伪性吗?

reference

混沌创新院课程笔记

《进化心理学》-戴维·巴斯

《穷查理宝典》

《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者的窘境》

《科学革命》

《自私的基因》

《人类简史》

《机器人叛乱》

《1984》

《超越智商》

《科学发现的哲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