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吉林白城全力建设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

吉林白城全力建设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

时间:2018-07-26 00:08:42

相关推荐

吉林白城全力建设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到21世纪,当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成功完成了以吃饱为目标的“食品数量突围战”之时,人们面临的是又一场事关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种族品质的战争,那就是“餐桌保卫战”。

面对着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白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时度势,于初,郑重提出,发挥资源潜力优势、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在白城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生产基地,并将任务逐项进行分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白城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在东北经济区域中,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第四条欧亚大陆桥、“长吉图”规划主轴线和“中蒙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白城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在全省有六个第一多:一是人均耕地第一多,实有耕地面积1528万亩;二是草原第一多,可利用草原面积1328万亩;三是宜林地第一多,现有林地406万亩;四是水面第一多,境内有嫩江、洮儿河等主要河流8条、水库10座、大小泡沼300多处,可利用水面138万亩;五是芦苇面积第一多,面积251万亩,年均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六是光热资源第一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10小时,平均气温5.2℃,有效积温3000℃,无霜期144天。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为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生产基地”提供了扎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在工作上,主要举措是:开展土壤污染源普查,为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生产基地储备科学数据。白城土壤污染源普查涉及5个县(市、区)75个乡镇、884个村、25个国营农牧场,1113万亩耕地,其中:重点区域88万亩,一般农田区1025万亩。采集土壤样品11026个,其中:重点区域5904个(大中城市郊区1244个、工矿企业周边4660个),一般农田区5122个;在全市设置常态化监测点1847个。底,全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的样品采集、样品制备、送样、数据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完整且全部分类归档;样品分类存贮,采用样品架、装箱等方式存放;设立全市常态化监测点标识牌1847个。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调查摸底,为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生产基地打好基础。种植业方面污染,一是化肥、农药污染。白城市化肥施用情况:41.38万吨,43.81万吨,增加到71.5万吨;农药使用情况:3423吨,3597吨,为4110吨左右。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土质恶化,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农药的施用量逐年递增,土壤残留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剧毒农药,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农用地膜污染。据权威部门统计调查,全市每年农用地膜使用量约7100吨左右,其中,有7000吨残留在土壤中,残留量几乎达100%。三是农作物秸秆污染。,全市秸秆产量约为652万吨左右,虽然采用秸秆综合利用,但仍有约130万吨左右秸秆田间焚烧,家庭烧柴约360万吨左右,给环境带来污染。三是养殖业方面污染,据底统计,全市肉牛发展到34万头,奶牛量达18万头,生猪270万头,羊460万只,其它肉鸡、蛋鸡约50万只左右。全年产生粪便约为65万吨,尿液45万吨。这些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农户散养畜禽粪尿及少部分规模养殖场露天等待处理的粪肥,经雨水冲淋和地表径流空气挥发所致。

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开展农业污染源防治工作。一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污染;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施用有机肥和沼肥等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推进畜牧业、渔业健康养殖,实施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监管,减少畜禽粪便和水产养殖污染。强化监测。利用现有的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重点开展嫩江、洮儿河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趋势。二是推进农业生态建设。推广“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为农业产业模式。利用秸秆综合、畜禽粪便制取沼气,用沼渣、沼液还田肥地,改良土壤,形成绿色有机、循环经济、低碳生产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三是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基地等,重要农产品产地以及工矿企业区周边、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等重点区域,采用大尺度网格布点方式,进行产地环境安全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数据档案,对农产品产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在本辖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面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四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监测网络。在全市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等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面源污染及产地环境安全变化动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对调查、监测数据及时更新、汇总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建立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科学预警监测和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年初以来,白城市在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以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等限用农药为重点,开展农药残留超标隐患排查和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违法违规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行为。共检查农药经营门店387家,检查市场43个,印发宣传资料0.58万份,立案查处4件,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确保了农业生产用药安全。

加大食用农产品溯源管理。为了抓好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白城市开展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排查登记工作,依法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同时,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严肃排查使用禁用农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检查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6次,检查蔬菜基地27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个,为推进食用农产品溯源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大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力度。为了抓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监管,主要检查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三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监测这些企业生产的芹菜、韭菜、豆角、油菜、普通白菜等高风险蔬菜等品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禁限用高毒农药在蔬菜中残留,年初以来,抽取基地蔬菜样品152个,合格率为100%;抽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样品2825个,合格率达98%以上;抽取水果样品402个,合格率均达100%。重点对“元旦”、“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期间监测,有效保障广大群众餐桌安全,增强消费信心。

加大蔬菜棚膜园区建设。加强棚膜园区建设是发展食用农产品生产有效载体。截至目前,全市棚膜经济面积已累计发展到7.42万亩,其中,大棚5.92万栋,面积5.32万亩;温室3.49万栋,面积2.094万亩。建设了以金塔集团棚膜标准化种植园区、洮南市安定镇万宝山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场、洮北区平台镇红塔村雪寒韭菜、洮北林海一农场移动式大棚香瓜园区等为代表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园区)77个。棚室生产项目主要有蔬菜、瓜果、食用菌和畜禽养殖等,,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15.01亿元。其中,棚膜蔬菜面积4.8万亩,总产量11万吨,产值9.6亿元,棚室香瓜1.68万亩,总产量5.88万吨,产值2.58亿元;水果棚膜面积621亩,总产量631吨,总产值713万元;食用菌209亩,总产量0.324万吨,总产值925万元;畜禽养殖棚膜面积1500亩,年出栏15万头(只),产值1.2亿元。常年每亩暖棚纯收入3万元至3.5万元,每亩冷棚纯收入1.5万元至2万元,远远超出了大田的经济效益。

促进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转型升级。目前,白城市已经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各1个,建立国家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8.45万亩。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蔬菜1种,获得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蔬菜10种。,上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蔬菜27种。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产地规模壮大。截至年底,白城市有效使用有机产品证书的产品117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证书的产品26个,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产品199个,白城绿豆、洮南辣椒等7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共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95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全市获得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7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2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49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