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青海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青海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时间:2022-04-15 22:31:31

相关推荐

青海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近几年,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有力地推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在全国牧区率先探索并实践的一种全新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

到去年底,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牧部门备案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91家,成员总数33万人,带动非成员农牧户25万户,合作社数量比的516家增加了5070家,入社成员增加了21.2万人,参与合作社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合作社正在成为现代农牧业新的经营主体。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个产业,辐射到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涵盖粮油薯、肉蛋奶、果蔬鱼等农畜产品生产,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服务、民间工艺、旅游休闲农牧业等多领域,极大地带动了特色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型、联户生产型、服务带动型等方式进行合作,以土地、草场流转为切入点,通过吸收成员土地或草场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或租赁非成员土地,实行集中连片经营,提高了合作社生产规模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37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面积的33%。一批以土地流转方式进行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流通费用,使成员更多地享受到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条,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社员收入,合作社成员收入比非成员普遍高出20%以上。

这几年,各地从不同的实际出发,适应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势头,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社,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努力形成自有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围绕产业链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增强服务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对农牧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目前,合作社已覆盖到从种植到养殖的所有特色农牧产业,全省平均每个行政村就有一家以上的合作社,牧区883个纯牧业村都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从开始建立了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名录制度,每年逐级审核,公布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的合作社名录,对进入名录的合作社择优给予扶持。到底,全省进入规范化建设名录的合作社达1714家,通过全省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行动,带动促进“空壳”合作社加快发展,大部分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了财务管理等制度,印制了《成员证》,明晰了股权关系。

几年间,我省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形成了省、市(州)、县三级联创的格局,全省部门联合评定省级示范社达到95家,有8家合作社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有5家农机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至全省扶持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累计达到近1亿元,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省级示范社和大学生村官领办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安排项目扶持资金6475万元。另外,从起至,共投入资金2.03亿元,专门用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

为使合作社达到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目的,今后全省各地还要从做到“四个结合”、强化“五项措施”入手,即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与推进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重点推进规范化建设,提升合作社规范水平;强化项目资金扶持,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加强人才支持,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合作社发展良好氛围;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贵德:规模发展规范建设

近年来,贵德县以农牧业规模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首要目标,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根本宗旨,把促进规范建设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目前,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200家,成员1895户,带动农户4200多户,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县农牧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2.3亿元,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贵德辣椒、长把梨、软梨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商标,贵顺源鸡蛋、秀宝藏香猪、绿色河畔蔬菜已成功注册商标,先后引进了万寿果、大樱桃、紫椒、秋葵等新品种,以及喷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总体看,全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合作社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人才缺乏、运行机制不规范等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贵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并在支农资金、贷款贴息上给予支持,抓好横向联合,有效整合各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市场销售等资源,形成抱团经营、协同发展的格局。

同时,县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及成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今年,全县还集中利用1个月时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及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拟保留合作社163家,对名存实亡的13家合作社拟劝其注销。

湟中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

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地处浅山地区,人多地少、交通不发达,农业种植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9月,为规范蔬菜种植发展,全村注册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

,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200多户,通过合作社年增收8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800元,合作社社员比非成员人均增收1600元,增长了22%;种植的无公害菠菜、娃娃菜、西兰花等蔬菜销往了西宁,高原上的蔬菜还坐上了飞机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超市。

几年来,合作社统一供应种子、化肥、农膜,统一生产质量安全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使全村露天蔬菜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2亩,扩大到1800亩,有力地推进了本镇乃至全县蔬菜业的发展。

如今,苏尔吉村合作社特色蔬菜种植正在走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为本村和临村的近400村民就近解决了就业。今年,全社蔬菜销售量大价稳,每天仅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销售就达2万公斤,部分蔬菜种植户收入达4万余元,人均5000多元。

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授予“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

海东:落实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服务

近年来,海东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狠抓政策推动,促进规范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1932家,成员42388人,注册资金15.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海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由只重视数量向注重质量迈进,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过渡。为顺应新形势,该市在创建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服务成员好、经营效益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示范带动好的要求,指导合作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财务会计和利益分配制度,极大激发了合作社内生动力,推动着合作社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进。

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化分工的需要,海东市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挖潜力,扩展服务,全市出现了以资本合作、劳动合作、科技合作、销售合作、资产合作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参与主体既有龙头企业、涉农部门、村集体,也有农村能人、种养专业户及返乡创业人员和大学生,这些合作社既围绕主导产业抓生产,又积极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流通服务,建立起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统一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运作体系,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全市合作社年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总值达2.9亿元,统一销售农产品达80%以上的合作社327个,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比例达80%以上的合作社19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32个。同时,获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9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

为提高专业合作社人员经营管理水平,海东市在科研院所、党校、职业学院等举办各类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并整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培养了一批有动手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示范户,加快了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各级农经部门合作社辅导员、合作社负责人2300余人,各类合作社成员约3.4万余人次。

门源惠农农牧业专业合作社

门源回族自治县惠农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北山乡沙沟梁村,全村人均耕地3亩,以传统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底,5名来自财会、农业、畜牧等不同专业的同龄大学生与220名沙沟梁村社员共同出资70万元注册组建了门源县惠农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保底+分成”的“二次返利机制”,整合沙沟梁村的3120亩耕地和240头牛进行了集约化经营。

合作社为土地耕作提供“九统一”服务,收益分配上按240元/亩进行保底、盈余按农户与合作社6:4的比例进行分成。经测算,五年中农户亩均年平均净收益340元左右,比分散种植农户年均高出56元。养殖业按四统一的办法,农户自愿入驻由合作社出资建成的养殖小区进行集中饲养。五年中,年均每头牛净收益800元左右,入驻养殖小区农户户均年净收益4000元左右。

经过五年多的土地集约流转经营和集约化养殖,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格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也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省农牧厅、海北州人民政府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青海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海北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

大通:创新机制重点扶持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引导和培育了一批运营情况优、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这些合作社为典型,带动了全县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全县共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合作社入社社员6133人,辐射带动农户28050户,流转土地达28657.9亩。拥有商标品牌10个,其中3个品牌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1家、市级示范社16家。

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大通县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等政策措施,县农牧、工商、供销联社、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逐步发展壮大。

自以来,通过多种渠道,全县积极争取省市部门资金710多万元,对马铃薯、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注册了朔山、文泰等10个商标。通过几年的创建活动,大通国良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大通新华农机合作社等11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大通录明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6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为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全县多部门联合指导健全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严格资金管理,强化合作社监测。在快速提升合作社生产规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上,积极倡导全县合作社建立行业联合,设立了全县第一家青海省青草源联合。同时极力倡导开展“农社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实现鲜活农产品一站到消费者餐桌的新模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