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适应新常态研究新三农

适应新常态研究新三农

时间:2023-02-09 04:55:43

相关推荐

适应新常态研究新三农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任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对于每个地区、每个行业、企业和个人都有花团锦簇、充满挑战的机会,更有荆棘丛生、险象环生的“陷阱”。作为“三农”工作的决策者和“三农”工作的从业人员,只有适应新常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三农”工作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 年贵州“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

年我省“三农”工作成效显着、亮点纷呈。一是粮食产量达到 1138.5 万吨,增长 10.5%,为“十二五”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4%,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业增加值增长 6.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全省减少贫困人口 170 万人(按2736 元新标准计算),11 个重点县,159 个贫困乡“减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33.4%下降到16.3%。四是“四在农家 ?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行动计划效果明显,建成通村油(水泥)路 1.4 万公里;解决 300万农村人口和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已竣工 34.61 万户;美丽乡村遍地开花。五是全省茶园面积达到 652 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六是划定了 9条林业生态红线,完成造林 42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七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增加到 213 个,2160家企业入驻园区,全年园区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170 亿元。八是“诚信信合、村村通”工程实现全省覆盖。九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建成农村寄宿制学生宿舍 115 万平米,乡镇教师公租房 4.5 万套,400 万农村学生吃到了营养午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提高,参合率达到 98.9%。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了 2125 元,增幅达 15.4%。145.97 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等等。十是省级财政在收入放缓的情况下,还增加了农、林、水支出 7.32 亿元,达到了 71.4 亿元,累计支出完成391.55 亿元。足额兑现强农、惠农、富农补贴 38.19亿元。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加大,全省涉农贷款余额 4803.3 亿元,较年初增加 933.1 亿元,增长 24.1%。供销系统实现购销两旺,全年供销系统购销总额有望突破 350 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 20%。

二、我省“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从农业自身来看,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受土地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又存在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在贵州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三是生态环境退化,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不高;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不强;五是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六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生态治理效果有待提高;七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的能力不足。加之贵州科技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具体来说:存在“三多三少”:即“土专家”型科技人员多,“科班”型科技人员少;传统型科技人员多,创新型科技人员少;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科技人员少。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有的自身技术过硬,但指导能力差;有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不强,不能把实践经验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面上的农业生产。

(二)从农民的角度来讲,突出的表现为数量太多、素质不高,既造成人均资源紧缺、人地关系紧张,又存在“人满为患”、“盲多之患”(文盲、科盲、法盲)。在贵州的农业人口有 2400 万,占总人口的 60%,且有逐年增加之势。庞大的农村人口超越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严重地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就业难、脱贫难、提高素质难、保持稳定更难。贵州农民还有些缺点,当然,也是他们的优点。比如,虽然他们羡慕城里人,由于自卑而不愿意与城里人交往;虽然他们卫生意识较差,由于自尊而不愿意被别人说;虽然他们学问不高,由于需要自信希望别人向他讨教;虽然他们穿着并不时髦,由于干农活而追求的是舒适和方便;虽然他们钱不多,但不经常把钱挂嘴上,因为乡邻互助同样可以办成事情;虽然他们法律意识欠缺,所以,找熟人调解就成了纠纷解决的最佳选择。

(三)从农村的情况来分析,以贵阳市为中心,市州所在地为轴点,县(市)为集群的城市(镇)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资源,聚集了全省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和大量的财富。农村生活上无忧,但经济弱势;政治上有靠,但民主缺失;管理上有规,但文化落后。目前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不少村现在还存在着“宣传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的现状;三是农村路难行、水难饮,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四是社会资本不愿流向农村;五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党建水平有待提高,空壳村所占比例较大。

三、适应新常态,做好“三农”工作的思考

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农村的现代化难点在“三农”、重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要实现农村翻天覆地换新颜、农业日新月异大发展、农民扬眉吐气同步小康,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三农”。

(一)以“三化”兴“三农”,开创新局面。进入“十二五”这四年,贵州农村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的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改变,在“两加一推”主战略指引下,一个个农业高效示范园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批批农业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一群群的农民向新型产业转移。许多地区的农民搬进了新村,住上了新居,发展了新产业,过着功能完备、品位高雅、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文明生活。全省“三农”工作背景的根本改变,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我省工业化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贵州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许多地区立足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带农业,大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主导力量。农村工业化带动企业积极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也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开创了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省委提出的“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农村工业化不断改造升级,在加速发展中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提质增效,有力推动了工农互动、城乡统筹、城乡共荣,成为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推进我省制度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二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民从低生产力的传统农业部门向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步减少,相应增加了人均土地资源水平,加快了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进程,加快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的步伐。城镇化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不仅开拓了更广的发展空间,有效地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现代素质和技能,对从根本上解决交织在一起的城乡各种问题,解决城乡收入不平等,权利不平等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正在解体,与二元结构相联系的政策和制度已开始动摇,有的已经废除。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对农村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农村土地重新确权、登记和颁证,实现了土地“三权分置”,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曙光。三是农业因为科技进步和市场化、信息化有了新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土地和劳动的简单结合,转向科技、资本、人力和土地的结合。农业经营已由分散的自给自足方式转向种、养、加工和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生产方式。农业的政策目标已由追求农产品供给,转向追求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目标已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强调质量安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之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趋于合理,城乡互动得以加强,农业步入新的常态。

(二)更加注重“三农”,迎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抓好“三农”工作,要抢抓历史机遇,肩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责任,真正做到重农、惠农。重农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印在文件上,而是要在制度、具体措施上作出实际行动,力求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树立重农思想。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到亲农、爱农、扶农和助农,认认真真关注农村、清清楚楚了解农业、情真意切关爱农民,与农民走得近一点,理解农民的心更透一点,体验农民的生活更实一点。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白天在农村转,走进农民家,既访贫、又问苦;晚上与农民座谈,从生产生活谈起,问计、问需、问政于民。哪里黑,哪里住,做到夜宿农家不言累。动脑筋、动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二是出台强农政策。将重农思想转变为强农政策,通过落实政策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把致富农村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做到藏富于农、长富于农。把历史上长期对农民的索取变为对农民的补偿;在政治上善待农民、尊重农民,把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农民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三是推行差别化发展。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奠基人、英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曾说:城市与农村要形成一对夫妻。要做到优势互补,不要企图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再从城里动员回庄稼地。我省土地本来就匮乏,却还有良田撂荒,粮食产量就成问题。因此,不能把农业当作农村的唯一途径,更不能把农村与城市隔离开来,拉大了城乡差距,要提倡城乡差别化发展,跳出“三农”言“三农”,从战略总体上把握,统筹安排。在具体措施上重点突破,以带动全局。这样的城乡结合才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三)把握几个关键,走出“三农”新路子。一是找准病根。我省农业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素质较低,另一个原因是经济社会制度不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只有工业发展了,才可能为农业提供现代装备,才能加快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城镇化发展了,才能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而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农业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和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不仅需要大量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需要从农村选用高素质的人力和人才,而且还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从这一角度讲,贵州不能说农业拖了现代化的后腿,相反,应该说工业化、城镇化的滞后,堵住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二是善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不足也是对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省人均耕地 1.67 亩,略高于全国的人均 1.52 亩,但耕地质量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加之长期的分散经营缺陷,“鱼缸里养不出大鱼”。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很难对接起来。当然,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鼓励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速度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在 GDP中的比例可能继续下降,但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不是农业比重,而是选择什么样的农村发展路子。三是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吃透省情、县情、乡情,立足多彩贵州,尤其要看到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场所,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淳朴的乡风、乡情、乡韵和乡愁是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乡村旅游的最好载体。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注定了我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之路的选择。我省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 92.5%。土地分散、耕地贫瘠,是典型的山地农业省份。全省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致富奔小康也在山。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是发挥贵州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扩大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立足贵州山地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四是注重统筹。继续坚持“四在农家 ? 美丽乡村”建设,锲而不舍地抓好、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同时,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以“五心教育”为载体,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能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总之,“三农”工作牵涉面广、关系重大,要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必须适应新常态、做出新抉择,培养一代新农民、加快建设新农村、奋力发展新农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