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手游卡牌小小三国志攻略 英雄三国策略卡牌三国志攻略

手游卡牌小小三国志攻略 英雄三国策略卡牌三国志攻略

时间:2021-08-24 11:42:07

相关推荐

手游卡牌小小三国志攻略 英雄三国策略卡牌三国志攻略

如果你想领教世间全部的虚伪,就一定要认识江别鹤!他从江枫身边的小小书童,靠着各种阴谋诡计一步步成为了名冠武林的江南大侠,此人的狡猾堪称人类的巅峰。在三国志11侠骨留香的MOD里,尽管他的武艺放在所有江湖高手中并不算出类拔萃,然而伪善特技集合了原版游戏的待伏和妙计,且外交亲善的友好提升幅度也加倍。辩才有20%的概率开启论客的舌战,把他原作里道貌岸然忽悠世人的样子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是最喜欢林志颖那一版的《绝代双骄》,他的结局是被儿子江玉郎杀死的,像江别鹤这种家伙如果还能好好活着简直没有天理!#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三国志11侠骨留香

孙策的战略眼光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策这个人物着墨并不算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臂力过人,武艺十分高强,堪称一员年轻的虎将。演义第十五回写道,孙策在与扬州刺史刘繇交战时,不到三合,便把刘的部将于糜生擒过去。敌阵另一员将樊能挺枪直追,孙策猛回头,大吼一声,吓得樊能翻身落马,破头而死。待孙策回到自己阵中,那于糜已经被他活活挟死了。

“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孙策的威名由此大震。

演义描写孙策聪明才智的地方少于史书,只写了两个故事:一是他进取江东时,利用腿部中箭,制造阵亡假象,巧夺秣陵。二是随后诈取查渎,调动敌兵,大败王朗、严白虎。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来看,孙策颇有点战略头脑,是一位谋深计远的统帅。

史料上讲,孙坚战死在岘山时,孙策才十七岁。为了替父报仇,他毅然离开家乡,投奔袁术。孙策才智聪颖过人,作战屡建功勋。袁术曾暗暗自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但袁术由于野心的驱使,始终不肯重用孙策。起初,袁术许愿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当事到临头时,他又自食其言,半路改变主意,让丹阳人陈纪接任。后来,袁术又派孙策攻打庐江,许愿拿下此城便让他当太守。可是,孙策历经苦战攻克庐江后,袁术便召回孙策,把庐江太守这个职务委给了他的老部下刘勋。孙策自此怀恨在心。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汉室已经衰微,袁绍据河北,曹操占河南,各霸一方,自己依附袁术必然无所作为。于是,他下定决心脱离袁术,进击割据势力较为薄弱的江东地区。公元 195 年,孙策率领千余人和数十匹战马,渡过长江,一路苦战,破刘繇,逐王朗,杀许贡,队伍不断扩大,最后终于占据了吴、会稽等六郡,在江东一带建立起孙氏政权。这比起他的父亲孙坚来要强得多。何去非在《吴论》中讲道,在数路诸侯讨董之战中,孙坚曾占据南阳,已有数万人马,倘若把此地作为继续壮大实力、攻取洛阳的基地,那是会大有作为的。但是,孙坚轻易地把南阳让给了袁术,失去了立足之地。后来,他虽率孤军打进了洛阳,却不得不受制于他人,为人所用。而年轻的孙策却能胸怀全局,趁着曹操、袁绍、袁术、刘备等多路军阀逐鹿中原之际,果断地将矛头直指具有长江天险、物产富庶、割据势力较弱的江东地区,并一举获得成功,造成了东吴后来与魏、蜀争夺天下的鼎立之势。若不是雄才大略之人,是不会有此战略远见的。

孙策在平定江东的作战中,也充分显示出统筹全局、灵活用兵的指挥才能。例如,他打败刘繇后,盘踞在当地的大大小小的土匪群盗,仍在作乱。有人建议先扫平这些匪寇,巩固后方,再行南下。孙策冷静地分析了敌情,认为盗贼素无大志,容易成擒,一俟会稽平定,还扫鼠辈,就如同摧枯拉朽了。于是,他率军直接南下,进取江东重镇会稽。待打下会稽后,才回兵剿匪,首先击败势力最大的严白虎,其余的不战自溃,很快取得了胜利。

兵法曰:“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 域。”察全局,谋万世,正是孙策的高明之处。

《三国演义》对上述史实没有具体加以描述。然而,从罗贯中虚构的另一个故事中,也可略见孙策的战略眼光。演义中讲孙策决定进军江东时,手下无兵马,他便把父亲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作为“质当”(抵押品),向袁术借出“兵三千,马五百匹”。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偶得传国玉玺,便认为“必有登九五(皇位)之分”,而孙策注重的是实力,是地盘,认为传国玉玺不过是件空物。此一点,就足见孙策比孙坚高明许多。

《三国志》陈寿写了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吗?没有!只有投奔刘表,躬耕于野。明显在襄阳附近之野。那么这个南阳在汉朝明确的是指郡名称,就解释了所有疑问。宛的名气比南阳郡大,也比南阳郡历史更久远,而隆中却是沒人知晓一个小小山村而己。要求诸葛亮前就有隆中明确记载是不现实也不可能。

裴松之明确陈寿之野是隆中而不是南阳宛城。

郦道元《水经注》也明确了隆中,並且告诉人们:蜀记中刘弘来到隆中,说这里是三顾茅庐之地。

司马光《资治通鉴》明确诸葛亮在隆中生活直到三顾茅庐,其间十余年之久,而不写躬耕了,当然沒有了南阳卧龙岗。为何不写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这段历史?只能说作者不认为诸葛亮真的靠种田为生计的史实,即使有也是在隆中。这个躬耕于南阳就是当时襄阳隆中了。

无论裴注《三国志》还是地理、人物、事迹名著《水经注》和巨大影响力的《资治通鉴》等,都很清楚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但是史学家们都把隆中定在南阳邓县了。他们不会认为"隆中”是汉朝时的襄阳隆中、而写出一个历史混乱的历史巨著,也不需要用注解来解释。在这些大史学家心中是沒有疑问的!即使种田也是在隆中!

那么再看看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料全部指的隆中,这是卧龙岗的硬伤。我们看看诸葛亮几百年间的记载:

南朝梁(514~5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约300年)。"卷六 吴蜀人 119(页) 武候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页)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

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这些事实足以认定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别被《三国演义》忽悠了,真正上的刘禅,“一个可以顶仨诸葛亮”

刘禅巧妙使三股朝堂力量相互制衡

刘备统治蜀汉期间,位于四川的蜀国在朝堂上有三股不同的权势力量:第一、跟着刘备白手起家,出生入死打拼天下的人。

第二批是攻下荆州后,留在刘备身边做将领的荆州官员;第三批是四川一带本就存在的当地官员。

在《三国志》描述的真实历史中,蜀汉后主刘禅是蜀、魏、吴三个国家继承人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有四十一年,这三股朝堂力量从刘备统治蜀国到刘备逝世刘禅登基一直都存在。

刘禅如果是个昏庸无道的庸君,他是怎么做到在位四十一年却不被这三股朝堂势力中的野心家推翻下台的?

刘禅能做到将三股朝堂力量稳固均衡,让他们互相制衡不至于有一方或者多方力量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帝王之位,光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证明刘禅不是一个昏庸无道之人。

刘禅不越界遮锋芒

在《三国志》中曾记载,刘备为出征北上,就将蜀国暂时交给刘禅打理,刘禅在打理蜀国期间表现平平无奇,还被后人评论毫无帝王之才,愧为刘备之子。

古代讲究嫡庶,刘备川南走北多年无心儿女私情,只有刘禅一个嫡子,所以刘禅将来一定会成为蜀汉的新任君主。

按照正常情况所有的大臣都会想方设法巴结刘禅为自己的将来添砖铺瓦,但竟然一个巴结刘禅的消息都没有传出来。

帝王总多疑,更何况是好不容易才将蜀国君主之位争到手的刘备,如果刘备发现自己的大臣与刘禅接触过繁,一定会多疑自己的太子是否与大臣密谋要篡位。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对待刘禅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十分信任且在北上期间将蜀国交予刘禅打理。也就是说,刘备从来没有因为刘禅与自己的大臣交谈过密,而担忧刘禅觊觎自己的王位。

是刘禅蠢到让所有大臣都觉得蜀国没希望了,才没有人巴结他吗?

当时的刘备十分健壮,蜀国各方面蒸蒸日上,更有一统江山的机会,谁会放弃巴结下一位天下的王呢?

如果刘禅十分蠢笨,一定会接受大臣们的巴结,太子与大臣勾结的胡话肯定也早就传得满天飞了。但是刘禅很巧妙地拒绝了所有巴结,他自觉地不越界,遵循自己父皇的交代打理蜀国。

刘禅清楚如果自己做锦上添花的政事,必定威胁到自己与刘备的信赖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他与父亲的关系,如果父子内讧的事传出去,蜀国还有可能因此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

刘禅刻意表现出治理才能的平庸,一是为了让刘备对他放心,二是不让朝堂里的野心家抓住把柄,三是预防敌国趁其不备出兵来袭。

可见刘禅想法之周到长远,从这里看出,刘禅有志有才却刻意隐瞒自己的锋芒,他绝不是昏庸无道之人。

体恤百姓饱受战争之苦

刘禅登基时,蜀汉早已丢失了中原腹地荆州,龟缩在一个缺粮缺物资的小小属地里。

就在这样惨淡的情况下,诸葛亮再次出山请求讨伐魏国时,刘禅也没有拒绝,而是力排众议、倾尽全力支持诸葛亮,全国上下一起为诸葛亮北伐筹集粮草物资,很多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

可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征伐魏却没有任何结果,蜀国国内常有百姓饿死街边,蜀国的财政情况也十分窘迫。

刘禅不忍再看见自己的百姓饿死路边,迫不得已只能召回诸葛亮再从长计议蜀国国事,却不想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

刘备死后刘禅登基成为蜀汉后主,所有人都认为刘禅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治国之才,蜀国命不久矣。

难道刘禅真的不想救国吗?如果他不想救国,那么他在做储君的期间韬光养晦,从不落下把柄,也不让自己的父君多疑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安稳地过一辈子吗?

蜀汉早已失去了统一江山的先决条件,刘禅统治下的蜀国只能依靠险要的地形抵御魏国和吴国的攻势,想要恢复汉室灭秦统一天下的荣光是绝无可能的了。

刘禅明白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已是将死之势,再无挽救的机会。他放弃了没有意义的抗争选择了投降,最后选择给自己一个解脱,也给百姓一个解脱。

此时的刘禅悲观消极等待蔬果在自己手中消亡,但他却还是关心自己的百姓是否温饱,所以他不是一个昏君,是一个爱戴自己百姓的好皇帝。

乐不思蜀的真相

蜀国灭亡后,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在宴席上演奏蜀汉乐曲,在座所有的蜀国旧臣都掩面哭泣。

司马昭走到刘禅跟前问道:"刘禅你听了这音乐,想念蜀国吗?"刘禅却回答:"在这里我十分快乐,并不思念蜀国。"

蜀国旧臣郤正趁宴席期间刘禅上厕所,还教导刘禅说:"后主,您跟司马昭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他们,司马昭就会让您回蜀地的。"

刘禅按照郤正的说法照做后,司马昭哈哈大笑地问刘禅的这番说辞是不是郤正教他的。

刘禅表现的十分惊奇,他回答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和左右大臣哄堂大笑,司马昭从此也不再怀疑刘禅。

司马昭邀请刘禅时,刘禅就知道司马昭在测试自己是否有复兴蜀汉之心,他故意说自己完全不思念蜀国,也故意表现的痴痴傻傻,目的就是为了让司马昭能不再怀疑他。

这表现了刘禅一眼看透司马昭的目的,也能忍辱负重,刘禅确实才智过人。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群臣上书后主刘禅:“丞相为国鞠躬尽瘁,百姓纷纷请求为丞相立庙,臣等请求在成都给丞相立庙。”刘禅心想:相父一生为国,我也想给相父立庙,哎。随即怒斥群臣:“此事休要再提”

此次上书请求不成,群臣不依不饶,蜀汉各地官员也多次上书,百姓更在四时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但后主刘禅都以礼秩不合为由拒绝立庙。

直到公元263年,也就是诸葛亮病逝二十九年后,迫于压力,在习隆和向充的建议下,于沔县立庙,并要求祭拜诸葛亮的活动都要在武侯庙中进行,其他民间私祭一律取消。

讲到这里,我们就有点疑惑了,刘禅为何会不同意?是对诸葛亮不满?诸葛亮为蜀国劳心劳力,刘禅更是尊诸葛亮为相父(在古代表示视之如父)。那既然如此为何开头刘禅没有采纳大臣的请求?

说到立庙,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人才能立庙?立庙的条件又是什么?

当时的秦汉礼制是唯天子可立庙,并没有单独给臣子立庙之礼。有功大臣也只能享帝王的太庙,这是国家制度,从无例外。哪怕是开国之萧何、张良,以及开疆之卫青、霍去病,甚至中兴之邓禹、吴汉,都没有给他们立庙。

那么这一点也就可以说明,为何大臣请求为诸葛亮立庙的时候,刘禅是不同意的。更以礼秩不合而拒绝给诸葛亮立庙。也可以说明并不是因为对诸葛亮不满而不同意。

那么为什么在诸葛亮病逝二十九年之后又同意给诸葛亮立庙呢? 这事要从开头那一幕开始说起,刘禅拒绝给诸葛亮立庙。但是整个蜀国的老百姓都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尊敬,没有庙可以祭拜,很多老百姓便直接在道路上祭拜。

这样便导致堵塞了道路,影响了当时蜀国的管理。这时就有不少人建议让民间的祭拜集中起来,这样也方便管理。于是刘禅也就同意了习隆和向充的建议,在沔县给诸葛亮立庙。

可是刘禅真的对诸葛亮没有不满吗?一提到刘禅,大家便想到的是扶不起来,为啥?因为刘禅继位之后,蜀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诸葛亮来处理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有记载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病逝,刘禅便废黜了丞相制,难道不是因为对诸葛亮的不满?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督促教训刘禅的,开头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人是先帝看重的,“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

通篇我数了一下十三个“先帝”,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注意,现在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家里的父母对我说,你要这样,要那样,不要去做这个,要做那个,年少时的我也是听着烦躁,甚至反感。那作为刘禅呢?难道他不会反感?不会不满?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蜀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诸葛亮来处理,刘禅刚继位的时候这个没问题,年幼嘛,但是刘禅成年了之后呢?依旧是诸葛亮的决断,并未让刘禅来处理。作为君主,会不会不满?

但是刘禅对诸葛亮很是尊敬,当时在诸葛亮病逝的时候,有个叫李邈的大臣想拍刘禅的马屁,说了诸葛亮的坏话,结果刘禅大怒,命人活活打死了李邈。

对于诸葛亮生前留下的人事安排,刘禅也是全部照做。诸葛亮推荐蒋琬、费祎依次掌管军政大权。刘禅很好地遵循了诸葛亮的嘱托,重用了二人,而且也没听说过君臣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

由此可见,刘禅对于诸葛亮是尊重的,君臣间应该谈不上满。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督促,更多的是期望孩子能成才,而起初的那点不满,或许年纪的增长,心智成熟之后也就随风消散了。甚至后面刘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诸葛亮的儿子,同样也授予了不低的官职。

@西候说历史 翻开历史篇章,品读历史,给我两点启发:

1.工作中,无论我们是领导还是下属,都不应该对对方过多的指手画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或许等你还没说完,对方就来一句:要不你来做?

反而会影响双方的关系。我们应该给予对方更多的发挥空间,明确好规则和所需要达到的结果即可。

2.教育孩子,现如今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只是知道自己在一旁对着孩子说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然后孩子也不听,结果就导致父母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对很多事情并不懂,就如同当年我们小时候不听父母的话去好好学习一样的道理。难道你指望一个没有几年阅历的小孩,在你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懂得大人这几十年走过的磕磕碰碰的教训吗?

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做父母的要思考,如何将我们的经历换成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行为传授给他们,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

我是@西候说历史 喜欢的话,就多多关注,让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对于刘禅,大家怎么看呢?

#中国历史人物##三国人物##虎年有娱##诸葛亮##刘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3月24日,北京人艺老演员童超去世,享年80岁。

童超原名朱桐超,出生在天津一个大户人家,受祖父影响,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小小年纪就成了曲艺迷,无论是京韵大鼓、天津时调,还是单弦、相声,他都会上几段。高中时,他又迷上了京剧,拜老艺人为师学会了京剧的唱腔、身段和文武场,很快成为了学校京剧社的台柱子。1943年,他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一次校园演出中,他不但展示了表演才艺,还身兼导演、乐队伴奏和服装设计数职,显示了多方面的艺术天赋。1947年毕业后,他在蓝天野的介绍下加入北平地下党领导的祖国剧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

1952年,童超进入新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7年,正值中国话剧运动50周年,他凭借在《名优之死》中的演出轰动剧坛,其扮演的刘振声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此后的间,他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期,先后参加了20多部话剧的演出,塑造了《茶馆》中的庞太监、《蔡

文姬》中的左贤王、《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武则天》中的骆宾王、《日出》中的王福生、《胆剑篇》中的吴王夫差等一系列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以其朴实深沉、逼真细腻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童超参与拍摄的影视剧并不多,除了电影版的《蔡文姬》和《茶馆》之外,他最著名的电影角色当属《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雷军长,凭借精湛的演技,他把一个性烈如火、刚直不阿的铁血军人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片中的礼堂训话一幕,叫人看得血脉贲张、痛快酣畅。

童超在54岁那年就得过一次中风,所幸很快就得到了康复。之后,他又几次发作脑血栓,不仅半身不遂症状加重,且因栓塞部位压迫语言神经,连说话都含混不清。1988年,他抱病参加了电视剧《末代皇帝》的拍摄,在剧中扮演恭亲王,这也是他演艺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童超拥有一个演艺之家,他的弟弟童弟也是人艺的著名演员,当年在话剧《智取威虎山》中,哥哥扮演杨子荣,弟弟扮演203首长,堪称一段佳话,童弟还曾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饰演过太监张公公。童超的儿子朱近以前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后来涉足动画领域,在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日资动画投资公司,协助日方制作了《三国志》《圣书物语》《森林大帝》《怪医黑杰克》《新铁臂阿童木》《藏獒多吉》等多部动画片。

公元500年,萧宝卷派辅国将军刘山阳会同荆州长史萧颖胄一起征讨萧衍,萧衍知道后,命参军王天虎送信给萧颖胄,萧颖胄看完信,对王天虎说:“借你的人头一用。”

公元498年,齐明帝去世,太子萧宝卷继位后,残暴酷虐,任用小人,枉杀忠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公元499年,太尉陈显达在寻阳起兵,次年3月,护军将军崔慧景叛变,一度围困京城长达数10天,险些破城。好在梁武帝萧衍兄长萧懿及时带兵救援,平定叛乱,化险为夷。

然而,未过多时,萧宝卷听信小人谗言,竟将功臣萧懿杀害。

萧衍时任雍州刺史,听说哥哥萧懿无故被杀,十分愤怒。其实,他见萧宝卷昏庸无能,就知道早晚会天下大乱,早早就暗地里招兵买马,等待时机。

萧宝卷杀了萧懿,料定萧衍必反,决定先下手为强,派辅国大将刘山阳率3000兵马,联合荆州长史萧颖胄的军队,一起征讨萧衍。

此时,12岁的南康王萧宝融(萧宝卷第八弟)担任荆州刺史,由长史萧颖胄代理州府事务。

萧衍探听到消息后,立刻在襄阳举旗,公开声讨昏君,四方豪杰与百姓纷纷响应,没几天,就招募了一万多人。

随后,萧衍派参军王天虎前去荆州江陵,给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带去了书信,他在信中故意写道:“刘山阳带兵西进,是要同时袭击荆州和雍州,你们要多加防备。”

信送走后,萧衍对部下将领说:“雍州和荆州相邻,古人云:“唇亡齿寒”,如果我们被灭,对荆州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们要联合荆州一起对付刘山阳。”

各将领都说:“将军神计,就是有一个问题,萧颖胄会跟我们合作吗?”

萧衍自信一笑,说:“事在人为,我自有办法。”

不久,刘山阳带兵到了巴陵,萧衍又派王天虎给萧颖胄和担任萧宝融幕僚的其弟萧颖达送去了两封信。

萧颖胄打开信一看,上面只写了一句话:“王天虎口述。”

他问王天虎:“萧将军让你转告什么话?”

王天虎懵了,说:“没让我转告什么话啊。”

萧颖胄心里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旁边的荆州官员一看,以为王天虎有什么机密的话要跟萧颖胄说,都默不作声的退了出去。

其实,可怜的王天虎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他就是奉命送信的。

刘山阳来到江安,听闻两纸空函的消息后,也开始担心萧颖胄是不是已经投靠萧衍,如果是的话,自己再去江陵,岂不是自寻死路,于是迟迟不敢前进。

萧颖胄见刘山阳停止不进,知道他是怀疑自己,进退为难,又无从辩解。

告诉刘山阳,王天虎啥话都没有,萧衍就是个大忽悠,刘山阳信吗?就算刘山阳信了,皇帝信吗?别忘了萧衍他哥咋糊里糊涂被皇帝杀了的。当没有办法做任何自证的时候,还有得选吗?

夜里,萧颖胄召集席阐文、柳忱等人商议对策。

席阐文、柳忱都劝他杀了刘山阳,与萧衍一起起兵,推翻昏君,图谋大业。

萧颖胄沉思半晌,说:“可我们怎样才能杀死刘山阳呢?他现在正率大军驻扎在荆州附近,不好对付。”

席阐文说:“王天虎是萧衍的人,如果我们杀了王天虎,把王天虎的首级送给刘山阳,刘山阳就不会怀疑我们了,到时再找机会把他杀掉就很容易了。”

“好吧,就照你们说的办!”萧颖胄终于下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萧颖胄就把王天虎请来,王天虎以为萧颖胄要放自己回襄阳,很是高兴。

萧颖胄对王天虎说:“现在天下动荡,局势危机,我想借你一样东西用一用,以安定天下。”

王天虎很是疑惑,就回答说:“我就是一个普通将领,能有什么借给将军呢?”

萧颖胄笑了一声,说:“你和刘山阳认识,我只想借你的人头。”

“卿与刘辅国相识,今不得不借卿头!”《资治通鉴》

还没等王天虎回过神来,萧颖达迅速走上前,挥起一剑,砍下王天虎的头颅。

萧颖胄把王天虎的脑袋送给刘山阳,并征用民众的车和牛,声称要调遣步兵去征讨襄阳。刘山阳大喜,信以为真。

过了几天,刘山阳到了江津,只带了十几个随从,身着便服,独自坐着一辆马车,准备去见萧颖胄。

车子刚进城门,就听得一声轰响,城上悬门就落了下来。刘山阳见势不妙,下车想逃,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瞬间,埋伏在城门周围的士兵蜂拥而上,在车中将其斩杀。

萧颖胄杀了刘山阳,又招降了刘山阳的军队,就带着刘山阳的首级,投奔萧衍。

梁武帝萧衍不动一兵一卒,遥坐襄阳,只凭两纸空函,便可平定荆州,足见其谋略过人,令人敬佩。

正如《三国志》中记载:“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攻心是处处存在、时时都有的,巧妙地运用“攻心术”往往能让你事半功倍,旗开得胜。尤其是在现今的职场生活中,若希望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更需要研究一下心理学,学会使用“”攻心术”。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公元2,45岁的曹丕,突然赐死了38岁的发妻甄宓。妻子死后,曹丕还气急败坏地下令,在妻子口中塞满一物,要让她灵魂不得安宁。

甄宓是曹丕的发妻,也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美女。

她出生于公元183年,史称甄夫人,家族是当时有名的王族甄氏,富甲一方,有钱有权。

3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小小年纪的她,哭得非常伤心。后来,相士刘良得知后,专门来给甄宓看相,并预言:“这个女孩,将来贵不可言。”

(《魏书》:“此女贵乃不可言。”)

甄宓从小就喜欢读书,姐妹们都喜欢看马戏杂耍,只有她在屋子里抱着书不肯撒手。她还喜欢缠着哥哥学习写字,哥哥打趣她:“女孩子要学女工,你学这些,难道以后想当女博士吗?”

博士,是当时的官名。

9岁的甄宓,认真地回答:“书中有前人成功失败的经验,不读书怎么借鉴呢?”

(《魏书》:年九岁,喜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只可惜,被预言贵不可言、学富五车的甄宓,在婚姻之事上,异常坎坷。

建安中年,甄宓嫁给了袁绍的次子为妻,深受丈夫和公婆的喜爱。结婚第3年,袁绍打败了公孙瓒,把儿子袁熙派去当幽州刺史,而甄宓则留在邺城照顾婆婆。

夫妻异地分居的第二年,曹操攻破邺城,而甄宓就被曹丕霸占了。

当时,甄宓自知容貌美丽,可能会带来麻烦,刻意在脸上涂上脏东西,披头散发躲在婆婆身后。

可惜,她的美貌早就传了出去,曹丕先进了袁府,占有了她。等曹丕走后,曹操也准备派人去召见甄宓,但得知儿子已经先行动手,这才罢休。

在《世说新语》的记载中,曹操对属下说:“我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了她。”

(《世说新语》: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后来,在曹操的主持下,甄宓嫁给了曹丕为妻。

刚结婚时,曹丕对甄宓很好,两人生了一儿一女,后来,甄宓所生的儿子曹叡,还接替了曹丕的位置,成了魏明帝。

(《资治通鉴》:太祖为之聘焉,生子叡。)

甄宓真的是个好妻子。

嫁给曹丕后,她为他生儿育女,为他打理大后方,对公婆也很孝顺,而且为人非常大度,不爱争风吃醋,还经常劝曹丕雨露均沾。

甄宓的婆婆卞夫人,在跟随曹操西征的路上生了病,甄宓在邺城急得要哭了,直到得知婆婆的病好,才放下心来。

婆婆卞夫人曾说她是真正孝顺的媳妇。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武宣卞皇后:此真孝妇也。”)

公元2,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了曹丕,还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子。

美人在怀,曹丕并没有把甄宓接来,而是让她留在邺城老家。

次年,曹丕派使者去邺城给甄宓送诏书,大家都以为是封皇后的诏书,但实际上是赐死甄宓的诏书。

诏书出发后不久,曹丕做了个梦,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去请教周宣。

周宣提示他:“梦中之事,可以占卜凶吉,这天下恐怕有一名贵女子冤死。”

曹丕听后,想起自己赐死了甄宓,很是后悔,连忙派人追赶使者,但已经来不及了。

(《三国志·方技传》: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甄宓就这样被赐死,曹丕想着她是冤死的,便下了一道恶毒的命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即,在甄宓下葬时,用头发把她的脸蒙起来,用米糠把她的嘴塞满。

【简史】

历史上,甄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

她有才有貌,贤良淑德,可曹丕却并不懂得珍惜。

米糠虽然不是脏东西,但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米糠可以让鬼不得安生,有口难言。

或许曹丕自知理亏,害怕甄宓在九泉之下透露冤屈,便这么伤害她,要让她有口难言,要让别人看不见她的美貌。

曹丕刚刚登基,正是需要人心、民心之际,他却干出了杀害发妻、虐待尸体的事,也难怪他坐不稳皇位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公元201年,刘备长途跋涉投奔荆州刘表。有一天,他与樊城太守刘泌吃酒,见一小将从地上捡起一块肉塞进嘴里,刘备十分好奇。可他怎会想到,这份好奇成了他一生的败笔,至死都洗刷不掉。

官渡大战后,袁绍全军溃败,刘备一路难逃至汝南。曹操在仓亭击破袁军后,转而攻打刘备,刘备在万分危急之时转投了荆州刘表。

据《三国志》记载: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刘表与刘备本是同宗,刘备来投,刘表表现得十分热情,又是给兵又是给粮,并让刘备驻扎新野。可刘备并不是等闲之辈,曾多次苦劝刘表出兵攻打曹操。

遭到拒绝后,刘备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刘表为了监控刘备,借故将其调离新野,转而命其驻扎在距离荆州不远的樊城。

有一天,刘备与樊城太守刘泌一起吃酒,见其身边器宇轩昂的小将与年轻时的自己颇有几分相像,不由心头一动。

恰在此时,这名小将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块肉,迅速塞进嘴里直接咽下。刘备十分不解,便好奇地问:肉已落地,小将军为何要吞食啊?

没想到这名小将施礼回道:百姓疾苦,粒米片肉,亦来之不易,安忍弃之?士卒厨役,劳累终日,纵有细过,岂忍叱斥!

刘备听罢,心生欢喜,没想到这小将小小年纪,竟如此仁义。一经打听,原来小将本名寇封,乃是侯门之子。此时的刘备已年过四十,膝下却无子,于是将其收为义子,改名刘封。

一开始,刘备对刘封是很好的,亲自教导他习武读书,简直就把他当继承人来培养。刘封也十分出色,武功过人,性情刚烈,聪明好学,极得刘备欢心。

从201到206这六年,刘封在刘备身边度过了最幸福的时光。既有父爱亲情,又得各位叔辈教导,前途一片光明。

可六年后,刘备之妻甘氏高龄产子生下儿子刘禅,彼时已经46岁的刘备心中五味杂陈。幼子刚刚出生,待他长大还需时日,更何况资质如何,也犹未可知。

于是他看着眼前的刘封,还是十分笃定地说:我儿刘封乃我第一子也。刘封听后甚为感动,从此表现得更加积极勇猛。

公元2,刘备与刘璋决裂,召诸葛亮入蜀。刘封当时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却与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2,刘封跟随刘备攻打汉中,交战时,曹操破口大骂:卖鞋的小子躲在后面,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打你太公!等着我叫我家真儿子来打你们。

可是还没等曹操叫来儿子,曹兵就败了。刘封反讥曹操道:不是要同我较量么,怎么做起缩头乌龟啦?

此时的刘封年轻气盛,势头锐不可当。第二年刘备就在刘封等人的辅佐下打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刘封也因此得封副军将军。

然而,刘封并不可知,自己正深陷危机之中。有一人视他的存在简直为定时炸彈。谁呢?刘备的首席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与刘封无冤无仇,他并非有什么私心。可一向深谋远虑的卧龙却深知,刘封的存在将是刘备第一大患。

刘备称王后一鼓作气,派遣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打房陵。其后孟达又挥军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取胜,于是派遣刘封前去支援。

刘封与孟达合军后,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成功占领上庸。这一战,刘封虽然再次取得刘备信任,但也为他日后的祸事埋下了伏笔。

同年,关羽发动了樊城之战,并在战况危急之时修书向刘封借兵。可刘封看到这封书信却十分难受。因为傲慢的关羽在信中说:令封发兵自助。

正在这时,孟达从中蛊惑:你与关羽乃平级之将,他凭什么“令”你出兵?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

就在刘封动摇之际,孟达又进言: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问关、张可矣’。你可知关羽怎么说?他说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

刘封听后大怒,遂与孟达修书回信,以“上庸刚领,不能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关羽因孤立无援败在吕蒙手上,最终身死。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孟达因刘封夺其兵权心有不甘,率手下4000多人投奔了曹丕。并在招降不成之下,与申耽、申仪里应外合,使刘封丢了上庸,不得已逃回成都。

被押进府衙的刘封一脸颓气,再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可他万万没想到,刘备会扔给他一把利剑,让他自行了断。

刘封哭着说:父王,我是您的儿子啊,难道您真的忍心赐死我吗?刘备大发雷霆道:若不是你见死不救,我二弟也不会死,我与丞相商议赐你一死,去吧,不要怪我。

刘封仰天长叹:若知今日,我早该听孟达的话,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说罢,挥剑自刎。刘备虽然留下了痛心的泪水,但诸葛亮那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仍言犹在耳。

刘封之死成为刘备心头之痛,每每想起都不禁让他痛苦无比。也许直到生命的最后,刘备也不知赐死刘封是对是错,是出于公义还是源自私心。

但无疑,这成为他一生的败笔,至死洗刷不掉。因为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刘玄德,怎么能干出来这样的事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