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广州车展 广州车展琶洲车展

广州车展 广州车展琶洲车展

时间:2019-06-24 22:45:54

相关推荐

广州车展 广州车展琶洲车展

一位身材佝偻的86岁老人,却从起每年为国家节省2万亿,相当于广州一整年的GDP,没想到这位让美国胆寒的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的黄令仪。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尚在襁褓中的她,就与父母过起了四处逃亡的日子,她的整个少年时期中,曾亲眼目睹过许多同胞、亲友的流离失所与哀嚎求生。

在那个年代里失去生命的事件,好似每天都在发生,满目的疮痍,深深刺激了黄令仪幼小又脆弱的心灵,因为亲身经历过苦难与压迫,黄令仪爱国之情更加强烈,报效祖国的心也更加迫切。

经过不懈的努力,黄令仪在建国之后,考入华中工学院,这所学校现在的名字叫做华中科技大学,即便是现代学生通过高考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都非常难。

要知道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人们都忙于农业生产,黄令仪可以通过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可见其学习能力之高。

学习期间,黄令仪深受导师认可,在她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后,导师推荐她进了清华大学深造,但是在选择专业方面,黄令仪从导师那里进一步认知了国内众多科研的局面。

当时,国内半导体行业处于一片空白,核心技术都没欧美掌握着,黄令仪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半导体专业。

但导师让黄令仪好好考虑,毕竟半导体专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并不吃香,科研人员在这个领域中如果一条路走到底,那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其他领域中的科研人员要多的多。

黄令仪在自己的入学报告中表明了态度,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更应该有年轻人出现,正如导师所说,半导体专业,相比比其他专业要付出更多。

因为那时候的专业课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河,没有相应的半导体教学经验,只是按照书本上写的内容教黄令仪理论知识,所有的论证,都需要黄令仪一个人进行实验。

为此,黄令仪每个晚上,都泡在实验室里,在清华园里,她挥汗如雨,废寝忘食。

1960年,黄令仪提前一年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在论文中,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且得到了教授们的青睐。

毕业后,黄令仪选择回到华中工学院,并在母校筹办了国内首个半导体重点实验室,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因为表现出色,1962年黄令仪受邀加入中科院计算所,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期间黄令仪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即使工作强度再大,也毫无怨言。

当时外国的科技事业已经远远领先中国了,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很多领域中国也都是第一次,如果问创业初期需要什么,中国当时迫切需要一代微型计算机。

因此,这个重任落到了负责科研的中科院计算所的肩上,中国想要从外国那里学习经验,可是科技是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国家肯向中国研发计算机提供科技上的支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相当于一切从零开始,面对未知领域,黄令仪和她的同事并没有退缩,为了研究计算机,黄令仪和同事们经常三班倒。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从无到有,1966年8月我国完成了第一台空间计算机:“156组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后,黄令仪流下了眼泪。

1973年,中科院启动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制,加强对半导体通导存储器,也就是芯片的研究,当时,国外封锁厉害,很难找到资料。

黄令仪和团队靠顽强的意志,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并拿下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这个成果,已经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准了,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很有可能会在后来追上欧美国家,跻身世界尖端芯片之列,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芯片项目下马了。

黄令仪为此失声痛哭,十几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化为乌有,在安顿好最后一名同事后,她选择了离开。

1986年,50岁的黄令仪赴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她看到欧美国家的先进芯片,但就是没有中国的,她掉下了眼泪,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洗刷耻辱。

时间来到2002年,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黄令仪,坚定地选择了芯片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她研发了龙芯1-3号三个系列的桥片与处理器。

目前已在国内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龙芯的技术暂无法与西方芯片技术相匹敌,但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的需求,同时每年也为我国节省了上万亿的外购费用。

如今,86岁的黄令仪因为年事已高,头脑不如年轻时灵活,然而,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对芯片的研究,她相信“勤能补拙”的真理。

她坚信,如果自己不放弃,不气馁,那么自己必定会有所建树,或许在世人看来,“勤能补拙”一词不过是再简单不过了。

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困难无比,现在的大部分人连最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坚持,更不用提难如登天的科学研究了。

而除了像黄令仪这样的高端科学家外,我国还有很多在半导体领域发光发热的科学家,比如朱贻伟、材料学家李爱珍等等。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国产化。

一位身材佝偻的86岁老人,她从起每年为国家节省2万亿元,相当于广州一整年的GDP,她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这位让美国胆战心惊的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的黄令仪。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她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中成长,她很小的时候南宁被日寇攻占,她随着父母到处逃难。

多年后,黄令仪这样形容她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敌机的扫射中度过的”。

战争的残酷让长大后的黄令仪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她想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懂得战争的残酷,黄令仪更加用功读书,但在她初中毕业时候,她的学业却不能继续前行了,因为当时她的父母已无钱为她交学费。

情急之下,她想到了找团委书记梁汇全帮忙,在梁汇全的帮助下,黄令仪拿到了免学费和助学金的证明。

1954年,黄令仪考入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黄令仪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

1960年,黄令仪在清华学成又回到华中工学院,很快她在母校创办了半导体专业,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后又建了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半导体二极管研究。

1962年10月,黄令仪按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固体电路组工作,黄令仪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芯片的人之一。

三年后,国家把研制微型计算机的重任交给了黄令仪和她的同事们。黄令仪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1966年,黄令仪和同事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56组件计算机”。

几年后,黄令仪又开始投入到 013大型通用计算机的研制中。

1977年,一项重任落到了黄令仪的肩上,当时中科院计算所引入了一个“电路预研”项目,中科院让黄令仪负责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和芯片研制方面的工作。

之后几年里,黄令仪在这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然而就在她要继续努力去突破的时候,由于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取消了。这个消息让黄令仪特别难过,这无疑会让中国的芯片技术落后于别国。

1989年,黄令仪被派到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合作。

在美国期间黄令仪参加了国际芯片展览会,让她难过的是,展览会上没有中国的摊位,当时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水平的芯片。

一年后,黄令仪回国,她开始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案。

2000年,64岁的黄令仪设计的芯片在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高兴过后,黄令仪意识到,只是获奖有何用,芯片没有用武之地,还是没有实际意义。

2001年,中科院计算机所邀请黄令仪为“龙芯CPU”做物理设计。

一开始黄令仪并没有爽快答应,因为她得知研究的经费只有100万,她怕最后又得因为经费问题搁浅。

但是思考过后,她决定接受中科院计算机所的邀请。

2002年,黄令仪第一次见到胡伟武,共同的理想促使黄令仪更加坚定地加入了“龙芯”。

在“龙芯”的,龙芯的每一块芯片中都凝聚着黄令仪的辛勤汗水。

其实在黄令仪来“龙芯”两年后,她就圆满地完成了龙芯2C中所用的2块寄存器,14种电源的PAD…… 当时的黄令仪已经68岁,身感疲惫的她请求退休,并回到了桂林,但“龙芯”的负责人胡伟武给老人家写信,希望她可以继续为“龙芯”奋斗,胡伟武还派了他的爱人和其他同事去桂林找黄令仪。

黄令仪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对自己的需要,于是她又回到了计算机所工作。

,首款龙芯三号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关键器件及其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之前中国每年因进口芯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据数据显示时,我国进口芯片就花费了1.4万亿元,长期以来中国的芯片市场一直被美国垄断。摆脱美国的垄断迫在眉睫。

,82岁的黄令仪带领团队一起自主研发出了中国龙芯最新一代处理器,新一代“龙芯3号”,这款芯片的诞生,让中国每年省下2万亿元从国外购买芯片的钱,成功解决了我国在基础芯片领域的难题。

黄令仪攻破了美国的独断技术,这让美国即惊讶又害怕,更让美国坐立不安。

美媒甚至称黄令仪为“最可怕的中国人之一”。

@玫瑰与暖风: 黄令仪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她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86岁的黄令仪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她带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研发着“中国芯”。

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