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怎么回事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啥原因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怎么回事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啥原因

时间:2022-02-08 13:15:03

相关推荐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怎么回事 淋巴细胞比率偏高是啥原因

有没有懂医的朋友,今天孩子上幼儿园入园体检,发现白细胞,淋巴细胞数,血小板都偏高,不知道严重吗?需要去医院治疗吗?

【为什么感冒了要验血?】

冬天感冒好难受。 到了医院,挂号、等医生叫号、付化验费、抽血、取报告,处处都要排队等候,想想就心烦。很多人不明白,为何看个小感冒这么麻烦,还要验血,不验行不行?

医生也是凡人,不能一眼就看出你的病因,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而不同的感染, 治疗方式不同。主要看三个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

白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使命是 吞噬病原体、防御疾病。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加,吞噬入侵人体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而且白细胞数量升高与细菌性感染的程度往往成正比。

但是,当病毒入侵机体时白细胞计数往往不升高或小幅度升高,淋巴细胞增高。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时白细胞也会有明显升高,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综合判断和分析。一般来说,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多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多为病毒感染。#守护健康呼吸##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文读懂幼儿急疹 新手爸妈速收藏】

夜里11点多,小夜门诊渐消停,病人已是稀稀落落。我正打算起身喝口水,诊室忽然闯进一焦虑的家长,怀里抱着个1岁左右的娃儿。

“大夫,挂号窗口让我问问您,咱这能看皮疹不?”还未等我询问,家长已着急发问。

“新起的,部分能看;如果起了很久了,恐怕要去皮肤科”。

家长舒了一口气,“新起的,那我让他爸去挂个号”。“大夫,您看看这孩子身上的疹子,晚上洗澡还不明显,刚才一阵哭闹啊,才发现这身上都是疹子。他这是出疹子吗?”

家长坐下后,着急地一边解开患儿衣物一边诉说。我细细观察着皮疹形态,并触摸按压,以及全身上下的规范查体。孩子一般状态很好,皮疹是粟粒样的红色丘疹,按压能褪色,暂未观察到融合,眼睑无水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腔黏膜光滑,咽部稍充血,双扁桃体不大,无其他阳性体征。

“孩子这几天有什么其他不舒服吗”。家长说:“这两天有点儿低热,精神挺好的,该玩儿玩儿该吃吃,所以我们就先在家观察,没来医院”。听到这些我心中已有了大致判断——应该是“幼儿急疹”,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出疹子”。【妇幼健康科普】

那么,“幼儿急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医生吴凌燕就来和家长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最常见的病原,其他病原包括人类疱疹病毒7型、肠道病毒、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型。这时可能家长就会疑惑了:那孩子是怎么感染病毒的呢?吴凌燕医生指出,是通过亲密接触分泌物传播的,比如人类疱疹病毒,在唾液中含量很高,家长亲吻孩子就能传播。这时家长可能又会疑惑了,可我没生病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成人免疫功能正常,一般携带病毒是没有疾病表现的,人类疱疹病毒属DNA病毒,它们的特征是一旦感染则终身携带。

“幼儿急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多在6岁内发病,最常见于3个月到4岁的儿童,而高峰是7-13个月,无性别差异。该病可全年发病,并无季节特点。

“幼儿急疹”可有如下临床表现:

1.发热:大多数患儿会反复高热高热(39℃以上),也有少数患儿表现为反复中-低热(37.5-38.9℃)。发热持续时间以3-5天最多见,也有1-2天或者一过性发热的,长达6-8天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是生后的首次发热,所以对于新手父母是很大的挑战。

2.皮疹:热退后出诊,皮疹一般在发热缓解后12-24小时出现,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伴或不伴痒感,多持续3-4天。另外也有部分患儿出诊后仍有低热。

3.其他症状:眼睑水肿、前囟隆起(良性)、咳嗽、腹泻、惊厥等,少部分也有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儿血常规一般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升高,最高可达90%以上;需注意早期白细胞可有轻度升高,中性为主,后期是明显的病毒感染血象。

“幼儿急疹”鉴别诊断:

其他感染或特殊疾病也可能导致发热伴随皮疹的现象,比如肠道病毒、B19细小病毒、EB病毒感染,还有部分其他病原如细菌、支原体感染等,另外特殊疾病川崎病等,故需要注意鉴别

治疗和预后:

多数情况下,幼儿急疹病情轻,可以自愈,对症支持治疗就行。一般预后也是良好的。

1.发热:若体温>39℃,或者患儿发热伴明显不适感,可予美林或泰诺林退热。

2.皮疹:部分患儿有痒感,可酌情予对症止痒,如炉甘石洗剂涂抹,稍大患儿可予西替利嗪对症。

3.支持治疗:保证室内温度适宜,保证休息,保证饮水量,清淡饮食,可以适当户外活动(没有不能见风一说),还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以洗澡,水温适宜即可)

文字|儿科 吴凌燕

22岁的小伙子,运动时被击中头部,之后头部开始剧痛、晕眩,去医院检查时,突然昏倒在地,住院三天依旧没有找到病因。后来,医生在小伙子的腰背部找到了大片的“黑色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小涵今年22岁,读大四,已经在一家医院实习了。有一天下午,小涵和朋友、同事一起在医院的足球场上运动,这个年纪就是运动最好的年纪,大家一起出汗、一起玩耍。运动了40分钟左右,小涵被一颗高速旋转的足球击中的头部,所有人愣愣的看着一动不动的小涵,小涵自己也愣了一会,然后才慢悠悠的倒了下去。

“痛,非常的痛。“这是小涵最直观的感受。

在朋友们的搀扶下,小涵走到了旁边的凳子上休息,同伴们关切的问:“你怎么了样小涵,没事吧”?

小涵的头“嗡嗡”的响,但他还是坚强的说:“没事儿,就是有点头痛而已,你们接着玩,接着玩”。

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小涵整个人都是晕的,他能感觉到那颗球对他还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他想的是休息一下就没事了。第二天早上,小涵起床后就出现了剧烈的头痛,然后他感觉颅内压非常的高,眼球仿佛都要爆出来一样。

感到异常的小涵赶紧到医院上班,同时拜托带教老师给自己开一个颅脑CT,看看有没有脑出血或颅脑损伤。

带教老师也大致了解了小涵的问题,开了检查,可是检查结果出来后,带教老师说道:“涵,你这没什么问题啊,什么都看不到,很正常”。

小涵很疑惑:“怎么会呢?我感觉我头好痛啊,整个人都是晕的,怎么会什么事都没有呢”?

可带教老师毕竟是专业的,不可能连一个颅脑CT都看不清,小涵谢过老师后,就走出了办公室,而就在这时,小涵一个踉跄,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

再次醒来的时候,主任、带教老师都关切的看着他,在小涵昏迷的时候,主任已经给他抽血化验,发现白细胞计数是偏高的,淋巴细胞也偏高。主任说:“你的症状和这种血生化,很有可能是脑炎的表现,现在我们就像给你用脑炎的治疗方法试一下,你觉得呢”?

小涵说:“谢谢主任”。

就这样,小涵接受了甘露醇+脱水+抗病毒治疗了三天后,症状进一步加重,这就证明小涵患的或许不是脑炎。没有找到病因,再加上出于安全考虑,主任建议小涵:“要不你还是到上级医院去看看吧”。

当天,小涵的妈妈带着小涵,换了一家医院。接诊医生看了小涵的病例,对小涵妈妈说:“没用的检查我们就不做了,我们只做一个检查,脑脊液检查,找得到原因就能制定治疗方法”。

小涵的妈妈求医生救救她的儿子,医生点点头。抽取脑脊液比较简单,就是用一个数米长的针做腰椎穿刺,然后抽取患者的脑脊液,化验一下就可以了。穿刺很快就做完了,小涵的脑脊液压力400mmH20-700mmH20,压力倒是正常,白细胞是有点升高,颜色清亮,看着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病理科做检查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原来小涵的脑脊液中除了正常的细胞以外,还有很多非正常细胞,这些统称为异型细胞,做检查的专家一眼就认出了这些异型细胞是“黑色素瘤细胞”。

医生头皮发麻,为什么黑色素瘤细胞会跑到脑脊液里?难道患者的黑色素瘤已经侵犯到了大脑?医生将这件事上报,主治医生高度重视,马上给小涵做了查体,果然在小涵的腰背部找到了大片大片的黑色痣。

小涵的妈妈在旁说:“孩子从小就有,是胎记”。

主治医生“哎哟”一声,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随即说道:“这是黑色素瘤,而且已经出现了脑膜的转移,属于黑色素瘤晚期了”。

小涵妈妈这时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事情已经来不及了。黑色素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一种皮肤黏膜病变导致的肿瘤癌症,是发病率增长很快的癌症疾病。

黑色素瘤一旦到了晚期或侵犯到了脑膜,那么它的治疗效果就非常的差了,放射有效率只有69%。如果没有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最多只有6个月。

总而言之,小涵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只是家人将他的不正常当做了正常,这才延误了病情。#非常病例##健康#

男性,48岁,建筑工人,前不久患者感冒,随后感觉头晕头痛,手脚发凉,以为是感冒引起,于是让工友帮忙买了感冒冲剂消炎药等便没有继续治疗。过了两周差不多,患者发觉头晕面赤不减反增,并增加心悸、失眠、多梦,心前区灼痛等症状,随即入院检查。

经医院全面检查可知,化验室检查∶红细胞690万/ mm3,血红蛋白23g/100ml,白细胞13800 mm3,多形核细胞78%,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2%,血小板340000 mm3,网织细胞0.3%,红细胞形状无异常,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7分。骨穿结果∶早幼红细胞1.4,中幼红细胞26.6,晚幼红细胞13.4,有核细胞数明显增生,红系统增生以中幼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均等,着色深呈缗线状排列,多染性易见,巨核细胞增生,以成熟为主,血小板增多,成堆,形状有畸形偏大。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造血系统疾病,血液学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显著增多,血液黏稠度高,临床特点为皮肤红紫,脾肿大。国内患本病较少见,晚期可转变为白血病,可能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最后以骨髓纤维化而告终。

#我要上头条##健康科普##真红细胞增多症#

小姑娘发热为哪般

4月7号上午,我正在值班的时候,诊室里来了一个16岁小姑娘,她父母带着她来看病,询问病史,小姑娘发热有十来天了,每次都在39℃左右,吃退烧药体温会下降,不过第二天还会升高,伴有左侧颈部淋巴结肿痛,没有咽痛、咳嗽、腹痛等其他不舒服,在家里卫生院查了血,并且输了好几天液效果不好,仍然是反复发热,因为目前商丘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卫生院医生建议来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所以找到了我。

我认真给小姑娘查体:体温39.5℃,轻度贫血貌,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侧颈部课触及数个淋巴结,活动度可,有压痛,双肺没有听到异常呼吸音,腹部查体也没有明显阳性体征,后来小姑娘的妈妈拿出来了她在卫生院的化验单:白细胞总数2.2,中性粒细胞计数0.16,血红蛋白84,平均血红蛋白体积正常,患者血常规提示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并合并正细胞贫血!

这个小姑娘,究竟害了什么病?年轻女性,急性发病,高热为主,伴有贫血,我需要按照发热和贫血两个临床思路进行分析。发热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如果是感染性发热,肯定会有感染灶和病原体证据,患者似乎除了发热之外没有什么不舒服,或者目前来说并不是常见部位比如:肺部、肠道、泌尿系的感染,再者就是考虑非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肿瘤性发热、风湿免疫系统、物理或化学损伤引起的发热、药物热等情况。发热这个思路有点复杂,我一时理不出头绪;还有贫血呢。按照我的老师,省医梁宝松教授的铭言,老爷们儿的贫血必有妖孽!女性排除了生理状况,也有妖孽!贫血,需要这样考虑:1.造血原料不足,包括没钱吃饭,咽不下去或者是消化吸收障碍;2.失血,包括显性失血,呕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可以遵循出血的指向去查找病因,如果没有显性出血,需要考虑隐性失血,中老年人优先考虑恶性肿瘤,需要按照胃肠道、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女性的子宫附件,以及肺部检查,如果没有恶性肿瘤,需要警惕感染性消耗性疾病,农民还需要警惕钩虫病;3.排除了1和2,需要注意是否有造血机能障碍,包括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结和骨髓瘤。按照这个思路分析一下患者卫生院的血常规报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数目<0.5就属于“重度粒缺”状态,而患者目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只有0.16。患者的血红蛋白是84,属于中度贫血,可是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体积正常,一般16岁的小姑娘由于生理期原因可能会生理性贫血,不过生理性贫血应该是因为失血多,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而现在患者是正常细胞贫血,应该考虑是骨髓合成障碍。有了这些思考,我给小姑娘的爸妈说:“根据孩子的症状还有卫生院的化验结果,小孩子的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并有贫血,如果卫生院的检查结果准确的话不排除是血液系统疾病,现在我想给孩子再复查一个血常规,如果仍然是这样,我到时候再给你们联系会诊”。

就在患者去抽血的时候我把这个病人的情况给我们黄主任做了汇报,主任同意我的考虑,并且给我说等到抽血结果出来,主任帮我直接联系血液科主任会诊,差不多半小时后,患者复查的血常规出来了:白细胞1.12,中性粒细胞0.06,血红蛋白86,后来主任帮我联系了血液科董主任会诊,董主任肯定了我和我们主任的判断,把小姑娘收住院做了骨穿,今天血液科医生给我说:小姑娘的骨穿结果出来了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现在已经转到郑州进一步治疗了!

一个看似简单的发热,似乎只是咽喉疼痛,实际的病情却是极为凶险的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一般自然病程只有3个月,也就是说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个孩子只有3个月的寿命!)。由于医院疫情防控需要,把我抽调到发热门诊值班,虽说的在发热门诊值班,做好疫情防控是第一位,不过也见了关于发热的很多病比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盂肾炎,风湿热,破伤风,急性白血病,而且我基本上没有给患者漏诊误诊,主任经常给我们说:遇到发热的病人一定要发散思维,任何系统疾病都会引起发热,详细的问诊、认真的体格检查加上必要的辅助检查太重要了!夏邑县人民医院 荆延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