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马姓女虎宝宝起名字 马姓虎宝宝取名大全款

马姓女虎宝宝起名字 马姓虎宝宝取名大全款

时间:2019-03-02 22:05:34

相关推荐

马姓女虎宝宝起名字 马姓虎宝宝取名大全款

洪武四年,刘伯温突然收到马皇后赏赐的一个果篮,打开一看,只有枣子和梨。刘伯温顿时一惊,心中暗叫:“不好,皇上要杀我了!”

朱元璋是一位传奇皇帝,他的人生坎坷,世人少有,儿时为了糊口,给地主家放牛,16岁那年父母、哥哥又相继去世。被逼无奈,他去皇觉寺做了和尚,托钵流浪,成为一位苦行僧。

25岁那年,应汤和邀请,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长相奇特,被郭子兴喜爱,将他屡屡提拔,还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他。人生命数就是这么奇怪,朱元璋25岁之前处处碰壁。然而,自从他加入红巾军,瞬间飞上枝头变凤凰。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三年后,郭子兴就病逝了,郭子兴死后,其麾下大都被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实力大增,迅速攻占南京,成为元末起义军中的一匹黑马。

朱元璋占领了南京,请来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而刘伯温凭借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帮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把40岁的朱元璋推上皇位。朱元璋能坐上皇位,多亏了刘伯温和诸将,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将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大封特封了一通。

屁股决定脑袋,朱元璋打天下时,和诸将称兄道弟,对刘伯温尊重有加,但自从他做了皇帝,虽然给了功臣封赏,但他也对功臣们猜忌、忌惮。因为诸多功臣,都手握兵权,在军中很有影响力,一呼百应,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朱元璋就刻意的打压,有意怂恿功臣形成党派互斗。

当时斗得最厉害的两个党派就是淮西党和浙东党,淮西党首领是李善长,浙东党的首领就是刘伯温。刘伯温知道参与党政没有好结果,本不想搅进去,但朱元璋有意让刘伯温替自己去震慑、清理功臣,就给了他一个御史中丞的职位,让他监察、弹劾百官。

刘伯温一心为民,为大明,他既然做了御史中丞,就带领御史们,纠察弹劾那些个骄横、乱纪的功臣,一时,功臣们都很怕刘伯温。而如李善长的私宠李彬,仗着李善长的权势贪图私利,违规乱纪,被刘伯温抓到把柄,给斩首了。

为此,李善长和刘伯温结下矛盾,李善长暗地里鼓动部属、淮西诸将,搜集、构陷弹劾刘伯温,瞬间,弹劾刘伯温的奏折堆满了朱元璋的案头。刘伯温做过元朝的官,还镇压过红巾军,后来被朱元璋半胁迫式地请到了身边,所以朱元璋对刘伯温并不十分信任,总怀疑他的忠诚度。

在李善长、胡惟庸等诸多将领的构陷、排挤、弹劾下,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不信任,瞬时起了杀心。但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自从朱元璋起义时就和他在一起,两人经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对朱元璋的秉性十分了解。

马皇后宅心仁厚,待人宽容,时常在朱元璋面前替犯了错的将领、侍从们解围,曾无数次地在朱元璋的刀下,救了不少人,比如太子的老师宋濂等人。当马皇后知道朱元璋对刘伯温也动了杀心时,就连忙让侍女给刘伯温送去一个果篮。

刘伯温收到果篮后,打开一开,看到半篮子的酸枣和梨,他瞬时明白,马皇后这是提醒他“早离”朝廷。恰在此时,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刘伯温便以年老体衰,妻子过世为由,向朱元璋辞职归乡,回到青田老家,每日下棋饮酒,闭门不出,暂时保住了安全。

然而,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时,他的聪明才智显露得太多,聪明的让朱元璋实在放心不下。再加上胡惟庸死咬着刘伯温不放,更是在朱元璋面前,构陷刘伯温私占有王气的土地,作为墓地,再度勾起朱元璋的杀心。最终,刘伯温倒在了御医的毒药下。

刘伯温神机妙算,是功比张良的军师级人物,但他虽工于谋国,却拙于谋身,虽屡次辞官,却不懂如何让帝王放下戒心。伴君如伴虎,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纵观明朝开国功臣,唯有汤和深谙与领导相处的智慧,他功高示弱不震主,辞官弃权身自安。

汤和洞察了朱元璋的猜忌心后,不仅示老、示弱,主动辞官,还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在70岁高龄纳百位小妾自污名声,不仅自保,还给子孙带来200多年的富贵,直到明朝灭亡。汤和与领导相处的智慧,正是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所不懂的,所以他们落个惨死的下场。

人心即历史,历史即人心,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望,方能看出真正的人心。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所以我们应多读历史故事。《智囊全集》所涉及的智慧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历代智囊故事达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书中还有众多刘伯温、汤和、徐达和朱元璋君臣斗智的故事,比如徐达和朱元璋下棋,令人叫绝。

众多名人对此书都爱不释手,纪晓岚一日三阅,曾国藩当作枕边书,康熙还将此书称为国之利器,只许内部传阅。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分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令人惊叹。

下方横条《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还有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168元,这几天做活动特价39元,一本平均几块钱,非常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横条购买:

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曾经出家做过僧人。称帝后,重回当年出家的寺庙。见到住持,朱元璋问道:“如今在这大殿之内,朕也要下跪吗?”住持回答了短短一句话,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还给寺庙留下了很多布施钱财。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排行老八,原名为朱重八。

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先后发生大旱灾和瘟疫。一大家子人先后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二嫂。

因为生活艰难,朱元璋便和二哥二嫂告别,自己寻找生路。

在外吃不饱穿不暖,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前往皇觉寺出家。在皇觉寺剃度后,朱元璋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在寺庙中,朱元璋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情。早起打扫内外门庭,然后去大殿上香拜佛。

另外,他还要负责洗衣、砍柴、烧火。一旦有差错,就会遭到住持的打骂。佛家尚且如此,何况外面呢?

朱元璋从那以后意识到,必须要自己主宰命运,才能过上好生活。

时运艰难,饥荒又来了。由于粮食不够,朱元璋被寺庙赶了出来。

流浪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加入了白莲教濠州地区的军队,首领是郭子兴。那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为了实现主宰自己命运的目标,在军队里非常勇猛。再加上有一定的文化,深得郭子兴器重。后来,郭子兴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靠自己的力量收复了三万人马,但他异常清醒,认为自己还不足以统率三军。

他把整个队伍交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心觉得没看错朱元璋。

后来,郭子兴离世。朱元璋接管了郭子兴的军队,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登上皇位。

成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时常回忆起过往的艰难岁月。他本就笃信佛法,决定回皇觉寺看看。

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和尚。全寺庙的僧侣恭敬跪拜,其中包括当年曾打骂他的主持。

起初,住持并没认出朱元璋。

朱元璋凑近主持的耳朵,说:“我是'如净'。”

主持仔细端详,认出了这位故人。

朱元璋戏谑地问主持:“如今在这大殿之内,朕也要下跪吗?”

这让在场的僧人们都惴惴不安。让天子下跪,是大逆不道。不跪,又是对佛祖不敬。

正当众人都感到为难的时候,主持不紧不慢地说:“圣上,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也就是说,朱元璋和大殿里的这位都是佛,不必跪拜。

朱元璋十分满意,吩咐给寺庙留下了不少布施钱财,开心离去。

@暖风吹过十二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和皇帝过招,到处是坑。还好皇觉寺住持聪慧有情商,不然整个寺庙的僧人都会脑袋落地。

所以,随机应变、能言善道是我们必须修炼的能力。

您觉得呢?欢迎留言。

#朱元璋# #你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不杀会怎么样#

1388年,63岁的汤和想告老还乡,朱元璋问他:你辞官,想要什么赏赐?汤和连忙跪下:老臣只想要10个美女。朱元璋哈哈大笑:看来你身子骨还硬朗啊,再替朕办一件大事吧!

听到朱元璋的话,汤和心里面直想扇自己10个嘴巴子。真的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啊。现在想要再找说法,朱元璋一定会找由头趁机办了他。明知道是黄连,现在也得往肚里咽啊。

朱元璋和汤和可以说是发小了,他们穿开裆裤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玩。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那个时候他经常带着朱元璋到处闯祸。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郭子兴广发英雄帖。汤和带着十来个兄弟,投奔过去。本来他也想带朱元璋去,但是朱元璋害怕,选择去了庙里当和尚。

汤和骁勇善战,很快被提拔为千户。朱元璋当和尚,吃不饱,心里就打了退堂鼓。想到了汤和,就投奔而去。

他心思聪颖,又善于交际,很快就在军队里混得脸熟。几次战役下来,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把养女马氏都嫁给了他。

从此后,汤和反而变成了朱元璋的手下。不过,朱元璋平日里待人和善,礼让有度,汤和特别欣赏他,心甘情愿在他下面当一员猛将。

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接过了义军大旗,一路带着各路英雄南征北战,终于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

朱元璋是苦人家出身的孩子,知道活着的艰难。他坐上了龙椅,心里却担心这些大臣效仿他,搞个起义,把他的江山给夺去了。

思来想去,朱元璋准备朝这些有功之臣下手,要趁早绝了后患。

明朝开国七年,开国功臣刘基病重,朱元璋看到了机会,就派了胡惟庸去探望,趁机毒死了刘基。

刘基完蛋了,不仅是朱元璋开心,胡惟庸更高兴,他当上了宰相之位,变成了新的“红人儿”。

但是,胡惟庸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刘基去世5年,就步了后尘。朱元璋找了个莫须有的名头,说他有谋反嫌疑,让彻查。

这一下,不只是胡惟庸丢了命,连带着其它大小官员、家属,杀了上万人。这一招“杀鸡儆猴”被朱元璋玩得溜溜的,朝野中再也没有人敢大声说话。朱元璋对于这个结果,很满意。

此时,汤和已经是朝中的信国公,他彻夜难眠。他很清楚朱元璋的性格,自己迟早一日得死在他手上。怎么办?伴君如伴虎,现在63岁了,不抓紧离去,更待何时?

早朝上,汤和向朱元璋哭诉:年龄大了,老眼昏花,每日里都睡不好,想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这一下,打了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他还没对汤和下手,怎么能放他离去。

于是,两个人说话你来我往,各有各的心思。后来,朱元璋有点不高兴了,就问:既然爱卿执意离去,那你想要什么赏赐?

汤和一听,不想再触朱元璋的霉头,就开玩笑说:那陛下就赏赐老臣10个美女吧。

没想到,朱元璋哈哈大笑:你看看,你还说你老了,要这么多美女,说明你身子骨很硬朗嘛。你想要告老还乡,也可以。但是,你还得再给朕办一件大事。

汤和心里的苦水都快喷出来了,他是后悔万分。只好硬着眉头说:陛下还有什么烦忧之事,老臣可以分担?

朱元璋说:沿海一带倭寇骚扰,让朕心忧,你替朕再出把力吧。

汤和无奈,只好带兵出征沿海,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了59座筑城。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阻拦,赏赐了金银财宝,让他回乡,享天伦之乐。

洪武25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看着年幼的朱允炆,担心他龙椅坐不住,杀了宋国公冯胜。之后想到了汤和,不放心,要去探望一下,顺便找个由头,杀了他。

汤和心里很清楚朱元璋此行的目的,立刻找人打扮成病重的样子,全家人都是一副忧愁的样子。朱元璋看到汤和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个曾经骁勇善战的勇将,如今变得颤颤巍巍,嘴角流着口水,连向他行礼都很难做到。

朱元璋放心了,汤和这辈子没盼头了,他放过了汤和。就这样,汤和保住了老命,活到69岁,寿终正寝。

@稻草人之爱,明朝的历史,很多人喜欢读,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在明朝中,不缺乏英雄。甚至可以说,英雄遍地开花。他们的故事,被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当年明月自小熟读明朝历史,对于明朝朝代变更,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历史中的人物背景、大起大落,更是熟知于胸。而他本人也是历史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在他笔下的《明朝那些事儿》全9本,通过朝堂的迭代、人物的变迁,撰写了从1344年到1633年,期间300年的朝代发展史。

其中包括了16位帝王的运筹帷幄,执掌天下。朝中重臣的谋略善用,名流千古。书中,不只是有历史描绘,更有男人之间的智谋、心术的较量。

很多读者反映:《明朝那些事儿》为我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看到了 浩如烟海的英雄传记,看到了精彩纷呈的时代变更。

如果你也喜欢读明朝历史,我真诚推荐《明朝那些事儿》给你。这套书,不只是自读、送人、珍藏都是不错的。

[微风]一天深夜,朱元璋召见徐达,他将徐达上下打量了一番,颇有深意地问道:“听说你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儿?”徐达心里一惊,暗想:“不妙!难道这老皇帝想要老牛吃嫩草?”

徐达一听这个,直接愣住了。自己这位陛下心思高深莫测,不知今日此举却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没等徐达回应,接着说道:“朕和你是患难之交,当年朕在滁阳王(郭子兴追封封号)帐下岌岌无名之时你就追随朕。这么多年可谓君臣同心,自古以来君臣同心的没有不结为姻亲的。你有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女儿,朕的棣儿正好也到了大婚的年纪,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朕想和你亲上加亲。”

此时此刻,徐达的心情很复杂,他知道朱元璋的心思。无非是做了皇帝后的制衡之术,所谓君心难测自是如此。

可是天子说话讲求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哪能收回去呢?况且皇四子朱棣也是个人杰,自己女儿嫁过去也不坏。想来想去,徐达只好下跪谢恩,算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次朱元璋的联姻的举动很明确。方今天下已定,为防异性作乱巩固政权。就得设法平衡各方势力。虽说朱标去世后被完全打乱,但是目前确是这样。

比如洪武十三年朱棣离开京师去北平就藩,燕王府所属边塞职责深重。因此有一个涵盖甚广的王府班子。初理政事的朱棣面对如此繁杂的王府事务十分头疼,加之自己又得时不时的带兵出征,王府事务实在无暇管照。

这个时候徐妙云的作用就来了,她在朱棣无暇管理王府内部事务的情况下欣然接过了重担,凭借强大的管理能力将王府上下十余个部门管理的井井有条。

哪怕到了朱棣做皇帝后也没有忘记徐妙云当时的成绩,他在诏书里评价皇后“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徐达是开国六公爵之一,是朱元璋的第一大将。将门虎女的徐妙云也颇有其父之风。靖难之役时期徐妙云的军事能力就发挥了一定作用。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在起兵谋划时期,徐妙云就参赞军机,多为谋划。给朱棣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朱棣燕王一藩虽处边塞,士卒战力强大。但实力还是比不过朱允炆的全国之力,朱棣只好去请宁王协助。

在朱棣全军开拔到大宁逼迫宁王一同起事的时期,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兵围北平,而北平城中士卒不满万,在这个时候徐秒云就协助长子朱高炽一同指挥守城。

此时的北平城中兵力不足,虽然徐妙云善于谋划,但还是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徐妙云就亲自动员城中士兵百姓的家属上城作战,用石块瓦砾击退了李景隆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等到了朱棣的回军,北平得守。

多年努力终有回报。在奋战三年后,朱棣于1402年登基称帝,徐妙云也被册封为皇后。

在立后诏书中,朱棣提到“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可见朱棣对徐妙云的感激。

在朱棣治理国事时,徐妙云也是积极协助。一如在燕王府时期一样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对于休养生息,徐妙云建议为政以宽,修养多年战乱造成的创伤;对于选拔人才,徐妙云提醒朱棣应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要各方势力一视同仁。

辅佐君王之余,徐妙云善教诸子并著书立说。有名作《劝善书》被朱棣大为印刷宣传并收录《永乐大典》之中。

这种外有威仪内宫和睦的日子朱棣没有享受太长。1407年,徐妙云患病,药石无医,朱棣即将失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弥留之际,徐妙云劝谏朱棣以国事为重,要明辨是非、任用贤能、善待宗室、教育子孙。朱棣听完悲痛的落泪。

朱棣在徐妙云去世后为了纪念亡妻,决定不再立皇后,并让人议定了“仁孝”为徐妙云的谥号,徐妙云也是明朝仅此一位谥号有“仁”的皇后,可见其贤。

“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皇后仁明贤淑,汉马氏、唐长孙之伦也,虽处宫中,其一念惟在仁民。”可能对于朱棣来说,娶到如此贤后,重要程度不亚于后面为帝生涯。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朱棣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娶了徐妙云。

参考文献: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二十》

《明史》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汤和在68岁的时候,想要告老还乡,临走时向朱元璋要100位贴身宫女。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爽快的答应了。

汤和跟朱元璋是发小,也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功臣。当年汤和加入郭子兴的义军,成了千总。汤和不忘朱元璋的友情,写信给朱元璋一起来参加义军。

朱元璋当时还是叫朱重八,正在到处云游四方。朱元璋接到汤和的信,就跑来参加郭子兴的义军。由于朱元璋见识广,又长得仪表堂堂,深受郭子兴的器重。

后来郭子兴就把女儿马氏嫁给朱元璋,朱元璋摇身一变成了汤和的上级。汤和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汤和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68岁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告老还乡。朱元璋问汤和要什么赏赐,汤和向朱元璋要千亩良田,百名宫女。朱元璋爽快的答应了。

汤和故意表现的很贪心,向朱元璋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后来朱元璋派人到汤和府里检查,发现大部分的宫女都不完整了。

朱元璋另外一位功臣傅友德,看到汤和的做法以后,也想效仿。有一天,傅友德向朱元璋提出,自己要千亩良田,要十名宫女告老还乡。朱元璋听到后,顿时勃然大怒,指责傅友德太过贪心。

后来朱元璋总是故意为难傅友德,还借机经常训斥傅友德的两个儿子。有次,朱元璋怒斥傅友德,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到,要他带两个儿子来,记得是提头来见。

没有想到傅友德真的杀了两个儿子,然后拿到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很尴尬,傅友德把自己之前的功劳诉说一遍,就在朱元璋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样是向朱元璋索要千亩良田,百位宫女,为何汤和跟傅友德命运不同呢?究其原因,朱元璋跟汤和是发小,他信任淮西派的将领,不信任傅友德。傅友德的功劳越是大,朱元璋越是怀疑他。

伴君如伴虎,古代如此,在现代也同样重要,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做错了,轻则丢掉生意,失去朋友,重则失去晋升的机会。

鉴古知今,读史明智。大才子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把历史上1000多个名人的智谋故事搜集起来,包括了如何事上御下、识人辨人、领导艺术、为人处世、安生立命等诸多智慧。

很多名人对《智囊全集》爱不释手,大才子纪晓岚说自己一天要看三次,康熙说《智囊全集》是国之利器,不许流通,只许内部传阅。

杜月笙不识字,就让人读给他听,杜月笙说读懂《智囊全集》,就是读透了社会。感兴趣的可以点击【看一看】,即可获取。#双11好物节# #影视杂谈#

一日,朱元璋正跟马皇后吃饭,突然看到盘子里有根头发,顿时龙颜大怒道:“把厨子拉出去斩了!”命悬一线际,跪在地上的厨子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一句话,瞬间让朱元璋哈哈大笑,还对他重重有赏!这位厨子究竟说了什么话,让他立马转危为安?

朱元璋,众所周知,是明朝开国皇帝,与历史上大部分身份尊贵的皇帝不同,朱元璋是一位吃过很多苦的布衣皇帝。

公元1328年,在濠州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便是朱元璋。因为家境贫寒,幼年的朱元璋还曾给地主家放过牛。

公元1343年,16岁的朱元璋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因为家乡闹蝗灾,家中的顶梁柱父亲和大哥,以及含辛茹苦的母亲相继去世,只留下朱元璋,还有二哥。

经历了太多生活磨难的朱元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曾去寺庙当过和尚,不过因为战事四起,寺庙也不能维持温饱,朱元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流浪。

也正是这几年的漂泊和流浪,让他长了见识,也开阔了视野,练就了一身的本事。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到了定远县土豪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队伍中,而这也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在郭子兴的队伍中,朱元璋作战勇猛,聪慧机智,深得郭子兴的器重,甚至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马氏也就是朱元璋一生挚爱的妻子马皇后。

马氏,原本是郭子兴至交好友的女儿,因为好友去世,便将女儿托付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夫妇将马氏视为己出,还为她选了一位佳婿,他便是郭子兴看好的朱元璋。

能娶到马氏,也是朱元璋的幸运。马氏不仅端庄贤惠,知书达理,还特别善良。嫁给朱元璋以后,她就默默地支持朱元璋的事业,成为他身边的“贤内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正式称帝,史称明太祖,而与之同甘共苦的发妻马氏被封为皇后。

成为皇后的马氏,不仅将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还经常在朱元璋身边劝谏他要做一个明君,做一个好皇帝。有时候,朱元璋因为政务忧心烦闷的时候,都会前往马皇后的宫殿,每每这个时候,马皇后都能安抚朱元璋的情绪。

虽然朱元璋生性多疑,杀伐果断,但对马皇后的劝阻和忠言,他都能听得进去,因为马皇后,不少人得以免除刑罚,其中就有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大学士宋濂,吴兴富豪沈万三等。

马皇后的善良和宽厚,还表现在她对下人的态度上。有一次,朱元璋来到马皇后的宫殿,跟她一起吃饭,吃着吃着,竟然在盘子里发现一根头发。饭菜里面有头发,搁在普通人身上,也会膈应,更何况是御膳?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当即将做菜的厨师叫过来,严厉斥责了一顿后,想要将他杀了泄愤!厨师一听,吓得直哆嗦,心里苦不堪言,他可是个光头呀,怎么会有头发掉进饭菜里?可此时,朱元璋正在发火,他也不敢贸然为自己辩解,毕竟饭菜里有头发是事实!

此时,马皇后见状,觉得因为一根头发就要杀了厨子,实在太过严苛,她就想救这个厨子。于是,温柔地说道:“皇上,莫不是你自己的头发掉菜里了?”

厨师一听,知道马皇后在救自己,突然灵机一动,颤颤巍巍地说道:“陛下,这不是头发,这是龙须啊!”听到厨师的话,本就因为马皇后的劝阻,怒火已去的朱元璋,开怀大笑道:“说得好,是龙须!”

厨师见保住了性命,慌忙磕头谢恩,此时头上的帽子因为用力过猛,掉落在地上,此时光头露了出来,朱元璋顿时知道是自己冤枉了厨师,或许那根头发真的是他无意掉落在菜中的。

原本差点被斩首的厨师,因为马皇后的劝阻,再加上自己的机灵,使得龙颜大悦,他不仅被免了死罪,还得到了一笔赏赐。

真是伴君如伴虎!一名小小的厨子,差点因为一个小差错,惹怒龙颜丢掉小命。不过,为朱元璋做饭的另一个厨子,却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甚至二十三年来都不敢责备他。这个连朱元璋都不敢得罪的厨子,名叫徐兴祖,是专门给朱元璋做饭的御厨。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元璋,虽然每天锦衣玉食,但是最爱吃的还是一些粗茶淡饭,这或许与他早年的贫穷经历有关。而徐兴祖总能做出满足朱元璋口味的食物,因此备受朱元璋喜爱。

朱元璋的儿子有很多,其中第三子朱棡很受朱元璋疼爱。为了避免兄弟间的摩擦,朱元璋决定将儿子们分派到各个要塞,在朱棡赴任时,他将徐兴祖赏给了三儿子朱棡,原本是希望徐兴祖能够帮忙照顾朱棡的饮食。

谁料,吃惯山珍海味的朱棡,因为吃不惯徐兴祖做的粗茶淡饭,竟将徐兴祖鞭笞了一顿。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他勃然大怒,当即将朱棡召回。

身为皇子的朱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打了一个厨子,竟让父亲如此震怒!在狠狠教训了儿子一顿后,朱元璋才说道:“你每天的吃食都是厨师掌管的,如果厨子记恨你,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你的食物里下毒,你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朱棡一听,顿时后背发凉,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自那以后,对徐兴祖尊敬有加!

作为一个铁血君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从对待厨子的态度上,他还是非常谨慎的!

参考资料:《明史》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故事##历史冷知识#

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优质的,一筐普通的,还有一筐发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明所以,但刘伯温看到后大惊失色:皇上这是要大开杀戒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位大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堪称历史上开国难度最大的皇帝了,开局一个碗,从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活命,出家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一直到1352年,已经25岁的朱元璋才在好友汤和的举荐下,投奔红巾军,在郭子兴帐下当了个小兵。

参军之后,朱元璋很快就展现出了十分出色的领兵才能,深受郭子兴器重,于是一路升官,最后郭子兴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也就是后来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后,朱元璋觉得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于是就把很早以前就认识的徐达、周德兴等人找来,组成了武将班底,后来,他又陆续启用了李善长、朱升等文人谋士,其中,朱升给朱元璋献上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为朱元璋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大部分势力,然后朱元璋带着马皇后与继承而来的势力南征北战,由于他本人杰出的战略眼光,再加上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出色发挥,朱元璋势力日益庞大。

到了1361年,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而此时天下还有许多割据势力,除了要与元军作战之外,天下还有张士诚、徐寿辉以及陈友谅几位大敌。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鼎鼎大名的刘伯温来到了朱元璋军中,在后世人眼中,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头号军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一众割据势力中,精准选中了并不算最强大的朱元璋,面对纷繁复杂的天下大势,给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就好比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隆中对”一样。

很快,刘伯温又先后给朱元璋提了两条建议,第一,因为朱元璋实力不算很强,因此一定不能多线作战,要统一天下,必须各个击破,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第二,应尽早跟“小明王”韩林儿划清界限,要不然始终笼罩在他的光环下,对自己将来问鼎天下不利。

朱元璋听了之后深表认同,于是另立山头,以“明”为号,招贤纳士,把元顺帝撵到漠北,又消灭了所有的割据势力,建立了大明。虽然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刘伯温的赏赐不多,但他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时天下百废待兴,朱元璋需要大量的人才来辅助他治理天下,因此,他当上皇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兴修官学,科举取士。

为了表达重视,洪武年间的第一场科举,朱元璋决定亲自督办,当时一共有80名考生脱颖而出,到奉天殿参加最后的殿试,以确定最终名次。

这80名考生都是通过了童生试、乡试、会试的层层筛选,能来到这里的,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他们无不充满自信,想要在朱元璋面前一展身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但令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朱元璋别出心裁,既不考诗词歌赋,也不考文章策论,而是搬来了三筐稻谷,看得众人一头雾水。

朱元璋也不再多言,只是让每个考生都走到前面,把每一框稻谷都仔细研究一下,然后说出三者有何不同。考生们一言而行,也不敢撒谎,每个人都如实说出了三筐稻谷的优劣。

陪站在殿内的刘伯温,在看到稻谷被抬上来的时候,立刻脸色剧变,他知道朱元璋要开杀戒了。很快,朱元璋开始问刘伯温:“爱卿,你看这几筐稻谷孰优孰劣?”

刘伯温连连摇头:“微臣愚钝,实在看不出来!”

旁边的杨宪一听,忍不住小声问道:“恩师,这么明显,您为什么要说看不出来呢?”刘伯温悄声回答道:“你看现在这气氛,要出大事了,看得出来也要说看不出来。”杨宪立刻若有所思。

果不其然,朱元璋接下来的动作让所有人胆战心惊,只听他突然开口,高声说道:“这三筐稻谷,第一筐优等,产自扬州,扬州今年大丰收,这是杨宪之功。第二筐中等,产自太仓,乃太仓守渎职所致,此乃庸臣。第三筐劣等,产自军仓,还混入了许多空壳和稻草,此乃奸臣。朕希望诸位考生,无论将来出任何职,勿忘今日朕这一番警言。”

说完之后,朱元璋连下三道圣旨,第一道给杨宪奖赏,并封为扬州侯;第二道下令革除太仓守的官职;第三道直接把中军都督府司库斩首示众。

这三道圣旨,一褒一贬一杀,恩威并施,杀伐果决,让现场的考生们无比震撼,果然,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而看到这一幕的刘伯温,虽然早料到有人要死了,但真正发生后,心里也不由五味杂陈,深刻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刘伯温后来无比低调,并主动辞官归隐。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走进一座寺庙,他指着大殿上的佛像问:“朕也需要跪着拜佛吗?”众官员冷汗直流,谁敢让皇帝下跪?这时,方丈站了出来,只说了8个字便惹得朱元璋大笑:“赏!重赏!”

自古有言“伴君如伴虎”,作为日日伴于皇帝左右的朝中官员,更是懂得严于律己、谨小慎微,因为一旦惹怒圣颜,那么其后果很有可能是葬送一族性命,即便是宽厚仁德如朱元璋,其晚年时也会因底下人的一句错话而随意降罪。

而之所以此类事会发生在朱元璋身上,据史料记载,这与其曾经的经历有关,朱元璋本是穷苦农民出身,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发生了一场“百年一遇”的旱灾,在这场旱灾中,当地许多人家多遭遇了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状况。

然而次年突发的蝗灾和瘟疫无疑是“压倒”乡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百姓们的痛不欲生和苦苦哀求,元朝政府则选择对此事置之不理,非但没有委派物资前往赈灾,也没有颁布相应减免赋税的指令,反倒是在原有赋税基础上又加大了纳税比例。

元朝政府的此种做法,无疑是将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推向更深更远的苦海,在天灾和元朝政府两方的全力打击下,朱元璋第一次体会到了何为家破人亡之感,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和大哥一个个饿的饿死、病的病死。

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直到最后一个幸福的家庭转瞬间便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弟弟二人相依为命,经历至亲之人相继去世后,朱元璋可谓是心力交瘁,后来在当地地主刘继祖的帮助下妥善安葬了父母、大哥,再之后便与二哥分道扬镳,决定各自求生。

离开家乡后的朱元璋深知现在外面的世界定是哀声遍野、民不聊生的情况,百姓在军阀割据和天灾不断的双管齐下打压后,饿殍遍野、易子而食这样的事必然屡见不鲜,因此为了能够一次性解决吃、住问题,朱元璋出乡后便直奔寺庙而去。

然而现如今天下与朱元璋想法一致的人不在少数,寺庙自然也深知此点,为了防止大量灾民涌入寺庙,主持索性将招收和尚的要求卡死,美名其曰是只招收与佛家真正有缘者,实则就是想方设法的拒收灾民。

而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朱元璋被迫吃了一连多次的闭门羹,直到当他来到皇觉寺时,主持第一眼便看出了朱元璋的面相不凡,遂当即收留了他,刚进皇觉寺的朱元璋每日重复着日更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无论干活有多累,唯有一点能够保障的是每天都有免费的斋饭和住处,但好景不长,随着天灾愈发严重,皇觉寺不幸惨遭波及,无奈之下主持只得打发寺中和尚外出云游化缘。

此时的朱元璋刚刚17岁,就是这一份云游乞讨的经历,成为了改变他思想和人生的关键契机,朱元璋在四方乞讨的途中,第一次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元朝的腐败、百姓的无奈。

也正是这份切身经历让他在收到郭子兴红巾军起义邀请时,便当即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在接下来的起义生涯中,朱元璋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等优点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重用。

为了拉拢住朱元璋,郭子兴不但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为妻,而且更是将自己辛苦培养的精锐力量委托给了朱元璋保管,而这支部队也成为了朱元璋日后称霸中原的第一桶军。

待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便开始了他的崛起之路,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一统中原,建立王朝,并改国号为明,朱元璋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向世人证明了一句话:天子成也于民,败也于民。

当多年后朱元璋在寺庙问众人自己是否需要同旁人一般也向佛祖跪拜时,住持回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简简单单八个字瞬间取悦君心,而方丈这八个字无疑是将朱元璋比作了当时佛,意思是同为佛自然是不必跪拜的,自此避免一难。

你又没当过植物,植物也有生命[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馬氏經方:師父您好,“素”是生命嗎?“素”是眾生嗎?

禅悟禅语

#传统文化 #国学智慧 #海涛大师

00:14

63岁的汤和想告老还乡,朱元璋问他:你辞官,想要什么赏赐?汤和连忙跪下:老臣只想要10个美女。朱元璋哈哈大笑:看来你身子骨还硬朗啊,再替朕办一件大事吧!

听到朱元璋的话,汤和心里面直想扇自己10个嘴巴子。真的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啊。现在想要再找说法,朱元璋一定会找由头趁机办了他。明知道是黄连,现在也得往肚里咽啊。

其实,汤和年轻时也曾年轻气盛过。他和朱元璋是同一个胡同里长大的伙伴,比朱元璋大三岁,小时候汤和就有大志向,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是名孩子王。

后来,朱元璋的家乡遭遇灾害,他的父母、哥哥相继去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皇觉寺做了和尚。直到朱元璋25岁那年,投奔了郭子兴的汤和,已经在军中做到千户。汤和升官发财后,不忘朱元璋,写信邀请朱元璋投军。

朱元璋本想苟且一生,不愿冒杀头的风险参加红巾军,但他与汤和来往的书信被人得知,要去举报他领赏钱,朱元璋只好投奔郭子兴。不料,郭子兴见朱元璋面相奇特,认定他是位奇人,不仅屡屡提拔,还把养女马氏(马皇后)嫁给他。

朱元璋身份逆转,从托钵流浪的和尚,转变为郭子兴的义子,军中少帅。不久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设计除掉郭子兴的三个儿子,纳了他的女儿,把郭子兴的军队收为己有,从此实力大增,攻占南京,和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争夺天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之所以能飞黄腾达,是得益于汤和的推荐之功。汤和不仅对朱元璋有推荐之功,在战场上也非常骁勇,攻打太平时,汤和曾被飞箭射中大腿,受伤后的汤和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很有猛将风范。

后来,朱元璋又让他镇守常州。而当时的常州,是张士诚和朱元璋彼此攻打的交界线,所以汤和的处境很危险,也很重要。但恰在此时,汤和找朱元璋办几件事,都被驳回了,汤和很生气,酒后失言:“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意思是说,我汤和归张士诚,则张士诚胜,归朱元璋,则朱元璋胜。朱元璋听到这句话,怀恨在心。所以,洪武三年封功时,汤和只被封了个中山侯,在冯胜、邓愈之下。“吃一堑长一智”,自此之后,汤和就意识到,朱元璋不再是自己的哥们,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伴君如伴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什么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保命要紧。

所以,汤和不抱怨、不埋怨,在战场上刻意收敛锋芒。以致于在征伐大夏国时,还不如副将军廖永忠勇猛,得到的赏赐也少。再后来,汤和又随徐达北伐,修城等等。总而言之,汤和只干活,却不争夺名位。

洪武十年,朱元璋见汤和变得会来事了,低调了,就封他为信国公,并授予“议军国事”的特权。汤和官位升了,但姿态更低了,他“愈加恭畏,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汤和虽身在战场,远离南京,但他嗅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他时刻小心,思考着保身之道。

有天早朝上,汤和向朱元璋哭诉:年龄大了,老眼昏花,每日里都睡不好,想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这一下,打了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他还没对汤和下手,怎么能放他离去。

于是,两个人说话你来我往,各有各的心思。后来,朱元璋有点不高兴了,就问:既然爱卿执意离去,那你想要什么赏赐?

汤和一听,不想再触朱元璋的霉头,就开玩笑说:那陛下就赏赐老臣10个美女吧。

没想到,朱元璋哈哈大笑:你看看,你还说你老了,要这么多美女,说明你身子骨很硬朗嘛。你想要告老还乡,也可以。但是,你还得再给朕办一件大事。

汤和心里的苦水都快喷出来了,他是后悔万分。只好硬着眉头说:陛下还有什么烦忧之事,老臣可以分担?

朱元璋说:沿海一带倭寇骚扰,让朕心忧,你替朕再出把力吧。

汤和无奈,只好带兵出征沿海,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了59座筑城。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阻拦,赏赐了金银财宝,让他回乡,享天伦之乐。

洪武25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看着年幼的朱允炆,担心他龙椅坐不住,杀了宋国公冯胜。之后想到了汤和,不放心,要去探望一下,顺便找个由头,杀了他。

汤和心里很清楚朱元璋此行的目的,立刻找人打扮成病重的样子,全家人都是一副忧愁的样子。朱元璋看到汤和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个曾经骁勇善战的勇将,如今变得颤颤巍巍,嘴角流着口水,连向他行礼都很难做到。

朱元璋放心了,汤和这辈子没盼头了,他放过了汤和。就这样,汤和保住了老命,活到69岁,寿终正寝。

,明朝的历史,很多人喜欢读,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在明朝中,不缺乏英雄。甚至可以说,英雄遍地开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