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康熙给孩子们起名字 康熙孩子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康熙给孩子们起名字 康熙孩子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时间:2023-11-10 07:25:42

相关推荐

康熙给孩子们起名字 康熙孩子的名字叫什么名字

康熙第一次见乾隆,为何“见即惊爱”?或许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在《清史》记载中康熙是对乾隆见即惊爱,然后把他带在自己身边进行教导,作为生父的四阿哥身份也自然水涨船高,很难让人不认为康熙能对乾隆这般喜爱是一场被策划出来的见面结果。

一、九龙夺嫡的背景

乾隆名弘历,是四阿哥胤禛的第四子,他出生的时候正值九子夺嫡开始,他父亲雍正彼时韬光养晦、一副闲云野鹤的样子。

弘历虽然是他的第四个孩子,但其他孩子均已夭折,除了第三子弘时没有其他儿子在世了,雍正自然是对弘历万般喜爱,这种喜爱到了弘历五岁就学时转变成了惊喜,只因不同于弘时的平庸,弘历在读书上天分颇高、过目成诵。

彼时皇子们为了争夺皇阿玛的欢心使尽了花样,雍正知道帝王老来多疑,自己去讨好皇阿玛不如叫自己的儿子去,既占了天伦之乐又不会叫皇阿玛提防。

皇子们对没多大存在感的四阿哥不甚在意,毕竟康熙都不大记得起这个深居简出的儿子。后来雍正称自己园子修得齐整,邀请康熙来自家院子逛逛,由此有了历史上的见即惊爱的那一幕。

二、凭子而贵

为了引出小弘历的出场,雍正特地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叫上了,其他的儿子不过平平,更能凸显出弘历的聪慧。

要知道康熙儿女众多、皇孙更是不计其数,如果不能让他第一眼就喜欢上弘历,那就没有任何特殊了,在雍正的精心准备下,弘历正式面见了康熙。

正如他预想的那样,问完他其他的儿子后康熙都不太满意,问到小弘历时,这个孩子的聪敏和学识让康熙惊喜,转而对身边的人夸赞弘历,才有见即惊爱的说法。

见皇阿玛满意,雍正立马提议不如由皇阿玛来教养这个孩子,在兴头上的康熙自然是应允了,自此弘历成了所有皇孙里唯一一个待在康熙身边的人。

阿哥们牟足了劲地在皇上面前表现,后来也有学着四阿哥把儿子送进宫的,但康熙面对这些只觉得厌烦,自从废太子的事后他对这些过于活跃的儿子没了耐心。

小弘历的陪伴,满足了他对于亲情的需求便不大爱搭理这些儿子,后期基本上不愿意再掺和儿子们的事情了。

三、波折传位

有了弘历在康熙面前,四阿哥更加去苦心经营,与八阿哥他们的拉帮结伙不同,他私下结交大臣,在明面上是独来独往只听皇上命令,渐渐的康熙更加倚重他。

但是若论宠爱,还是与四阿哥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四阿哥明面上和弟弟兄友弟恭,实际上早就厌烦了这个绊脚石,要不然也不会在上位后,处置了自己这个同母的兄弟。

康熙年事已高,从前又为废太子的事情伤透了心,那些疾病就找上门来,没过几年就病重去世了,临死前传位给四阿哥。

众阿哥自然是不服气,纷纷在民间传言四阿哥是谋逆上位,其实皇上是要传位给十四阿哥,是四阿哥私自改了诏书名不正言不顺。

但雍正作为铁血帝王根本不在乎这些,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个一个的整治有不臣之心的人。除了曾经共患难过的十三阿哥,其他兄弟一概是不放在眼里的。而为他带来皇阿玛的看重,又深得皇阿玛喜欢的弘历成了他心中的储君人选。

四、并称康乾

弘历的嫡子出生雍正特意赐名永琏,这个字的意义就是在暗指继承大统的意思,果然不久后就把弘历的名字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后,弘历也成为了宝亲王。

雍正殚精竭虑的处理政事,结果继位没几年就因劳疾去世了,弘历正式登位是为乾隆皇帝,拉开了历史上康乾之治的另一幕,离他第一次见康熙爷爷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

乾隆登位一切从仁,他父亲留下的严苛弊端被他一一改掉,开始施行仁政缓和了父亲在世的剑拔弩张。

他学着父亲教导孩子,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他和富察皇后的孩子永琏,同样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放进了永琏的名字,没想到永琏小小年纪就去世了。

后来富察皇后生下了永琮他欣喜若狂,同样想要立他为太子,没想到永琮也夭折了,在年老时乾隆才做出储君选择,传位给了十五阿哥。

五、总结

清朝最大的一场皇子争夺皇位就是九子夺嫡,他的落幕在四阿哥的成功,年幼的弘历成为这场落幕的催化剂,后来清朝的皇位交替再没有这样动荡。

四阿哥取得了皇位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后世对于他皇位的猜测大多数都是不正确的。乾隆继位后,在雍正皇帝的基础上开创了盛世,一时间大清民富兵强,但后期的好大喜功也为衰败埋下了伏笔,他在位时的闭关锁国更是为中国的落后增加了隐患。

这场九龙夺嫡的落幕主要不是因为乾隆帝为康熙帝喜爱,但期间带来的深远影响是在的,雍正皇帝能够想到用孩子来争夺帝位也是城府极深。

乾隆皇帝应当是在这中间学到了后来的政治手腕,后来哪怕传位也把持朝政多年,只能说不愧是年幼时就见证过九子夺嫡的人。

#历史趣聊#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八阿哥胤祀】

八阿哥胤祀是康熙皇帝第八子,曾经离储君大位只有一步之遥,可又在瞬息之间被削王爵、圈禁,赐名“阿其那”,以狗之名凄惨死去。

八阿哥胤祀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是良妃卫氏,由于出身不高且位分低,按照宫里规矩刚出生的八阿哥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教养长大。生母出身不高带给八阿哥的是从小自卑和敏感的性格,于是发愤图强,一心扎在学业、骑射上,同时也养成善于察言观色的习惯,待人随和世故,再加上本身年幼聪慧,很快在康熙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备受瞩目,此时的胤祀也许想法很简单:不让兄弟们小瞧,为生母争一口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胤祀的名字本身可能包含了康熙皇帝对他的器重和希望。由于少年的胤祀在学业、骑射表现出色,因此深受父皇喜爱,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当时他刚满17岁,为受封皇子中最年幼者,开始随扈办差。不久他的生母卫氏也因胤祀的受宠而被封良妃,此时的八阿哥无疑是春风得意的。

已是八贝勒的胤祀由于待人随和、广结善缘,再加上才德兼备,沉稳干练的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各项差事,使得很多王公朝臣与他相交深厚并交口称赞,而且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成了他的拥垒,为他摇旗呐喊,一时间贤德之名哄传朝野。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罪被废,众皇子阿哥开始争储觊觎太子之位,本来嘛太子胤礽是皇后嫡子,又做了这么多年的储君,大家不敢有什么想法,可他现在已经被废,而大家都是庶子,地位都差不多,还不得争一争,羽翼渐丰的胤祀也不例外。但很快飞扬浮躁的大阿哥胤禔首先出局,而八阿哥也因为“看相人张明德”一案让康熙皇帝生出提防之心,当众训斥八阿哥妄蓄大志,结党谋害废太子胤礽,八阿哥开始失去康熙的宠爱和信任。

但更多的不幸在等着八阿哥胤祀,不久又发生了“百官联名保奏胤祀为储君”的事件,这些官员包括上书房重臣和康熙的心腹之臣。一时间康熙皇帝惊惧莫名,对八阿哥更加提防和不信任,其实此时的八阿哥并没有明确站出来争储,只是因为他的贤名被百官大臣架住,骑虎难下。康熙五十一年(17),复立的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东宫储位虚悬,夺嫡之势更加剧烈,朝廷上明争暗斗,因为之前的事情八阿哥渐渐韬光养晦,暗中扩展势力、培植党羽,大事都由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出头,在康熙的压制中艰难前行,此时的八阿哥依然被大多王公大臣看好,认为他有望夺储。

但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八阿哥胤祀彻底断绝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那就是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这件事情发生后,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说:“自此朕与胤祀,父子之恩绝矣。”至此,饱受赞誉的八贤王彻底与皇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康熙六十一年(17),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登基继位,是为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祀一生最大的不幸就要来了。他先是被雍正封为和硕廉亲王高高捧起,以安定八爷党和朝臣之心,但胤祀不甘心失去帝位,依然处处与雍正作对,并与十四阿哥胤禵向民间宣传雍正皇帝篡位,导致民间到处流传雍正篡位的野史。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在皇位稳固后,开始着手收拾八爷党,第二年,廉亲王胤祀被革去黄带子,宗人府除名,接着又被强迫改名“阿其那”,不久监禁病死。

纵观胤祀的一生,前期八面玲珑,被世人赞誉为“贤王”,可惜为盛名所绑架、连累,不知韬光养晦,结党夺嫡成为罢废太子的急先锋,为康熙皇帝所厌恶和压制,丧失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后期与雍正争储争位,机关算尽,虽党羽遍布朝廷,可关键时刻却无人可用,无自知之明又不知收敛,最终惨淡收场,可谓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我要上头条# #历史上的趣事#

公元17,康熙病重,临终之际下诏让一个男人殉葬,四阿哥胤禛一看名字慌了,虽然迷惑不解,但还是连忙下跪求情。胤禛不明白父皇做这一连串操作的用意,等到登基后才知道父皇的高明。

那么,康熙到底下令让谁殉葬,竟惹得四皇子不惜下跪求情?

康熙自1661年登基到17驾崩,共计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因为康熙登基时候仅有6岁,所以他的帝王之路最先经历的就是大权旁落,靠着顺治帝给自己选的几位顾命大臣稳固朝堂。

直到康熙14岁亲政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倚仗的大臣鳌拜,实际上手握大权,并有意勾结其他朝臣意图把持朝政。

作为一个极有抱负的皇帝,康熙自然不会甘心沦为一个傀儡皇帝,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布库之戏”,成功将鳌拜囚禁,一举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历过权臣意图谋反的阴谋之后,康熙对于大臣更加戒备。也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上演。

于是在康熙弥留之际,他下旨要求自己身边的军统领为自己殉葬,这个军统领不是别人,正是隆科多!

隆科多在当时是康熙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位心腹大臣,按理来说是最不可能被要求殉葬的人选,那么康熙指明要隆科多殉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风流多情,一生有35个儿子,后来成年的也有24个,如此多的儿子觊觎着皇位,也就有了后来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九子夺嫡”事件。

最初,二皇子胤礽凭借康熙帝的喜爱,从2岁时就被封为太子,这自然招来了其他有意皇位的兄弟投来的明枪暗箭,再加上胤礽本人的政治才能确实资质平平,母妃早逝得不到母族的支持,而自己的父皇又实在是太能活了,这位已近而立之年的皇子在太子之位上如坐针毡。

就在有如惊弓之鸟的胤礽深夜意图靠近康熙大帐的时候,竟然被生性多疑的父亲认为他有“弑父夺位”的嫌疑,从此康熙对他愈加戒备。

之后又因为胤礽处理户部事情时,被康熙认为是太子想要逼迫自己禅位,终于,康熙决定罢黜太子,改立他人。

一直以来对皇家事务不理睬的隆科多,此时嗅到了自己的机会。

隆科多是佟佳氏的嫡系子孙,而佟佳氏从清朝入关之时起,就与爱新觉罗开始联姻,将利益与皇室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康熙时期,佟佳氏的势力占据了大半个朝堂,门下学生遍布天下。隆科多作为佟佳氏最有政治头脑的成员,自然成为想要获得皇位的皇子拉拢的对象。

但其实隆科多的心里一直都有一位自己想要辅佐的对象,那就是自己的侄子——四皇子胤禛。所以隆科多就利用自己是康熙心腹的优势,经常给胤禛传递康熙的想法。

这时的康熙通过对皇子们的观察,也渐渐的发现四皇子沉稳低调,心思缜密,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而康熙也深知自己的心腹大臣隆科多一心辅佐四皇子,但是因为隆科多和其背后佟佳氏的势力太过庞大,恐胤禛继位后会再次经历自己当年被架空的境地,因此下令自己死后让隆科多殉葬,好为自己的儿子扫除障碍。

但是当四皇子得知消息为隆科多求情时,康熙竟然同意将隆科多从殉葬者名单上剔除,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康熙还是出于为四皇子的考虑,先是通过让隆科多殉葬,达到对佟佳氏的震慑作用,让佟佳氏明白,即使你的势力再大,你的生死还是在我一念之间;再通过四皇子的求情,让隆科多感激四皇子的救命之恩,这样在以后能更加尽心尽力辅佐新帝。

雍正继位之后,十分倚仗隆科多,甚至还给隆科多设了很多的特权。于是手握大权的隆科多开始结党营私,招徕自己的党羽,以保证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鼎盛下去。

雍正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康熙当年处在了一样的困境。这才彻底明白了父亲当年下令让隆科多殉葬的良苦用心。

于是雍正经过多年的隐忍和谋划,找出隆科多四十多项罪状,最终让隆科多经历了和鳌拜一样的下场,被圈禁起来。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康熙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爱。

#中秋游园会# 清代一共有12个皇帝,名字不太好记呀,这个歌谣简直太好了,来来来,一起学习一下:

努尔哈赤清太祖

皇太极是清太宗

顺治进京年仅七

康熙执政六十一

四子雍正帝位延

乾隆又管六十年

还当三年太上皇

嘉庆手指一“道光”

道光吃饭有点“咸”

咸丰是个好“同治”

同治走了光绪起

垂帘听政看慈禧

最后宣统末代帝

他的名字叫溥仪

大清二六八年亡

一九一二民国启

这个小歌谣,你一定要背下来,是不是很好记呢?清代的12个皇帝,你就这样去记,一定记得牢牢的!我是刚刚学来的,分享给你们,记得点赞,关注,收藏哟![笑]#中秋游园会# #分享小知识#

千古一帝康熙的艺术家儿子,皇子中的一股清流,不爱江山爱艺术!

爱新觉罗·胤禧是康熙第二十一子,生母是康熙的庶妃陈氏,是康熙时期一位没有封号的妃嫔,后宫地位也不高,而且胤禧还是康熙老来子,他和大侄子乾隆同岁,仅比乾隆年长7个月。

因为生母家族出身低微,外加还是康熙老来子,所以胤禧可以说没资格继承皇位,他也因此不喜过问政治。

胤禧是康熙诸皇子中的一股清流,康熙二十四个儿子中贪权者有之,贪财者也有之,好色贪杯者还有之,但唯独胤禧是一股清流,他不贪权,不好色,不贪财,只爱钻研艺术。

胤禧生性淳朴敦厚,生活简朴朴素,作为皇子很是难得,而且他非常好学不倦,极好藏书,还能礼贤下士,所以他的经济收入大多让他用来购买图书或者资助落魄文人了。

胤禧一生不问政治,唯独对艺术追求孜孜不倦,他能诗善赋,还精于书画,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

胤禧的大侄子乾隆就非常善于写诗,一生号称写了将近4万多首诗,虽然胤禧诗作不多,比乾隆差远了,但是在诗赋造诣方面乾隆对这位小叔叔是非常服气,乾隆曾经说过皇叔胤禧的诗赋造诣乃清代第一人。

胤禧画画方面的造诣水平也非常高,他在画功方面研习的是明代大画家文征明,颇有文征明的风韵真传。

胤禧这么醉心于艺术,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两个雅号,紫琼崖道人和春浮居士就是他的别号,这就相当于人家的艺名,没事就以这两个名字整艺术作品去。

雍正对这位小弟弟不是很感冒,毕竟两人年纪差太多,雍正时期只是按部就班的封胤禧为贝子然后晋封贝勒,乾隆即位后,上面说过他很佩服这位小叔叔,于是晋封胤禧为慎郡王,并且乾隆觉得胤禧喜好艺术很对自己胃口,就想重用他让他参与政治,一度曾经任命胤禧为议政大臣。

但乾隆毕竟只是个艺术爱好者而已,胤禧人家是真正的艺术家,怎么会被政治这种世俗所玷污,所以即便乾隆让胤禧当议政大臣,胤禧也是心不在焉,无心政治之上,在其位不干事,乾隆没办法后来只得取消了他议政大臣的身份。

可以说胤禧一生是无欲无求,只是追求艺术造诣,算得上是不爱江山爱艺术的皇子,一生寄情于山水书画诗词歌赋之中。

但是胤禧这种性格却没能让他长寿,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就去世了,年仅48岁,乾隆听闻这位小叔叔去世,也是非常悲痛,由于胤禧一生无子,乾隆将儿子永瑢过继给胤禧为孙子,承袭了胤禧的爵位。

胤禧除了寿命短点,以结局来说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比较不错的了。

孝庄去世后,70岁的苏麻喇姑伤心欲绝,几次都想随她而去。看着丢了魂一样的苏麻喇姑,康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时,小太监来报:“万琉哈氏产下一子!”康熙心头一震,有办法了!

这位皇子,就是十二阿哥胤祹。

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是个小宫女,她在入宫后的十年里都是小透明,直到偶遇康熙,被召幸生下皇子。可即便是这样,她的身份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好在万琉哈氏心性恬淡,又有了孩子,她没有什么上位的野心。然而,就在孩子即将满月之际,小皇子被康熙派来的嬷嬷抱走了。

毫无依仗的万琉哈氏,整日里抱着孩子的衣服默默流泪。她不知道孩子会放在谁的名下抚养,不知道孩子有没有人疼。这时,相熟的嬷嬷告诉她:阿哥好福气,给了苏麻喇姑教养。

康熙将胤祹托付给苏麻喇姑,一是其生母份位低,二是为苏麻喇姑的晚年生活找一个寄托。这也是孝庄太后的安排,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担心自己走后,苏麻喇姑会失去精神寄托随她而去。

这个奶娃娃不仅可以消解苏麻喇姑的悲伤,也让她得以享受天伦。从康熙跟孝庄的态度可见苏麻喇姑的份量。能得苏麻喇姑照顾,对于毫无背景的胤祹来说,是天大的幸事。

胤祹跟苏麻喇姑很亲近,叫她“阿扎姑”(姑母)。善良的苏麻喇姑还经常制造机会,让万琉哈氏见儿子。胤祹身上穿的衣物、鞋袜都出自亲娘之手。

苏麻喇姑历经三朝,对于朝堂风云与皇权之争,她都深谙于心,若是她想把胤祹培养成通晓权谋、身负韬略的皇子应该不难。但是她却教导胤祹远离朝政、不许参与任何党争。她的教导对胤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大后的胤祹谦逊有礼,对权力无意,对皇位无心,简直就是皇子中的另类。

他没有到战场上去拼功名,也没有到朝堂上去笼络人脉,反而热衷皇族内务。特别是在仁宪皇太后去世时,胤祹将丧礼事宜处理得细致妥帖,让挑剔的康熙十分满意。

他的务实跟淡泊,让康熙对他另眼相待。不仅封万琉哈氏为定嫔,还将满汉三军的事务交给他管理。

接着,康熙还给胤祹娶了福晋富察氏,这位富察氏就是富察皇后的堂姐。她的父亲是武英殿大学士马齐,岳丈的背景很好地弥补了胤祹母家的不足。这也足以看出康熙对胤祹的提携。

胤祹大婚四年后,苏麻喇姑突发疾病。自她生病起,胤祹跟福晋日夜看护。苏麻喇姑去世后,胤祹向康熙提出:“阿扎姑自幼将我养育,尚未报答,即如此矣,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说,苏麻喇姑的身份,没有皇子供饭诵经的先例。

但康熙却说:“十二阿哥言之甚是!”胤祹的孝顺,让康熙宽慰。

康熙的看重、兵权在手,更是加剧了党派之间对胤祹的拉拢。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可胤祹始终保持中立,从未参与到夺嫡的混水中。

皇子间对皇权的争夺,让康熙倍感痛心。而温良恭谦的胤祹,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之后,康熙对胤祹不断的赏赐、栽培,他也没有骄傲自大,一直恪守本份,不逾矩。

最终,四阿哥胤禛登基。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八阿哥一派。而坚持中立的胤祹不仅躲过了一劫,还被雍正封为多罗履郡王。

康熙去世,因为胤祹有办理皇太后丧事的经验,所以雍正将相关事宜交给他去办。然而,一向认真的胤祹这次却将刻制金册的后妃名字弄错好几个。

于是,因“治事不能敬谨”,被雍正降为固山贝子,没了实权,只享受贝子待遇。

没了实权对胤祹也没什么影响,他照样该吃吃,该睡睡,连朝都不上了,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滋润。气得雍正把他直接降为镇国公,然而,身份一降再降,胤祹却并不在意,他没有任何不满跟埋怨。

这种迅速交出手中权力,无欲无求的态度,使得胤祹平安地躲过了雍正对他的猜疑。

乾隆继位后,即命皇叔胤祹管理礼部和宗人府事务。不久又因其实心办事,晋封为亲王。甚至在乾隆出巡时,都是由胤祹管理京城事务,可见乾隆对这位皇叔的信任。而胤祹也将所有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负所托。

这种大智若愚、进退有度的智慧,让胤祹得以在乾隆朝混得风声水起。

乾隆对胤祹一直很敬重,晚年时,特许他坐轿上朝,他的母亲定妃也特封为太妃。太妃九十大寿时,乾隆还带了寿礼亲自到王府贺寿。

也是这一年,胤祹最后一个在世的儿子,十二岁的弘昆也夭折了。胤祹六个儿子,却无一能活到成年。为了安抚安抚胤祹,乾隆把四阿哥永珹过继给他做孙子。

胤祹一直兢兢业业地干到70岁,乾隆才让他回家享受安享晚年。

1763年,胤祹寿终正寝。

乾隆赠谥号“懿”,命嗣孙永珹著孝送终,令其持服百日。命和亲王弘昼、皇五子永琪穿孝。

@安昕书影

胤祹的一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母亲份位低到无权抚养,但是他却幸运地成了苏麻喇姑的养子。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教导下,他低调内敛、谨言慎行、不抢不争。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你削尖脑袋去争的时候必有所伤,而当你不争的时候,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够与你争了。

胤祹的一生正是不争的写照,他不慕权势,以做闲散王爷,过安稳生活为人生追求。

最后他也得偿所愿,一生安稳享尽尊荣。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他让在外带兵的允禵回来。允禵回来的路上一脸阴沉,还没到北京,他就给雍正写了一份公文,这份公文让雍正很难堪。

雍正当皇帝后,他的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全都必须改成“允”,尤其是雍正的亲弟弟,名字中的两个字必须全改。允禵原名是胤祯,雍正继位后,他就变成了允禵。

康熙死后第二天,雍正就任命八阿哥允禩和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四人为事务大臣。允祥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隆科多是雍正继位的得力干将,他们两人得到提拔大家都能理解。但雍正为何重用昔日的政敌允禩呢?

这实际上是雍正的一种策略。雍正继位,根基浅,人心不稳,一方面他要笼络人心,先稳住八王的人;二来,这么做也可以给文武大臣一个印象:我雍正是一个宽容大度的皇帝。事务大臣位高权重,是新王朝的核心人物,雍正让允禩和马齐进入这个阵容,确实非常有胆识,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隆科多和允祥是雍正的心腹,雍正即使提拔允禩和马齐,有允祥和隆科多限制他们,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手脚。这一招确实高。

不光如此,雍正封允禩和允祥为亲王,给予了允禩在康熙朝没有的待遇。雍正还大封允禩的亲信,致使以前八王党的一些人弹冠相庆,有人到允禩家里来道喜,允禩的妻子乌雅氏有先见之明,说道:“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天就会掉脑袋哩!”允禩本人也看得很清楚,对大臣说:“皇上今天加恩,未必不是为了明天诛杀。现在皇上对我施恩,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心的。”

对于拥兵在外的允禵,雍正想办法让他回来,削夺其手中的兵权。雍正致信给允禵说:“皇考的丧事,如果你不能亲临,只怕你心里也不安宁吧,你还是尽快回来吧!”雍正一面召允禵回来,一面让辅国公延信赶到甘肃,接管允禵的帅印,并让川陕总督年羹尧监督延信。

允禵回京,完全是逼不得已。当然,允禵也可以选择兵变,率领大军开向北京,但他没有这样。原因何在?说来,还是雍正高明,雍正早已安排年羹尧牵制允禵,如果允禵想要挥师直捣北京,年羹尧必然在半道阻击,允禵并无必胜的把握。

此外,雍正厚待允禩,让阅历尚浅的允禵产生错觉,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们的居心,所以失去戒心。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提拔重用允禩用意深远啊!雍正不愧是个权谋大师。

允禵回来的路上一脸阴沉,还没到北京,他就给雍正写了一份公文,请示他是先去景山拜谒灵柩,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允禵这道题是故意让雍正难堪的,故意将新皇与死去的康熙对立起来,暗示雍正篡位。

雍正貌似大度,让他先去拜谒灵柩。允禵径直赶往寿皇殿在康熙灵前哭拜,恰好当时雍正也在那里。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雍正一副傲慢威严的样子,允禵悲愤至极,两眼冒火。本来,允禵认为父亲宠爱自己,如果父亲不是死得这么突然,皇位一定会传给自己的,现在被雍正捷足先得,昔日的兄弟今天变成君臣,想来允禵觉得耻辱非常。

当然,出于礼节,允禵不得不给雍正叩头,但允禵实在无法做到在雍正面前叩头,于是选择远远地给他叩头。论理,他还应该向新皇帝表示祝贺的,但他实在说不出口。雍正为了显示大度,主动朝他走几步,但允禵仍然不肯正眼瞧雍正。允禵的侍卫拉锡见此,拉着允禵往前走,让他去跟雍正道贺。

事后,允禵大骂拉锡,还向雍正告状说:“我是皇上的弟弟,拉锡不过是一个下人。如果我有什么不是的地方,请皇上惩罚我;如果拉锡做错了,请皇上将他就地正法,以正国体。”

允禵表面上是对拉锡不满,其实是向雍正提出抗议,心术如此高明的雍正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这正好给了雍正一个机会,雍正就坡下驴,大骂允禵心高气傲,不服管教,借机剥夺他的王爵,降为贝勒。

雍正借机把允禵昔日手下的将军囚禁起来,甚至将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也关押起来。这样一来,允禵势力就等于被雍正轻而易举端掉。

雍正对亲弟弟下这样的毒手,让他们的母亲德妃非常为难。德妃也经常为允禵说情,可惜雍正丝毫不动情,而允禵也相当倔强,不肯低头服软。一个母亲处在这种境地里,简直是生不如死,看着大儿子把小儿子整得生不如死,做母亲的肝肠寸断却毫无办法。终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德妃暴毙,从生病到死亡不过十几个小时。

关于太后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太后是自杀的,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大。允禟的太监何国柱说皇太后是自杀的,根据何国柱的说法,太后要见允禵,雍正大怒,不允许,最后太后在柱子上撞死。

太后死后,雍正封允禵为郡王,作为补偿,但是仍然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允禵的福晋去世,雍正给她指定了一块墓地,允禵以风水不好为由拒绝,经允禩劝辞,他才勉强接受。

允禵的厄运一直持续到清高宗乾隆继位。乾隆继位之后,允禵终于恢复自由,被封为辅国公,允禵最后活了六十八岁,比雍正还多活了十年。

#都承认清朝是中国历史,为什么有些人会质疑元朝# 首先是人名的问题。清朝的皇帝叫福临、玄烨、弘历,一看就是中国名字,而且起的都很文雅,让人一看就觉得有文化。而元朝皇帝叫铁穆耳、帖木儿,让人一看就很迷茫,不知所云。清朝入主中原之际,就已经总结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决定从顺治开始,以后都取汉名。如果清朝皇帝的姓氏,也能按汉人的传统来取,那就更拉近了距离。虽然爱新觉罗也能用汉语进行字面解释,且解释的很有含义,但毕竟不符合华夏传统。

另一方面,是民间关于鞑人的传说。传说鞑人残暴,如何如何。其实那都是发生于元末,中期以前不是那样。任何朝代,在末年的时候,都是贵族纨绔恃强凌弱,官员横行霸道。为什么元朝末年格外出名,那是因为曾经某一段时间的宣传太厉害,估计大概是在明朝初年的时候。

第三是历史教科书对元朝的描述太少,没有宣传元朝曾有七十年的太平盛世。没有宣传睿性宿成,阅理久熟,仁义为本,人才辈出,野无遗贤的巅峰时刻。

第四是元朝皇帝的发型太难看,比清朝的还难看,让人一看就有野蛮人的感觉。

每次谈论起清朝的皇帝,康熙皇帝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说,作为一代有为之君,康熙皇帝一生的经历可谓是笼罩了许多光圈,下面我们从一部历史剧《康熙王朝》,历史剧相较于历史有所改动,确实也反应康熙皇帝的一生。

顺治皇帝出家和尚前,对于皇位的继承人曾几次和生母孝庄太后商谈,最终选择了三子玄烨,理由很简单,只因众多皇子只有玄烨生过天花痊愈了,在古代天花是一道死门关,最起码避免了新皇帝再次感染天花死掉,以防皇帝再次出现动乱,动摇国家根本。

作为三朝元老的孝庄再次承担起了辅助孙子的重担,同时希望玄烨成为大清朝最出色的皇帝。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为帝,作为一个现代人,八岁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学生,而玄烨却要承担起一国的重任。

康熙皇帝年纪虽小,却表现出了极高的智商,小小年纪就牢牢记住了四位辅助大臣的名字,分别是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和索尼,还熟知四人对于大清朝的贡献。

面对年幼的皇帝,四位大臣各怀鬼胎,在他们眼中,皇帝年幼,事事必然需要辅政大臣的协助,四位辅政大臣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

当初顺治设置了四位辅政大臣,并非心血来潮,而且让四人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而皇帝只需要在维持这种平衡,那么朝廷就不会乱了。

1661年,8岁的康熙刚即位后过了六年,他大婚了,娶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得到首辅索尼的全力支持。随后就收拾了权臣鳌拜。

但眼前还有三藩的存在,尤其是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三藩每年耗费钱粮无数,他就想给撤了。但一时实力不允许,就想在别的地方找点甜头。他估摸了一阵子后就有了小孩的主意。

一次,在京城做人质的吴桂的儿子吴应熊,来朝见康熙。朝见完了,康熙就问吴应熊:吴爱卿,平西兄名字叫三桂,是不是还有两个兄长呢?

吴应熊说:没有的。

康熙:那族兄肯定有的。

吴应熊:呃……

康熙:是不是叫吴大桂和吴二桂呢?

吴:啊,?不是,这个……

康熙:是不是还有个兄弟叫四桂呢?

吴:这也没有。

康熙:不对呀,你们汉人兄弟多了起名字会有排行的……

吴应熊不再言语。

康熙一脸得意。

吴应熊退,回家修书与吴三桂。

吴三桂见书,遂觉康熙锋芒,竟然戏弄于他,便知被清庭利用完了,下场不会好,就起造反之心,越三载,康熙撤藩,吴三桂于二月初二移兵出云南昆明,同时拉起反清复明大旗反了。

战火烧南半个中国,最北至陕西。后吴三桂死,其军心乱,不久亦被平。

小孩年轻气盛,容易败事,然而康熙命运好,从未受挫,所遇之事皆逐个摆出,撤藩、收台湾、打雅克萨之战、平噶尔丹都是逐一遇到所以也逐个击破。因此,成事者要有才,但也得命好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