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初一记叙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初一记叙文

时间:2020-05-31 12:45:28

相关推荐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600字初一记叙文

绘本故事《镜子里的小人》

乐乐得到了一只卡片照相机。从此,他的生活就被这部小小的相机改变了。相机成了乐乐的眼睛,它为乐乐记录下四季的流转,人们心理的变化,甚至为小鸟找到了妈妈。,乐乐用相机对准了镜子里的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相机捕捉下来,从八岁到十八岁,乐乐用三千六百五十张照片记录了成长的不易。

#我要上 头条#

无意间打开相册 居然还有这么多当时租车时拍下的照片

虽然车已退 可是满满的坑 现在还记忆深刻

各种扣 租车时您是大爷 退车时是孙子

很小的划痕500块钱起步

底盘包裹电池部位 海绵磨损600元起(只是表面的海绵磨损)

租聘公司就是靠这个发财的

作为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这种人。,上海的一名妇女出家时,将自己在上海一套价值近600万的房产卖掉。并把卖房款全部捐献了,一分钱都不留给父母和子女,而她上大学的女儿因为没有钱,还在向银行贷款读书。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个母亲是不是太狠点呢?,多少也留点钱给女儿读大学吧。全部都捐了出去,做善事的同时却伤害了自己的亲人。你觉得她这么做对不对呢?#老照片上的故事#

拿手机那是拍照。用单反叫摄影。不一样。[呲牙]//@俊明摄影旅行:我为什么放弃了单反而选择了手机摄影?做出放弃单反这个决定是我在五年前东南亚四国行之后的事,记得那次我带了一部单反两只镜头和一部华为手机,在出行的40多天中我用单反拍的照片都没装满64G,照片数量甚至都没有手机里面的多。因为有时候是不方便掏相机,有时候是来不及,这也是我最初开始有打算放弃单反的想法原因之一,而在华为P20pro出来后我就彻底决定放弃单反了。因为我觉得手机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利性和方便携带,而我是属于背包行那种,可以说这样更很适合我。我当时的预判就是将来旅行最适宜的拍摄工具就是手机加无人机。我开始入手大疆御2无人机,这三年来我的拍摄工具就是手机加无人机。可能会有人觉得放弃单反是懒惰行为,有点对不起摄影的初衷,在做决定时我也是有过矛盾的,但最终我还是决定放弃了单反。之前我也曾有过背着两套单反和行李负重近30斤的徒步经历的,其中有徒步牛背山(上下),徒步勘察加荒原和尼泊尔布恩山的4天徒步,这些和户外驴友的线路比起来或许不算啥,但我不是驴友,只是一名旅行摄影师而已。当时也没觉得有多累,再艰难也都挺过来了,但有时候人的决定就在一念之间,一旦决定了就会立即付之行动。我很清楚我的拍摄目的,一是喜欢,二是给游记配图啥的,我不参加摄影比赛也不卖照片,现在的手机照片质量已经完全够用了,想想现在还有几个移动硬盘里有那么多RAW格式的照片还原封不动的躺在硬盘中,而我却极少翻看,真是一种浪费,还不如手机里的照片用着更方便。其实对于摄影器材,手机也好单反也好,都只是个拍摄工具而已,影像从心,内心的感受最重要。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能如何表达出心中所要的画面才是最重要的,摄影最终拼的是思想,不管你的拍摄目的如何,而对于摄影的喜欢与执着在于你是否经常去拍,而不是有一套或者几套高档拍摄器材放在家里睡大觉,一年也拍不了几回,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热爱摄影,根本看不起手机摄影,其实你只不过是个器材党而已。一个真正喜欢摄影的人,出行时通常都会保持拍摄状态的,它会对光影,对人文,对突发事件等凡是能激发他拍摄欲望的都会不自觉的敏感并快速反应,而在这一点上,手机一定更速度,毕竟,谁也不能时刻在脖子上挂着相机。下面发的这一组15张图片,有手机拍的也有单反拍的,上午发的那组图片有人说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手机拍摄的,那么下面大家可以再看下你的眼力,能否真的一眼就看出来哪张是手机拍的。图片大小都是600*800像素,分辨率相同,有人可能要说得上原图,事实上任何平台都是不能直接发原图的,会被压缩很多。希望大家是以图会友的心态来对待,而不是杠精,可以提出异议,只要不是恶意。后天我再说哪张是手机拍的,哪张是单反拍的。

俊明摄影旅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我为什么放弃了单反而选择了手机摄影?做出放弃单反这个决定是我在五年前东南亚四国行之后的事,记得那次我带了一部单反两只镜头和一部华为手机,在出行的40多天中我用单反拍的照片都没装满64G,照片数量甚至都没有手机里面的多。因为有时候是不方便掏相机,有时候是来不及,这也是我最初开始有打算放弃单反的想法原因之一,而在华为P20pro出来后我就彻底决定放弃单反了。因为我觉得手机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利性和方便携带,而我是属于背包行那种,可以说这样更很适合我。我当时的预判就是将来旅行最适宜的拍摄工具就是手机加无人机。我开始入手大疆御2无人机,这三年来我的拍摄工具就是手机加无人机。可能会有人觉得放弃单反是懒惰行为,有点对不起摄影的初衷,在做决定时我也是有过矛盾的,但最终我还是决定放弃了单反。之前我也曾有过背着两套单反和行李负重近30斤的徒步经历的,其中有徒步牛背山(上下),徒步勘察加荒原和尼泊尔布恩山的4天徒步,这些和户外驴友的线路比起来或许不算啥,但我不是驴友,只是一名旅行摄影师而已。当时也没觉得有多累,再艰难也都挺过来了,但有时候人的决定就在一念之间,一旦决定了就会立即付之行动。我很清楚我的拍摄目的,一是喜欢,二是给游记配图啥的,我不参加摄影比赛也不卖照片,现在的手机照片质量已经完全够用了,想想现在还有几个移动硬盘里有那么多RAW格式的照片还原封不动的躺在硬盘中,而我却极少翻看,真是一种浪费,还不如手机里的照片用着更方便。其实对于摄影器材,手机也好单反也好,都只是个拍摄工具而已,影像从心,内心的感受最重要。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能如何表达出心中所要的画面才是最重要的,摄影最终拼的是思想,不管你的拍摄目的如何,而对于摄影的喜欢与执着在于你是否经常去拍,而不是有一套或者几套高档拍摄器材放在家里睡大觉,一年也拍不了几回,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热爱摄影,根本看不起手机摄影,其实你只不过是个器材党而已。一个真正喜欢摄影的人,出行时通常都会保持拍摄状态的,它会对光影,对人文,对突发事件等凡是能激发他拍摄欲望的都会不自觉的敏感并快速反应,而在这一点上,手机一定更速度,毕竟,谁也不能时刻在脖子上挂着相机。下面发的这一组15张图片,有手机拍的也有单反拍的,上午发的那组图片有人说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手机拍摄的,那么下面大家可以再看下你的眼力,能否真的一眼就看出来哪张是手机拍的。图片大小都是600*800像素,分辨率相同,有人可能要说得上原图,事实上任何平台都是不能直接发原图的,会被压缩很多。希望大家是以图会友的心态来对待,而不是杠精,可以提出异议,只要不是恶意。后天我再说哪张是手机拍的,哪张是单反拍的。

#晒一张回忆满满的老照片#

50年前,夹在家信里的照片

我相信当兵的人大部分都这样做过。

几十年前,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写信是主要方式,急事才拍电报。

当兵离开了爹娘,会写家信,问问家里的事,说说自己的情况。

我这张照片,是1972年6月写家信前到附近镇上的照相馆专门拍的,为的是让父母看到我的样子放心。当时我在部队生产队养猪。1972年春节后,部队调我到部队生产队养猪。养猪两个月后,我写信告诉父母这个消息,大意是我来养猪了,干地很好,身体也很好。信里夹上这张照片。

一晃50年,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会想到很多事,很多人。

生产队的土地有600亩,由耕种组、饲养组构成,共计12人。生产队长是干部,天津人叫张同尊。饲养组有我和湖南兵刘海泉、广东兵熊传昌共3人养猪,保持存栏150头左右。那时养猪没有机械,挑水拌料,分槽布料全凭体力。

期间,有上海五七中学学生到部队生产队学军、学农,带过3个女学生跟我养猪。名字我还记得,金国蓉、应菜琴、谢晓晖。

和我一起养猪的两个战友,一个是刘海泉,一别50年,失去联糸。另一个是熊传昌,两年前我们联糸上了,他的孩子在深圳,生话身体都很好。

50年前的照片,50年前的养猪经历,我一直引以为自豪。

江苏刘先生在整理母亲遗物时,竟然发现一张600万元的存单,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去银行兑换时,行长却称:假的!当场销毁。

刘先生全名刘海斌,他家住江苏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就在前几年的时候,刘先生的母亲因病住进了医院,刘先生作为独生子整日陪伴在母亲的病床前。

然而刘先生的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子,看着儿子每天忧心忡忡连班都不上了,刘母有些着急,她希望儿子放心自己,好好在外面上班工作。

不过刘先生并没有按母亲的意愿办事,而是依然早起贪黑地在医院中为母亲端茶送水,可是很快刘母的大限便来临了。

这一日刘母把刘先生叫到跟前,说家里有个重要的盒子她一直放心不下,想要刘先生现在立刻就回家去确认里面的东西完好无损,而当刘先生询问母亲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时,刘母的眼神环顾四周突然就闭口不言。

刘先生很少违背母亲的意愿,除去执意留守在医院之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按老太太的吩咐办,而今天母亲既然开口了,刘先生自然没有任何犹豫地返回了家中,毕竟让老母亲放下心来,才能让身体快点好起来。

刘先生在家中东翻西找,终于在母亲的床底下看见了一个积满灰尘的古旧盒子,从上面积攒的灰尘来看,这个盒子放在这里已经有许多年头。

刘先生捂着鼻子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拖出来打开,霎时间弥漫的烟尘呛得刘先生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然而正当他准备打开箱子的时候,刘先生的手机响了,电话那一端赫然传来一个噩耗:刘先生的母亲咽气了!

听闻母亲过世消息,刘先生犹如遭受到了晴天霹雳,他跌坐在地上,扶着面前的箱子痛哭起来:难道是母亲早就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才找借口把自己支开的?

伤感的同时刘先生也充满疑惑,母亲在弥留之际留下的箱子,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刘先生一边哭一边用颤抖的手将箱子缓缓打打开,而在散尽了一些烟尘后,刘先生发现箱子里原来是一些票据和老照片。

或许让母亲牵挂的就是这一生与家人的美好回忆吧,想到这里,刘先生痛哭的声音更大了,他再也没心情细看箱子里的东西,而是在情绪稍微平复后联系了家中的亲属,商量老母亲的下葬事宜。

转眼间距离老太太入土为安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时间,刘先生逐渐接受了母亲离开的事实,他开始着手整理母亲留下的遗物,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母亲很看重的大箱子。

刘先生再次把箱子里的老照片和票据一一拿起,一张一张地翻看起来,突然间,一张写着很多个零的存折让刘先生略微的懵了一下,他拿起这张纸仔细观瞧,这竟然是一张1994年的存折,而金额竟然高达足足600万!

刘先生对此感到万分惊奇,母亲只是一名小小的会计,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存款呢?为了证明存折的真假,刘先生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样已是高龄的父亲,只听父亲沉吟半晌说道:还真的是有这种可能的,你母亲是一个很会投资的人!

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刘先生心中有数,于是他找到了银行相关的朋友进行验证,最后他得出结论,母亲的这张巨额存折应该是真实的!一股莫名的兴奋顿时让刘先生全身都充满了干劲,他就要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了!

隔了几天,刘先生特意请了一天假,跑到银行打算将这张巨额存折兑现,在银行柜台前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而银行工作人员直接将他带到了行长办公室。

看着银行工作人员对此事这么重视,刘先生心想稳了,自己要成为有钱人了,然而当银行行长结果单据自己观察后,却告诉了刘先生一个极为痛苦的答案:这是一张假存折,要当场进行销毁!

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刘先生如同被迎面浇了一盆冷水,他并不认可银行的话,坚持要拿回自己的单据并对银行不愿意还款的行为提出法律诉讼。可是奈何银行人手众多,刘先生的单据还是被拿走了。

最后经过法院的调查审理,刘先生现在空口无凭有可能会涉及到“金融诈骗”,而银行方面销毁“假存折”属于正当的操作流程,现在存款单已经消失,无法再判定到底是哪一方的责任,于是法院认定双方均为无罪。

刘先生得到母亲存单,心情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变化,而直到最后他也无法断定存单的真伪,在刘先生心里,这件事可能会成为内心深处一个永远的遗憾。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1986年,两记者偶遇跛脚老汉看到他家墙上旧照便问:“老人家,这站在彭老总和贺龙元帅旁边的是您吧!”老汉答道:“是呀,这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了。”老汉热情地递上茶水,细心的记者发现老汉的右手少了一根手指头。

“请问您老人家大名叫什么?您怎么会和彭老总、贺龙元帅一起照相?您这手和脚又是怎么回事?”两个记者把心底的疑问和盘托出。

“我叫陈仁华,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值一提。”老汉摆了摆手。

“陈师傅,您是不是参过军,打过仗?我们是军事博物馆的记者,想听听您的故事。”

陈老汉连连推辞,直到两人拿出记者证,告诉陈仁华还原那段历史是对历史负责,是告慰为今天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英灵,老汉这才打开话匣子,开始讲述那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

1950年,21岁的陈仁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短暂的培训,陈仁华所在的第67军200师第600团第5连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

1951年6月,陈仁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真刀真枪的战斗。

接到上级命令后,陈仁华随着部队战友一起投入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以树木为掩体,看到一个侵略者在向一位战友开枪,说时迟那时快,陈仁华立刻扳动三八大盖,“砰”的一声,只见侵略者应声落地,战友获救,他则从侵略者尸首旁缴到一把崭新的卡宾枪。因为他初上战场就立下战功,部队授予他三等功。

两个月后,又一次大战来临,陈仁华与三位战友协同作战,遇到4个侵略者,他们四人一人对付一个,拼刺刀。最后,他们杀死三个敌人,还活捉了一个抱着机关枪的敌人。陈仁华因此又立新功,被授予二等功,同时加入共青团。

1953年6月12日,十字架山的反攻打响,陈仁华所在的5连担任“突击连”。战友们深知这次战斗任务艰巨,大家纷纷写下血书,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陈仁华也写下十份血书,请求担任爆破手。

随后,陈仁华和战友们一个个如上山猛虎朝十字架山冲去。

轰炸机在空中疯狂尖叫,炸弹在阵地上砸出一个个大坑,“突击连”前进的步伐一次次被压制,陈仁华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急得直砸战壕上的土块。

主峰火力太猛,战士们无法抬头,战斗从中午到傍晚持续了六个小时,大伙儿还窝在战壕里,愣是没有前进几米。

陈仁华心想攻克主峰的拦路虎就是路上敌人的主火力点,要想打败敌人,非拔掉这些“钉子”不可。于是,陈仁华主动请缨向排长任志明申请去炸掉主火力点。

陈仁华仔细观察坡道或坑道都在敌人火力范围内,只要一有动静,敌人就会疯狂扫射。于是他跳下山坡,另辟蹊径,决定从最难上的山崖爬上去。

陈仁华一会抓住树木爬,一会儿手脚并用,攀着崖壁,终于靠近敌人的火力点。这时,陈仁华从背后摸出炸药包,用嘴拉开导火索,把炸药包猛地塞进机枪口。

“轰”的一声,主火力点飞上了天,陈仁华自己也被气浪掀飞几米远,任志明带领战士向前冲上去十多米。突然敌人的另一个火力点又开始发威。

陈仁华听到机枪扫射的声音,挣扎着爬起来,躲到一块巨石侧面。随后,他又抓起炸药包,腰间捆上手榴弹,匍匐前行。

此时,敌人发现了他,一串子弹在他身边扫过,他的左腿被敌人打中了,鲜血直流。陈仁华忍着伤痛,一步步向前推进,十米⋯⋯五米⋯⋯

陈仁华使出浑身力气将炸药包投向碉堡,“轰”碉堡炸塌了半边。战友们才向前冲了几米,但很快又被敌人的火力压在了战壕里。

陈仁华迅速将身上所有的手榴弹集中捆在一起,拉开了所有的引信,忍着巨痛又一次向碉堡投掷过去。手榴弹发出一声巨响,陈仁华也随之昏死过去。

三天后,陈仁华才缓缓醒了过来,他的脑袋震出了脑震荡,左脚被削去半边,手指断了好几根,有一根无论如何也接不上了。

十字架山反攻战我志愿军大获全胜,总部为陈仁华颁发了特等功奖章,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彭德怀和贺龙慰问67军将士,陈仁华光荣地与彭总司令和贺龙元帅合影留念。

1954年秋,朝鲜领袖金日成接见了志愿军英雄们,陈仁华获二级英雄奖章,得到金日成亲自颁奖。

两位记者听着英雄的事迹,泪水从脸颊悄然滑落。他俩激动地紧握着陈仁华的手说:“陈老,您是特等功英雄,怎么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没去找部队?”

“我从朝鲜回来,脑震荡后遗症时而发作,腿脚又不利索,没有办法再留在部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我就复员回家了。”陈仁华答道。

“陈老,这次我们得报道您的事迹,让党和政府多多关心您这样的战斗英雄。”

“不用,不用,比起在朝鲜战场上已经牺牲的战友们,我是多么的幸运。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军人应尽的本分而已,千万别给祖国添麻烦。”

陈仁华用几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人物#

文/宁静致远

编辑/呆呆 幽

一直不知道羊皮筏子长什么样子,原来是这样的。照片上是1983年的甘肃。黄河岸边一个背着羊皮筏子的男子。在古代,木筏主要用于从青海、兰州到包头的长途水运。筏子有大小,最大的羊皮筏子是用600张羊皮做的,长20米,宽7米。前后三桨各两人操作,载重可达20多吨,每天行驶200多公里。从兰州到下游包头需要两周时间。#老照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