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科普读物读后感 科普读物读后感50字

科普读物读后感 科普读物读后感50字

时间:2019-12-12 05:52:26

相关推荐

科普读物读后感 科普读物读后感50字

南无爱因斯坦之随想

浏览“你我皆量子”戴博士的科普文章有感

我的愿望,比较认真的说,应该是:有我科技相,有他科技相,有来者科技相,有众生科技相。

南无爱因斯坦!

读《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有感

这是一本关于癌症的科普书。作者王兴,一线工作,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本书是一个肿瘤科医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角度,写给病人家属的书。里面不光有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一个医生朋友的真诚建议和帮助。非常值得一看。

我其实是矛盾的,既希望大家机会都能看看这本书,但又不希望大家看到这本书。因为里面虽有些知识是通用的,但是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肿瘤病人家属的书。肿瘤,也就是癌症。是让人闻之色变的一种疾病。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不了解癌症,认为这种病离我十万八千里,跟我不沾边,癌是绝症病,得了就要人财两空的病,得了就会没命的。。。。癌症也确实是让人最讨厌的疾病之一。

很不幸,我的母亲在一次B超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乳腺癌典型特征,蟹足症。后经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认乳腺癌。我也就有了我不愿意有的新身份,癌症病人家属。万幸,经过大半年的治疗,她已经转危为安,治疗顺利、效果良好,目前仅剩几次靶向药治疗。我也有机会喘口气来释放和舒缓这段日子的情绪。我本来想把我的经历经验分享给大家,帮助已患病的病人或者是病人家属。但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可笑和危险。差点就成了伪科学的传播者,我仅以自己一例病例的经验就敢随便指导别人分享经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每个病人的体征和病情都是不一样的,随便指点和分享经验容易给别人造成误导甚至是危险。所以“寻医问药千万条,遵医嘱听医生的话第一条。“大家千万别随意在网上看病,迷信网上说的信息。因为大家没有达到鉴别分析已整理疾病的能力,不然你就医生了,还需要专业大夫干嘛,大家说是吧。

这本书,可以说基本能满足你对癌症所有的疑惑和困扰。从什么是癌症,癌症是怎么来的,癌症来了要怎么办?怎么选择医院,怎么选择医生,怎么有效地和医生沟通,要不要告诉ta得了癌症,怎么去跟癌症病人沟通,怎么做一个癌症病人的家属,癌症病人要怎么吃?(当然王大夫有本专门指导癌症病人怎么吃的书,就叫《癌症病人怎么吃》)还有最重要的经济问题,怎么去提高对抗癌症的抵御能力,癌症病人的悉心照顾和临终关怀。如果你也是癌症病人家属,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不会让你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读起来生动有趣,不会让你觉得无聊,也没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只是满满的干货和真诚的建议和帮助。

癌症是一个治疗病程非常长的一种病,就是既费时又费钱。当然,花了钱,人有得救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医生和病人是一种巧妙的缘分,病人和家属信任医生,病人是医生心中满意的病人。而我们家和医生之间更是一种巧妙的缘分,母亲的主治医生是她的亲侄女,是我的亲表妹。这一年来,我就是一个赤脚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的人,幸亏有她的一路扶持,我和母亲才得以顺利闯关。我心里充满的感激,首先最要感谢的就是表妹一家人,以及在抗癌路上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有了表妹的帮忙,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为我减少了很多焦虑和担忧。她一个人承担了双层身份,既是医生,又是家属,替我分担了很多,虽然我才是病人的第一家属,但医院离我很远,平时的照顾,入院,出院都是她代替我完成的。治疗过程中,我和母亲双方的不良情绪都是她帮着我们消化掉的,安抚着我们双方的情绪。尤其是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感激之情,更不知要怎么表达。北京夏天炎热焦躁的天气,母亲和我焦虑的情绪,母亲化疗、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还有她的坏脾气。。。。这一切像一场梦一样。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好在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以后的每天都是触底反弹的好日子。

癌症带给我们的唯一积极意义,就是让我们更懂得如果更好的珍惜当下的生活,懂得如何增强自己对于天灾人祸的防御能力。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这句话带给病人家属的恐惧>渴望。患病之初,病人家属是渴望与医生谈话的,想讨论病情与得到治疗方案。但是上了治疗后,谈话是十有八九都是发生了不好的情况。尤其是肿瘤病,每次的谈话差不多都涉及了生死离识别。一次母亲入院化疗,同屋的病人,和母亲患了同一种病,只不过她是复发了,而且情况很不乐观,出现了耐药性。她的沮丧和那种绝望我至今难忘。医院里的这种悲欢离合不知道要每天上演多少次,当亲人生病了,我们是多渴望有个专业的医生来帮帮我们,帮我们出出主意,哪怕是只是倾听和安慰也是一种帮助。现在问我最后悔的是什么,是我想改大学的志愿,去做个医生。去帮助更多的人。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以上仅仅是个人读书感悟,要想了解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大家还是要去买王兴医生的正版书来阅读。@胸外科王兴医生

【i-琢磨】——读《数学之美》有感

利用在高铁的空间里花了大约半个月时间

今天终于看完这本吴军老师的新作

——《数学之美》

推荐给朋友们

这是自己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数学科普书

此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结合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案例

谈古论今

系统的阐述了与现代科技领域相关的

重要数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作用

深入浅出

作者把数学背后的本质思维写得透彻且生动

如果你是一个对自然、科学、生活

有兴趣、有热情的人

不管是搞理科的还是搞文科的

读一读数学的东西

会让你理解和感受到许多奇妙的东西

伽利略曾说过:

数学是上帝描写自然的语言。

以前看到这样的话

我大概率会仅仅当作普通的一句话

而看完这本书后

我认为他的定义非常准确

书中有几处内容自己曾经深入思考过

一个是关于人类的语言信息传递与大脑映射

如果你是一个说方言的人

你会注意到

哪怕你的方言有如温州话那般难懂

但无论是说方言时还是普通话时

你无需在听到语句后刻意地

去把听到的方言转换成普通话

或者把听到的普通话转换成方言来理解

因为尽管它们的发音不同

但映射到大脑里的抽象意思都是一样的

比如

我发出“gun naung”与“开水”的声波后

大脑可以瞬间理解含义

因为自己从小在方言区长大

大脑完成了足够次数的语义映射练习

所以

我们听不懂某地的方言和听不懂某国语言

本质上是一回事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

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做语义练习

到了一定程度就行了

“boiled water和汤がわいた”的声波发出来后

做过语义对照练习的大脑

立马就能知道这个声波指的是“开水”

说到这个

突然想起自己在香港的一段经历

有次坐大巴

前边坐着一对貌似母女的两个人

小女孩十岁的样子

一路上这个母亲不断用普通话、粤语、英语

三种语言和孩子交流

并且每一种语言的发音听上去都非常地道

而女孩子则无缝对接

对答流畅…

这真是让我非常羡慕

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可以利用生活本身的时间

完成足够的语义映射练习

到了学校后

她就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去专门学习外语了

想想我们的外语教育

各种考试和测评…

应该是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搞错了

按照上面描述这个语义规则

那些自动翻译器

要想翻译准确

只要具备足够丰富的语义数据库

结合统计学和概率论写好算法就够了

而以翻译作为职业的人

最轻松的做法是从小开始多语言环境练习

这样的话就不用长大后刻意苦练了

翻译这个职业以后被智能设备取代

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原来确实没有想到

我们的语言和文字背后

有那么多数学的原理

书的最后也说到关于知识边界的问题

虽然自己也思考和定义过

但此书的观点更加清晰

最后总结一下

假如把每个人的大脑看作电脑

那么我们学习的新知就是输入到电脑的程序

每个人都可以是别人的老师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输出他独有的知识(信息)

名师难遇到

但借助互联网

好书不再难求

这是时代给我们的幸运

【兰心书院】读《爱的伤害》有感

《爱的伤害》这本书是一位台湾牧师彭德修写的。他以亲身经历的人生起伏,细述情绪伤害的种种现象与根源,帮助你识别自己的无形压力,走出情绪伤害的漩涡,重新活得自信而有光彩。

《爱的伤害》是一部关于心理治疗的通俗读物。由于作者是牧师,在撰写本书时,时常引用一些《圣经》中的用语。信仰的不同,并不妨碍我们对心理科学的追求。读者可以汲取心理治疗的科学精华,增长心理学知识,避免在生活中受到情绪伤害,做个“活得更开心、自在、心情轻松”的身心健康的人。被情绪控制的人,不但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限制了自己前途的发展与成就,甚至伤害所有和他有关系的人,关系越亲密,伤害也越重。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事,借着躬身反省与阅读,发现自己的病因是“情绪伤害”,结合圣经原则,静心思考,重新调整人生之道时,病竟不治而愈。全家也回复美满和谐。此后,费心研究情绪伤害的心理问题,并结合亲身体验,帮助了许多面临困境的心灵。

整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中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拗口的专有名词。作者的经历也是许多普通人正在经历的,只是人们还没发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疾病的症结。读本书,同作者一起探索生活中的情绪疾病,它给人造成地伤害和如何发现它,成功的实现心理更新,完成心理自疗,达到自愈的效果。

圆梦精灵我的捐书《爷爷的爷爷哪里来》是一部适合8-14岁孩子阅读的科普类书籍!编者是贾兰坡。

8~14岁是自主阅读习惯的关键养成期,从小学中年级起,阅读内容逐步深入,文字量扩大,图片量减少,加上科普类读物内容相对抽象,孩子很难完成自主阅读,就这需要着力打造趣味性的科普读物,由此,兼具文学素养、科学素养与双向提升的“会思考的文学科普丛书”就应运而生。

本套丛书在编写时深入研究了多个案例,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难点,通过合理编排设置,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完成整本书的自主阅读。

1.精美前插页

别具匠心的前插页设置,趣味性十足,让学生在翻开书一眼就产生兴趣。

2.超多彩绘图

根据作品情节精心绘制生动彩绘图,各类场景力求高度还原,精美图片丰富学生的想象,摆脱纯文字阅读的枯燥感。

3.作者故事

是什么样的人写下了这样伟大的作品?通过作者故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完整。

4.名家导学1-2-1(1个阅读要点、2个知识要点和1个成长要点)

独特的导学提示让学生了解名著应该读什么,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悟。

5.章节导读

生动概括出每一章的主要情节,助推阅读情绪,且方便索引和回顾情节。

6.“勤学”“好问”“多思”注释,让学生多学、多思、多悟,主动获取,乐于阅读

勤学——对书中知识点进行解析、拓展,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一看就懂。

好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好问”设置引导学生发问和思考。

多思——深挖作品情节,渗透简单隽永的生活哲理,读中传情。

7.我的观察日记

读完整本书,学生能带着对作品的理解观察身边事物,写下属于自己的观察日记。目光所及,心中所想,笔尖流露。

8.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一篇读后感,既是对书中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亦使感悟升华、余味盎然。

本套丛书,以更加合理的阅读动线,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完成整本书自主阅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领会文字的含义,并收获文字以外的惊喜。

内容简介

我们在孩提时代,总会缠着父母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当父母告诉你,他们结合才有了你,是否你会继续问父母又是从哪里来的,父母的父母呢?这确实很伤脑筋。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门为青少年创作了这本科普名著——《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书中从人类在蒙昧时代一直信奉的“神创论”起笔,讲述中国和西方各自不同的神创造人类的故事。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人猿同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这一观点从出现到被世人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贾兰坡以及古人类研究所的同事们为了彻底弄清楚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展开了艰辛的发掘工作。期间,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北京人头骨的出土,震惊世界,伴随而来的一场场学术争论也将古人类研究学科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作者简介

贾兰坡,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河北省玉田县人,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1929年,他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193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入中国地质调查所当练习生,当年被派往周口店跟随裴文中搞发掘。1935年,裴文中到法国留学,贾兰坡便挑起了主持周口店发掘的工作。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贾兰坡在11天之内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而再次震惊世界学术界,这是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北京人”头盖骨之后又一次伟大的发现。贾兰坡一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已出版有四百多篇(部)作品。他特别对科普创作情有独钟。80岁以后,他出了很多像《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这样的科普读物。1997年10月,在他九秩之年又写完了一本“大科学家写给小读者”看的11万字的“小书”《悠长的岁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