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滴水穿石的故事 水滴石穿的故事

滴水穿石的故事 水滴石穿的故事

时间:2020-07-29 13:28:27

相关推荐

滴水穿石的故事 水滴石穿的故事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给女儿听睡前故事~铁杵磨针

传说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有一次,李白没有完成功课,便跑出去玩儿了。李白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后,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在磨着一根棍子粗的铁棍。

他好奇问老婆婆为什么要磨铁棒,老婆婆边磨边抬头表示想将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完后感到很疑惑,再次问道铁棒怎么可能磨成绣花针!婆婆再次回复:滴水穿石,愚公移山,我年纪大,只要多下功夫也能把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感动,便立刻回到山上学习。

后来这个故事就演变出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史铁生:一个少女与一个瘸腿的男青年恋爱。少女偶然说到一只名叫“点子”的鸽子,说这名字有点儿让人以为它是个瘸子,男青年听了想起自己,情绪坏了。少女发现了便惊惶地道歉:“我忘了,你能原谅我吗?真的,我忘了。”于是男青年心底荡起渴望已久的幸福感。不是因为她的道歉,而是因为她忘了,忘了他是个残疾人。

有时候“忘了”是多大的荣耀,是一个人的尊严。曾经有一个很优秀的工人,他的技术让人想起“滴水石穿”这个故事。但他后来受了伤,有些工作干不了了。于是很多人把他当作残疾人。一次施工,他的老同事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正好他也在现场,老同事说:老李只有你能处理,你帮我们处理一下吧。说完几秒钟后同事才反应过来,说不好意思,真的忘了。这位优秀的人真的很高兴,同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高兴是因为忘了。

人有了缺陷最怕人提起,提一次,伤口撒一次盐。不是这人心里人不强大,而是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尊是每个人都天生的梦想。把他人当正常人,很多时候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原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①须加力索;水到渠成②,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③。

【注释】

①学道者:学习道行、追求真理的人。②水到渠成:比喻做事听其自然。③一任天机:完全靠天赋禀性。

【译文】

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行学道的人应该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收获。水流汇集形成沟渠,瓜果熟透自行落下。要想悟得真理,任由自然才能结成正果。

【点评】

荀子有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又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说明,一个人但凡要成就事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古人求学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孙中山说“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就是立志有恒,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如果做事情总是没尝辄止,遇到点困难就退却,终生都会一事无成。

【背景】

洪应明在写作《菜根谭》期间,生活清苦,曾以菜根腌制咸菜度日,后来,《菜根谭》以菜根为书名,正缘于这段经历。明代以后,随着《菜根谭》影响深远,民间手工业者,都感念洪应明对菜根文化的推广,都尊称洪应明为中国菜根咸菜的祖师爷,因此,也将菜根咸菜(菜根香)统称为“洪应明菜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咸菜。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名人命名的名人名菜,比如东坡肉、宫保鸡丁、万三蹄、李鸿章杂烩、白起肉、太白鸭、曹操鸡、潘鱼、胡氏一品锅、西施舌、毛氏红烧肉等等。同样的,“洪应明菜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酱腌菜。

洪应明吃菜根咸菜,悟出了“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并写就了《菜根谭》。

“洪应明菜根”已经成为了《菜根谭》的一部分,很多人在读《菜根谭》时,都会备一盘洪应明菜根,配上一碗粥,边吃边读,据说,这样,会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吃“洪应明菜根”咸菜,读懂洪应明《菜根谭》,让心灵豁然开朗,遇见更好的自己。

坚持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成语第一、二讲:《水滴石穿》与《程门立雪》。有成语简介、有精彩故事、有我的解读、有巩固练习、有参考答案,快给孩子积累起来吧[比心][中国赞]

太过理想化的理论。你可想过“得寸进尺”与“滴水穿石”的故事?假如有一个人开始笑话你,然后讥讽你,再然后骂你,再然后打你,最后杀你,试问有谁能心静如水?其它故事发挥想像吧!世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布衣粗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情感领域创作者

有一种智慧,叫“心静如水”

#带儿子喊火车司机 母亲抖音回应# 有志者事竟成,滴水穿石,铁杵磨针,这些都是历史中的教育故事,可是现实中也有发生。

3月14日,四川广汉,一列火车正在行驶着,一对母子在桥下对着火车大喊“火车司机”,没想到下一秒火车司机从驾驶位探出头,对着母子俩挥了挥手。

据这位妈妈介绍,她们家就在附近,一出门散步都会走到火车经过的地方,其实她们已经喊了四年了,终于把火车喊答应了 。

铁路、铁轨、火车、站台、司机在很多人心目中充满神奇,一度风采还是很浪漫的事情。比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就曾经站在铁轨上,躺在铁轨上,看着火车急速而来,奔驰而去,冒着黑烟,听着喀嚓喀嚓的声音, 非常浪漫。

怎么教育孩子,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做好一件事,就像俞敏洪所言,坚持下去,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很多。谁能想到火车司机会招手,只是一种乐趣,可是坚持下去,坚持四年,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种收获不是得到表彰,也不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心灵的一种慰藉,人生的一种感悟。

古代,一位江西盐商以1000两银子娶了一个美丽的扬州女子作小妾。新婚之夜,盐商欲与新娘亲热,新娘竟“扑通”一声跪下:“求您,别碰我!”

女子叫柳香,原是有丈夫的,他的丈夫叫段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段奕21岁那年通过了科举考试,邻居们前来祝贺。

但有位邻居很嫉妒,对他父亲嘲讽:“哟,你家也能出贵人啊,我看你儿子以后也未必能考上状元。”段奕听后,心里很郁闷,下决心一定要考上状元。

很快,科举会试的日子即将来临,段奕告别父母和妻子赶赴京城。但意想不到的是,至此竟音信全无。

后来,段奕失联半年多,从京城传来消息,说段奕死在了客栈里。喜讯没接到,却接到了突如其来的噩耗,柳香与公婆悲痛欲绝。

还有这1年以来扬州灾害频仍,段家家业没落,也养不起仆人了。生活过得日益艰难。于是公婆劝柳香改嫁,说趁年轻找一好人家,不能拖累了她。

柳香嘴上答应下来,心里却很不情愿,因为她相信丈夫一定还活着。柳香本是温柔美丽的女子,想娶她的人很多,消息一放出去,媒婆几乎踏破了门槛。

其中一个富有俊郎的盐商听说后前来求娶,还愿意拿1000两银子作为聘金。公婆很高兴,认为柳香嫁到这样的人家必衣食无忧,因此立即同意了。

柳香闻言,当晚上吊寻死,所幸被公婆发现救了下来。公婆内心很自责,认为是他们逼迫媳妇寻短见的。

一位好心的邻居来劝柳香:“寻短见是很不明智的,你若死了,你年迈公婆咋办?你为何不先嫁给盐商,用聘金给老人养老,等日后找到丈夫再作打算?”

柳香觉得有道理,就嫁给了盐商李家,酒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柳香哭着解释了原因,盐商被她的善良与志气打动,就让她做了自家丫头。洞房当然也就作罢了。

有一次,柳香跟随盐商经过一家寺庙,想到生死不明的丈夫,潸然泪下,就在寺庙墙上写了一首诗,又签上自己名字。

一年后,柳香陪主人坐船到河边与人谈生意,忽然听到有人在唱自己题在墙上的诗,赶紧上前去问那个唱歌的人。

男子回答:“我在找段奕的夫人”。柳香一听,顿时热泪盈眶。

原来,那年段奕赴京考试并未考上,而是名落孙山,他担心回家被邻居嘲笑,就一直呆在京城没回去,也没给家人报平安。后来的确有一次他不小心掉到了湖里,但最后被人给救起来了。

那个带消息的人,显然不知真实结果。3年后,段奕又去参加考试,终于考上状元,这才扬眉吐气了。

喜讯传到家里,父母欣喜若狂。但媳妇已经被卖了,担心儿子责怪,他们就给儿子娶了一个新媳妇。段奕回家得知此事,就给了新婚妻子一大笔钱,把她送回了娘家。

后来段奕到江西当知府,路过寺庙,见到墙上柳香题的诗,很是高兴,但怎么才能找到妻子呢?手下说:“现盐帮的船聚集于此,不如问问夫人的消息?”

于是,手下驾着小船周旋于盐商船之间,嘴上唱着那首诗,没想到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果然找到了夫人。

盐商听说此事后很感动,为柳香准备了丰厚嫁妆如珠宝首饰之类,又将柳香送到了段奕船上。段奕很感激他,两人就此成为了好朋友。

柳香与段奕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开过,两人相伴到老,恩爱一生,算是一个非常美满的结局了。

@钰说时光

以上来自民间故事,故事曲折,令人动容。柳香很爱自己丈夫,在得知丈夫死讯,公婆催她改嫁,依然坚信丈夫还活着,从而不愿改嫁,最终如愿以偿找到丈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便是丈夫故去,也要为丈夫守寡。这是古时女子的忠贞观。而之所以有此观念,一是古代礼教约束,二是确实很爱丈夫。文中的柳香属于后者。

由于柳香的坚持,包括不改嫁、不委身于盐商,甘愿为奴为仆等,都揭示了柳香孝顺公婆、对丈夫忠贞、不爱慕虚荣、贤惠善良等可贵品质,令人十分敬佩。

最终几年后终于如愿以偿与丈夫团聚,丈夫也高中状元,成为朝廷新贵,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无疑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费尽百般周折等风等雨,爱情依然在那里,不离不弃,明艳动人。还有,一个人的幸福是要靠自身努力来积极争取的。

这些都在柳香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段家公婆也是善良的人,为了不让年轻的柳香跟着他们吃苦,而“逼”其改嫁,二老和柳香都是心善之人,好人终会有好报。

反观段奕就有些不负责任的了,第一次没考上状元,担心被邻居嘲笑而与家人断绝了几年的音信,导致家人为其悲痛不已,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爱妻被“卖”等。

虽然最后他考上状元,也辗转找到了妻子,却也让妻子吃了不少苦,这样看来丈夫还是自私的。所幸结局不赖,正因妻子的坚韧才让一家人团聚,有了美满的结局。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滴水石穿,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说得真好,一个人只要有了毅力,就有了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如同文中的柳香。

爱,不是长久地对视,而是总能朝同一个方向望去。的确,好的爱情都是双向奔赴的,如文中夫妻。如果只有一人唱独角戏,那定会分道扬镳。

#我要上 头条# #民间故事#

水滴石穿,商纣王借此发明“温柔刑罚”,一滴水的力量有多可怕!

古代的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手掌生死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制定了很多律法,相对应了很多刑罚。历朝历代的刑罚五花八门,残忍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明朝时期,朱元璋发明了很多酷烈的刑罚。

相比朱元璋的酷烈,历史上的纣王也不逞多让,发明了很多刑罚,其中有一种叫作“水滴刑”,有人不明白,一滴水的力量有多么可怕呢?

水滴石穿,意思是指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极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本来一个寓意很好的词语,结果却和刑罚沾上了边。

这种刑罚是考古学家在一个商朝墓葬中发现的,这是一个龟甲兽骨,上面的甲骨文记载了一种“滴水刑”。这种刑罚的可怕之处在于,施刑的过程比较温柔,初期是感觉不到痛苦,但是整个行刑的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相当残忍。

这种刑罚来源于一个巧合的故事,一个奴仆的意外疏忽,使他成为了第一个受刑者。

有一次,纣王牵着豹子散步,奴仆在旁边给他奉茶,因为本身对纣王的畏惧,再加上对豹子的恐惧,所以一时手抖,不小心将水洒了出来,有一滴溅到了纣王的袍子上。

这个时候的纣王性格比较暴躁,喜怒无常。奴仆吓得赶紧跪在地上,请求饶命。

纣王见状笑了,大度地让奴仆站起身来,还十分温柔地说,不要害怕,我不会用刀剑来伤害你的。

奴仆见状松了口气,以为躲过了一劫。

但是纣王接下来的话,却彻底将他打进来“地狱”。

纣王对奴仆说,你犯错在先,必须受到惩罚,你给我的,我就加倍还给你,于是将怎样处罚奴仆方式说了出来。奴仆听后很开心,连忙谢恩,以为自己终于不用死了。

很快,犯错的奴仆被带到了牢狱中,被固定了全身绑在一个豪华的凳子上,在头部上方放了一个水桶,水桶下方的木板中间有一个洞,可以让水一滴一滴的滴下来,正中奴仆的头部,一天刚好能滴完一桶。

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感觉,又因为吃饭还是上厕所又有人照顾,奴仆心里还挺高兴,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头皮全部被泡软,头顶的头发已经大把大把脱落,同时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也开始变得烦躁。但是纣王有吩咐,让他好吃好喝的,就上不让他死掉。所以整个行刑的过程长达两年之久,最终因为疼痛难忍而死。

这个刑罚没有使用什么刑具,看似很温柔,但它真正的狠毒之处在于,犯人在初期感觉不到痛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人会深陷走向死亡的恐惧之中,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让人谈之色变。

不过这种刑罚耗时耗人力,还比较耗财,所以后世并没有延续下来,也为纣王的残暴又加了一个证据。不过也有人说这种刑罚是杜撰出来的,毕竟耗时太长,纣王还天天去看,这不太符合暴君的心理,他不可能会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来验证一个自己的猜想。

其实不论“水滴刑”的存在是真还是假,水滴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坚硬的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打击”都可被水滴穿,更何况人体呢?你对这个刑罚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学古文,知古今

元旦早上醒来,新年祝福的话就刷屏了。媒体都在转发12月31日晚上国家主席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在贺词中,他说: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这一段话中,他一共用了引用了5句古语,出自何处?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古语出自苏轼的名篇《思治论》,原文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苏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那些成功的人,他们能向最难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靠的是什么呢?对此,他给出答案:“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也就是说,在理想已经确定、目标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就应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够获得成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苏轼举了一些历史中的典型例子,指出他们成事的原因,都在于具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远见与勇气、决心与气魄。

第二句古语:“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出自:《荀子·修身》。其原文是: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然而跛鳖可到达的目的地,千里马却到达不了;这并无它因,而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之理。道路即使遥远,不走就肯定无法到达。事情虽微小,不做就不能完成。修身也大多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完成,这些都别无大异。

第三句古语是“愚公移山”,这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上了年龄的人都读过毛泽东的老三篇之一《愚公移山》,现在的初中生语文课本中也有“愚公移山 ”之古文。

“愚公移山”出自《先秦 · 列御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四句古语是:“滴水穿石”,与更常用的“水滴石穿〞一个意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原文是:“泰山之管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这句话演变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原文是:“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这个故事之后变成了一句成语“水滴石穿”。

第五句古语是:“积跬步以至千里”。这句古语出自于出自《劝学》(《荀子》首篇),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这句话的原文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大家都懂的,我就不往下解说了。

领导人做报告,选用典故、古文是中国特色,也表现出了拟稿人的语文素养。至于贺词的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古文,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读过也背得下来,但是老了就忘了,记忆力的衰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读者如我年龄大了,一时不明白,皆是去到网上搜一搜,不太难。

对于朋友们的祝福,我皆回了我制作的一个图片,有我仿王安石先生《元日》的《元旦》:

元 旦

咳嗽声中一岁除 ,

寒风凛冽草未苏。

千门万户牧羊曲,

盼将新桃换旧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