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宋濂的故事 有关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 有关宋濂的故事

时间:2019-04-07 21:31:15

相关推荐

宋濂的故事 有关宋濂的故事

一个男人掉进大西洋133天,路过的外国船只看见他,马上扭转船头,转身离开,这个男人是怎么实现自救并活到了72岁的呢?

19,潘濂出生在海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家境不好,父亲托人把他送到香港的一艘轮船上做学徒,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温饱问题解决已经是绰绰有余。潘濂非常的勤奋,三年后正式与英国“贝拉蒙”号签约,他以为自己的生活真正稳定了,没想到一场人生的劫难已经悄悄袭来。

1942年11月,潘濂所在的轮船被鱼雷击中,为求生,潘濂一跃跳入海中,拼命的向远离船只的方向游去,在他精疲力尽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救生木筏,木筏上有140升的淡水,还有饼干等食物,依靠这些食物,宋濂以为自己完全可以等到救援。

满怀希望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却看不到任何船只的影子。淡水和食物都吃完了,这个时候,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就显露出来了。他在木筏上找到一段铁丝把它弯成鱼钩,又找来一根麻绳做成钓鱼吊绳,宋濂静静的趴在木筏上等待鱼儿的上钩,在枯燥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有一条鱼上钩了,饥饿的宋濂顾不得鱼肉的腥臭,狼吞虎咽把鱼吃了下去。

吃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淡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接连多日滴雨未下,没有淡水,人将很快失水昏迷。这次,宋濂又盯上了在木筏边栖息的海鸟,他捕捉海鸟,用海鸟的血来补充水分。就这样,时间一久,宋濂形成一套自己的野外生存的秘籍,那就是把鱼晾晒成鱼干来减少鱼的腥臭味,用鱼的内脏等吸引海鸟,吃剩下的海鸟挂在钩上钓鲨鱼,再把鱼和鸟的血存到罐子里留着,补充淡水的缺失,

在海上漂泊多日,终于有一天,一艘船向他行驶过来,激动的宋濂拼命的挥手求救,但是船只上的船员看他是亚洲面孔后,冷漠的将船开走,任由宋濂自生自灭。也曾有一艘飞机发现了宋濂的踪迹,他们热心的扔下了一个标识,但是由于风浪太大,标识被海浪推得不知踪影,这次能够被救援的机会也错过了。

就这样,宋濂在海上漂泊了133天,直到在巴西境内被一群善良的渔民所解救,宋濂才真正的死里逃生,他的事迹惊动了全球,也创下了一个野外生存的记录。

宋濂说,不希望有人打破这个记录,并不是因为他要出名,而是因为这真的是一段非常非常苦难的经历,不希望有人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

因为潘濂传奇的经历,他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鲁滨逊”,还被英国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潘濂本人更是因此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尊重,最终幸福地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宋濂活到72岁去世,而当年向他们发射鱼雷的船只在1943年被击中,葬身海底,

一个人的野外求生,一方面是技能,一方面是意志力,孤独恐惧,无时无刻的不在折磨着的求生的人,每天面对着死亡的阴影,希望后得到的却是一次次失望,求生的意志被一天天消磨。所以,我很感慨,中国人的耐力和意志力是了不起的,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越是困难越能焕发超越常人的光辉和力量,他们跨越人体的极限,也能跨越各种苦难,所以,我们自信也更加自强,保卫国家、捍卫真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拥有最顽强的生命力的民族!#情感# #我要上微头条##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朱元璋晚年性情残暴,嗜杀成性,许多功臣名将都在他手下被赐死、被砍头。可就有一个大臣已经被朱元璋下旨处死,却又能侥幸躲过这一劫。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明朝有名的学者宋濂。宋濂,明初时被朱元璋礼聘给太子朱标授课讲学,是太子的恩师。

宋濂既然是太子的授课恩师,堂堂一代名儒,为何会成为朱元璋下旨砍头的刀下魂呢?起因并不在宋濂身上,而在他的子孙后代身上。

公元1377年,宋濂向朱元璋提交了辞呈,辞呈内容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老了,干不动活了,要告老还乡了,请皇上批准吧。

朱元璋一看朝堂下跪着请辞的宋濂,确实是有老态龙钟之样,那就准了宋濂的辞职,还特意批准宋濂的孙子宋慎送他。宋濂一听朱元璋准了自己的辞职,还让孙子送自己回到故土,心里感慨万千,除了向朱元璋磕头谢恩外,还和朱元璋有了个约定。

宋濂和朱元璋到底约定了啥呢?宋濂和朱元璋约定,他有生之年,只有能走得动,就一定会每年来宫里觐见一次。

对于这个一年之约,宋濂是严格遵守,年年都在帝庆节来给朱元璋做一次汇报工作。宋濂如此做法,朱元璋很是满意。

可有一年,宋濂没来了,给出的理由是走不动了,来不来了。朱元璋听到消息后深感这消息水分太多了,他得找人去查查真实内情。

朱元璋不查不要紧,一查就火冒三丈。宋濂在家里是吃嘛嘛香,四处蹦跶,哪有什么走不动的说法。当然,这里头可能有宋濂确实年老体衰,经不住长途跋涉给的一个借口,奈何朱元璋不吃宋濂这一套。

朱元璋和宋濂的梁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朱元璋这里结下了。公元1380年,宋濂的孙子宋慎卷入胡惟庸的案件中,导致宋濂举家遭祸。

朱元璋一听宋濂一家也被牵扯其中,奔着错杀三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的原则,朱元璋大杀四方,里里外外一共处死了3万多人,宋濂此次是必死无疑。

朱元璋要处死宋濂是决心已定,可有两个人却让他犯了难。这两个人对于朱元璋而言,都是重要的人物,一个是马皇后,一个是太子朱标。

太子朱标一得到恩师要被自己父皇砍头的消息,就火急火燎地到朱元璋面前,替自己的恩师求情。朱元璋见到替宋濂求情的朱标,心里是恼怒大过于欢喜。

朱元璋恼怒于太子如此妇人之仁,宋濂牵扯的案件不容小觑,太子朱标却看不透其中的弯弯绕绕,还来替宋濂求情。而他内心隐隐欢喜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个重情义的孩子,为了解救恩师也是敢大胆进言。

可皇权终究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驳回了朱标的求情。救师无望的朱标心内无限悲苦,转头找了机会就往御河纵身一跃。

太子跳河,这事非同小可。跟随的人有的人当机立断,衣裳也没脱就跳下去营救太子,而有的人还在磨磨蹭蹭的宽衣解带才下河去营救。

很快太子就被营救上来,朱元璋见了只对朱标说了一句:“真是傻儿子,我杀人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朱元璋还对那些衣裳都不顾得脱就去营救太子的人多加奖赏,而那些只顾着脱衣才去营救太子的人则通通拉去砍头。

太子性命攸关的时候,这群奴才竟然把一件衣服看得比太子还重,除了砍头才能让朱元璋消气。朱元璋想杀宋濂的决心,被太子朱标这一跳,给跳得有点松动了。

这个时候,马皇后也来给朱元璋添堵了。马皇后在朱元璋下朝回家后,上了一桌全素宴。朱元璋一见这如此单调的菜肴,心里就纳闷了。一问马皇后,为何今日全素宴啊。马皇后就说了,她这是给宋濂祈福呢。

合着马皇后为了给宋濂说情,不惜让朱元璋吃了一顿全素宴。这儿子来替宋濂求情,这媳妇也来给宋濂求情。朱元璋内心也不禁揣摩开来,宋濂已经是行将就木,犯错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孙子宋慎。

现如今儿子和媳妇都替宋濂求情,可见宋濂的人品在这两个人面前都是过关的,孙子犯错宋濂一把年纪了也奈何不了。想到此,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找了个借口,饶过了宋濂。

宋濂的老命虽被保住了,可他的儿子孙子犯错了,都被朱元璋下令砍头了,宋濂自己则被发送到四川,远离故土。

对于宋濂,朱元璋也曾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他点评宋濂跟随自己十九年时间时,从未对自己说过一次谎话,从未讥笑任何人的不足,一生都贯穿始终,宋濂不仅仅是君子,是不可多得的贤才啊。

饶是宋濂在朱元璋心中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也躲不过晚年的朱元璋嗜杀成性,差点就成了刀下魂。

历史有料、有趣,读史可以省身、明智,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石悦)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全书以一种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向读者道出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故事、人物,重点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原本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看后令人回味无穷。书中典故富含哲理,他们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甚至照搬活用。

如今,此书销量已突破1000万,还被评为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是众多名人、名流的枕边书。下方横条图解升级版,全套9本,这几天特价158元,想学习、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横条购买:

#励志故事# 宋濂冒雪访师

对文化人的打压

东秋妮

1358年,宋濂在自己屋中突然写下“温树”两个大字,每当有人问起朝内之事,他总是默不作声,手指墙上这两个字作为回答。亲朋好友不明其意,“温树”的典故,原来是汉成帝时孔光的故事。当时,孔光官至御史大夫,谨慎持重,对家人从不讲朝中之事,家人问宫内温室树皆何木,孔光亦沉默不答。宋濂用这两个字,其用意不言自明。但若是朱元璋问,宋濂却坦诚相告,即使是问到家事,也一一道之。有一次,宋濂与朋友在家中喝酒,朱元璋秘密派人侦察。第二天,朱元璋突然问:“你昨天喝酒没?”宋濂如实回答,包括跟谁一起喝,用些什么菜肴,朱元璋十分高兴,笑着说:“你果然没有骗我!”朱元璋有心要宋濂涉政。宋濂拒绝道:“我除了舞文弄墨之外,不会别的。”因此,朱元璋更加厚待宋濂,每次在便殿朝见,都要设座命茶。早晨,朱元璋叫宋濂陪同进膳,下朝,经常咨询再三,直到夜半才散。宋濂不善喝酒。有一次,朱元璋和他开玩笑,强要他喝,宋濂三杯酒下肚,便摇晃起来。朱元璋见他踉跄醉态,高兴得哈哈大笑。随后,朱元璋亲御翰墨,赋《楚辞》一章作为赏赐,并亲手调甘露汤给宋濂喝:“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宋濂在朝,虽受朱元璋信任和尊重,但其官位却最高至正五品。这样一个被朱元璋称为“贤人”的人,最后也未得善终。1380年,因身体欠佳,朱元璋允准可不来朝。没想到,上朝时朱元璋忘记此事,很不满。于是,朱元璋偷偷派人视探,正见到宋濂与乡人饮酒作乐,勃然大怒,要处死宋濂,后经马皇后和太子解释,乃作罢。后来,宋濂的孙子宋慎涉及胡惟庸案,全家系狱。宋濂拖着71岁的病弱之服,与全家一起流放茂州,途中终因老病而死,安葬在莲花山脚下。宋濂一生著书很多,后人将其编为《宋学士文集》75卷。#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有学问#

宋高宗赵构赐给岳飞这道圣旨,写于二人还没翻脸之时,这字俊美飘逸,细看却让人不寒而栗!

“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权力与地位,古代君主连手足骨肉都可以痛下杀手,更何况是功臣良将呢?当猜疑一点点堆积至“临界点”时,寥寥一两句谗言就会让他们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明代于谦是这样,南宋岳飞亦是如此。

岳飞抗金、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尽人皆知,我们不仅赞扬这位“民族英雄”的胆识能力,也痛斥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的不思进取、陷害忠良,但受古代君臣伦理的影响,岳飞墓前不可能有赵构的跪像。

在君臣二人翻脸之前,他们也曾融洽相知,岳飞一路做到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赵构更是向岳飞说出:“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这样的话,但随着他建议高宗早立太子和迎回二圣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目前有关赵构与岳飞之间沟通交流的文物极少,最直观的当属《赐岳飞批剳卷》,这不仅是圣旨,还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此帖以行楷写就,共17行、99个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约完成于绍兴四年(1134年)。

此卷内容为:“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更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一句“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也预示了之后的天威难测。

此卷行笔俊美飘逸,笔画圆润姿媚,行笔露锋、提按分明,点画粗细、墨色枯润变化明显,以“良”“叛”“言”等字为例,“良”字中锋行笔、出笔骏捷,端庄大气,“叛”字轻盈虚灵,与“良”交相辉映、对比明显;“言”字以一笔书就、跌宕多姿。

赵构行草书学自“二王”一脉,无论从笔法、结字还是整体风格上,《赐岳飞批剳卷》与王羲之《十七帖》和智永的行书多有相似之处,但多了几分润朗华贵之气。赵构的书法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影响很大,明初宋濂就说他“少学思陵(赵构)”。

如此俊美飘逸的书法,倘若联想后来他处置岳飞的雷霆手段和“莫须有”的罪名,细看之下又会觉得不寒而栗,正如乾隆在卷上所写的跋文:“飞白精忠早赐旗,霜寒又厪上流师。本来原是腹心讬,十二金牌竟若何。”臣子的命运只在君主的一念之间。

赵构这卷行书颇具晋人韵致,深得“二王”精髓,不仅有古法,亦有个人风格,值得临摹。现在,我们将这卷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赐岳飞批剳卷》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与原作别无二致,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赵构行书《赐岳飞批剳卷》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长卷

赵构行书《赐岳飞批剳卷》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长卷

1380年,马皇后得知宋濂即将被处斩,伤心得吃不下饭。对此,朱元璋大怒,扔下筷子就走了。后来,马皇后病重,直到去世,也不肯请名医。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朱元璋不仅赞誉他为"开国文臣之首",还命宋濂作太子朱标的老师,

可以说,朱元璋对宋濂是十分信任的。

可是,为什么又要杀他呢?

这事还得从胡惟庸案说起,

洪武六年(1373年),“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

此后,胡惟庸又升任左丞相,前后长达7年,

在这7年的时间内,他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培养个人势力,

更重要的是,许多生杀大案,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报告,就擅自处理,

宰相专权、皇权旁落,对于权利欲望极强的朱元璋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 并追杀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了3万余人,

韩国公李善长因为与胡惟庸的关系,一家七十余口人均被处死,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中,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牵连其中,

一气之下,朱元璋将宋濂一家都判了死刑。

马皇后听说这件事,赶紧向朱元璋求情,说道:“宋学士已经告老还乡,又怎么能清楚孙子的事情呢,百姓家里请位先生,还要始终尊敬他,何况是太子的老师?”

可朱元璋根本不听,只冷冷地说:“你们妇道人家不懂,这些事也不是你们该掺合的”,

见到朱元璋的态度如此决绝,马皇后只好作罢,

到了吃饭时,马皇后当着朱元璋的面,命人撤下了酒肉,之后一边吃一边叹气,满脸忧愁,

朱元璋不解,问道:“皇后这是怎么了?”

马皇后回答:“如今,宋濂就要被处死了,我也只能以这种方式,为老师服心丧而已。”

朱元璋听了非常不高兴,当即扔下筷子,愤然离席。

可是,第二天,朱元璋就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改为流放,

原来,经过他一夜的思考,认为马皇后说的确实有道理,

此时的宋濂已经72岁了,并且早已告老还乡,

至于“胡惟庸案”,宋濂也的确没有多大的瓜葛,

所以,还不如留下他的性命,免得落一个滥杀无辜的名声。

不得不说,马皇后真的勇敢,否则在已经遭到朱元璋训斥的情况下,谁又敢旧事重提呢,

也正是因为马皇后的直言,才最终让宋濂免遭极刑。

而朱元璋也确实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要不是马皇后的劝阻,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惨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

一次,有人告密说,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矛想要杀他的父亲,

朱元璋听后大发雷霆,儿子杀老子,就如同犯上作乱,

所以,当即就要下令,杀了郭景祥的儿子。

马皇后却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孩子,别人说的也许不是实际情况,万一错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家的后代。"

朱元璋冷静下来,便让人前去调查,结果发现竟然真的没有这回事,差点就误杀了郭景祥之子,

他连忙对马皇后说:“如果不是你提醒,险些就杀错了。”

也正是因为太了解朱元璋,马皇后临终前,即便病得厉害,却坚决不同意找名医给自己看病,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一病不起,朱元璋要求遍访天下名医,为皇后治病,

可是,马皇后不同意,

她知道自己的病,连宫里的御医都没办法,即便再找来天下的郎中也是于事无补,

她恳切地对朱元璋说:“一旦找来的郎中,没能医治好臣妾,皇上一定会因为爱臣妾,而杀掉那些郎中,这样岂不是加重臣妾的罪过?"

之后,所有医生开的药,马皇后都不吃了,

朱元璋心里很难过,他劝马皇后说:“药还是得吃,即便没效果,我也会宽恕他们的。”

可马皇后知道丈夫的脾气,她不愿意那些医生和侍者因此受牵连,所以宁愿油尽灯枯而死,

也正是马皇后这个善举,不知道让多少人免遭杀身之祸。

临终前,朱元璋问她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只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到慎终如始,子孙都能够贤能,臣民有所依靠。"

【文史奇遇】

仅仅一件胡惟庸案,朱元璋就前后杀了3万余人,

对于这样的杀戮行为,马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不余遗力地想要救出,朱元璋屠刀下那些可怜的人们,

哪怕临终之际,也在为减少朱元璋的杀戮而努力,

只是,她的愿望并没有成真,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又相继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他们与“胡惟庸案”并称“明初四大案”,杀害官员数以万计,

晚年的朱元璋,杀人成性,

如果马皇后在身边,或许能够减少一些悲剧的发生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文史奇遇,用现代的视角,读历史的故事!

朱元璋召宋濂一起饮酒。

宋濂酒量小,一杯之后就想告退。

朱元璋不允,强行灌了他三大杯。

再看宋濂,面色赤红,步态踉跄,象踩着棉花。

朱元璋见了宋濂狼狈的样子,拍手大笑。

朱元璋又让人拿来纸笔,书写了楚辞中的一章,赐给宋濂。

之后,又命众侍臣赋醉学士歌。

朱元璋说:让后世都知道我们君臣同乐的样子。

然而,宋濂还是被流放了,并且死在流放的途中。

参考:《国初礼贤录》#读书# #故事#

1380年,朱元璋将功臣宋濂下狱,太子朱标知道后,连忙到朱元璋面前求情,“宋濂是儿臣的老师,求父皇饶他一命!”朱元璋驳斥一番,转身不予理会,忽然听见噗通一声,身后侍卫大叫:“太子跳河了。”

宋濂是开国功臣,教导太子多年,几年前就已经退休。

但是,好景不长,宋濂的孙子宋慎牵扯进了胡惟庸案,安享晚年的宋濂被株连入狱,朱元璋打算处决全族。

朱标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太子,心地良善。

1355年,朱元璋在攻打集庆(明朝的都城),正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听到了嫡长子出世的消息,让朱元璋十分高兴。

当即,兴奋地在一座山石刻字,《明史》记载:“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表示只要到这座山的人,不担心没有子嗣。

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对朱标报了很大期望,给他找了很多开国功臣当老师。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宋濂等等。

1368年,朱标已经22岁,朱元璋看他到了年纪,让他练习处理一些国事。

朱元璋告诫道:“我当皇帝这么多年,天不亮就起床,每天半夜才睡觉,你要像我一样勤勉,不能偷懒。”

自此,朱标慢慢熟悉国家大事,一直想要推行的“宽通平易”,与朱元璋的铁腕政策背道而驰,所以无法施行。

这一天,听到老师宋濂退休还遭受了无妄之灾。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宋濂的孙子宋慎牵扯进这个案子,按例全族当斩。”朱元璋喝道。

在朱元璋的眼里,儿子的做法,不过是妇人之仁,不予采纳。

朱标眼看劝说不下,心一横,扭头看向水面,翻身投入河中。

侍卫惊叫后,急忙下河救人。

朱元璋吓了一跳,看着水中扑腾的朱标,大叫:“快!快救我的儿子!”

朱标被救上来后,由御医诊断,好在只是喝了几口水,胸中郁结,开了几副药。

朱元璋看着躺在床上的朱标,已无大碍,心中宽和不少。心中思忖着,太子跳河这件事,传出去,朝廷的脸面往哪放。

踱步了一会儿,说道:“传令!太子是失足落水,今天的事,谁敢多言,格杀勿论!”

通过太子的行为,后面又有马皇后的说情,朱元璋将宋濂流放,途中病逝。

【一览文史】

朱标的宽厚,和朱元璋两人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对朱标很宠爱,这是历史都承认的偏爱。

天不假年,朱标在38岁这年离世,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付诸东流。

有传言称,朱标是受不住朱元璋雷厉风行的手段。压力堆积,心中郁结以至于郁郁而终。

这个故事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注我@一览文史 ,我们一起阅读有趣的历史。

诚实既能使人飞黄腾达,更能救人性命。

《明史》有一则有关宋濂的轶文小故事《宋濂诚实》: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连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唯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陛下方开言,罪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子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有一日,宋濂在家与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监视。第二天,太祖问宋濂昨天是否饮酒,来客是谁,下酒菜是何物?宋濂毫无隐瞒,据实相告。太祖笑着说:“很诚实,你确实没有骗我”。后来朱元璋单独召来宋濂,询问群臣的现实表现,宋濂只把平时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大臣的优点一一列举,并说到:“与臣关系来往较好的人,臣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有何优点;关系不好的人来往少,臣不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惹得皇帝盛怒当廷问大臣该如何处理。有一些臣子就献言:“这是一种大不敬,是诽谤朝廷,是非法无礼的行为。”太祖皇帝转过来又问宋濂,宋濂答道:“他作为主事上书,是为陛下尽忠,陛下刚刚放开言路,鼓励大家说话,为何要为茹太素定罪?”随后皇帝看了万言书,真有不少好的建议可以采纳。便又召来廷臣训导,批评了大家此前的问责意见,并高呼宋濂的名字说到;"若非宋濂,朕差点误定主事的大罪,委屈了忠心的大臣。”

从此,朱元璋对宋濂更是信任有加,宋濂在明初政坛上很快飞黄腾达,取得了不菲的政绩,成为明初第一文臣。后来,因胡惟慵谋反案牵连了宋濂的孙子,本应处于死罪,但宋濂因为为人诚实,太祖怜惜,只是给与发配远方的处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