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临危不惧的反义词 临危不惧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临危不惧的反义词 临危不惧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03-23 04:16:17

相关推荐

临危不惧的反义词 临危不惧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平乱。韩信称病不出,私下却与陈豨勾结,让陈豨放心起兵,他会全力配合。

韩信打算在刘邦带兵出征时动手,此时,长安兵力不足,他便可乘虚而入,直取长安。韩信计划的很好,可惜百密一疏。韩信一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丢了性命,家臣的弟弟得知此消息后,对韩信很得咬牙切齿,发誓要为哥哥报仇。因此,他偷偷找到了吕后,将韩信密谋造反的事情告诉吕后。

吕后听后,气得要抓韩信问罪。但很快她冷静下来,知道刘邦不在,韩信可能不会理会她,她想让人入宫,将其擒获的可能性很低。

于是,吕后请来了萧何,让他帮自己出个主意。

这萧何可谓是韩信的伯乐,对韩信很了解,而且韩信也很信任他。

萧何知道韩信有造反的打算后,主动说道:“我去找他。”

见到韩信后,萧何说:“陛下已经将陈豨伏诛,如今班师回朝,设宴庆祝,你虽病了,但这时候也要出面朝贺陛下,否则朝廷又该疑心你了。”

在这关键时刻,韩信不警觉吗?不是,他只是太信任萧何了,认为萧何不会害他,因此他去了。

结果韩信刚一入宫,就被人捆了起来,而后吕后下旨砍了韩信的脑袋,灭掉韩信三族。

临死前,韩信无奈感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显然,他认为这次失败是天意。

吕后听到韩信临死前的话,对蒯通这人起了杀心,认为此人差点坏了她的计谋,若是韩信当时真听了他的话,没有入宫,那么结局可就逆转了。

不过,她没有对蒯通动手,而是在刘邦回来之后,将蒯通撺掇韩信造反的事情告诉了他。刘邦很生气,命人将蒯通绑了过来,打算将他活煮了。

《史记》上记载:上怒曰:“亨之。”由此可知,当时刘邦是有多恼这个人。

蒯通一看旁边烧着大锅,哭着喊冤,刘邦冷笑道:“你刚不是认罪了吗?承认自己撺掇韩信谋反。”

蒯通说道:“陛下,我当时是只知韩信,不知您呀,所以一切的考虑都是为了韩信。再说了,谁不想做天下之主,如今各路诸侯都盯着您,您难道就要因此把他们都给煮了吗?”

刘邦深思,觉得他的话有点道理。他仔细打量了蒯通,觉得这人在危机关头还能临危不惧,想出脱身之法,可见能力还是有的。现在天下未定,他需要这样的人才帮助他。于是,他让人放了蒯通,并将其留在身边效力。

这个出自于《史记》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韩信和刘邦的差距。韩信太过于优柔寡断了,将私人情感掺杂于事业中,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相反,刘邦就很清醒,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狠,什么时候该退一步。刘邦明明对蒯通挑唆韩信造反的事情很不满,但他在气恼的时候,都还能理智的分析形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可见,刘邦拎得清,知轻重。韩信败在他手上,着实不冤。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我一直相信历史是有记忆的,更是有灵魂的,当我们重温历史时,实际上就是在跨越时间的长河与古人对话,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但相当多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普遍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读起来晦涩难懂还夹杂着很多专用名词,从小就不愿意学,长大了更是连碰都不想碰,更别说读了。

如今,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记》,被教育部列入新课标必读书目,原著是文言文,50多万字,大人读起来都吃力,更不适合小学的孩子。推荐给大家这套《写给孩子的史记》。

1:这套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历史清晰的呈现出来,符合孩子的阅读特点,激发孩子读历史的兴趣,让孩子真正了解历史。

2:这套书有精美的插图、大字和拼音,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独立完成阅读,图文并茂。保留了成语、古代专有名词、歇后语、近反义词等常见考点,并且详细做了注释,为孩子奠定了扎实文学基础,真正学得牢,拓展知识面;

3:这套书还贴合小学语文考点,大量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提及的人物和故事。个性化的小名片设计,能使孩子快速了解人物和历史事件。

为了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远离手机,主动学习,您有必要来一套《写给孩子的史记》。请点击下面链接或者【看一看】下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