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开封考古旧事:揭示北宋东京城遗址“城套城 城摞城”奇特景观

开封考古旧事:揭示北宋东京城遗址“城套城 城摞城”奇特景观

时间:2019-08-28 06:13:49

相关推荐

开封考古旧事:揭示北宋东京城遗址“城套城 城摞城”奇特景观

北宋东京城是中国古代的著名都城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开封。经过北宋九帝168年的营建,使东京城不仅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然而,由于历代兵燹和黄河水患,使这座都城遭到了极大破坏,漫漫黄沙将其深深淤没于地下数米之深,北宋东京城由此成了“千古之谜”,人们只能通过古代史籍的描述来追忆它昔日的辉煌。

1981年5月,开封市龙亭公园为筹建一处新的旅游景点,拟在潘湖(龙亭东湖)中部堆砌一座假山。当湖水抽干后,推土机在清理北中部湖底淤泥时,意外地发现淤泥下有大片古代建筑遗迹。由于该区域一直被史学界怀疑为北宋皇宫遗址范围,一直密切注视工程进展的开封市博物馆立即通知工地停工,并及时上报河南省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庄敏专程来开封察看,并落实发掘经费,著名都城考古专家马得志等一批专家也云集开封。同年秋,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物馆联合组成了开封宋城考古队。

考古勘探工作从外城揭开序幕。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北宋东京城的第一道城垣。据《宋史·地理志》和《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至宋神宗熙宁年间扩展至“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

宋时的外城“其高际天,坚壮雄伟”,但靖康年间的兵燹,使外城遭到了极大破坏,城门楼橹皆被焚烧。到了明代,外城已“仅余基址,备防河患”。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两次大的黄河水患,则使外城深深淤没于地下数米之深。

外城遗址的测探工作首先从西墙开始。在此之前,开封市已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得知开封西郊乡的一些村名与外城有关,同时一些地段残垣埋藏较浅。

根据史料记载,东京城东南有一汴河东水门,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那座城门,因为汴水经此流至扬州,故该门俗称“杨州门”。工作人员在考古调查时,发现在开封城的东南方有一杨正门村,据传该村的名称是由宋时的杨州门演变而来。听村里老人讲,民国初年,在村西不远处仍有“土城”露在地面少许,但具体方位已记不清楚了。有了这一线索,工作人员到村西不远处的一座大院内进行区域普探,在其下1.5-3米处发现了城墙夯土。宋外城的东南角就这样发现了。

原来,正是因为外城城墙夯土特别坚硬,而其两侧的土质较为松软,地基的沉降不一,就造成了城墙上地面建筑的裂缝。全长近七公里的外城南墙的准确位置被很快测定和探明出来。同时,东墙的大部分残垣也依据该方法基本探明。在勘探过程中,在南墙和东墙又相继发现了北宋东京城的正南门——南薰门和戴楼门、蔡河水门、汴河东水门和新曹门等诸多重要门址。

裂缝现象不仅为寻找宋外城城墙提供了踪迹,而且也促进了坐落在宋城遗址上的开封城区的地下文物保护,使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为古都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依据。由于开封城市建设远远超出了旧城区,人们又不了解地面下的宋城遗址埋藏,而工程前的地质勘探由于探孔间距较宽,很难发现地下城墙埋藏位置,所以许多建筑物如厂房、学校、部队营房、影剧院等往往建成后没几年就开始出现裂缝,裂缝有的宽达几厘米,造成部分楼房变成危房或者报废,甚至在有些居民住宅区高不及两米的围墙也出现了裂缝。

裂缝现象不仅存在于宋外城遗址范围内,而且在开封旧城区的宋内城、皇城等遗址范围内也有类似发现。曾有这样一件事:80年代初,为迎接第六届全国青运会的召开,上级拨款在旧城区北部修建了一座大型游泳池。谁知游泳池建成后不久,池底就开始漏水,满满一池水没几天就漏完了。开封市体委就委托考古单位进行勘探,原来,宋内城北墙遗址正好穿过游泳池中部。有了这一教训,市政府原准备在其西侧投资数百万元建造的开封体育馆,因在拟建区域地基下探出了城墙遗迹后,就将原基址北移数十米,以避开宋城遗址。经查,开封市有这种裂缝现象的大型建筑多达上百处,这就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下文规定,以后任何大中型建筑物在施工前必须经过文物勘探。该项规定的下达,为开封地下的宋城等重要遗址的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古城领导人和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不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庄敏来汴观察文物工作,得知这一重要发现后,连声称赞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种情况在全国还不多见。”

宋外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基本结束以后,开始难度最大的宋内城遗址考古发掘。宋内城和外城、皇城遗址相比,勘探难度最大。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内城遗址地处人口稠密的开封旧城区,鳞次栉比的建筑和纵横交错的街道使考古工作很难开展。

更重要的是,该区域还有着难以逾越的三大困难:一是淤沙堆积厚。由于开封饱受历次黄河水患,仅明、清两代的淤沙堆积就厚达5-6米。二是遗址埋藏深。据测北宋文化层距地表深8-12米,其上还覆盖着明代文化层、清代文化层和黄河淤沙,仅明、清文化层距地表分别深5米和3米左右。三是地下水位高。在开封旧城区,一般区域距地表深1.5-3米就开始出水,在龙亭附近仅0.8米深即开始出水。传统的洛阳探铲碰到上述难点就无法发挥作用,因而该区域一直被考古界视为“禁区”。

为了准确搞清内城的位置、范围和残存情况,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到金代末期金宣宗完颜御迁都开封期间,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南侵,曾令宰相术虎高琪将内城南、北墙向外扩展。因此推测,宋内城南、北墙的地面城墙在当时可能被铲平,最多只会保留地面下的城墙基础,这无疑又给勘探工作增加了难度。经过勘探试验,把埋藏在地下11米深处的内城北墙残迹找了出来,证实金代末期曾将北墙铲平后向外扩展,所以该段城墙只剩下当时地面下的墙基部分。继而又向其两侧延伸勘探,发现了内城北墙数百米的残垣。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考古调查和古文献的启示,经过两年的努力,探明了内城南、北墙的大部分地段和埋藏在今开封城东、西墙下的内城东、西墙遗址。

勘探表明: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南墙位于今开封市大南门以北300米左右的东西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500米左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基本上与现存的开封城墙东、西墙相重叠;四墙全长11550米,折合宋里为20.63里,与《宋史》等文献记载的“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大致吻合,其周长较现存的明、清城墙略小。

北宋东京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解决了学术界在宋城研究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古代史籍对宋城进行研究,而古人对东京城千差万别的描述,造成了史学界对一些问题的诸多争议。据考古勘探实测,整个东京城的形制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稍短的长方形城池。另外,经考古发现的外城正南门南薰门遗址、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遗址、古州桥遗址以及昔日宋皇宫范围内的龙亭,正处于北宋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御街,其上正与今开封市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相重叠。这表明自北宋以来的千余年中,开封虽历经劫难,但城市的中轴线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同时,根据考古发掘和勘探解剖,证实了在开封民间广为流传的“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条民谚是正确的,揭示了开封地下宋城遗址“城套城,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