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WCCO参与主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

WCCO参与主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

时间:2019-12-27 06:39:41

相关推荐

WCCO参与主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

图为嘉宾出席“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泱波摄

10月20日上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办、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承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在扬州市运河三湾公园举行。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出席活动并致辞,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副主席张福堂及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扬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外媒体采风团记者参加活动。

“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20日在扬州市运河三湾公园举办。图为采风团成员合影 泱波 摄

张长金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既是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也是向国内外朋友展示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衷心希望北京、杭州和扬州等运河城市以此为契机,加强资源共享、项目共创、人才共育,着力推动精细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科学化利用、国际化展示,共同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大运河沿线城市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让古老的大运河“活化”起来,让千年运河文脉“流动”起来。

图为嘉宾出席“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泱波 摄

王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采风活动是第三届京杭对话系列活动之一。扬州是采风团此行的第三站,素有“世界运河之都”的美誉;这座城市因“运”而生,应“运”而兴,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希望通过打卡扬州活动,采风团成员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运河与扬州,感受大运河与扬州,体悟大运河与扬州。并以扬州为切口,共同展示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共同传播好大运河融古铄今的故事,共同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活动结束后,嘉宾和媒体记者一同参观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活动于10月17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奥体公园码头启动,30余家中外媒体记者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乘运”而下,经山东枣庄抵达扬州,打卡运河2500年前的“原点”。接下来,采风团将南下杭州,参加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继续用镜头和文字讲述京杭大运河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张煜欢 崔佳明)

海内外媒体“千里”打卡运河“原点”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海内外30余家媒体记者途经千里,10月20日抵达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打卡大运河2500年前的“原点”。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蜿蜒狭长的水道是历代文人墨客、富商高僧进入扬州的主要水路。明代万历25年,为解决漕运交通的问题,按照“三湾抵一坝”的思路,原有100多米长河道改弯后变成了1.7公里,形成运河三湾,这也是古代知名的水利工程。

“昔日的三湾片区曾是化工工业区,运河两岸聚集着农药厂、皮革厂、水泥厂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扬州三湾景区讲解员江悦向采访团介绍当地从工厂到公园的嬗变。

据其介绍,起,扬州市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要求开始推进三湾片区整治,陆续完成25家工厂、88家企业的拆迁,开展河道清淤、绿化建设、推进三湾湿地保护修复。经过三年多建设,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于9月正式对外开放,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经过生态修复的扬州运河三湾公园,宛如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镶嵌于运河之上。古运河蜿蜒流淌,公园内绿树成荫。

放眼望去,一座像剪纸拉花一样的红色景观桥横跨在古运河之上。这是一座跨古运河景观桥——剪影桥,汲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的剪纸艺术和漆器工艺,别出心裁地采用现代材质和工艺,将非遗之美表达出来。

从剪影桥步行而下,即可抵达一座运河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从空中俯瞰,博物馆整体采用巨型船只造型,融入风帆元素,“驻扎”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

这是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馆藏1万多件套展品,涵盖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活态展陈着千年运河的“前世今生”。

走进这座新唐风的博物馆,如同翻阅“百科全书”,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过往与当下,都尽收眼底。与展品堆砌的传统博物馆不同,该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用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运河宛若“新”生。

采访团成员纷纷打卡拍照,在运河“原点”留下最美剪影。

“特别有感触的是,看到了大运河的遗产被以各种方式、不同形式很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相信千年大运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中国日报英文编辑王维说。 (崔佳明 杨颜慈 泱波)

大运河最古老一段,处处品味古城之美

秋日的湖面不再见捕鱼的渔船,一群鸬鹚正停在水面的横木上闭目养神。“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访团沿大运河南下,于10月18日至20日走进古城扬州,走访了扬州三湾公园、沿湖村、瘦西湖清水活水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486非遗聚集区等地,感受千年运河的古韵与新生。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原点”。因此,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穿城而过的运河,沿岸古迹林立,留下了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这里不仅有运河的古风貌,更注重大运河的活态传承,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有机统一起来。

“我出生在船上,小时候以船为家。这里展出的油灯是我爷爷在渔船上使用过的……”在位于扬州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内的扬州渔文化博览馆,渔民们曾经使用的渔具成为了展品,再现了渔民生活和当地民俗风情。

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介绍,邵伯湖形成于1600多年前,扬州沿湖渔文化在当地也传承了千百年。“过去渔民的捕捞与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曾造成很大压力,而今,随着退渔还湖,大多数渔民都已经上岸定居,沿湖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产业。我们村去年接待了游客20多万人次,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从大城市回来创业,做餐饮、民俗、文创等产业,不少户一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大运河,千百年来孕育了扬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汇集了扬州木雕、雕版印刷、乱针绣等非遗大师的工作室。

“我们家族从事扬州剪纸已经三百多年了,到我这是第六代。”79岁的张秀芳是江苏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灵巧的手轻轻修剪,栩栩如生的花鸟虫草就跃然纸上。她从13岁开始剪纸,手中的一把剪刀已经跟随她60多年,刀把已经磨得圆润。“现在我带了不少徒弟,我的孙女也在跟我学剪纸,我希望这把剪刀可以作为传家宝留下来。”

采访团一行19日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走访瘦西湖清水活水工程。

从隋唐开始,瘦西湖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数次南巡,瘦西湖形成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点缀其间,吸引着各地游客寻访。

在扬州今年刚刚建成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藏有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博物馆采用了巨型船舶的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馆内展示的一幅《京杭道里图》采用鸟瞰图绘制技法,描绘了从杭州到京城的两岸景观。和扬州呼应的是,位于北京的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计划于底竣工,呈现城市绿心中的“古韵风帆”。(王广燕 和冠欣)

记者手记:运河水淌出“扬州一梦”

天下西湖三十六。在来到扬州之前,生长在杭州的记者从未想过,在杭州西湖之外,瘦西湖之美能如此自成一格——原来,运河水能涤荡出如此秀绝之景,李白笔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笔下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不虚此名。

1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江苏扬州,透过瘦西湖的“美”,感受山水间的“扬州一梦”,触摸与千年运河相生相融的文化脉搏。

沿运河一路南下,相比于采风启动当日北京通州的“碧云天”,今日的扬州天色灰蒙,阳光躲在厚厚云层后面,“天时”并不占好。

但第一眼,人们就能被瘦西湖的气质所吸引。作为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西湖不仅是隋唐以来扬州城池的护城河遗存,更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是大运河进入南方地区后最能体现地域审美价值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采风团一行乘上画舫,碧波徐徐荡开水面——瘦西湖,豁然开朗。

靠岸,采风团从码头登上湖中小岛。虽见惯了杭州西湖的景致,但此地“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令人眼前一亮。穿过粉白相间的芙蓉林荫道,绿树掩映之间,一座精致的二层式楼宇映入眼帘,这便是“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熙春台。走上二楼,一曲《茉莉花》流淌入耳,身着汉服的演奏者熟练抚琴,随后屏风中走出一位手持木偶的汉服舞者,与曲相伴翩然起舞。

远眺湖景,近观舞乐。瘦西湖文创演艺部部长张衡介绍,演出中的扬州杖头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则是扬州的市花,二者结合,形成了别具扬州代表性的“美学享受”。

走下熙春台,在观湖最佳位置——钓鱼台前,记者碰到了正带着老家亲戚游览观光的秦小川。这位来自吉林的大姐在扬州生活已有七八年。提及扬州的好,瘦西湖的妙,她脱口而出,“瘦西湖美就美在,一年四季都有风景,走到哪处都是文化底蕴。”

她最喜欢的是瘦西湖的春天,“差不多是每年3月18日到4月20号,这段时间的瘦西湖简直是‘人间仙境’。”那段春意正浓的日子,五步一柳,三步一桃,是岸边“标配”。但秦小川最欣赏的是盛放满树的白玉兰。

“那几天里,每天我的朋友圈都是瘦西湖白玉兰的‘写真照’。”她说,当喜欢花、喜欢拍照的自己到了扬州,来瘦西湖仿佛成为生活于此的一种习惯。

她说,等未来哪天回东北了,翻看朋友圈里的瘦西湖,就会回忆起在扬州的幸福日子。“当然,在这里养老是我的最大愿望。”

所谓“秋尽江南草未凋”。这个季节在瘦西湖,不仅满目绿意,深深浅浅的桂花香气也在鼻尖弥漫。或许对不少北方游客来说,这份“江南秋意浓”,也是“扬州且留下”的原因之一。

离开湖边,走进楼阁深处,一幅楹联中写道:“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说的便是扬州瘦西湖与杭州西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采风团成员、浙江日报记者李娇俨感慨,第一次走进瘦西湖自然会拿它和杭州西湖相比较。这二者给她最直观的感受是,瘦西湖内有众多的江南园林建筑,极富精致感,其中的河道宽窄变化较大,也带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杭州西湖的水体则更加开阔,游玩体验更偏向开放式的公园。

“当然,作为一个山西人,江南的园林和北方有巨大的不同,带给我的冲击感更大。”她说,相较之下,南方园林把山水画立体化,可以把自然山水浓缩于较小的空间内,让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别具一番风味。

以“瘦”为美,山水自成一体。在记者看来,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步步随”,与瘦西湖的“青山隐隐水迢迢”,恰是一种呼应。二者集中国湖泊自然美与人文美之大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地域文化为特色,携手让“西湖之名”亦得以远扬。

天下西湖,美美与共。杭州与扬州,不仅各有名扬天下之湖,亦共同见证着大运河的千年兴衰。时代洪流里,两座城市在前行中从未忽视、摒弃山水之美,而是以赓续守护,擦亮“明珠”光芒——或许这也是大运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张煜欢)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客户端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