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延庆县生态旅游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

《延庆县生态旅游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

时间:2023-09-10 15:00:24

相关推荐

《延庆县生态旅游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

一、生态旅游内涵与生态旅游模式

1、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概念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1983年H. Cabal los. Lascurain(世界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首次定义“生态旅游”,表述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的形成,生态旅游概念逐步取代了绿色和自然旅游,并溶入新的发展观,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虽然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己得到共识,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的研究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生态旅游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范畴:

1)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业是生态旅游。社区、资源和环境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实施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组成。

2)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这种旅游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都属于生态旅游类型。生态旅游观点认为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

3)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尊重地方文化传统。美国学者 David Snepenger认为理想的生态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对所游览地区具有保护意识,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充分考虑环境和文化需求:采用一个有当地居参与的长期规划战略,减少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一个有利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

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的 Ralf Buckley将上述三个概念归并,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世界各国实施生态旅游的主要途径是在用于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低密度、小规模、分散性旅游旅游收入的全部或部分用于支付环境保护和管理费用,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积极支持开展生态旅游研究。加勒比海地区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区域性的生态旅游战略,定期举行生态旅游会议。

生态旅游在中国也得到积极的相应。1995年,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给予很大的支持,资助了多项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项目,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预研究”、“浙江省临安市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西双版纳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及对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等。中国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也得到许多地区的积极响应,纷纷选择本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解,将发展生态旅游简单地看作是对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开发中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这种旅游开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模式与常规旅游开发模式在发展理念上有根本区别,这一旅游模式将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在规划上采取有控制有选择的开发模式,限制旅游业发展规模,包括限制游客人数、限制旅游设施的建设,尽可能保持和维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旅游具有特定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实现经济目标的前提是首先要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实现。一般旅游模式则是以经济目标为首要目标,而将社会和环境目标放在在实现经济目标以后,是兼顾的目标。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不同,基本模式包括:

1)社区参与模式

世界各地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地社区对自然环境保护持支持态度时,自然保护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当地社区能否从自然保护中获得经济利益与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密切相关。而特别是位于落后和贫困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只有将自然保护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紧密结合,当地居民由于既得利益而参与自然保护行动,自然保护才能得到当地社区的积极支持与协助,参与自然保护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以社区为导向,提供机会鼓励社区参与的,原旅游收入用于改善社区用水、用电,医疗等,用品,采用本地建筑风格,扩大当地产品的销售市场。

2)环境教育模式

该模式将提高当地社区和旅游者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生态游的主要目标。旅游与环境科普结合。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使旅游者以对自然负责的态度进行旅游活动,防止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出现。旅游规划以环境保护为导向。

3)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部分旅游收入返还,用于保护区生态恢复成保护,旅游经营单位通过缴纳一定的环境消耗补偿费,解决自然保护区保护经费不足问题生态旅游发展与面临的问题早期,生态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90年代初,可持续旅游概念提出后,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世界各国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生态旅游开发中,在旅游开发中突出强调对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的保护,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未评价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旅游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存在很大差异,所采取的生态旅游模式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游环境管理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并拥有较先进的治理技术,生态旅游强调在对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侧重于控制旅游环境的恶化。海滨、海岛自然生态区是较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战略的地区在其发展战略中,将生态旅游作为实施可持续旅游目标的主要手段。非洲则国家更注重对原始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各国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己为其它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的很好的借鉴。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的经济行业。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在不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地区经济中常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同程度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发展面临比两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关于旅游与环境关系,美国学者 Erlet Cater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1)旅游业与环境相互促进关系。旅游发展促进收入增长,同时促进环境改善。旅游业与环境具有相互一致促进的协调关系。例如旅游业的各种节能措施即可以促进这种协调关系,即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2)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利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保护的需要,禁止发展旅游业,例如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或者限制旅游业规模的扩大,采取低密度旅游方式,使旅游收入减少。(3)有利于旅游业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业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环境恶化,虽然取得了短期经济效益,但损害了长期发展的利益。(4)旅游业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由于管理不善,环境恶化,文化传统变质,旅游区对旅游者。日益失去吸引力,旅游业处于衰落状态。

定性于可持续旅游目标的生态旅游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正相关关系,减少或消除负相关关系。但是旅游业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例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的需要,要限制进入入数,使游客人数限定在环境容量之卜。人数的限制将减少旅游收入。在环境容量很小的环境脆弱区如果环境容量小于旅游业的门槛人口,旅游业必将亏损。生态旅游概念将生态旅游定义为重视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可以增强当地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减少环境破坏,但在投资能力很低的落后地区,如果限制外资进将很难达到发展目标和速度。如果依靠外来资金发展,旅游业一般以高收入人群为市场目标。这种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相关性很小,各种物质需求常从区域以外输入,高级管理人员来自区域以外,所获利益的大部分义返问投资国,当地人只能受雇从事低级的简单劳动,如果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必将引起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冲突,带来负面的社会心理影响。这类问题在一些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十分突出。而在以传统文化为旅游吸引的地区,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例如。加拿大地理学家 Dearden通过对泰国北部旅游与地区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发现,虽然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当地原始的社会、文化传统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旅游者的进入,迅速改变了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产生质变,旅游吸引迅速消失,使寻求真正原始文化传统的旅游者不断地从己深受现代文化影响的部落转向另一个更为偏僻的部落,旅游业也一个部落接一个部落地衰落下去。随着旅游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消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威胁。这种现象也是所有以传统文化为旅游吸引的地区旅游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贫困地区启动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所采用的旅游模式必需权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暂时的发展,也不能以保护环境排斥发展。保护环境,达到永续利用是手段,发展是最终目标。

二、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旅游开展

1、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任何旅游地,一经开发利用,植被受到影响在所难免,即或是轻度使用,也常造成较大影呐。游客在景区的活动多种多样,在对植被产生影响的所有旅游活动中,践踏和刻划是两种主要的形式。践踏一方面对植物地上部分造成直接机械性伤害(如压扁及技叶的摘折与损伤),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土壤(如压实土壤成改变其理化性状)来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所有这些影响力又交互作用,加重了践踏对植被的破坏力,严重时可导致植被种类组成和结构的改变,甚至造成植被的消失,刻划则主要影响林木的美观,并可能导致病虫危害,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常用植被覆盖率、密度、生物量、植被组成变化植群变异度指数、树木伤害指数及植被冲击指数等指标来表达植被受到的影响此外,学者们还使用了其它一些指标来反映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如生长速度高度变化、生长型、单株植物开花或分枝数目、叶面积等。

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效应包括如下几方面:(1)影响种子发芽及苗木的成活:(2)影响植物的生理及形态,改变其生理代谢功能,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传导等。(3)降低植物高度及阻碍成长。受到旅游活动影响的植株,其高度较末受影响的植株会降低许多。(4)影响植物的健康与活力,受冲击植物的活力及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会减弱,因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游道及营地上层树木的根系常因践踏暴露而易受伤害,这样会降低树木的吸收能力也使树木抗风能力减弱。(5)影响开花及结实。受旅游活动影响的植物,其开花及结实会受到抑制或减少。(6)影响植物的更新和侵移。受冲击地植物的更新能力降低,地被植物的组成常发生改变,上层树木因苗木死亡而难有机会更新,这就给侵移性较强的植物提供了机会,导致冲态区新物种的入侵和定居,其至取代原有的植物。

2、旅游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容易反映在植被与土壤上,也‘最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因此,研究旅游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研究旅游对土壤影响的学者没有研究旅游对植被影响的学者那么多,但仍有一大批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多重要成果。

Manning(1979)曾提出践踏对土壤影响的循环图,他将整个过程分成枯枝落叶层受损、有机质减少、土壤大孔隙度降低、空气和水的渗透率下降、水分渗入率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及土壤侵蚀加剧等七个相互关联且影响程度逐渐加深的阶段。衡量旅游活动对土壤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硬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含量、横截面侵蚀面积、渗透度、导电率、土壤温度、PH值、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指标等。

旅游开发对土壤的影响效应有:(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的损失随着旅游活动量和环境情况而变。即使在利用量稍小的野营地,其枯枝落叶层也在野营季开始后的几个月内很快消失,但也有研究证实,在原野地使用不太多的营地其枯枝落叶层损失较少。沙漠中的有机质层较森林中的有机质层更易受到损失,森林中落叶林和常绿林有机质损失情况不一样。在多数情况下,落叶林的枯枝落叶在正要利用季节内很快消失,但经过一个冬天又恢复了,而常绿树则不易恢复。(2)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压实使土壤紧实度增加,造成水分渗透量及可利用的水分均减少,这样就减少了土壤的水分,但压实也有可能导致土壤持水量的增加有可能导主端持本量的加,(物的,日的导游两边上实度增加大度进性得等变化, Legg&Schneider(1977)对新开发的针时林地进行了4年的现图,发现两年后其大孔原空间减少了45.9%,4年后减为开发初期的2.2%,5年后则几乎不再减少,(4)对土填时面的影响,有机质层的资失加快了士的风蚀和水蚀过程,造成地表大部分细小土粒被刮走或冲走形成土蚀,同时,失去保护层的矿物土在游客的践踏下很快就变得紧实起来使得土壤剖面厚度减小,并由此造成树根暴露、植体受伤等。(5)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多数侵蚀并不是由于践踏或野营,而是由于风和水,但旅游活动为其提供了条件,加快了侵蚀的速度,沙丘植被虽为脆弱生境植被,但若没有人为干扰其稳定性还是较大的,而一旦有了人为干扰,其植被就很容易受到破坏。在遭受了破坏的地方,沙粒就很容易被风吹走。

3、旅游开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旅游活动可导致野生动物生理、习性、繁殖、种群密度及种类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Wall & Wright(197)曾对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将旅游者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干扰、损份或杀死动物;间接影响主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改变了野生动物栖息的生境所造成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可使野生动物习性发生改变、迁移或繁殖力降低,并最终引起动物种群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影响野生动物的因子包括人为骚扰和反复干扰、猎取及生境变化等。狩猎、垂钓和陷井诱捕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比反复干扰大,但引起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和消亡的主要原因却是生境的改变(Hammitt Colel, 987)。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效应有:(1)改变野生动物的习性。在旅游者经常出现的地方,野生动物的取食习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野营地产生的垃圾常吸引熊、鹿、鸟类、啮齿类和昆虫等前来取食,从而改变了它们的摄食习性。大型哺乳动物受公路和游道的影响常改变活动和取食的范围。(2)引起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繁殖能力的降低。野生动物在受到严重。反复干扰影响或猎杀威胁时,会迁离原来的栖息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

一般情况下,居地的环境质量往往比原栖地差,竞争因素也更多,这常导致野生动物繁殖能力的降低。因此,迁移对野生动物来说是比反复干扰和生境改变更为严重的影响。(3)改变动物种群的数量、组成及结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种群数量、组成及结构的变化。猎杀及动物繁殖能力的下降都会导致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部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引起整个食物链上生物种类、数量及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和演替的重新开始。因此,对狩猎等严重干扰野生动物的旅游活动进行适当的管制是必要的。

4、旅游开发对水体的影响

水是旅游观赏的对象和水上活动的载体。人们在旅游区的活动更是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旅游者的健康。因此,水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usetc.(1984)认为旅游活动主要影响水体的养分、悬浮物、溶解氧、温度、流量、PH、大肠杆菌和病原菌、可溶解固体、透明度、水体的营养肥沃度、固体悬俘物(浑浊度)、溶解氧及细菌数等。旅游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排泄的粪便、机动船只漏油及扰动、践踏破坏地被物以及由此引起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流失增加等是影响水体的主要因素。

许多情况下,大量的养分来源于自然,这样便使旅游造成的影响不明显。不少学者试图证明旅游活动导致水体养分的增加,但他们的研究往往失败。但并非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上面的结论。Dickman& Dorais(197)在加拿大原野地湖泊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旅游使用与水体养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经过旅游使用的小湖,磷的含量增加了10倍。国内学者吴长年等(1998)在太湖流域长荡湖的监测也表明,旅游开发后,长荡湖水体的C0D、D0、TP明显增高。这说明,旅游活动可能导致旅游地水休养分含量增加。在旅游过程中,游泳、划船及机动船只的马达等可搅动水体底部的沉淀物从而使水体变浑。悬浮物增加可对水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悬浮固体物质可使水浑浊,降低光线穿透力,因而限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视力。这些细小的固体颗粒还可损害鱼类的鳃,而其沉淀后又可影响鱼类的繁殖及取食,水体变浑也将减低人们到当地去旅游的愿望。水体中的病原菌与旅游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旅游者接触或饮用了病原茵超标的水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给旅途生活带来不愉快。因此,旅游地水体管理与治理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有关旅游活动对水体细菌含量的影响效应还存在分歧有的研究报告显示旅游活动导致了水体中病原菌增加,而有的研究人员则发现旅游活动对水体病原菌数量影响不大甚至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许多污染源并非来自人类,而是来自动物旅游活动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减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氧化分解排入水体的各种有机物耗氧;二是氧化机动船排出的汽油和机油耗氧。

5、旅游开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由于空气体量博大且流动交换快,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旅游活动对空气质量的改变并不明显。空气的易流动性也使得对旅游活动空气污染的监测变得比较困难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发达的工业城市或一般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旅游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远没有工业废气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而在偏僻的原野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变常与旅游开发有关。旅游开发后,旅游地宾馆酒店设施增多,各种料用量没放的度气污验物大大加,同时,地的车辆迅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加重,腐的生活球不当的人排物也部空气吴难闻。所有这些都会对旅游地空气产生不良影响由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生态旅游是现代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大力倡导和推广生态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未完待续)

本研究资料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档案库

版权所有,欢迎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