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全方位激活“无废细胞” 景区 村庄迈入“无废”新时代

全方位激活“无废细胞” 景区 村庄迈入“无废”新时代

时间:2023-12-22 14:11:06

相关推荐

全方位激活“无废细胞” 景区 村庄迈入“无废”新时代

“无废城市”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创建“无废城市”从培育“无废细胞”开始,景区和村庄就是组成这个“无废细胞”中的两个重要单元。

西塘景区玩出“无废”新时尚

西塘镇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历史悠久,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吴根越角”之雅称。,西塘古镇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千强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近年来,西塘景区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积极探索“无废景区”建设新模式,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遗迹,多举措、多形式推动景区绿色发展,努力实现“无废景区”建设,让生态旅游与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生态优先

大力度保护原生态环境

“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废景区’是指通过将景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从而使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景区管理模式。”西塘景区相关负责人朱宁怡表示,“西塘古镇作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保护好景区周边环境是西塘古镇发展永恒不变的宗旨,尤其是对景区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西塘景区从生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管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多方面入手,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众所周知,固体废弃物存在种类多且分散、处置难、缺少专业人员指导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推动景区绿色发展,西塘古镇不断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安排专职保洁人员及时打扫垃圾,以保障垃圾的日产日清。截至目前,景区内共有路面与厕所保洁人员、河面保洁人员、卫生监督人员193人;配备电瓶垃圾清运车6 辆、垃圾清运船2 艘。“为了有效施行垃圾分类,我们还制作了符合景区特色的木制垃圾房及垃圾箱,每个垃圾箱上分别设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标识,按标准对玻璃、废纸、塑料、生活垃圾等分类收集,并在主要景点设有危险固废物回收处。”朱宁怡说道。

而这只是西塘古镇推进“无废景区”创建的缩影。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景区更是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为己任。据了解, 年以来,西塘镇共完成31座旅游厕所建设,其中AAA级旅游厕所12座,覆盖率高达38.7%。景区内居民生活污水、饭馆和旅游商店的污水均严格纳管排放,高标准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饭店厨房气改电

助力“无废景区”绿色低碳发展

为推进西塘古镇景区绿色发展,助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从去年12月份开始,西塘镇积极开展厨房气改电工程,以知名餐厅“钱塘人家”为试点,助力景区餐饮业绿色低碳转型。

如今,“钱塘人家”的全电厨房增添了不少新设备:单眼单汤电磁汤、电蒸箱、单眼电磁炉……省心省事又方便。“全部使用电器后,现在厨房里没有高温明火,也没有燃气泄漏外溅引发火灾的隐患了,电器还能精准控制油温,菜保持了原本的菜色和营养,每年还为我省下一大笔电费!”据“钱塘人家”饭店老板丁国强介绍,去年6月份,“钱塘人家”未完成全电厨房改造时,当月燃气费是19000元左右。而饭店完成全电厨房改造后,在营业额略好于去年的情况下,今年6月份的电费仅为7000元。这样一算,半年的用能成本节省了一大半。

据了解,电磁灶热效率高达90%以上,加热速度快,比传统燃气灶具效率高出30%至60%,减少碳排放30%至50%,耗能减少68%至77%,与使用液化气相比,厨房气改电之后,不仅可为景区内的餐饮店节约用能成本,还能大大减少餐饮油烟和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局部环境空气质量。

下一步,西塘镇将积极发挥“钱塘人家”电能替代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利用2年时间推动古镇景区全电理念覆盖,打造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绿色能源示范景区,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潘家浜村迈入“无废”新时代

千年梓树临风而立,乡间小路宽敞开阔,蜿蜒的河流错落有致——这里是位于秀洲区新塍镇的潘家浜。潘家浜是新塍镇首个AAA级景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潘家浜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为主线,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为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潘家浜从去年开始探索建设“无废村庄”,通过政府引导,村委主导,企业、村民、游客配合参与等,逐步实现了无废水、无废气、无废物的“无废村”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潘家浜的绿色发展之路。

改善环境质量

提升水景文化

走进潘家浜村,溪水潺潺而过,白墙黛瓦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模样。水乡因水而生,潘家浜有四通发达的水系,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江南水乡要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元素,这其中‘流水’是重点,围绕着河道整治,村里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潘家浜党总支书记叶丽丽说道。

几年前,潘家浜内的河道水体还是发黄发暗,夏季水体常有发绿情况,空气中有异味,透明度极低。

抓治水,关乎生态、关乎转型、关乎民生。4月,潘家浜村开始对景区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我们按照‘景观化’要求,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河底种植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升自净能力,每季度还会有专人对水体进行采样检测。”叶丽丽说道。如今,治理后的潘家浜河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透明度达到1.6米以上。

那么,又该如何切实巩固、提升治水成果呢?潘家浜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提升水景上。“我们加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开展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推进河岸湿地、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工程建设,实现河道水体生态链平衡,重新构建了物种丰富、结构完整的河道生态系统,稳步改善水质。”叶丽丽说道,“不腐流水,岸绿清源,潘家浜抓住河道整治之根本,以生态修复固本培元,也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交出“无废村庄”满意答卷

如今,漫步在一步一景的乡间小道,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河岸边,自然美景令人沉醉。而这背后,凝聚着潘家浜上下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为了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潘家浜采用“物联网+”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针对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从源头产生到末端处置的全流程实时运作和监管。同时,所有村户、商铺实行上门清运,全面达到“垃圾不落地”;建成垃圾“智分类”中心,功能包含垃圾分类“云平台”管理和可回收资源处置,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分类效果可追溯、垃圾处置可跟踪的管理模式。同时,村里专门建立了“生态保护村规民约”,重点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写入村规民约,并以制作成手机通讯录的形式发放到每家每户。每年,还通过“村晚”宣传生态文化,表彰生态文明先进个人,根据村民垃圾分类情况给予积分,大大激发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此外,潘家浜村以“景观化、制度化、长效化”原则,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发动农户、农家乐、民宿、景区改造升级,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安装油烟净化机等。计划到底,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

“无废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接下去,潘家浜村将以“无废村庄”建设为契机,继续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等工作推进,不断加强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固废环境管理工作,切实整治提升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环境问题”,全力打造“无废乡村”建设。

END

来源 | 禾点点

制作 | 微小航

【来源:生态嘉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