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福建永定大山里的九座方形土楼 每一栋都是无价之宝 值得去旅游

福建永定大山里的九座方形土楼 每一栋都是无价之宝 值得去旅游

时间:2024-04-04 06:02:34

相关推荐

福建永定大山里的九座方形土楼 每一栋都是无价之宝 值得去旅游

绳庆楼(永定)

绳庆楼,福建土楼中围数最多的方形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长方形土楼,徐氏民居,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坐南朝北,占地约3100平方米。内外3围。主楼高4层,面阔9间,进深8间,一二层不开窗,设一个大门,内通廊式平面,内二围单层、长方形、第二围为厨房、餐厅,第三围为庭院式祖堂。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设4道楼梯。

绳庆楼门坪在古代算是初溪村最大的门坪了。客家人崇文尚武,初溪人更是如此。古代,几乎每天晚上初溪村的青壮年都集中到这里练习十八般武艺。初溪村在清代还出过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徐建功。他曾经多年在漳州开武术馆,担任武术教头,在一次抵台赛时获得第一名,从此声名远播。18世纪,绳庆楼的徐开恩武功了得,曾是太平天国军队的一名武将。

绳庆楼楼门的楹联:“绳祖有象贤无忘旧德,庆馀由积善须守格言。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子孙后代不能忘记祖宗的贤德,一定要牢记祖宗的教诲和祖训,多行善多积德,就会获得财富,家族就会兴旺。

藩庆楼(永定)

藩庆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长方形土楼,徐氏民居,建于194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 8000 平方米,高4层,前高后低,面阔11间,进深10间,一二层不开窗,中为天井,内通廊式平面。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单层,方形。

光裕楼(永定)

光裕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褛的本体楼。坐落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长方形土楼,林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坐西朝东,占地约2500平方米。高4层,面阔11间,进深9间,一二层不开窗。共三进,以天井相隔,内通廊式平面。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内有一口水井。祖堂设于内院中间。楼外以围墙、外大门围合门坪成一个较大的院落。

五云楼(永定)

五云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水定区高头乡高北村,长方形土楼,江氏民居,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坐北朝南,占地约 3600 平方米,无石砌墙基。是高北土楼群最古老的土楼,也是福建土楼中年代最久的方形土楼。

该楼高4层,而阔9间、进深1间,底层外墙厚1.3米,每层40开间,一二层不开窗,内通廊式平面。前后三进,一层后厅为祖堂。中厅为口字形、单层,中为天井、南、北面各开一门,东、西面各开一个旁门.4个门各通砖墙巷道,把楼内分隔成4个小院落。自成单元,寓意春夏秋冬四季。4条巷道各在中间相对开两个门,分别与各院落的曲径相通,寓意“八节”。8个巷门象征金锁迷宫阵图中的8门。两口水井象征日月阴阳。总起来寓意”动宅五进,日月照临;四时八节,人财兴盛”。

全楼一个大门、4道楼梯,内有2口水井,门外以矮墙围合门坪形成一个院落,外大门正对楼门。外大门的门当、窗花、门两边的绘画和楼内的木结构、窗花都是原来的,保留了明代风格。因为 19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地基变动,致使外墙倾斜,摇摇欲坠,但因楼内的副墙(又称子墙)没有变化,加上木构件的支撑、互相牵制,形成了很强的拉力,墙体还很坚固,所以依然巍然屹立。

世泽楼(永定)

世泽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本体楼,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长方形土楼,江氏民居,始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0).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高4层,面阔11间,进深12间,主墙一层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一、四层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廊道边沿,不能相通。全楼设一个大门、4 道楼梯,内有2口水井。底层后厅为祖堂。1929年主楼及中厅的木结构毁于战火,主楼墙体仍在,后按原风貌修复。

馥馨楼(永定)

馥馨楼坐落在永定区湖雷镇下寨村,距永定河约200米。下寨村及邻近几个村子俗称下湖雷,唐大历四年(769)在此设上杭场署,辖今之永定、上杭两县。

该楼建于宋代初期(10世纪60年代),原为林、周、易、章4姓客家人共建,后归属沈姓。而后孔姓迁徙到下寨先借住该楼,接着商得沈姓同意出让,遂定居于此。作为交换条件,由孔姓出资在楼附近建了一座沈氏宗祠,该祠至今尚存。下寨村孔姓至20 世纪90年代中期已传至第 25代,均源出于此楼,永定县一些村落的孔姓也是从该楼迁出,有的还远至广东五华和台湾等地。林姓入永定在南宋,周姓、沈姓则在元末明初,由此可推断该楼已有700年左右的历史。该村后来的居民均为孔姓客家人,沈姓客家人均已外迁。

该楼长方形,坐东朝西,建筑占地1275.76 平方米,土木结构,没有石砌墙基,楼高4层,前向西侧的横楼已塌,仅余6米多高的残墙,北侧的横楼亦坍塌一部分,但这两侧的残墙仍然十分坚固。东、南、北侧的第三四层楼,系后人按原样重建的,只是把原来的土墙改为土坯砖墙而已,外墙底层掺有少量石灰和石块,因此十分坚固。

该楼面阔6间,进深6间。楼内中为天井,有一口水井。原来筑有厅堂,已毁,仅余花岗石门槛、柱础及三合土地板等。底层无窗,第二、三、四层窗内宽外窄,外向高0.8米、宽0.15米内侧高0.8米、宽0.4米。房间与房间的隔墙厚0.8米。全楼仅设一个大门,门扇以铁板封面。楼外围距墙根10米处有一条环绕全楼的深3米多、宽5米的壕沟,与村内的水渠贯通,其作用显然相当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这条壕沟的淤泥越积越厚,水越来越浅,后来楼主为扩大门坪,将此沟填平,但遗址至今仍然明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实楼(永定)

五实楼坐落在永定区古竹乡古竹村,建于明末清初(17世纪40年代初),系郑成功的友军将领、反清复明”招封大将军”、古竹村人苏逢霖的孙子所建。

该楼为长方形土楼,坐西朝东,占地约 5200平方米,高4层,土木结构。全楼以双重土墙围合而成,外墙与内墙之间设内通廊,宽1米多,每层地板以青砖铺面,贯通全楼四周,俗称“楼内走马廊”。通廊与4个角的楼梯及每个房间紧密相连,每个房间的门均朝向内通廊,便于防卫、救援。全楼只有天面、廊道楼板、房间、楼梯用杉木构建,而且基本呈隐蔽状态,故防火、防卫功能特别突出。房间的后侧向着楼内的天井,其立面均为杉木板,朝向天井处只开窗户,不设内通廊。

该楼从外往里共有3道土墙,平面均呈“口”字形,外墙底层厚1.7米,底层的窗子宽0.1米、高0.3米;第二层的窗子宽0.3米、高1米:三、四层窗子的宽度比二层稍大:全部窗框均为花岗条石,其作用在于瞭望并作为枪眼。第二道墙底层厚1米,与外墙相距1.7米。第三道墙底层厚0.6米,与第二道墙相距 4米。外墙与第二道墙之间为内通廊,俗称走马廊。第二、三道墙之间每层26开间,房间采光全部依靠面向楼中间天井的窗户。4个角分别设一楼梯上下,与走马廊连接。楼内后厅(又称上厅)为祖堂。该楼只设一个五实楼内通廊。大门出入,门扇厚实,加封铁板,石条门框。大门上方设置水槽,以防火攻大门。大门外以两侧的上木结构平房(厝所)围合成开放式院落。

1931年,该楼局部毁于战火。1943年楼主将楼内一部分原来土木结构已毁的房间改为木结构房间,房间与房间之间也以杉木板相隔,而不是按传统方式以生土墙作为隔墙。

该楼当年落成时,建楼人已五代同堂,楼主庆幸先前家族曾遭大难后仍人丁兴旺,遂将该楼取名为五实楼,并在楼内厅柱上悬挂楹联,上刻:“五代见一堂,衣绕青蓝昭世盆:九龄添六算,明标文武振家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荣禄第(永定)

荣禄第坐落在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豪仕窠自然村,建于19世纪80年代,是由旅居马来西亚的锡矿大王、著名爱国华侨、曾向清政府捐巨资建海军、修铁路而被赐封为三品京堂邮传部尚书和荣禄大夫的胡子春出资建造的一座方形土楼。

该楼占地约1000平方米,由主楼和两侧横屋组成。主楼高2层、底层16开间,原先设有娱乐室,中为天井;横屋各8开间。横屋为”九如轩”私塾及碓寮、杂物间、厕所等。

主楼雕梁画栋,彩绘精美,所有木构件包括门、窗、楼梯等均饰以朱红色油漆;地板均以进口花砖铺面。祖堂位于后向中间,梁、柱雕刻龙凤等珍禽走兽和花木,中央悬挂光绪皇帝御赐的“顶戴花翎”金字牌匾。天井以花岗石板铺成八卦图案。水泥、花砖、油漆等建筑材料从国外进口经水运到20多千米外的广东大埔县茶阳镇之后靠肩挑人扛运来。花岗石楼门框,门楣上“荣禄第”3个大字为清光绪皇帝御笔;楼门侧刻楹联:”荣叨祖德,禄受皇恩。“门坪以鹅卵石铺面,门坪前筑围墙。

太和楼(永定)

太和楼坐落在永定区大溪乡太联村,方形土楼,以宽敞豪华著称。始建于1929年,1937年竣工,坐西朝东,占地约2000平方米。由旅居印度尼西亚侨胞游荣轩出资捐建,因其在印度尼西亚开的中药行为太和堂,故该楼取名太和楼。

该楼高3层,内通廊式;其底层四周24开间,高达4.3米。全楼设前中后堂,前低后高,后堂比前堂高2米,前、后堂各7开间。后堂中间设观音厅,供奉观音塑像,神龛下方阴刻花瓶等图案。中堂为祖堂,单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前、中、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贯通;天井及楼内外地面廊道均以双层大理石板铺面。全楼4道楼梯分布在4个角,按《易经》八卦原理以8道青砖防火墙把主建筑分为8部分,以防火墙的拱门贯通。大门及两个边门花岗石门框。

大门门楣刻“和气致祥”4个行书大字,两个边门门楣分别刻篆书“福寿”、“禄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