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兵马俑一日游攻略 兵马俑在哪里 兵马俑详细介绍哪些最值得去看

兵马俑一日游攻略 兵马俑在哪里 兵马俑详细介绍哪些最值得去看

时间:2019-11-22 08:35:25

相关推荐

兵马俑一日游攻略 兵马俑在哪里 兵马俑详细介绍哪些最值得去看

西安,这座承载了中国最多记忆的地方,是多少人自古以来的向往,踏入皇城,一日看尽长安花。西安的历史、民俗、美食……都是吸引我们来到这里的理由。而到西安一定要去看的就是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秋天到西安租车自驾,看八百里秦川美景,到西安周边体验自驾飞机。

博物馆共分为一、二、三号坑、铜车马展厅,一号坑是兵马俑规模最大的坑,也是最可以感受到兵马俑军团作为一大奇迹,令人感到无比震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见原样陈列的庞大步兵军队,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看见另一边考古人员专心修复的样子。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仔细观察,你会惊叹古人工匠高超的技艺。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1976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向国内外公开开放。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去这种历史文明的景点,一定要有一位讲解员来讲解,毕竟这种地方都是三分看七分想。

一号坑发现最早,面积最大,出土兵马俑最多。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3米,俑坑深度5.4米。如果按密度推算可出土与真人,真马相同的陶质兵马俑6000多件。这个俑坑是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1976年考古专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和修复,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号坑原是一个半地下坑道土木结构的建筑,也就是说,俑坑内有10条秦代工匠夯筑的土隔墙,把整个俑坑分为11条东西向的过洞(坑道)。过洞底用青砖墁铺,而兵马俑就站立在这11条过洞里,在土隔墙的两侧,有木柱支撑着两墙之间的棚木,棚木上铺席,席子上有2米厚的封土,便形成了坑顶。俑坑的四周各有5条斜坡门道,在斜坡门道中我们发现有车印和打碎的陶俑碎片。现以考证,俑坑中的陶俑,陶马由门道放进坑内后,门道却被封堵,使整个俑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率军入关,烧毁了秦咸阳宫,阿房宫及秦陵地面建筑,对兵马俑坑也放火焚烧,致使俑坑棚顶塌陷,陶俑陶马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考古专家们多年的修复,现已有1500多件的兵马俑又再显威风,昂然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俑坑的中部和后方那些支离破碎,人仰马翻的陶片正是当时出土的真实状况。

修复过程中发现兵马俑都是按照秦代真人真马的如实高度塑造的,兵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达1.96米。陶马通高为1.7米,身长2米,战车都是实用的木制战车。这样宏大的场面,众多的数量,体形高大的武士,古今中外历史罕见。每个兵俑都留有胡须,是因为在秦汉时代,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胡子,只有犯了罪的人才会被剃掉胡子。

兵马俑以泥土为原料,采用了塑模结合,以塑为主的方法,并辅以堆、捏、帖、刻、画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入窑火烧,出窑施彩,象陶俑的头部、双手以及陶马的头部都采用各种模子进行制作,而陶俑、陶马的躯干则是先用泥堆塑出脚底板,再塑腿,到了腰部用泥条盘筑法一圈一圈地盘结而上,塑出身体的上半部,因而陶俑上半部都是空心的,下半则是实心的。从力学角度上讲,上轻下重,站立平稳,作好大样后,再用刻刀精心雕刻出衣纹、铠甲甲片、缕缕发丝等细部结构,然后放入火窑烧制,窑内的温度为950—1050摄氏度,出窑后采用各种鲜艳的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其色彩是以朱红、粉红、粉绿等色调为主,服色绚丽,色调热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陶俑、陶马已经比原来黯然和逊色了许多,因为在俑坑建成后不久,它曾遭受过大火的焚烧,加上埋葬地下两千多年的水土侵蚀,使得陶俑、陶马身上原有的颜色已脱落,可惜我们现在只能凭想象去推测当时的盛况了。

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军阵,以战车、步车混合编组,由前锋、后卫、侧翼和主力组成。其正前方有三排手持弩的武士俑,共204件。他们先万箭齐发,压住敌人的火力,其后边紧跟着38路纵队的主力部队,在战车的推动和掩护下,身穿铠甲的肉搏战,在俑坑的两侧和后方,各有一排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他们手持兵器,拭目以待,防止敌军的两面夹击和后攻,以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全作战。

这支浩浩荡荡的秦军正显示出秦始皇当年凭借着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北击匈奴,建立统一霸业的威武气势,在他死后,他依然希望有一支强大的地下大军来保护自己不灭的灵魂。因为秦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仍要供奉到坟墓中去,秦兵马俑就是象征着保卫秦始皇灵魂的一支卫戍部队。

二号坑1976年4月23日发现,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 米,面积仅有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平方米,估计可以出土陶制兵马俑1300余件,木制战车80辆。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出”的形式对外开放。目前在二号坑看到的是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部木迹象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的现状。

经初步试掘已探明,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坑的东、西、北三面都有斜坡门道。如果说一号坑是一个以步兵、战车为主的长方形军阵,那么在二号坑,不仅会看到众多的战车、小规模的步兵,还会看到作战轻捷迅猛的骑兵和战马。二号坑的军阵排列组合也比一号坑更为复杂,由四个方阵组成。

第一方阵是弩兵阵,是弓箭手屯居的阵营,位于俑坑北部的东端,是由174件身着轻装战袍的立射弓箭手和160件身穿铠甲的跪射弩兵组成。作战时,立射俑处于军阵的前沿,跪射弩兵则位于军阵的中心,这样的编列方式与弩兵的作战特点有关,弓、弩的射击方法有立姿和跪射两种,为了避免误伤自己的人员,要求前无立兵,另外,弩张缓慢,临敌不过三发,为了弥补不足,必须轮番射击,才能使敌人无可乘之机,无法逼近,也大大增强了杀伤力。

第二方阵是战车方阵,位于俑坑的南半部,共八列战车,每列八乘,这是一个四马战车的军阵。这个阵的特点是车后没有步兵跟随,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他们两两成双,体现了双车编组的战车对形。这些都是研究古代战车的崭新资料。第三方阵是混合军阵,位于俑坑的中部是由车兵、步兵、骑兵三个方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

第四方阵是作战灵活的骑兵阵,位于俑坑的北半部共有骑兵108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骑兵俑群。古代兵书上有“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作战原则,也就是说在地势开阔,易于进攻的地方运用的是大规模的战车和步兵,在地形险要,战车不易推动前进的地带则运用的是大规模的骑兵;在敌军压进形式危急的时候,就采用弓箭手阻击的方法。这样一来,各个兵种都有自己的作战优势,相互配合获得理想的战斗效果。如公元前260年,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军便是车、步、骑密切配合,用骑兵五千骑,把赵军切成两段,断绝粮草,竟歼灭赵军40余万,秦军大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

以上四个方阵形成了“大阵包小阵,大营套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作战特点。各个兵种既可以单独作战,又可以相互配合,遥相呼应,这充分体现了秦代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特征。

灯箱里的跪射俑和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灯箱里的中级军吏俑,身穿前后摆下缘平齐的彩色鱼鳞甲,头戴双版长冠。可以想象出左手按剑,右手持戈、矛兵器,立于步兵俑之中神态的威猛。

灯箱里的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三号兵马俑是整个兵马俑坑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为52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最少,仅有陶马4匹,武士俑68件。从队形排列来看,它与一、二号俑坑有所不同,在一、二号兵马俑坑里,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全部整装待发,面向东方,目标一致,以强有力的作战对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三号俑坑的武士俑是面对面的相向排列,给人的感觉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是以警卫的对形排列。

三号坑分三个部分,由南面的南厢房、北面的北厢房和中间的车马房组成。在南厢房的中部,有一组陶俑排列的非常密集,呈环抱状,初步认为这是三号坑的核心—议事厅的所在地,象征着当时统帅们在这里议事谋划的地方。在北厢房里,除了有面对面的警卫武士外,中间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朽骨和一件残破的鹿角。拒推测,被认为是当时祭祀、祷战的地方。在古代打仗之前,当两军对峙时,军队的双方先在各自的军部里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杀猪宰羊供奉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在战斗中能取得辉煌的胜利,而这项活动往往都是在军部里举行,那么三号坑所发现的警卫对形,祭祀祷告的场所充分说明了三号坑的性质,是一个指挥部,古称“军幕”的所在地。

三号坑展示了秦军指挥机关的真实面貌。这种既有“决胜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领导机关,真是思虑周到,布局严谨。学识渊博的美国基辛格博士看过秦兵马俑之后说:“中国秦代的军事水平比古罗马先进300年。”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他们既可以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地站立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参观完三个兵马俑遗址坑后,也别漏了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馆。在文物陈列馆中,最最珍贵的还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的两乘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彩绘铜车马,不仅是中国一级文物,还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这两乘车,原放在距地表7.8米深的大木箱内,考古上称“木椁”。由于年代久远,木椁腐朽,土层下陷,两乘车出土时均被压成碎片,前车出土时破碎为1325块,后车碎为1685块,经过考古工作者八年的精心修复,终于使这两乘车恢复了当年原有的风貌。

经研究,铜车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代皇家车队的具体再现,它分为前、后两乘,是根据秦代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铜铸造而成,并配有大量的金银装饰,车马造型雄奇,装饰豪华。前面这辆车,称为“高车”,重达1061公斤,通常2057米,通高1.68米。在驾车人的左边,配有一把弓弩和许多的箭簇,车箱里面,还放有一面盾牌,这充分说明这是一辆保驾护卫的兵车,在秦代,驾车人的左边很可能有一武士,手持这些长弓利箭,担任警卫工作。

后面这辆车,称为“安车”,是供主人享用的,总重量达1241公斤,通常3.17米,通高1.06米,车厢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有一个坐的御官俑作驾车状态,后室为主人专用车厢,宽大舒适装饰华丽。这两辆车的形制完全是真车的形状,车体结构和我们现在的车马有所不同,如果大家对农村比较熟悉的话,会发现马车的辕是双辕的,而秦代却是典型的单辕四马一车,这就构成了古代车制与现在车制的不同。

其次,我们看到每辆车四匹马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确的。中间的两匹马称为“服马”,也叫“辕马”,它们主要起到驾辕负重的作用,旁边的两匹马称骖马,是牵引拉车的,为了让四匹马并驾其驱,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两匹马的外侧,各有一个“胁驱”,胁驱顾名思义,就是威胁驱赶的意思,当骖妈在行进的过程中,如果向服马内靠,胁驱就会刺痛它,使他们不敢靠近。如果骖马过于向外远离,中间的两根绳就会把他们及时拉回,这样四匹马的距离不远不近相对固定,就能保持步调一致的拉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