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时间:2019-12-09 12:07:54

相关推荐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馆这个馆脑壳是不是梗了,这个馆从中国搜刮了23000件中国文物,从古到清,珍品齐全,有些中国文物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联合国处理可是轻松简单,随后发行了兔年邮票,特别注明“Chinese lunar calendar”(中国农历新年),一招正名。

1月22日,大英博物馆改口了,不仅用中文发布“兔年快乐,万事如意”,还特地用英文标注了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文中介绍今年是兔年。

附图是一张馆藏中国古代仕女图。#合肥头条# #英国##国际#

1903年1月7日,一个鬼鬼祟祟的士兵来到伦敦大英博物馆,他从怀里掏出一个中国古代绘画卷轴,让馆员给他看看。馆员看这卷轴古朴考究极具年代感,估计是一幅价值不菲的中国古画。

正要打开时,那士兵却说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话:“里面没啥,我只是想让你给这玉石估价。”士兵说的玉石,正是那古画卷轴中的玉轴——博物馆员当时一愣,但立即就回过神来:看来这是一个完全不识货的傻子啊!那我佯装顺从将计就计,先收下这画再说。

当天,这名士兵在一封信中洋洋自得地写道:大英博物馆花了25英磅的高价,从我这里买了一段玉石!

而同一时刻,在大英博物馆内部,一群研究者更是欣喜若狂:我们捡了一个天大的“漏”啊!一个有眼无珠的傻子,竟然把一幅绝无仅有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当成一段玉石给卖了——这哪里是卖,这简直就是白给啊!

因为这幅画,就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已知现存最早的中国古画,其艺术及收藏价值不可估量。这样的千古名作,是如何漂洋过海还流落到伦敦一个不识货的士兵手中呢?原来那士兵不是别人,正是臭名昭著的英国侵略军驻北京颐和园第一孟加拉兵团上校约翰逊。

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约翰逊从颐和园盗走了《女史箴图》。但身为强盗的他,对艺术一窍不通,盗画也仅仅只是看中卷轴两端露出的白玉。这便是为何他怀揣名画,却心心念念要卖玉石的原因。

《女史箴图》两边的白玉轴以及中间的白玉扣,均是乾隆皇帝的杰作。1746年,乾隆第一次看到《女史箴图》,兴奋异常,一口气在画上留下了37个印章、1篇长跋文、1幅引首书法后,又狗尾续貂地在留白处画了一丛不伦不类的兰花。至此还甚觉不过瘾,又命人用上等白玉做了轴和扣子。

“毁画狂魔”乾隆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了,心满意足地将《女史箴图》收为己有。只是自负如他,也没料到仅仅154年后,他的大清王朝被他眼中的蛮夷番邦百般蹂躏,他的收藏至宝,竟被强盗掳走,他精心装饰的白玉,竟然在异国他乡上演了一出英国版的“买椟还珠”。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亦满是辛酸和沉痛。

《女史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古代最早 的“以神传形”绘画艺术的杰出作品。顾恺之用优美轻盈、极其细腻的线条描绘宫廷女性的神韵,画中人物似乎拥有异于常人的行走姿态,被后世称为“春蚕行空,流水行地”。

这幅旷世奇作除了线条上“春蚕吐丝描”独步天下的技法外,构图技巧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微言荣辱”一段,顾恺之在人物位置排布上,用三个小三角形,组合成一个大等边三角形,展现出妻妾成群、三世同堂的场景。类似的绘画技法直到一千多年后被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广泛运用,才成为被西方人熟知的“金字塔构图”。

然而这样的一幅臻品,却没能被后辈人守护好,最终颠沛流离,落入强盗之手,成为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另外两个,是埃及罗塞塔石碑和雅典帕特农神庙雕塑。并且,这所谓的三大“镇馆之宝”,都是抢来的。

讽刺且悲哀,吾辈当努力!

1903年,大英博物馆的大门,被粗暴地推开。一个一身戎装的男人,抱着一堆中国文物走了进来。他将手中的精美瓷器,卖出了高价,可唯有一卷被当做垃圾,卖了25镑的画轴,却成了镇馆之宝。

男人名叫克劳伦斯·K·约翰逊,是驻颐和园,英国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上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作为排头兵,冲进了大清国库。

琳琅满目的宝贝让他头晕目眩,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见东西就拿。在抢了成堆的文物后,约翰逊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英国。

为了将宝贝换成钱,1903年,他推开了大英博物馆的大门。中国古字画办公室的英国专家,看到如此精美的中国文物,暗自欢喜。他们鉴定完毕后,给了约翰逊一个不错的价钱。

瓷器卖完后,英国专家看到他手里还有一卷画轴,便问他:“这只卷轴你卖吗?”约翰逊看着直掉渣的画,毫不在意地说:“画上的扣子是玉的,把玉卖了,画送给你们。就给我25英镑吧。”

英国专家像看傻子一样地看着约翰逊,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什么也没说就递过去25英镑,把他打发走了。随后,这幅画就成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卷画轴,就是鼎鼎大名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顾恺之作为“画家四祖”之一,是第一个被写入史记的大画家。其实,他的作品真迹,无一流传。流传下来的,全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

《女史箴图》也不例外,它有两个摹本,唐代摹本精致传神,是最为贴近原作的。被约翰逊抢到了英国。我国现存的版本是宋代人临摹的,因为画功有限,所以被认为只是凡品。

《女史箴》是西晋张华为了讽刺贾南风,所作的一篇辞赋。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王妃,她生性残暴,狭隘善妒。为了操纵朝政,她排除异己,手段凶狠。

张华这篇辞赋,就是借贾南风的事例,劝说帝妃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顾恺之的这幅《女史箴图》,就是根据张华的辞赋,绘制而成。

这幅绢本绘画作品,因年代久远,从原本的十二幅,丢失到了只剩九幅。画中的十九位女性,造型生动,朴实无华。

女子特有的一颦一笑,皆典雅柔和,气韵独特。整幅画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东晋时期“以形传神”的思想理念。

可是,大英博物馆拿到这幅唐代摹本时,不知道怎么保存。19,他们雇佣了日本画家山崎秀明和漆原木虫,制作了100份木板复制品。

中国古画多以卷轴形式,呈现出来,我们通常称之为手卷。但是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听从了日本人的建议,将这幅珍贵无比的《女史箴图》,切割开来,分段装裱在木板上。

不仅如此,由于英国人的无知,装裱时,他们还将明清文人留下的题跋,都无情地裁剪下来,造成了历史断层,令国人心痛不已。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史明理辩解称:“我们将《女史箴图》分为四个部分,装裱在木板上,这样,就不易造成折痕和断裂。”可是您都把画切割开了,还说什么折痕和断裂?

结果只有一个,画作开裂掉粉了。其实,当时欧美的亚洲展厅,基本是日本人的天下,他们根本就不懂中国古画该怎样保存。欧美人认为,美术作品就应该像西方的油画一样,装裱在相框里,挂在墙上。

可这样想当然的保存方式,就是对中国古画最大的伤害。因为一旦装裱画作的木板开裂,画基本就跟着毁了。

虽然这种装裱方式,只延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当中国鉴藏家,介入到欧美的公共收藏体系后,这种装裱方式就被摈弃了。

但是,损坏是有目共睹的。即使英国人最后承认,由于自己错误的保管方式,让国宝《女史箴图》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那也无济于事了。

后来,中国著名的古字画修复专家邱锦仙,被大英博物馆请去,修复这卷无价之宝。她用日本淀粉浆糊混合法,对《女史箴图》进行了细致地修复。

终于在两个月后,将这幅满布裂痕,绢和托纸已经严重分离的古画,修复一新。如今,为了更好的保护《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每年只允许此画展出6周。让后人也有机会,欣赏到这卷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绝妙画作。

#女史箴图##文物修复#

一觉醒来,有2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虽然都是好消息,但第一个好消息,让人百感交集。第二个好消息,则让人非常激动。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作为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展示了一系列价值连城的文物和展品。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我们都非常熟悉,例如著名的《女史箴图》、1.3万余卷敦煌藏经、辽代易县三彩罗汉、商朝的青铜鸮卣、商朝青铜双羊尊、明朝三彩琉璃高浮雕穿花龙纹脊饰、明朝景泰蓝云龙纹盖罐等等,比比皆是。

在近现代历史上,我国历经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洗礼。在动荡的年代,这些文物以“一系列的方式”遗失到了国外各地。现在,在国外的博物馆中,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好消息,我非常激动。一转眼,五一假期已经过去将近两周了。在五一假期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外出游玩。除了各个风景区、游乐场和网红打卡地之外,各个博物馆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就在今天,抖音发布了《抖音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超过3389万,播放超过723亿次,获赞超过21亿。报告还从多个维度展现了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名画、“镇馆之宝”、博物馆话题等。

其中,被大家点赞最高的十座博物馆分别是: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抖音十大热门博物馆#

从这份名单,不难看出我国各地璀璨炫美的文化底蕴。北京、南京、西安等地,都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山东则是当年的孔孟故里、礼仪德化之地,至于河南博物院,相信大家对河南春晚上,唐宫夜宴中的那种“小姐姐”印象深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河南的璀璨文明。

在这份排名中,我还看到了非常感动的一幕,那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入围。由此可见,人们沉浸于古代文明气息的同时,没有遗忘昔日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英雄们。

五一期间,我先后去了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为祖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所震撼。例如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杜岭方鼎、金缕玉衣、莲鹤方壶、玉柄铁剑、武则天金简、四神云气图壁画、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等。10大博物院和博物馆,你去过哪一个呢?

大英博物馆的五大镇馆之宝,三件都来自于中国,都有什么离奇的故事?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在任期间会将非洲掠夺过来的文物归还给非洲各国。

此话一出,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拿回自己的珍贵文物,这让很多法国博物馆感到很害怕。

虽然此前很多国家都曾要求过一些博物馆归还本国的文物,但是他们不愿意还,也不敢还,因为只要还了一家,所有国家都会来拿走属于自己的东西,博物馆岂不是要被搬空?

那么,这些博物馆都有哪些镇馆之宝呢?这些镇馆之宝又有着怎样不寻常的来历?#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女史箴图》,你能分清是哪个朝代的版本吗?#

事实上 最害怕发生这种事的当属世界四大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当属英国大英博物馆,它的核心建筑面积约为5.6万平方米,整个博物馆分为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等100多个陈列展室,拥有800多万件藏品。

而我国流失在外的164万件文物中有2.3万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其中有三件是镇馆之宝,其中之一就是历代皇帝的“心头好”--《女史箴图》。

对于《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也是小心翼翼,每一年只展出三次,总展出时长不超过八周,所以能不能看到还得看运气。

不过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并不是原版,而是复刻版。《女史箴图》绘制了12个劝诫女子遵从妇德的场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叙事绢本画,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

原本《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所画,在顾恺之之前,我国没有画家之说,只有工匠,顾恺之是第一个在画作上留下姓名的人,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画家。

只可惜原版《女史箴图》早就失传了,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幅临摹版,一副就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隋唐临摹版,另一幅就是北京博物馆收藏的南宋临摹版,那么这副隋唐临摹版的《女史箴图》是怎么到了大英博物馆手里的呢?

对此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英国上尉约翰逊从圆明园偷走的,另一个传说是约翰逊曾经救下一位贵妇,这位贵妇将这幅画送给约翰逊作为答谢。

但是约翰逊显然没有把这幅丝绢画当回事,仅以25英镑的价格就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而大英博物馆最开始也不知道这幅画这么稀有和娇弱,而且他们第一次见到卷轴画,看惯了一幅一幅框型画的英国人无法体会到随着画卷打开,一个个故事从历史的长河里慢慢走出来的美妙。

他们希望这幅画能变成他们习惯的样子,于是他们把《女史箴图》裁成4块,采用日本屏风画的修复方式,给画卷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伤害。

本来这幅《女史箴图》有机会回家,在缅甸战争中,中国远征军曾经多次帮助英军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为了答谢中国政府,表示愿意送给中国一个礼物,一艘潜水艇或者《女史箴图》。

毫无疑问,民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女史箴图》也就错过了这次回家的机会。

同样受到伤害的镇馆之宝还有敦煌壁画。公元1900年5月的一天,云游在清理敦煌莫高窟洞窟时发现了一个十分隐藏的密室,这个密室整齐地摆放着历代僧侣们留下来的经文和藏书,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

王圆箓马上向官府报告了他的发现,官府命令王圆箓看管藏经洞,并择日封存藏经洞。但是事情发生没多久,一个名叫马尔克·斯坦因的犹太人带着翻译来到了莫高窟找到了王圆箓。

马尔克·斯坦因是英国籍考古学家,他一生中来中国西北4次,每一次都导致我国大量文物流失。

1907年,马尔克·斯坦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盗取文物时听一个乌鲁木齐的商人说莫高窟里发现了藏经洞,于是来找王圆箓要求一睹经书的风采,作为答谢他可以捐助一笔钱用于修缮洞窟。

王圆箓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自然没有同意,于是马尔克·斯坦因撒了一个谎说自己是玄奘的忠实信徒,专门从印度来到敦煌,一路上千难万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借助经书弘扬佛法。

王圆箓真的相信一个英国人了解玄奘和佛法吗?

每天晚上,王圆箓都把一捆捆的经文搬到了马尔克·斯坦因面前,之后马尔克·斯坦因从王圆箓手里买下了230捆经文和大量的绢画、刺绣等艺术品,装满了整整29个箱子,只用了四个马蹄银。

但是马尔克·斯坦因并不满足,他想把墙上的壁画也带走,但是这些壁画实在太大,无法运输,马尔克·斯坦因就将壁画切割开,独自包装,但是这也给壁画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拼接后的壁画深深的切痕破坏了敦煌壁画原有的美感。

但是即便如此,这副敦煌壁画出现在大英博物馆时也美得让人惊叹。

最近刚刷完大明风华,又看了山河月明再想到在大英博物馆的那把永乐大帝宝剑,心中真是百感交集。那把永乐大帝宝剑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那些英国兵从圆明园偷去英国的,最后大英博物馆用10万英镑买入成了现在的镇馆之宝,可能朱棣到现在都想不到自己曾经天子守国门守护的地方最终给一群洋人入侵,甚至到最后自己用来杀敌的东西都成了洋人的,永乐大帝要知道是这结果肯定气的从墓里爬出来!其实真的很讽刺!

被英国上尉约翰逊25英镑卖出去的《女史箴图》,如今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女史箴图》原作已经找不到了,现存宋摹藏于故宫博物院,唐摹本来是乾隆的床头喜爱之物,后来八国联军侵华,被英军上尉约翰逊抢走以25英镑出售给了大英博物馆。

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有两块堪称镇馆之宝级别的唐代琉璃花砖,精美异常,它们共同的故乡是河南安阳,在这里有一座千年琉璃花塔,被称为“中国第一花塔”,塔身遍嵌琉璃花砖,砖雕图案有真人、武士、仕女、飞天、伎乐、童子、力士、龙、虎、狮、蛇、天马、花卉等119种,共计3775块琉璃花砖。每一块都造型逼真、生动精细,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虽然很多颜色已经褪掉,却依然精美无比、震慑人心。当它被称为“世界最精美的砖雕花塔”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它就是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开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1-553年),隋朝开皇三年,再次重建,唐朝时,又经历大规模重修。历经三个朝代的修建,使它兼有北朝和隋唐的风格,但整体以唐朝风格为主。

上个世纪,附近村民为保护它免遭浩劫,用白灰将塔身涂满,直到1973年才在无意间重见天日,专家和民众皆惊叹于这个千年前的作品之美,古人们是用怎样的审美和心思,才造就了这座绝世精品。

这些国宝级的砖雕,经历了历史的风雨,现如今至少有24块流落海外,庆幸与不幸的是,它们皆有迹可循。

1973年的一天,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门口,

人们排着长队,来看中国的一个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盛赞它是“天才的中国马”,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铜奔马差点儿被当作废品卖掉。

这个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是东汉时期的青铜雕塑作品,它的出土纯属偶然。

1969年9月,甘肃武威的村民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城北雷台祖庙南侧开挖战备地道。

刚开始挖的时候很顺利,但是挖到三十多米深的时候,地道的侧壁出现了一堵青色的灰墙。

有个村民好奇地当当两镐头下去,墙被打出了一个大洞,里面黑漆漆的,看不清深浅。

有胆大地拿着镐头,借着马灯微弱的光,爬进去,发现这里面除了棺木,地上还摆满铜人、铜车、铜马,散落的陶器和大量的古钱。

村民们把他们认为值钱的“破铜烂铁”,装在麻袋里,打算先转移到队里面的库房,再到废品收购站卖掉,购买一头能干活的牲口。

很快,挖地道挖出古墓的消息在武威盛传。

这事儿传到当时的公社书记耳朵里,他凭直觉觉得这些东西应该不是寻常的物件,毕竟是在古墓里发现的。

于是他就逐级上报,此事引起了甘肃省有关部门的重视,派甘肃省博物馆的专家前来考查并调取文物。

而在这批文物当中就有开头提到的那个国宝文物—被选做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又被称做“马踏飞燕”(又一说是“马超龙雀”)

甘肃省博物馆在考查后认为,此墓年代是东汉晚期,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186年~2)”,因为是在雷台附近故称“雷台汉墓”,铜奔马的主人就是这个墓主“张某将军”。

但是此时的铜奔马还没有现在这么出名,足足在博物馆的角落里摆了两年,都没有引起考古界足够的重视。

因为它出土时由于人们对文物没有足够的认知,破损十分严重。

甘肃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对这个修复工作很头疼,没有人敢接这个大活儿。

最后,这匹铜奔马被送到了北京博物馆,博物馆的领导想到了一人,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赵专家瞧着这匹铜奔马,也是连连摇头,因为它被毁损的真是太严重了。

要是按照正常的修复程序,青铜马身上的破洞只需找到同时代的青铜片,用焊接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这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一旦重量没有掌握好,这匹马因为重心改变,很可能站不起来。

经过赵专家的反复琢磨,用自己精心研究出来的方法,终于使这匹破马焕然一新地回到了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展出第一天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匹铜奔马的名声越来越大。

但是此时的铜奔马还没遇到它真正的伯乐。

1971年9月19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客人到西北地区考察,特意到甘肃省博物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文物。

当他看到铜奔马后,不由得感叹到:“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

经郭沫若协调,北京故宫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上,铜奔马正式亮相。

当这个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的铜奔马,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众人都无不赞叹。

飞鸟和奔马的灵动,马蹄的轻快,都惟妙惟肖地体现出来。

文学造诣颇深的郭沫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岑参的两句诗:“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这不就是眼前这件宝贝活生生的写照吗?

于是他灵机一动,给铜奔马起了一个颇浪漫的名字“马踏飞燕”。

铜奔马于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间,先后到法、英、日、美等12个国家巡回展出,观众达到500多万人次。

而铜奔马也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厚爱。所有见过它的人,无不称赞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但体现了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登封造极,还完美地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

铜奔马现在不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我国的十大镇国国宝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百晓不争先】

铜奔马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我有幸在7月26日,在甘肃博物馆参观了铜奔马。

马是古代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这个作品充分体现了古代勤劳人民向往的自由和奔放,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马踏飞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腾飞的象征。 #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

关注我@百晓不争先 欢迎留言。t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