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是人是神?民间传说—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神人”刘基的下凡

是人是神?民间传说—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神人”刘基的下凡

时间:2020-11-30 09:48:57

相关推荐

是人是神?民间传说—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神人”刘基的下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刘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刘伯温”。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被时人赞为“再世诸葛”;他因为辅佐朱元璋有大功,被比作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刘基死后,在民间传说中,他又化身成了通晓天机的“神人”,据说能够“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神机妙算的刘基朝流传下来一部著名的预言之作《烧饼歌》,作者是明太祖时期的国师刘基,又称刘伯温。据说刘基深明数理,而且民间传说他是神仙下凡,来辅佐太祖成就功业的。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里,他常常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并且呼风唤雨,神通十分广大,“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刘基被神化,是因为他超乎常人的智慧。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位“神算子”却也会面临犹豫、不得已、失算……甚至还有人说他的死是因为太过聪明。

今天,我们就请刘基走下“神坛”,对他一探究竟。

“进”“退”之间

1359年,正是朱元璋的事业奠基之时。他派人到处寻觅人才为己所用。在浙江,使者寻觅到几位高人,其中一位就是刘基。

刘基出身书香世家,从小非常聪明。他不仅博通经史、无书不读,还掌握了一门“冷门”专业——天文学。这个特长让他得了一个“能掐会算”的名声,也在之后的仕途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时人认为他可以比肩诸葛孔明。

刘基这样的善谋之士,正是朱元璋急需的人才。然而,使者几次前去邀请刘基出山,却都遭到婉拒。后来,朱元璋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大臣孙炎。孙炎先后两次写信向刘基发出邀请。刘基没有松口,但是回赠了他一口宝剑。孙炎推辞:“宝剑应当献给天子,天子用它来斩杀不听命令的人。这剑我不能收,还是还给您吧!”聪明如刘基,听出了孙炎表面上的客气,客气之下的严厉(再不来,就对你不客气了!)。于是,他“半推半就”的出山了。

才华满腹的刘基为何不愿意出山呢?

原来,刘基曾经也是满怀抱负,在20岁出头时就中了元朝的进士。他少年得志,又聪明能干,很快就在任上做出了政绩,还帮助元朝政府镇压了第一个起义的方国珍,大展了一把军事才能。然而,因为过于廉洁正直,刘基显得和元末的官场格格不入。同僚排挤和上司压制让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官场的黑暗。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辞职归隐吧!在元朝做官时间不算长,但是刘基至少辞职了三次,想必也是伤透了心。

1360年,年近半百的刘基正式出山。或许,能掐会算的他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将携手开启一场伟业。

“功”“赏”之间

刘基的到来,让朱元璋的事业如虎添翼。

到应天后不久,刘基便向朱元璋献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细细读后大喜过望,自此将刘基视为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并尊称其为“老先生”。

草创未就,朱元璋急需一个“定天下之计”。为此,他经常单约刘基在内室密谈。刘基通览全局后得出结论:先攻最大的威胁陈友谅,再战张士诚,最后挥师向北,如此,王业可成。这和朱元璋的心意不谋而合,于是“战略三步走”由此定下。

很快,在朱元璋对战陈友谅的重要战役——龙湾之战中,刘基立下大功。1360年,陈友谅率领水师南下。朱元璋立刻召集幕僚商量御敌之策。然而,众人绞尽脑汁得出的结论却是:放弃应天,走为上策。朱元璋又怒又急之时,刘基力排众议主张留下抗敌,誓死保卫应天。他分析当前战况:我方应当趁陈友谅兵骄之时引其深入,和他一决生死。之后,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施计将陈友谅骗到龙湾的埋伏之中,一举将其击溃,这场胜利让朱元璋开始在战场上取得主动。

1363年,在消灭了最重量级的对手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继续按照当初刘基的谋划步步取胜,最终完成了帝业。

朱元璋能够取得成功,作为创业元老的刘基可以说厥功甚伟。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被封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这是什么水平?或许可以拿另一位文臣李善长的封赏来做一个参照。李善长被推为开国六公爵之首,爵位为韩国公,俸禄四千石。相比之下,李善长的职位远高于刘基,俸禄是他的16倍还要多。

“是”“非”之间

刘基早期得到朱元璋的敬重,如今论功行赏,为何遭到“冷遇”?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上找到答案。

刘基聪慧过人,性情也非常耿直。如果做不到“守拙”,很容易个性外漏,甚至造成一定的“攻击性”,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是非。

举个例子,当初朱元璋依附于韩林儿政权。每年年初,朱元璋会专设御座,然后带领大臣行礼以表示尊敬。此时,刘基却独独不拜,他只承认朱元璋是天命所归,认为“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遵奉他做什么?”

电视剧《朱元璋》剧照

刘基的“耿直”,朱元璋也是领教过的。一次,朱元璋和刘基讨论相位人选。朱元璋提出了三个候选人,却都被刘基一一否定。首先是刘基的好友杨宪,刘基的理由是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第二个汪广洋,刘基说其气量还不如杨宪。第三个胡惟庸,刘基指出此人不靠谱,若当了丞相搞不好还有出大事的风险。朱元璋听后心中不悦,于是试探说:“他们都不行的话,想来只有你最合适吧!”刘基推辞道:“我太嫉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留心物色就是了。”

还有,在建国之初,刘基坚持整肃纲纪,因为手段强硬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有左丞相李善长。1368年,朱元璋外出巡幸,刘基和李善长留守应天。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罪,刘基依法裁决。李善长前来说情,想让刘基卖自己个面子,对李彬从轻发落。刘基不听,最后处死了李彬,这就和李善长结下了梁子。李善长找到机会就在朱元璋面前弹劾刘基,刘基平日里得罪过的人也纷纷“落井下石”。

三人成虎,听到对刘基的弹劾声越来越多,朱元璋渐渐对刘基起了疑心。在战场上、朝政上都能应付自如的刘基,此时面对同僚的排挤和皇帝的疑心却变得“无计可施”。

“生”“死”之间

当刘基敏锐地觉察到危机将至,他很快决定急流勇退。

在接受封赏后的第二年,刘基告老还乡。归隐后的刘基,自由自在又小心翼翼。朱元璋时不时会写信给他,询问一下天象。他都会认真详细地回答,之后还会谨慎地把草稿烧掉。

刘基在山中隐居,平日里喝喝酒、下下棋,绝口不提之前的戎马生涯和建国之功。当地官员慕名前来,都被他拒之门外。当然也有躲闪不及的时候,有一位县官乔装成乡下人前来拜访,刘基欣然相会。交谈中,刘基发现来者的身份是县官,慌忙起身避开。

尽管刘基已经十分低调,但最终还是没能躲开厄运。他被胡惟庸中伤,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刘基主动入朝谢罪。在得到朱元璋允许回乡后,已经65岁的他很快因为重病死去,一说为胡惟庸下毒所致。

刘基已经故去600多年。数百年间,他渐渐地成了“智慧”的化身,民间也涌现出大量关于他的神话传说。然而,当我们回归历史,史书中的刘基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面貌:他神机妙算,但也并非算无遗策;他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但也并非战无不胜;他参与了一场恢弘的开国之战,但也承受了辉煌之后的黯然退场。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