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书的N次方|你生命中有哪些事情值得再来一次 值得再来无数次?

书的N次方|你生命中有哪些事情值得再来一次 值得再来无数次?

时间:2022-03-24 00:55:21

相关推荐

书的N次方|你生命中有哪些事情值得再来一次 值得再来无数次?

图:《下一站,天国》剧照

很多人避讳谈及死亡,其实,海德格尔所讲的“向死而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将终会到来的死亡拉到活着的人眼前,可以帮助人们对当下的生活做决断。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在纠结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明天就死去,那么现在我会怎么选择?”

死亡并不是只有衰老的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常常在庸庸碌碌中逃避生活的意义,而在思考死亡的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用“死”的概念来激发“生”的欲望,以增加“内涵性”的方式来延长生命,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

我有书单,每期相约

本期主题:向死而生

图:《下一站,天国》海报

是枝裕和在《下一站,天国》中,将还在办公室忙碌的人们突然拉到异度空间,由一句“您已经在昨天去世了”,让人们思考自己的一生有哪些事情值得在死后永久储存,值得“再来一次,再来无数次”。

1《下一站,天国》

作 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8

那时,我拼命地在心里寻找幸福的回忆。

过了五十年,直到昨天我才知道,

自己也曾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

—— 是枝裕和

这是根据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的电影《下一站,天国》改编成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具有科幻意味的天国中转站,在这里逝者可以在三天内回望自己的整个一生,选取其中最值得记忆的一个片段,由此地的工作人员配合,拍成相应电影,然后携带这段珍贵的影像升入天堂。

是枝裕和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位逝者的回忆描摹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童年时坐电车前排时微风拂过的释放感;火车奔涌到眼前时电光石火般回想起母亲和女友;运动场上进球瞬间全世界都安静了的孤寂……

不管是一生平稳的公务员,还是历经战乱的幸存者,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抑或是风流倜傥的浪荡子,在纷繁流离的一生尽头,他们回忆起来的竟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告别喧嚣尘世后细细梳理人生的短暂停泊处,是忘川水的入口。记忆中的那些琐屑,那些细微,藏匿于生活的罅隙角落,填塞在几十载累积的酽厚里,我们有多少记忆愿意保留?又有多少刻意遗忘的往事?

2《遮蔽的天空》

作 者:[美]保罗·鲍尔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9

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

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

然而每件事情都只会发生

一个特定的次数,

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

—— 保罗·鲍尔斯

故事主角波特和他的妻子姬特结婚后彼此疏远,他们厌倦了彼此,厌倦了周围的一切,因此,他们决定通过前往非洲撒哈拉的旅行来恢复感情。

他们的初衷是通过旅行找寻自己的个人价值,找寻彼此依存的意义,然而在撒哈拉空旷浩渺的沙漠中,在这个语言不通,条件落后,饮食、卫生都很糟糕的地方,受难没有带来彼此的和解,而是让他们逐渐迷失了自己,两人更加疏远。

还没有找到存在的意义,死亡却已经悄然到来。波特病重面临死亡,原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有限。天空掩藏了背后的黑夜,挡住了苍穹之上的恐怖,遮蔽的天空背后是浩瀚无垠的黑暗宇宙,而天幕下的人是如此渺小。波特死后,姬特想到了一年前他们关于死亡的讨论,波特说:“死亡永远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临夺去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件事。”

3《最好的告别》

作 者:[美]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7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

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 阿图·葛文德

生命衰亡的过程像一条长长缓缓的曲线,不管多么积极向上,不论喝掉多少心灵鸡汤,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大步流星地走在衰老的路上,这条路有一个很明确的终点——死亡。知名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面对衰老和死亡,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如何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并且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作出了详尽的说明。

在最高力量面前,人类需要学会平静、安详地放弃。谦卑地放下身段,意识到自己仅仅为自然的一部分,这暂时属于我们的身体发肤,如同万物一样从尘埃中长出,飘零于凡世,然后终将寂灭,无声地散布在浓密的森林、肥沃的河床。

4《死亡滑过指尖》

作 者:[美] 维克多·布朗伯特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9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

是因为它会停止。

—— 卡夫卡

本书集合了列夫·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弗兰茨·卡夫卡、弗吉尼亚·伍尔夫、阿尔贝·加缪等多位文学巨匠对死亡的阐述和观点,以独特的视角追踪在过去的150年里这些文学作家笔下死亡的主题脉络,比较了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观点。

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伊凡回忆起了他在学校课本里学过的一个三段论式:“盖尤斯是人,人终有一死,因此盖尤斯也终将死去。”但是,在逻辑上适用于盖尤斯以及世界上所有人的原则,并没有使伊凡信服。但是现在,他的身体正在凋零,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他每天要面对的现实,意识到这样一种普遍的法则,一种共同的毁灭,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更为讽刺的是,伊凡死去后只得到大家敷衍的同情和微不足道的关心,而暗地里,每个人都希望他的死亡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利益。同时,大家也都感到很满足,因为死亡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死的是他,又不是我”。托尔斯泰只叙不议,用开放的描述让读者在寻常的生活中,对死亡的普遍性反思。

5《外婆的道歉信》

作 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5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

外孙或外孙女因此获得一项特权: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都有人站在你这边,

即使是你的错。

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爱莎七岁,快八岁了,但她早熟到简直像一个十二岁的少女。她碰到不明白的字眼儿就去查维基百科,而不是问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外婆七十七岁,快七十八了,但她活泼得简直像一个二十七岁的姑娘!她讲话大声,喊叫大声,笑大声,吵架大声,不喜欢等待,不喜欢规矩。会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进动物园,在阳台上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

然而,外婆不幸得癌去世,她留给爱莎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外婆的道歉信送给她得罪过的九个奇怪的邻居。收信的包括一只爱吃糖果的大狗、一个总在不停洗手的洁癖怪物、一个焦虑症晚期的司机……

爱莎带着外婆的信闯进他们的生活里,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而不可测的,每一颗心都值得尊重与呵护。通过这一发现,不合群的爱莎明白,自己的成熟另类并不可耻,而是一种独特的禀赋。最后,爱莎打开外婆留给自己的道歉信:“好好长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梦。生活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