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老北京文化:泥人张的传奇往事 以及鼓书的故事

老北京文化:泥人张的传奇往事 以及鼓书的故事

时间:2018-12-11 06:35:59

相关推荐

老北京文化:泥人张的传奇往事 以及鼓书的故事

“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民间彩塑,在北方流传较广,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的创始人叫张明山,他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须眉欲动,深受百姓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因为他姓张,人们就亲切地称他为“泥人张”。这就是“泥人张”的由来。张明山因其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成为一位著名的彩塑家,并不是不是偶然,背后他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张明山于道光六年生于天津,当时家境贫寒,私塾辍学后,便跟着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

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捏制泥人的水平,不仅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而且还常常研究寺庙里的古代雕像和石刻。在此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他在天庆馆里一边饮酒,一边观察各色的人物。就在这个时候,从饭馆外进来三个人。其中有一位是大脑袋,中等个子,挺着肚子,穿得阔绰,牛气冲天,横冲直撞往里走。这位是谁呢?他叫张锦文,盛京将军海仁的义子,排行老五,人称“海张五”,在当时是当地的一霸,靠贩盐为业,赚了不少钱。所以当地人的对他很“客气”,店小二一看他来了,紧忙着招呼往里请,又是端菜又是斟酒。

张明山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海张五三人一边饮酒一边议论,议论张明山捏泥人的事情,尽是嘲讽之言,拿张明山找乐子。饭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都等着看张明山要怎么“回报”海张五。张明山听过他们的议论,没有说话。只见张明山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依然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非常灵巧。随后一停手,把这泥团往桌上一戳,起身去结账。张五一行人还在那里议论。饭馆里的其他客人往桌子上一看,一个活生生的海张五的脑袋泥塑,核桃般大小,小鼓眼,一脸狂气。

大家都连声称好。海张五看着自己的脑袋的塑像,朝着正走出门的张明山的背影开始挖苦起来。张明山头也不回就走了。第二天,集市上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的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像模像样地坐在那里,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写着:贱卖海张五。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了谁乐。乐完之后,转告朋友过来一起乐。三天之后,海张五派人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广为流传。说完故事,还是说一下张明山吧。张明山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细心揣摩和刻苦实践,练就了一手捏泥人的绝技。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惟妙惟肖,甚至连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都能表现出来,一时传为佳话。就这样,张明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好多人都慕名而来,请他捏泥人。据说,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听说有这么一位彩塑高手之后,即下旨召他进宫捏泥人。张明山经过一番准备工作,捏出古代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慈禧太后观赏之后,赞不绝口,并经常叫张明山入宫为她捏泥人。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的同时,又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艺术中吸收营养,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而且,他的彩塑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到现在已经传到第五代了。

其中,第四代传人在1958年创办“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把张家的独特技艺,传授给家族以外的人,进一步把泥塑艺术发扬光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彩塑人才。您了解流行于北京的说唱文学“鼓书”吗?“鼓书”是一种说唱文学,它是以鼓伴奏,在北方民间比较流行。在中国曲艺曲种中和“大鼓”属于一个类别,主要曲种有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等数十种北京的鼓书,历史很长,始创于八旗子弟,当时称为“段儿书”,又叫“子弟书”是明代流传下来小型鼓书。清朝末落时清朝的后裔每天无所事事,就编鼓词、演鼓书。

北京的鼓书流派很多,主要包括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和单弦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纯以京音为主,题材有才子佳人、英雄侠义两类故事,所以又有“文武大鼓”之称。曲调间有京剧“西皮”或“二黄”的腔调,还被称为“带腔”。此种大鼓的演唱者很多,民国初年形成了刘、白、张三大流派。“刘派”首推的名家就是在清末就有“鼓界大王”美誉的刘宝全。他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并在原有伴奏乐器之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白派”的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非常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而且唱腔不重复。“白派”的代表人物是白云鹏,早年在农村唱竹板书,后改为唱大鼓,他的特点是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张派”的代表人物是张筱轩,他在演唱时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三个人之中,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尊为一代宗师。三大流派之后,后来又出现了台风潇洒,表演细腻“少白派”,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皆宜,独具一格的“骆派”。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当时叫“清口大鼓”,其特点是在叙事中抒情,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中板等形式,慢板声腔婉转动听,结尾时稳重又有余音。

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最初演唱者多为城北之子弟票友,被称为“北板梅花调”,后来城南的杂耍艺人,把乐调稍有改变,称作“南板梅花调”。伴奏的乐器以三弦为主,四胡为辅,唱起来音韵柔和,娓娓动听。唱此鼓的艺人中也曾有衔灯而歌的,叫作“衔灯大鼓”。单弦原为一人自弹自唱,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后来逐渐演变成唱者弹八角鼓,另有三弦伴奏,又称之为八角鼓、单弦八角鼓、牌子曲,简称单弦。一般先唱小段,叫作“岔曲”或“牌子曲”,然后再唱整段大书。主要流派有荣、谢、谭三大派。新中国成立以后,鼓书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内容有所创新,而且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听来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