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挑战不可能》 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偶像”的榜样力量 赞

《挑战不可能》 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偶像”的榜样力量 赞

时间:2019-01-26 17:53:36

相关推荐

《挑战不可能》 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偶像”的榜样力量 赞

《挑战不可能》开播至今,我们不仅见证了无数非凡的挑战,更认识了不同凡响的挑战者们。从8岁的“鹰眼女孩”到75岁的“记忆爷爷”,来自各个世代的中国人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向超越自我发起挑战,完成了对“中国梦”身体力行的实践,展现出中国人独有的品格。

,中国综艺进入转型期。综N代开始思考,新一季的节目如何才能做到不落窠臼?本土原创节目如何在不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情况下,突破收视低迷期,焕发生机?《挑战不可能》第三季便是最佳的案例。全国34城收视率高达1.73%,8期平均收视率高达1.65%。全国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排行榜上,更是连续8周获得第一。

相比于其他网综借助评论量而筑起声势,收视率却平平,《挑战不可能》做到了用内容说话,传播正能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广泛的社会影响,迈出了中国电视综艺坚实的一步。节目里的挑战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勇于挑战、辛苦筑梦的故事合在一起,正是一面精彩中国的镜子,照见每个人的闪光时刻。社会上的每一类观众都能从挑战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寻找到共鸣,受到感动和鼓舞。

在这些挑战者当中,有仅仅8岁的苏嘉琪。这位“小天使”挑战的,是从1584张照片中找出“变脸董卿”;也有16岁的心算女孩许妍,她在两秒钟内算出了15个五位数的总和,被网友们称为“70亿最强大脑”;

有28岁的“坦克大神”李东,在节目里驾驶着总重接近130吨的三辆主战坦克在5米机动范围内通过“瞬间漂移”首尾相接排成一线。其操作难度,比《战狼2》中的坦克漂移更胜一筹;

在节目里,我们还看到了36岁的韩遂宁在时速超过350公里的“复兴号”上,搭建起双层棕榈叶平衡系统,驶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正桥而不动分毫。按韩遂宁的话说,“‘复兴号’是中国新时代的奇迹”。他完成的这次挑战,也是一个“奇迹”。奇迹的相互融合,让人在为韩遂宁的绝技惊叹之余,也感受着大国重器的威力。

我们也看到了42岁的李戈操控430吨重的大吊车,级级联动软连接的65吨和12吨小型起重机,最终成功垒起20米高台,完成挑战。这场震撼人心的挑战,既是中国制造一流水平的有力见证,背后也是李戈祖孙三代精湛技艺的匠心传承。大国工匠与大国重器,在不惑之年的李戈身上,融合并迸发出光辉。

此外,年近50的陈燕依靠听音辨物的挑战,赢得了“声呐人”的称号;小脑出现萎缩的75岁老人吴光仁将他的100个“人生关键词”与100张照片和100组圆周率数字组相呼应,让评委随机选出三个关键词,他准确记下对应的数字。这些也都是我们难忘的挑战。

选择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挑战者们来到《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也正是节目匠心独具之处。这些挑战者在展现惊人技艺之余,也各自代表了强国少年、中国军魂、大国重器等世代符号与行业标杆,更挖掘出了“平凡生命,极致绽放”的励志故事。

通过对这些挑战者的深入挖掘,让观众能够与他们建立联系、产生共鸣,受到他们精神的鼓励和感动,从而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励志作用,散发出匠人精神、责任意识等美好的正能量,让人看到“新时代偶像”的榜样力量。

而这些正能量,恰是在这个看似“娱乐至上”的年代,观众内心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挑战不可能》在努力讲述励志故事、传递普世价值、弘扬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这也是《挑战不可能》能做到收视长虹的立足之本。

用平凡人的挑战将“没有不可能”信念深植人心

古谚有云“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实则忽然而已。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品格。《挑战不可能》中的这些选手,来自五湖四海,处于不同世代,从事各类行业,但他们身上都展现出同一种可贵的品格,那也是中国人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国民品格——敢于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11岁的赵苑彤与16岁的许妍用天赋与勤勉,书写了“少年强则国强”的励志宣言,她们的故事让社会上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得到了借鉴,孩子后天的努力要重于先天的启迪,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日后成大才;

李东、韩遂宁和李戈代表了20到40岁的青壮年,他们的故事散发出专于本职,勇担责任的正能量,给社会上的同龄人做出了正确的表率,只有踏踏实实,敢于应战,才能承载大国重器,一展鲲鹏之志;

陈燕作为视力障碍者,她的挑战意义非凡,在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料想的艰难困苦后,她才能站到《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这种突破生理极限的勇气与毅力,将其金子般的品质昭告于天下,也让社会上的同类人看到了榜样和希望;

75岁的吴光仁则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典范,将阿尔兹海默症打翻在地,我们看到了他挑战不绝的无尽余热。吴老的挑战也对社会上的“空巢老人”现象提出了解决之道,除了子女的陪伴,还得有老人自己的挑战。

许多次,世界将“不可能”强加于中国和国人之上。中国人不可能拿诺贝奖!结果,莫言与屠呦呦相继获奖;中国不可能造出航母!如今,“辽宁号”扬帆起航,虎视着胆敢前来进犯的敌人;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的高铁!于是,在《挑战不可能》里,韩遂宁就在 “复兴号”上完成了挑战。中国人自古就有“挑战”的品格,而《挑战不可能》则唤醒了我们血液里的精神。

选手们在节目里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不仅展现了“挑战不可能”的精神,也激发出自强不息的国民品格。五千年来,这一品格从未断层,而在《挑战不可能》里,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品格的发扬光大。

可以说,《挑战不可能》也是一档有品格的节目,它及时找准了人们对“品格”的认知需求。在这个极度宣扬“个性”的时代,实际上,我们对“共性”同样渴求。民族基因、传统文化、寻根之旅,都代表了我们对民族、国家自我认知的迫切态度。《挑战不可能》用平凡人的挑战将“没有不可能”的信念深植入人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既保证了令人惊叹的节目效果,也准确传达出“挑战不可能”的国民品格,将赛事感与表达度做到了高度的统一。

也正是在社会需求与精良制作的相互作用下,人们从《挑战不可能》中找到了共鸣,显现出品格。借由这种品格,国人与国正在携手共进,昂首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通往新时代的路上激流险滩并不会少,但《挑战不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既有“担当的宽肩膀”,也有“成事的真本领”;每一个挑战者既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更有想干事、真干事的品格。在这种品格的照耀下,我们何愁迈不好通往“新时代”的步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