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风筝背后的保密故事你知道吗?

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风筝背后的保密故事你知道吗?

时间:2021-09-19 18:03:15

相关推荐

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风筝背后的保密故事你知道吗?

芳草清香,微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而且放风筝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一项安全性较高的活动。

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风筝,在古代,又名“纸鸢”“木鸢”,制作之初并非为了“风雅”,而是用于军事和情报活动。

今天,“保密观”带您一起了解风筝背后的故事。

军事需要 巧创木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鸿书》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用木头制成木鸢,研制三年而成,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鲁班(公输班)在此基础上改进材质,用竹子做材料以减轻重量,制作出飞得更高更远的木鸢,能够承载人窥探宋城,进行军事侦察,获取情报信息。

墨子和鲁班擅长军事防御之术,他们所制的木鸢,也就是最早风筝的雏形,从诞生之时就与刺探军情、传递情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营造“楚歌” 探测未央

《息灯鹞文》载:“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迹其原本,亦却被之所为。”

《诚斋杂记》载:“信谋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坠入宫也。”

楚汉相争之时,汉代的军事家韩信曾令人用竹子和丝绸制作大型风筝,承载体重较轻之人,深夜到楚营上空吹奏思乡之曲,汉军配合萧声,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军军心。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心灰意冷、纵酒哀歌,不战而溃。

风筝是否能够承载一个人坐在上面飞上天去,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能说明的是,风筝很早就被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为古人所用。

汉朝初年,功高盖主的韩信受到刘邦的猜忌时,他再次使用风筝,趁着刘邦外出征战时,根据风筝的放飞长度测量未央宫的距离,想用挖地战法攻入未央宫。

韩信巧用风筝瓦解楚军,探测距离传递信号,把风筝玩得如此溜,不愧是军事奇才。后人也多有效仿,让风筝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递情报 欲搬救兵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载:“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新唐书田悦传》载:“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馀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

南北朝梁末年,侯景叛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风筝,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放飞风筝向外求援,叛军发现以为是不祥之物,将其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衰弱灭亡。

唐朝中期,田悦起兵谋反,率兵围攻临洺城(今河北永年),守将张伾固守城池,利用风筝将求救解围的秘密情报放飞,飞过田悦军营时,田悦派弓箭手射之,但是因为风筝飞得很高无法射落。马燧得到情报书信,及时救援,打退田悦,临洺城解围。

利用风筝传递情报虽然不是次次成功,但在紧急关头,因其制作简单,且控制方便,仍旧是古人传递情报的最佳选择。

古人的风筝好比现代的简陋版“无人机”,虽说造价低廉,但是探测、侦查、传递功能样样齐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风筝在现代社会被列为“低慢小”航空器成员之一。

如今,在很多城市举行重大活动期间,都会加强对“低慢小”航空器的管理,杜绝各类违法违规飞行活动发生,风筝和其他“低慢小”飞行器爱好者也要自觉自律,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待活动结束再愉快放飞哦!

知识科普

“低慢小”航空器是指飞行高度低、飞行速度慢、雷达反射面积小的航空器具,主要包括轻型和超轻型飞机(含轻型和超轻型直升机)、滑翔机、三角翼、动力三角翼、载人气球(热气球)、飞艇、滑翔伞、动力滑翔伞、无人机、航空模型、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等12类,孔明灯、风筝也包含其中。

本期编辑:车 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