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万事由来:电脑的起源之争 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

万事由来:电脑的起源之争 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21-04-14 06:59:01

相关推荐

万事由来:电脑的起源之争 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故事?

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都少不了电脑的使用。但是电脑的起源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估计好多人都不太清楚。

电脑的起源

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知道,课本上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1946年研制出的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

其实这个说法国际上有好多争论,比如英国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实应该属于1940年英国研制出来的“巨人”计算机。

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德国发明能够编制出无数种同一系列的密码的机器,机械式密码编码机“ ENIC-MA谜广。它能编撰出十分复杂的密码,所以德国人对它的保密性充满信心,认为通过它所编制的密码,几乎是无法破译的,因此它所编制的密码在军队的高级保密通信中广泛使用。

可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从战前英国就开始注意到了“谈式”密码,英国情报机关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窃听、破译,终于得了“谜式”密码的秘密,然后可以用人工破译出其中部分内容。

但破译“谜”式密码机编制的新密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时间很长。

英国情报机关与数学、电子学专家合作,组成了以数学家阿兰-丘利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使用2000多只电子管研制出了一种的大型电子运算装置。

这种被命名为“巨人”的运算机器,专门对德国“谜式”密码进行解析破译。从此摆脱了人工,并且准确率和成功率也大幅度的得到提高。

电子破译“谜式”密码得来的情报是当时最高的国家机密,被称为“超级机密(ULTRA)”情报。德国空袭英国的“不列颠战役”中,超级机密(ULTRA)”发挥了关键作用。

“超级机密”破解了德国的通讯信息,英国得知了德国的空袭计划、攻击目标及作战要领等许多情报。并且提前做好了防护措施,使英国掌握了空战的主动权。

德军的行动被英国挫败,失去了制空权,使得希特勒被迫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巨人”计算机一直被英国不惜代价的保护起来,直到最后战争结束被摧毁,一直都不为外人所知。

到了二战的后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ENIAC才诞生。主要的工作用于计算炮弹及火箭、导弹武器的弹道轨迹。

主要设计者是36岁的物理学家莫希利,总工程师是24岁的埃克特。当时的“ENIAC”使用18 000只电子管、 6000个继电器、 7000个电阻、10 000个电容,整体重量达到30吨。占用了170平方米的机房,耗电150千瓦,耗资约50万美元。

ENIAC每秒钟运算5000次加法或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比人工快20万倍。ENIAC计算炮弹弹道3秒钟。“埃尼阿克”1955年退役以后,被保存在华盛顿一家博物馆里。

ENIAC没有内存储器,而且要由人像搭积木一样,将大量运算部件搭配成各种解题布局,每算一题就要重搭一次,又费时,又麻烦。有的题计算只需要1秒钟,但是搭配工作需要花上几十分钟。

真正的现代计算机理论,其实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

1930年,冯-诺依曼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曾担任过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海军兵器研究所等单位顾问,参与了研制第一批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4年夏,冯-诺依曼负责研制核武器,需要进行大量高速的计算。他偶然听说正在研制计算机,立刻参与并担任小组顾问。

后来,冯-诺依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计算机由五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和输入。并且还有两大改进,一是采用二进制,二是建立存储程序。

后来,按照他的理论,1952年研制出新的计算机EDVAC。冯-诺依曼的概念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此电子计算机时代才是的真正开始。

计算机的发展跨越了四个时代

1946年到1959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1960年到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1965年到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1975年,美国的I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电子计算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IBM生产的第一台PC

中国给电子计算机起了个更贴切的名字“电脑”。

文/百家号科技小少,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文中消息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消息以官方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