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赵氏孤儿事发地在盂县藏山 可是还传说“赵氏孤儿”在忻州?

赵氏孤儿事发地在盂县藏山 可是还传说“赵氏孤儿”在忻州?

时间:2024-02-22 07:35:34

相关推荐

赵氏孤儿事发地在盂县藏山 可是还传说“赵氏孤儿”在忻州?

忻府区窝王寨

春秋时期轰动天下的大事件—下宫之难,后世被演绎成“赵氏孤儿”传说,这一传说在忻州不仅广泛传播,还有一系列文化遗迹流传至今。

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时下,人们普遍认为藏匿赵氏孤儿的地域在阳泉市盂县藏山。但在忻州民间,相关故事同样有鼻子有眼,流传甚广,而且有多处与赵氏孤 儿有关的遗迹。 在与盂县一山之隔的定襄县,有因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的村庄。明 万历版《定襄县志》称:“程侯出赵氏孤,远匿于武峪,后人称为藏孤台。” 藏孤台村(属南王乡)的村名即由此而来。而且,村南、村西还分别有“赵武沟”“赵武道”。千百年来,村名、沟名、道名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旧时武道旁还建有保胤祠,以纪念程婴藏孤、育孤之事。 在忻府区,相关遗迹更是遍及全境。忻州城南,有唯一知晓内情的 国朝臣韩献子(韩厥)墓,墓地所在村庄亦因此而得名“韩沟村(属豆 镇,位于城南12.5公里处)。韩沟村附近,还有赵武、韩厥诛灭屠岸贾 犒劳军士的山峦—“劳师台”。明《永乐大典》中的《忻州志》卷7载: 劳师台治南二十里,赵武诛屠岸贾劳师于此。”与劳师台成丁字形走向 1另一山坳中,有一小山洞名“藏儿洞”,山顶有一土堡,相传专为纪念 武在此落难而筑,故称“窝王寨”。山因寨名,称“堡寨山”。与堡寨山南 相连的一座小山叫大王山,山南有一小村叫王山村,村民都姓赵。相 传其先人认为此处是赵氏生存发展的风水宝地,故从外地迁来,已历八世。

忻州城西南75里处,有山名白马山,又名马头山,相传程婴曾白马载孤途经此山,后人便称此山为白马山,并在此建白马寺,尊程婴为“白马天神”。

忻州城正北40里处的金山,相传正是程婴最初藏孤之山,以故山巅曾建有晋国诚信侯“程婴祠”(已毁),所以人们也称此山为程侯山。明水乐大典》中的《忻州志》卷6载:“《山堂肆考》,程侯山在山西忻州,程婴匿赵孤于此。”金山脚下北赵村西北云中河畔的龙首峰,有“藏孤洞”,相传程婴亦曾带赵武在此躲藏。

同时民间还传言,故事中舍生取义的两个主要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还是忻州人—前者是忻州城内南关人,后者是忻州城西郊逯家庄村人。南关村村西坡梁上有程婴墓,逯家庄村中亦有公孙杵臼墓,还有祭奉公孙杵臼的“忠烈祠”。忠烈祠正殿两侧,挂有一副木制楹联,相传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傅山先生撰书

打开生死路,生也在赵,死也在赵;

识破难易关,难亦存孤,易亦存孤。

七贤寺

鉴于史籍记载和以上传言,明嘉靖二年(1523),一位叫李濂的忻州佥事又在忻州城北关与匡村交界处建一祠庙,将保护赵武免难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锄鹿、提弥明、灵辄六人和赵盾合祀于庙中,称为“七贤祠”(也叫“七烈士庙”),并将北关通往匡村的道路起名“七贤巷”,还在 北关西巷口建一牌坊,正面题“七贤古道”,背面书“晋烈士祠”。七贤巷这一街道名同样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所述遗迹和故事,也许是后人演绎附会,但却一代接一代地在 忻州这块土地上流传着、延续着,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彰显着古圣的风 韵,浸染着人们的品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重义崇德,一诺千金,侠肝 义胆,铁骨铮铮……成为忻州人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世代相传的不懈追求。

史记

不说别的,《史记》里公孙杵臼说:“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司马迁用这几十个字就把读者写哭了,所以文天祥才说“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这句话就把古人对义的诠释的刻骨入心,可歌可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