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旅游景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大泉沟东岸

旅游景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大泉沟东岸

时间:2019-03-05 21:27:22

相关推荐

旅游景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大泉沟东岸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大泉沟东岸,介于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南北长约1610多米。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天黄沙、贯通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古丝绸之路上。

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此,忽然看到东边的三危山金光闪闪,迎着夕阳,仿佛有成千上万的佛在金光中显现,便认为这里是佛家圣地,遂募钱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旅、官员纷纷在此修建佛窟,祈求路途平安。到了唐代已有窟龛1000多个。五代、宋、西夏、元又不断建造和修建。以后虽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各代石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世界上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艺术宝库。如果把各个洞窟中的壁画连接起来,可以组成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瑰丽的画廓,如果把藏经洞里的经卷、文书、绢画连同莫高窟其它所有的珍贵文物放在一起来研究,就是一门浩若大海的“敦煌学”。

步入藻饰庄严,艳丽多彩,书有“石室藏宝”大字的牌楼,穿过林荫小道,只见一个个蜂窝似的洞窟逶迤砾岩上。石窟坐西向东,有大有小,最小的37窟,刚能把头钻进去,最大的16窟面积268平方米,最高的96窟是从山脚开到山顶,高40米,外观像九层楼。石窟的造型,是中国化了的支提或毗诃罗石窟寺样式,将木构建筑和石窟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发展了窟檐和廊道艺术,形成了一种古朴庄重,奇妙独特的景观。

登上水泥石阶,沿着新修的天梯,便可出入各个石窟。石窟里的彩塑均系木身泥塑,这是因为鸣沙山由砾石构成,石质脆弱不宜雕刻石佛。聪明的艺术家就地取材,创造了用沙漠“特产”芨芨草来包木头身架的泥塑。塑像造型优美、工艺精绝,不论是秀骨清像的北魏作品,还是面颊丰腴的唐代佳作,从小不盈尺的菩萨,到高33米的大佛,都给人以美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莫高窟最壮丽的是壁画艺术,壁画虽经历千百年风沙侵蚀,但仍色彩鲜艳,线描清晰。壁画的内容有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生活的乘舆、骏马、宴饮、出行、宫廷娱乐等场面,有反映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耕获、狩猎、捕鱼、拉纤、撑船、修建、制陶、驶车、肩舆等活动,有张赛出使西域的图画,有外国王子、使者和商旅的形象,有古亭台楼阁、宫殿城池画面;有佛经故事、本生故事画等。敦煌壁画的特点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古西方艺术之长,这也是敦煌艺术大师们的可贵创造。

远在十六国后期建的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壁画表现形式和笔法受西域佛教艺术影响较为明显。北魏建的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是描述鹿王救九色鹿的场面,鹿王骑的骏马绘得栩栩如生。踏进西魏建的285窟,立刻会被窟顶壁画所吸引,窟顶故事画密布,有伏羲氏和女蜗,画面十分生动。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顶峰,壁画都有大画面经变图。代表作有220窟所绘的维摩诘,帝王听法图等。维摩诘停摇手中羽扇,圆睁两眼,倾身前伏,聚精会神,专注于对方,希图以其说话的过程中,找到进攻和反击的缺口,置对方于被动和不利的神情,跃然于壁面,在对面文殊菩萨侧旁听法的帝王图中的王者,身着绘有华虫、升龙、水粉等十二章御服,系带、高冠、云头履、便便大腹,雍容大度,活现了封建帝王的威严。在其后又画有随行的臣僚多人,有的面相慈善,有的狡猾阴险,各具形态。全画生动,采用我国传统的以线为主的画法,使其形神融于一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现编为17窟的“藏经洞”,更是莫高窟的精华所在。这里藏有从西凉建初元年到北宋至道元年,近10个朝代,500多年间的经卷、古籍、文书、绣画、铜象等4万多件。文字有汉、藏、梵、于阗、龟兹、粟特、突厥等多书类有手抄本、雕板印刷本、拓本等。这些稀世罕见的珍品,不仅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漏、校勘有很大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民族历史以及对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莫高窟的艺术、文物,历经时代的沦桑。特别是1907年至1925年间,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所谓“学者”、“探险家”,对莫高窟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破坏。藏经洞被劫走的写本经卷、木版印刷和绢画等珍贵文物达数万件。

解放后,莫高窟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1950年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经周总理批准,拨款对近400个洞窟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工程,使莫高窟面貌焕然一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