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草原上的“小布达拉宫” 阴山古刹五当召

草原上的“小布达拉宫” 阴山古刹五当召

时间:2018-10-27 14:40:24

相关推荐

草原上的“小布达拉宫” 阴山古刹五当召

提到佛教,大家都知道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无论是汉传还是藏传,都是佛教和当地文化融合的一种产物,汉传佛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进行融合后(道家和儒家)从而形成的,主要有禅宗、净土宗,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藏区后,与藏区本土文化和宗教(苯教,或称苯波教)融合后的产物,主要是密宗,但是也有显密双修。

可以说区分藏传还是汉传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寺院所供奉的佛像,在汉传佛教的寺庙中,佛像大多是慈眉善目的样子,而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既有寂静尊,也有寂愤尊和愤怒尊。同时在建筑上也有不同,藏传佛教很显著的就是曼陀罗(又称坛城,即四方世界),转经筒(写有“六字真言”的经桶,是顺时针转的)

一直以来祈福参拜最多的寺院,就是汉传佛教的寺院,这次内蒙之行,很有幸,一览了藏传佛教寺院的风采,出包头市区向东北行驶,在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深处,有一座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藏式喇嘛庙,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五当召。五当召,又名广觉寺,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

说到五当召,你一定会问,既然是寺院为啥不像中原的寺院一样带个寺,其实蒙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藏语寺庙之意。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我国喇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

喇嘛召庙和佛教寺庙带给人的心灵感受完全不同。汉传的寺院更多的散发着道家的归隐和平和,走入这些寺院有一种“归”的感觉。而喇嘛召庙则完全不同,它是“去”。汉传佛教引导人归,是皈依佛门,藏传佛教引领人们去,去往天堂。更强调人生的修行。

提到藏传佛教,或许有些“神秘”之感,藏传佛教除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信徒们的虔诚之心及宗教中的哲学观点,在内蒙古能见到藏传佛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从文字上来看,藏语,满语,蒙古语都有类似之处,其实蒙古族人早期信仰萨满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经过历史的变迁,藏传佛教最终在蒙古族人心中确立了主导地,这也是藏传佛教能够在内蒙盛行的主要原因。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 (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 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人们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

眺望五当召,它宛如一块圣洁宝玉,镶嵌在大青山腹地。松柏葱郁四周相伴,经幡五彩风中跳舞,祥云朵朵漫步苍穹,曲界交莹雄浑壮观…

走进五当召,洁白的殿堂、别致的屋舍、高大的松柏、鲜艳的唐卡、珍贵的文物……伴随以独立姿态展示五当召自然人文融合的道道文化旅游盛宴,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人们的感官神经。

五当召是内蒙古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了多次扩建,占地300多亩,有殿堂仓舍2500余间,规模十分宏大,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纯藏式建筑群。

五当召内名木古树数量大,堪称内蒙古古树最多的寺院。数百年的油松、榆树等古树随处可见,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就有2600多棵,最早树木的树龄至少有400多年。

五当召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规模宏大,还因为它的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在内蒙古盛行,但纯粹的藏式寺庙建筑却并不多见,大部分的寺庙都是藏汉式的。而五当召却是内蒙古现存不多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完全依照布达拉宫的六层格局建立,寺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布局合理,浑然一体,由南北望,重重殿堂,层层楼阁,随坡势而增高,布局协调,金光璀璨,衬托在茂密的松柏之间,显得格外壮观,建筑物上棕色的饰带,黑色的小窗,红色的柱廊,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壮观,光彩夺目,金光璀璨,同时它的每处殿堂又可独立成景,在内蒙古现存几十座明清寺院里,五当召独具特色,因此也称为小布达拉宫。

与内地佛寺从山门到天王殿、大雄宝殿层层递进的庭院式建筑风格不同的是,藏传佛教寺庙往往并不是一进又一进的规整的院落,而是由许多单独寺庙组成的建筑群,完全不同于平常所见的佛寺佛殿都建在一个大院子,就像一个由众多寺庙组成的“集镇”。

五当召的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间以及塔寺附属建筑,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间,占地300多亩。现存六大经堂为苏古沁殿、洞科尔殿、却伊日殿(显教经堂)、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密宗经堂)、日本伦殿(菩提道学经堂)等,鼎盛时期庙内喇嘛有千余人。

先跟着人潮走进第一殿吧,它叫苏古沁殿,是五当召内最大的建筑物,位于寺院最前部,高三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苏古沁独宫坐落全庙的最前部,是举行全体集会诵经的场所。宫内陈设富丽堂皇,经堂内的立柱全用龙纹的栽绒毛毯包裹,地上满铺地毯,墙壁绘有彩色壁书,后厅及二、三层内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及历代佛师。

在苏古沁独宫西面与其并列的却人林独宫,是讲授佛教教义的地方,殿内的十公尺高释迦牟尼铜像是全召最大的铜铸佛像。一楼前大厅是经堂,有八十根方柱上部雕刻和彩绘着各式花纹图案,外裹云龙图案的栽绒地毯。地上排列着数十排坐榻,上铺藏式地毯。

第二殿-却依拉殿位于苏古沁殿西侧,始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殿为专门研究佛教哲学学部,是本召僧人最多的学部。殿内供奉着五当召最大的铜制弥勒佛,高达十米,为黄铜分铸焊接制成。

第三殿-洞阔尔是五当召最早的殿堂,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经堂后佛殿高三层。黄色的外墙标志着其显贵地位。高居于全寺之中,其他建筑均以此殿为中心,殿前广场系讲经、辩经的场所,即学术升级的考场。这里是学习佛教时轮数学部,讲授天文、历法、数学、占卜、推算藏历日期。殿内前后厅绘满壁画、装饰考究。

第四-当圪希德殿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俗称“训服殿”,是五当召的护法神殿,也称金刚殿。是座两层殿堂,紧靠洞阔尔殿建造。据说此殿是鄂尔多斯部准格尔台吉之妻资助建造的。第四殿内供奉着大威德金刚、怖畏金刚、胜乐金刚、吉祥天母等九尊彩塑护法神,面目狰狞可畏、多头多臂、手拿各种法器,颈挂人头项链脚踩妖魔,威武彪悍,看后令人毛骨悚然。

第五--喇弥仁殿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位于护法殿后边西北高耸的山坡上,为教义戒律学部,这个学部在内蒙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只有五当召设立。是召庙建筑群中建造年代最晚的建筑物。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高九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坐像。左右两侧塑其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塑像。两侧木龛内有一千尊一模而成的宗喀巴塑像。

第六殿金科殿即曼陀罗原名努尼殿,是供僧人静坐休持的殿,后来毁于文革动乱。国家拨款在遗址上恢复并扩建此殿,外观和第五殿差不多,但这里现在是五当召的文物文物博物馆,展出本召所保存的部分珍贵文物。有唐卡、清代景德镇瓷器、活佛的生活用品、法器、内蒙古仅存的两座鎏金曼陀罗坛城,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第七--苏卜盖陵是五当召一世活佛建庙之前的住宅,“苏卜盖”即蒙语“塔”之意,是一个小佛堂,内部供奉有历世活佛灵塔,即舍利塔。因一世活佛创建了本召,去世后僧众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舍利塔存放在此处。此后,本召七世活佛灵塔均在这里珍藏。灵塔雕刻精美镶有珍宝玉器,外部鎏金。

第八:阿会殿是一座学习医学和密宗学部的经殿,建于嘉庆5年(1800年)。据说是乌拉特东公旗协理热西鹏苏格出资建造的,东南靠活佛府。殿底层正中斑斓的山洞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其两侧是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塑像神情各异,气宇非凡,泥塑山洞险峻逼真。门两侧绘有护法神像。二楼主要供奉本学部主供佛胜乐金刚、药王佛。

甘珠尔活佛府(第九殿) 甘珠尔瓦呼图克图是五当召第一世洞阔尔活佛的经师。历史上,当一方的活佛去世后,其师甘珠尔活佛为其负责培养幼年的“呼毕勒罕”(转世灵童)。活佛的正厅为会客办公处,里屋为卧室,耳房是经师的居室。这座活佛府在1996年“五三”地震时墙严重裂缝,面临倒塌。1998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原貌,2000年开始向游客开放。

<<最美丽的传说:五当召名字的由来

五当召藏语名为“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因“鹰衔经冠,奶化白莲”传说而得名。相传第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在西藏学佛深造后来到内蒙古,发愿要建一座寺庙。在准格尔旗王公支持下,他带领两个徒弟遍游阴山南麓勘察、选址。师徒三人登上沙尔沁山峰,极目北望,只见远方紫气缭绕,青烟飘渺。就在这时,一只白翅金雕俯冲而下,抓起阿格旺曲日莫的经冠哈达向北飞去。师徒三人追到一个山脊平台上,没见到金雕的踪影,却看见经冠哈达挂在一棵形如宝盖的柏树上,他们认定这是佛的旨意。这时忽然听到身边有响动,原来是一位中年蒙古妇女,左手牵着一头白花牛犊,右手提着一只木桶姗姗而来。她放下木桶,转身想把牛犊拴在松树上,不料牛犊一脚踢翻了木桶,洒在地上的牛奶顿时变为朵朵白色莲花。就在他们师徒又惊又喜的时候,那个女子和牛犊已经不知去向。阿格旺曲日莫知道,释迦牟尼成佛时“步步生莲”,莲花是佛界的标志;金雕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神;金雕和莲花的出现,已经预示着这里就是寺庙的所在地。故此五当召便在此地依山而建,以至有了今日的壮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