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茗边聚焦」 铸就茶海湄潭新辉煌系列报道之湄潭的秘诀是什么?

「茗边聚焦」 铸就茶海湄潭新辉煌系列报道之湄潭的秘诀是什么?

时间:2020-11-07 04:58:19

相关推荐

「茗边聚焦」 铸就茶海湄潭新辉煌系列报道之湄潭的秘诀是什么?

近年来,湄潭县政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始终坚定“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和理念,把农村建成具有独特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黔北美丽乡村,让茶叶,成为湄潭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道路上的大助力。湄潭在茶产业发展的路上秉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一直以来领跑全省茶产业,也为全国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一、以资源为突破口

组建产业发展机构。

湄潭于2001年组建全省第一个茶产业发展正科级机构县茶叶事业局、底组建全省第一个副县级机构湄潭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并制定出台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同时,成立了湄潭县祥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国资平台,启动建设了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建成了国家农业园区组培中心等农业产业重大设施项目,引领湄潭农业产业现代化。

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规划。

,湄潭县获得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抽调县内农业口精兵强将,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等组成工作团队,紧扣农业现代化这一主线,以茶产业为主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基地、企业、科技、品牌等关键环节,高标准规划编制了《湄潭县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这在当时是贵州最早、西南少有的县级农业发展规划。

,湄潭县获得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并建成了“1564研发体系”,即1个茶产业战略联盟—贵州黔茶联盟;5个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湄潭茶叶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湄潭兰馨公司技术中心、湄潭栗香公司技术中心、贵州西部T3创客中心;6个科研教学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基地、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学科研基地、浙江大学产学研基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湄潭基地、中央农业广播大学湄潭农业教研基地;4个人才团队: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专家工作站、湄潭盛兴公司创新人才团队、兰馨茶业创新人才团队。技术依托单位有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茶科所、中科遥感应用研究所等27家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在全国129个园区评比中获得贵州第一、全国第6的较好成绩。

整合资源。

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6条茶叶基地产业带,即:核桃坝观光茶业产业带、清江锌硒有机茶叶产业带、湄江湖优质茶叶产业带、云贵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仙谷山优质茶叶产业带、凤凰山有机茶叶产业带,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茶城交易市场等。目前,全县茶农通过自种、自管、自采、自销等自主经营管理模式,每年每亩投产茶园茶青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

二、以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发挥龙头带动。

扶持合作社建基地。

为破解农户愿种茶、无资金的难题,鼓励以农村党支部为主体,以农村能人为支撑,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和捆绑项目资金,帮助农户发展茶产业。合作社负责茶苗繁育基地建设,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技术培训,财政负责整合项目资金使用,农户负责免费茶苗栽种。目前,全县已建茶叶专业合作社76个,发展专业大户3600余户。

扶持企业建加工厂。

利用“3个15万元”微型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扶持茶企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形成茶业加工集群。-,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茶企、加工厂和加工大户。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5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占全县规模企业的50%。

形成加工企业集群化。

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主要集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余家,以湄江镇核桃坝为核心集聚省市级龙头企业及加工大户140余家,以兴隆镇红坪工业园区为核心集聚70余家,以永兴镇工业园区为核心集聚100余家,以复兴镇随阳山为核心集聚80余家。企业集群形成,有利于茶叶加工电、路、水等基本要素配置,实现节约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村、户签订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参与茶叶基地建设。由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配送、统一茶园管理、统一茶叶收购,农户负责日常管理和采摘环节的工作,企业让利于农户,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如西部生态茶业第一村核桃坝村通过流转茶园和产业化分工,吸引外来人口3200余人务工,该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0元。

三、以合作为突破口,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院士工作站。

聘请茶叶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湄潭县经济发展顾问,定期到湄潭县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为提升湄潭县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和支撑。

强化科技合作。

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科所等单位合作,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茶叶高产栽培等技术研发,现已研发出“微波杀青”、“远红外提香”等研发成果达1368项(其中申请专利1200件、新品种45个、新技术35项、新产品28个,论文发表60篇,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65个)。

积极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

贵州大学茶学院落地湄潭,开设茶叶本科班。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茶叶大专班。依托省茶科所、贵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所的老专家、教授、知名学者以及中科院院士等高级专业人才,为湄潭县培养了大批茶叶专业实用型人才,全县掌握茶园种植管理技术的茶农达9万余人,掌握茶叶加工技艺的2500余人,茶艺师1000余人。

引导企业强化科研力量。

向茶叶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企业服务,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科研方面的投入。目前,全县茶企业加工产品由单一的绿茶向其他茶品及茶叶精深加工延伸,加工产品实现多元化。

四、以形象为突破口,做强公共品牌。

全力打造茶叶公共品牌,实现品牌化发展。

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湄江翠片”为1941年采用西湖龙井工艺所制,是贵州省十大名茶之一。在湄江翠片基础上,湄潭县集中打造出“湄潭翠芽”,后来又开发出“遵义红”红茶。

创生态大品牌。

湄潭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地区,出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4%以上、茶多酚28%以上、水浸出物达40%以上。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这是湄潭茶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达到63.9%。在茶园规模化配置桂花树等经济林木12万亩,改善茶园生态。湄潭实现了常年山青、水绿、天蓝,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创质量安全大品牌。

首先从基地源头,每年对茶农的培训、指导覆盖率达95%以上。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每年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其次是扶持企业技改升级,对达到QS、ISO、HACCP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实现了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五项检测”制度,成功创建贵州首个“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创茶产品大品牌。

注册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个公共品牌,举全县之力打造,不断推进公共品牌“五统一”管理制度的落实。近几年来,湄潭县政企联手,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升茶产业知名度,倾力打造“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大公共品牌,形成了红绿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以来,连续在湄潭县举办贵州茶“一节一会”。“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遵义红”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茶”。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五、强化市场开拓。

建立茶青交易市场。

建立覆盖全县茶区的茶青交易市场36个,鲜青可在半小时内进入交易市场,使茶农能就地就近完成茶青交易,全县茶青交易额达24.22亿元。

打造中国茶城。

新建的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占地345亩,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的功能,9月投入使用,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现已入驻茶商、茶企405家,交易量2.35万吨、交易额16.1亿元。

拓展省外市场。

湄潭县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兰馨、栗香、一丫翠片公司等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专卖店100余家,网销湄潭茶叶。

进军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势,积极推进茶叶出口贸易,茶叶出口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非洲等地,出口茶叶2600吨、创汇3000万美元。湄潭茶叶销售形成了批发与零售、网络与实体、国内与国外宽广的市场体系。

六、以价值为突破口,强化产业融合。

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销售和茶旅一体化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转移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就业,全县工业、农业园区和茶旅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4万余人。

提升价值链。

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推进产业融合。

以湄潭经济开发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中国茶城、贵州茶生态博物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中国现代茶工业博物馆、中国茶海景区、翠芽27°景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茶产业正加速向互联网经济、旅游经济、生态经济等融合发展,形成了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五张亮丽的名片。

七、以产业园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9月22日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农业部和财政部批准,湄潭县将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目标,开展创建国家产业园工作,以“一园三中心”为重点,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六大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园”是指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中心”是指: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遵义茶叶交易中心)”。

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建设规模2000亩,引种、品比园50亩,母本园450亩,繁育场1500亩,年出苗2.25亿株。引种、品比的全国良种达150个以上,可辐射、带动周边良种育苗面积可达5000亩以上,年出苗8亿株。

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旨在实现贵州茶叶“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947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237平方米,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并计划投入使用。

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重点打造“现货中远期交易、现货延期交易、现货挂牌洽谈交易、现货挂牌撮合交易、竞价拍卖交易、竞价招投标交易、专场交易”等业务板块,实现大宗商品订单、竞买、竞卖、招标、撮合、挂牌等多种交易处理,形成集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管理、行情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建成总部经济。

八、以茶产业脱贫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贫困对象受益广。

全县茶园分布15个镇(街道),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分别占全县农户和农业人口76%和81%,全县5个贫困镇、64个贫困村实现茶园全覆盖。受益贫困户5404户17800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40%、41%,涉及茶园面积85057亩。受益程度深,大大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到底,茶园涉及贫困户已实现脱贫70%,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新建部分茶园陆续投产后,涉及到的贫困户可实现全部脱贫。

产业富民后劲足。

首先是茶青采摘富民。据统计,1亩茶园的收入相当于其它农作物的3—5倍,有利于脱贫致富。,全县投产茶园56万亩,茶业综合收入102.7亿元。其中:涉及农民的一产产值收入达到24.22亿元。茶园投产后,每年亩均茶青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平均1亩茶园可让1.5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次是茶叶加工富民。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加工大户538家,通过易地搬迁、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实现贫困人口就业人数每年达18275人。

生态美百姓富。

通过退耕还茶、林间种茶、荒山造茶、一片片茶园绿了环境,改善了生态,富裕了百姓。湄潭依托茶产业打造了以核桃坝、田家沟、落花屯等为代表的100余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400余个村庄整治点,广大茶区农村全面形成“四在农家”向收入多元化、生活时尚化、居住庭院化、管理民主化的“四化农家”转变的新局面,茶区茶农幸福指数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