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贵州减贫奇迹」他们 是贵州脱贫攻坚先锋 昨天在北京受表彰

「贵州减贫奇迹」他们 是贵州脱贫攻坚先锋 昨天在北京受表彰

时间:2022-09-10 22:56:44

相关推荐

「贵州减贫奇迹」他们 是贵州脱贫攻坚先锋 昨天在北京受表彰

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第二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40个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获得表彰。其中,来自贵州的罗应和、谢佳清、陈立群、李仁兵4名个人和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丹寨项目部获表彰。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此次对这次我省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报道,旨在进一步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典型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奋进奖——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一心为群众做实搬迁事

3月,罗应和参加全国两会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他的老家在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岩下组,离县城79公里,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十分困苦。7月,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传来。“我们贫困群众一定要珍惜好这难得的搬迁政策扶持机会!”罗应和决心主动带领群众搬出大山。如今,全组24户109人整组搬迁到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入住。每一天在小区里、群众中间,总能看到他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他的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11月的党员大会上,他当选为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2月,他被推选为黔南州人大代表;3月,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走出大山到搬入新居,从农民到市民的转身,移民群众的生活可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让移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这是一道难题。面对这一问题,罗应和带领社区干部一起手把手地教群众怎么样使用新房子,怎样开关门、怎样开水电、怎样摆放家具,甚至怎样冲厕所他都要亲自去教。“做实搬心比搬身更重要!”这是罗应和的经验之谈。如今,社区创建了“移民夜校设立移民劳务服务公司”,精准因岗培训。安置点的1410户5935人搬迁群众,被成功推荐1856人在经开区企业务工,123人加入劳务公司做保洁保安工作,128人进入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200多人在社区扶贫车间从事服装生产工作。社区所有劳动力累计2815余人全部就业同时,实现了劳动力就业清零行动,就业率户均2人以上,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了让移民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罗应和充分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制定“十问工作法”清单。自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注重强化班子自身建设,提出“五个好”的工作目标,即: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健全一套好的工作制度;探索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创建一个好的社区环境。这不仅调动和激发了社区党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也充分发挥了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三年来,他总喜欢在分析研判问题,然后总结经验,以便后来的工作中越干越好。”7月,罗应和荣获黔南州委七一表彰大会颁发的“脱贫攻坚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和1月惠水县“度涟江骄傲人物”。贡献奖——汇川区竹元村第一书记谢佳清:修好出村路移走贫穷山

谢佳清带领村民发展羊肚菌产业(资料图片)

修路、通车、卖山货……在深度贫困的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曾经的贫穷是挡在村民眼前的一座山,不仅缺乏产业,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谈不上。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上亿资金陆续落地这一贫困山村,59.6公里的村组路打通了出山道,移动基站联通了山外信息,有机红高粱首次迈出山门,如今的竹元村焕然一新,村民敢想敢干有干劲。而这一切改变,村民们说,离不开他们的“谢书记”。村民口中的谢书记叫谢佳清,4年前还是遵义市的一名女检察官,她派驻到竹元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启了一场决战贫困的攻坚战。“带着责任、情怀、敬畏和激情,我投入到了驻村工作中。”来到竹元村,谢佳清先从思想上做改变。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谢佳清建起了远程教育和网吧,把宣传开到田间地头,激发村民的信心。思想建设之余,谢佳清立即着手修建公路,向上级申请项目建设,争取到23个项目同时启动,实现整村推进规划。搭起了心里的桥,修起了出去的路,建起了基础设施,一步步的推进中,村民们树立起了信心。“祖祖辈辈穷怕了苦够了的竹元人,在谢佳清和村两委带领下,爆发出火山一样的激情!”当地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改变。谢佳清往返奔波争取项目和资金落地,带领村支两委发动群众一起在高海拔的绝壁上修公路,在村里建水库、改危房、修幼儿园、卫生院,筹集资金5100余万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5个,发动爱心企业结对帮扶,筹资10万余元资助村里70余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和大学生……竹元村用“巨变”来形容今天的改变。这一切也成为谢佳清两次任职期满后,村民们挽留谢佳清的原因。为了真正让竹元村摆脱贫困,谢佳清邀请专家解决了村里2000亩核桃6年不挂果的历史难题,重树村民信心。同时,谢佳清与村“两委”发动群众走种养业脱贫致富道路,为全村876户村民争取到种植和畜牧养殖的订单,大家都说:“我们增收的每一笔账后面,都有谢书记的努力和汗水。”初,谢佳清再接再厉,邀请南京专家到村考察并通过有机认证,为村民争取到8000亩有机红高粱种植的订单,将每斤红高粱从普通收购价的2.2元提高到进入茅台集团的收购价4.1元,每亩红高粱多增收950元。仅此一项,就让村民多增收760万元。如今的竹元村,路通了,水通了,房美了,谢佳清和竹元村民正奔跑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脚踏实地的做每一次改变。贵州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教育赤子心青山来作证

“时代楷模”陈立群

“如果说‘花甲之年入深山’到贵州台江支教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神奇力量,我希望所有老师把这种教育的神奇力量传递下去。”10月11日,“时代楷模”陈立群应邀在凯里市作先进典型报告会时说。,陈立群退休后婉拒百万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州台江县义务支教,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3年多来培养出一支优秀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荣获中国教育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从浙江桐庐毕浦中学,到窄溪中学,从杭州长河高中到学军中学再到如今的台江民族中学,30多年基础教育校长生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不同的起点,他的管理均能从量变到质变,妙笔生花,把原本普通后进的学校提升到当地拔尖的水平。2001年,他在浙江首开“宏志班”,以“回原籍高考”的大胆创举践行教育公平理念,更以“宏志精神”兴起、发展和迁移的实践研究,举起“精神教育”大旗。3月,陈立群不顾病痛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义务支教,并于同年8月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短短两年时间,台江民中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两百分,考上本科的学生,按照进出口增量计算,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第一。该校辍学学生从以往的每年100多个,到近两年的净流入。这位年迈的校长把学校和师生的大小事皆放在心上: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吃住问题、出资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师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整理教师队伍、亲自培训老师、修改课表、组织文艺活动、开设“新苗讲堂”请专家前来讲座……此外,他利用自己在杭州的资源为老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送出六批老师每批约20人。他还把自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金”,奖励在台江民中扎根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用学生们的话说:“陈校长操心得太多了。”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不仅刷新升学率历史记录,更一扫怠惰慵懒之气,校园里处处有一种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台江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全县中考状元也第一次留在了台江民族中学。而此前全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高中的只有十来个人。陈立群用自己日复一日的爱心奉献,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生态,通过学生的进取有成,改变了若干贫困家庭的未来。,他获得“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教育年度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创新奖——威宁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实践中创新精准中脱贫

李仁兵(资料图片)

“土地石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来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段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对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过去贫困状况的生动概括。

“开展扶贫工作就得从摸清底数入手,才能真正分清哪家人是真穷,需要什么帮助,怎样才能脱贫。”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7年时间,李仁兵完成了“一个农民党员”向“文朝荣式好支书”的华丽蝶变。4年时间,他实干践行并讲述精准识别的有关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产业发展,让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的3076元增长到的12557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李仁兵带领当地群众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扣子,创新精准识别方法。按照“农户自测—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入户调查—回访统计—张榜公示—审核确认”的方式,形成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动态管理指标体系。为确保贫困户尽快稳定脱贫,李仁兵从精准管理上下功夫。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分析、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成效、脱贫评估情况等录入系统,建立与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联网的扶贫信息系统,确保了精准管理有依据。李仁兵还组织村支两委与帮扶干部按月按季度对扶贫对象户进行跟踪回访,将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及时收录扶贫信息系统,便于及时掌握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李仁兵致力结构调整,带领村支两委组织党员和致富能手,充分借鉴“塘约经验”,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村社一体”营山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种植三膜马铃薯及蔬菜825亩,产值达500万元。五星村村级经济现已发展到160万元,目前五星社区共有合作社5个,产业涉及种植、养殖、酿酒等。其中,中药材的育苗和试种基地共4300多亩,社员220名,辐射带动545户2000余人每户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猪舍26栋2600余平方米有社员36户127人,可带动周边100余户500余人发展生猪养殖脱贫致富。年初,五星村精准识别出134户438名扶贫对象,年末减贫42户166人,年底减贫45户200人,年底减贫8户13人,年底减贫39户59人,已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组织创新奖——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丹寨项目部:真帮实扶情留丹寨今年4月,丹寨县成功“脱贫摘帽”。丹寨的脱贫,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丹寨项目部4年多的帮扶立下了汗马功劳。万达致力“扶真贫,真扶贫”,既“输血”又“造血”,积极推动丹寨教育、旅游、产业等发展,带动全县3.3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66%;为当地创造税收2.7亿元,拉动丹寨县GDP增长1.2个百分点。底,大连万达帮扶贵州丹寨,累计投入21亿元,长、中、短期并举,在全国首创“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在扶贫思路、资源整合、产业选择、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社会企业扶贫模式。在资金方面,万达集团通过长、中、短期项目结合,通过教育、产业、基金并举,助力丹寨发展和脱贫。其中长期项目投入3亿元建成职业学院,通过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中期项目出资13亿元建成丹寨旅游小镇,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助力贫困群众增收;同时还出资5亿元设立丹寨产业扶贫专项基金,对全县特殊困难人群兜底帮扶、全面覆盖,对一般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资金支持。扶贫基金一直规划到2026年,并承诺对丹寨旅游小镇永久帮助运营。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先后4次赴丹寨,现场解决关键问题,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超过10次。并从集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项目建设公司、项目运营管理公司,利用万达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提升丹寨的知名度。万达旅游小镇是万达帮扶丹寨的核心项目,也是丹寨的标志性景点。旅游小镇管理规范,“镇风”纯朴,街上干净如洗。小镇超过三分之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体验消费等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通过精准营销、品牌传播,旅游小镇成为网红小镇,丹寨也成为全国明星县城,提升了丹寨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万达扶贫产业基金每年发放5000万元,支持丹寨6687户贫困户发展硒米水稻、反季节蔬菜、特色中药材,养牛、养猪、养鸡鸭等产业,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对全县1628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分红、对2627户因灾与因学等致贫的贫困户进行阶段性帮扶、在全县设立村寨保洁员、护林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解决6300余户贫困户就业。据了解,职业技术学院自9月开学以来,丹寨县与学院共同开展全县贫困人口全员培训,已完成培训3150人。未来50%的优秀毕业生将可直接录用到万达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目前在校学生1179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386人。截至底,旅游小镇接待游客8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0%,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直接、间接带动上万贫困人口增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勇军 梁圣 邓钺洁 文桂芳 罗石香见习记者 吴采丽编辑 刘娟编审 施昱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