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崇高精神的当代呈现!歌剧《沂蒙山》各创作团队畅谈舞美视觉造型设计

崇高精神的当代呈现!歌剧《沂蒙山》各创作团队畅谈舞美视觉造型设计

时间:2020-02-05 02:37:51

相关推荐

崇高精神的当代呈现!歌剧《沂蒙山》各创作团队畅谈舞美视觉造型设计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自12月济南首演以来,以其厚重深沉的磅礴气势、真挚饱满的情感、意蕴深厚的音乐戏剧感染力,收获了广泛赞誉。本剧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共同抗日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沂蒙山人忠勇报国、舍生取义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和赤诚之心。戏剧文本、音乐、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各创作团队以高度融合的形态,共同创造了感人至深的视听呈现。

歌剧不仅是听的艺术,也是看的艺术,舞台美术造型手段对于宏大主题的呈现极为重要。布景的峻拔伟岸,灯光影色的诗画,服装的笃厚质朴,人物群像的准确造型……每一位设计师以各自的视觉造型手段和准确的节奏烘托壮美诗意的舞台,以新颖的舞台呈现和艺术手法铭记历史,展现中国故事的中国气派。

——总导演:黄定山

舞美设计:周丹林

精神的高塔——舞台形态创作的“唯一性”

“唯一性”是所有艺术创作的追求,是艺术创新的基础。“唯一性”指艺术作品独立的美学价值,是特有的、专属的和排他的,如北京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在我们过往的舞美设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中性作品,除了地域特点外似乎所有的戏都可以装进去,稍微有所改变就又是一部新戏,风格突出但表现形式单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观众对舞台呈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舞台技术能力飞跃式提升的今天,如何提高舞台美术独立的艺术品质,其“唯一性”显得尤为重要。

“巍巍蒙山高,清清沂水长”。山高水长,义重情深。如何去表现一座山?如何能让舞台形成扑面而来的气势?又如何能让山顺畅地流动起来?一个优秀的文本给我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太多可能的设计方向选择让我犹豫不决。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台形象塑造的“唯一性”是该剧舞台美术创作的重中之重。

六幕场景,沂蒙山的形象,看似很容易体现,但要想呈现得独树一帜却很难。我沿着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的路线,对沂南老区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同时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当年八路军战斗、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先后去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突围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沂南红嫂故里等地采风,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了解到沂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与牺牲。在大量的形象素材和情感素材的支撑下,歌剧《沂蒙山》的舞美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沂蒙山》六大幕,幕幕都是大场景。一幕:初春,沂蒙山深处的渊子崖村口——渊子崖保卫战战场,九族同心,誓死抗战;二幕:两个月后,林生家旁边的场院——军帮民,民拥军,军民融合的大场面;三幕:半个月后,大山里,山洞前——村民和八路军伤员的藏身地,一诺千金,以命还情;四幕:初冬,山路上——支前路上,大青山突围,生离死别;五幕:四年后,海棠家——大山里,孩子们的藏身处,相依为命,生死抉择;六幕:半年后,渊子崖村村头——八路军胜利回来,命运的结局,全剧高潮。一幕幕的情感大戏,一场场的精彩剧情,每一幕每一场都不可以随意带过。写实?写意?写实无疑是比较容易的办法,但是做小了,太一般,支撑不住戏。做极致了,场场叫绝,但会无限大!纯写意,舞台样式独特,形式感强,但不朴实,不容易给观众以代入感,很难承载这样一部史诗性结构的歌剧。

高塔!一座精神的高塔。层层大小不一的基石垒砌成的高塔,一座久经风雨侵蚀,百孔千疮而屹立不倒的高塔构成了舞台美术的主体形象,我选择了俄罗斯方块叠加的搭建方式,堆叠出三层错落有致的支点。正反贯穿的通道让演员出场更便捷。双环式的舞台结构为表演提供了新的调度方式。以电瓶为动力的旋转系统,为重新快捷建构舞台空间并丰富表演调度提供了更多可能。当合唱队层叠站在这座直径19米,高10米的高塔之上时,传递给观众的舞台整体形象是一座丰碑,一组大型群雕,一座精神的高塔!这是一个既虚又实的舞台形象,它的体魄充满了力量。当这一庞然大物随着音乐,载着演员参与表演时,舞台呈现气势磅礴,观众视角如电影镜头一样不断转换,视觉冲击扑面而来。高大巍峨的形象直面阐释主题——“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人民是永远的爹娘”!

随着舞美主体形象的确立,通过这二组四大块扇形巨石的运动、分解、组合、构成再结合周边的山体、城塌、村落、树木和典型性道具形成这六大幕的场景,并利用舞台的机动性,进行多次戏剧情绪化的转换,参与了舞台表演。所有难点迎刃而解,该剧独特的舞台美学就此建立,舞台美术的“唯一性”得以完成。

在当代,舞台美术视频的介入尤为重要,《沂蒙山》的视频与整体舞美风格高度融合,设计重点放在了幻觉的营造上,高级的灰色调与浪漫的绚丽交相辉映,朴实内敛富有张力。多媒体的介入加强了典型性环境的塑造,渲染了舞台气氛,外化了人物情感,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一幕的硝烟密布,二幕的月上南山,三幕的血雨腥风,四幕的蒙山飞雪,五幕的高山流水,特别是在最后一幕在“巍巍蒙山高,清清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合唱声中旭日东升的视屏,展示了多娇的江山之美,衬托了人民母亲的伟大。诠释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沂蒙精神的核心主题。

歌剧《沂蒙山》的舞美设计坚持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运用了“看山不是山”的创作理念,凝练出一座精神高塔的形象,完成了该剧舞台美术的完美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舞台美术创作的“唯一性”,建立了《沂蒙山》独特的美学理念,助推该剧向艺术理想继续攀岩,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美术创作道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灯光设计:胡耀辉

生与死的诗画

记得著名意大利全才导演斯特法诺·波达说过:“舞台上所呈现的‘意念’结果是永远吸引我想靠近它的最终原因”。舞台灯光不只是给物体对象提供照明,重要的是唤醒其精神和灵魂。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的精神和灵魂是什么?从阅读剧本、下乡采风开始,到听音乐小样,观摩排练场的排练,一直伴随和萦绕在我的思维中,时而迷茫,时而清晰……

深入到沂蒙山区采风,边听边看,与讲解员和父老乡亲交流。“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源自何处?一位哑巴少妇毅然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一名即将渴死的八路军重伤员;为了支前抗敌救护伤员倾其所有的沂蒙人……沂蒙精神让我震撼落泪。在夏日阳光明媚、充满欢笑的村口旁碾盘边,我想象时光倒流的故事场景。沂蒙山区的人民,他们懂得感恩,懂得一诺千金,懂得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他们勇敢抗敌无惧牺牲,他们中有将亲生子代替八路军后代死的海棠、新婚即上前线的林生、有武术家出身的九龙叔、有投身革命的济南富家千金夏荷等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牺牲不是死亡,而是一种再生和重生,他们就像安提戈涅般快乐而幸福地走向牺牲,这就是沂蒙精神的力量所在。

因此,在舞台上作为完成视觉传达任务的灯光设计,我着力营造虽为战争年代但仍显亲和温暖的沂蒙山区,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生死与共的人们,敌人逼近的炮声与炮火吓不倒他们,他们将炮声当鞭炮,在炮火中喝着喜酒为新人庆贺,“唱着喜歌上战场,敢拉阎王当伴郎”,这就是沂蒙山人的精神气质,这就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情境:残酷但不悲凉,悲伤但不气馁。

舞台上的光影、光质及光色设计永远是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粗犷中见细腻,无色中透色彩,冷色与暖色融会贯通、交相辉映,选择高显指的智能灯具是让人物的肤色更加饱满完整。静谧的月色下送别新婚丈夫;温暖的阳光下剧社女兵给乡亲们送上秧歌;飘逸的雪花中给亲人送军粮;冰天雪地里屹立着守卫故土的热血战士;谢幕时阳光照耀麦浪滔滔的远方,逝去的英雄向我们走来,这是希望……即使在他们牺牲前的告别片段里,我也会注入温暖,那是他们的精神,他们不惧牺牲,他们深知自己的死是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是重如泰山。

服装设计:王钰宽

那片山·那些人.....

那片麦香、那道山梁、那辆小推车、还有那么一群人,苦难的风划破坚韧的脊梁,古老的唢呐吹出送行的挽歌,像山那样,层叠着的力量,伸手,拉不住离去的人儿,只有背影,憨实、厚重,潮水般涌动的走,走的坚实、走的无畏,那似泉水清透般质朴的笑,在他们的回眸中,我落泪了。

因为是故乡,所以更动情,岁月洗染,雁过留声,留存的是纪念馆里讲解员话筒下的故事,她讲的什么,我好像走神了,因那淘尽青春的一张张实实在在的脸庞带走了我的心。创作中,图像里小脚的她们,都会唤起记忆,那里有姥姥的影子,那一代人,她们没什么知识,却活在道理中,哪个母亲不疼儿,面对外侵,面对苦难,沂蒙山人喊出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食当军粮,最后一块粗布做军装”。这些在当今,看似离我们遥远,这种遥远可能更多的是内心,因为内心已经习惯性的过滤掉一些标语口号式的模式化,但只有真正的走近他们,才能为之动容。

每一个作品的人物塑造,习惯从文学中得到激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和用色又很难用文字去表达到极致,丝丝入扣的情感从文字折射到脑海里的形象,总有一种情怀萦绕其中,那群棉衣包裹不住的身体,猫腰前行,那层叠的山的质感中找到质朴的面料,浸染出波澜的涌动。剧中那一抹红,海棠花的颜色,炙热,一个女子,那个年代,炙热的情感燃烧只为爱,声嘶力竭的呼唤,变成世间的离别,两双鞋子成了永久的念想,想着想着,直到灰烬随风飘散……

那片山,那些人…..

化妆造型设计:方绪玲

美与典型——崇高精神的写照

“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当然铭记,即使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也会化入一个崇高的集体”。

歌剧《沂蒙山》是一部壮美的史诗,化装造型要塑造的正是这创造历史诗篇的人物群像。每一个人物都是从抗战时期沂蒙十万英烈、红嫂、父老乡亲和抗日的原型故事中锤炼而得,每一个人物都有高度典型的音乐戏剧形象,因此每个戏剧人物的造型设计也是高度典型化的。

从戏剧审美来说,《沂蒙山》具有悲剧美的特质,而由此产生的崇高和壮美,使观者产生深沉的情感与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获得审美感受和精神洗礼。

于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美的融合产生了。既要刻画人物个性,严格遵循时代地域特色,又要有理想的人格美和质朴美。

深入沂蒙腹地采风,了解山东风情收集形象资料,一张张“沂蒙红嫂”的面孔和英烈故事背后,是多少的坚忍和赤诚,情感与心灵的震撼赋予了我们创作的力量。海棠、九龙叔、夏荷、林生、赵团长、山妮子、小八路等人物形象背后屹立着无数英雄儿女,凝聚着中国人千年来崇尚的精神品质:忠勇报国、舍生取义、知恩图报、笃厚坚韧、一诺千金…。如“夏荷”的艺术形象来源于陈若克、甄磊、辛锐等八路军女英烈,村姑“山妮子”的形象来源于多个“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的原型人物;而怯懦怕死的福顺和出卖同胞的翻译官的人设,既是历史与戏剧的真实,也是人物形象的构成对比和人格反衬。

海棠【王丽达饰】——质朴的中国之美

女主人公“海棠”,命运将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一个一个地拿走,父母、舅舅、丈夫、儿子……。她坚毅勇敢赤诚奉献,在历经战火、死亡、苦难中始终饱含一颗热望的心,守护着自己的诺言和希望。“海棠”的化妆造型也随着剧情的推进和岁月的磨难由娇美至简,融为凝结无数“沂蒙红嫂”的一个典型形象。

孙九龙【杨小勇饰】——人格美的外化

武术家出身的渊子崖村村长“孙九龙”的戏剧形象也是凝练自多个原型人物,他带着村民誓死抗敌,一诺千金,从容赴死。化妆造型在表现人物年龄个性的基础上,外化其内在精神与理想人格,塑造忠勇阳刚之美。

舞台是风云变幻的抗战诗画,灰色调的冷峻与浪漫的绚丽光影交相辉映,灯光和服装在舞台厚重浓郁的油画感中调色,化妆色彩也融合在画面里,成为画面色彩的一部分,烘托整体的唯美诗意。在局部细节上,群像造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沂蒙妇女的发髻有其特别的样子,因此每一位群众演员的发式、包头巾的方法、帽子都是严格考证后的设计加工。每一次的工作、演出和呈现都是为沂蒙精神写照,也是我们对“崇高集体”的致敬和礼赞。

夏荷【张卓饰】福顺【朱珲饰】翻译官【窦益达饰】

3月14、15号,歌剧《沂蒙山》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民族歌剧展演,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隆重上演,敬请关注。

主创团队

总策划:王红勇 王磊

策划:张卫华 张桂林 刘敏 边峰 张玉兰

艺术总监:张桂林

统筹:王伟 张东林 王彬林 曹首娟

总监制:王彬林

监制:孙香兰 郝建军

总导演:黄定山

编剧:王晓岭 李文绪

作曲:栾凯

指挥:杨又青

舞美设计:周丹林

灯光设计:胡耀辉 宋方辉

副导演:史记

音响设计:宋多多

服装设计:王钰宽 林琳

造型设计:方绪玲

道具设计:邵炜

视频设计:许杨 周涛

声乐指导:王洪波 万山红

海棠:王丽达 蒋宁

林生:王传亮

孙九龙:杨小勇

夏荷:张卓

赵团长:金郑建

山妮子:袁野

福顺:朱珲

小八路:贾严棋

翻译官:窦艺达

小山子:张仁栋

小沂蒙:刘奥杰

演出统筹:张楠

舞美总监:秦德刚

舞美统筹:王湖南

舞台监督:马馭

前台主任:张宏 米娜

后台主任:苏饶 方坤

排练指挥:徐波

钢琴排练:冉令珂

合唱排练:斯力莫

舞蹈编导:张宏

舞蹈排练:高超 邢帅

灯光:邓波 王帆 王鹏程 盛程 刘权

音响制作:宋仁一

装置:张耀辉 张燕

绘景:马骏

美工:袁文彬

道具:杨孟振 李臻超

服装:朱容 赵萍萍 齐立 薛莲 全圆圆 谭敬仪可 刘欣怡

化妆:从媛媛 张秀琪 冯英 王青 李静 林璐璐 陈莹 常颖 王梓衡

视频制作:包涌泉 赵帅旗 李金哲 张子怡 何建伟 林燊燊

剧务:刘子鲁

场记:杨冬妮

字幕:崔苓

音乐编辑:蒋宁戈

音乐动效:殷进省

平面设计:张国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