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测公司名字吉凶 企业测名字吉凶

测公司名字吉凶 企业测名字吉凶

时间:2022-08-06 15:50:16

相关推荐

测公司名字吉凶 企业测名字吉凶

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堡镇就是商人的聚集地。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还有算命师、演奏者、小号手、妓女、跳楼者等等来这里做生意。那时候很繁华。

湖南常德有个叫李开友的商人。来这里专门做桐油生漆生意已经三年了,赚了不少钱。那天,李开友刚送来一批货,预计能赚三百两银子。就在这时,一个算命先生手里拿着一个布套来到他的店里。只听瓜树先生唱道:“我是个大话精,专事占卜吉凶。我保证不说就不要钱。”李开友非常高兴。看到祖瓜先生来到门口,他想再玩一把。他喊道:“先生,快来给我占卜。你可以说钱会翻倍。祖瓜先生坐在李开友对面,开始算卦。甚至三卦占卜也是不祥之兆。李开友看到这里,请直截了当地告诉祖瓜先生。祖瓜先生说:“你要绝望了,赶快回家安排你的事情吧!”瓜先生说完,就走了,一分钱也没拿。李开友慌了神,把店铺的事简单跟人说了一下,就带着三千两银子匆匆回老家去了。李开友一路疾走,不出五里,肚子隐隐作痛,寻思这卦的真意。他以为自己这几年赚了不少钱,却在桐油里掺假,在生漆里加渣。这些事情他心里都很清楚。上帝想报答我吗?李开友越想越觉得不好。他责怪自己为了赚钱失去了道德良知,这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担忧。李开友走到龙山地的一条山路上,遇到一个壮汉从后面追上来,紧紧跟随。李开友见那壮汉脸色灰白,扮作头领,手里拿着火棍。”客人,你要去哪里?”局长主动提问。李开友觉得长官没有恶意,就说急着要回老家。话题一开,两个人聊得很投机。李开友问:“你是个生意人。你想做什么差事?“我是燕王庙前的鬼,奉命去常德取人。”先是鬼差李开友吓得直哆嗦,勉强稳住自己。鬼拿出一张纸条,摊开给李,说:“我这就去把这些恶人记在纸条上。”李开友——看,第一个是他自己的名字。他恳求鬼魂说:“我们走了这么远,这是命运。求你了,鬼哥,先别带我走。在我安排好我的事情之后,你可以再取我的性命!幽灵说,“这样不行。我们总是按规矩办事,不能允许你这么做。”他抖掉链子。李开友妈跪下哀求道:“饶我三天,我回家跟妈妈说,我就跟你走。鬼魂见他有点孝顺,就说:“好吧!反正我这次人太多了。我先抓别人,再抓你。三天后我还能给你。赶紧回去。”李开友感激地拍了鬼的马屁。

一条大河前,海浪翻滚,挡住去路,一座断桥向水面倾斜,路人挣扎着从水中爬出。鬼对李开友说:“我知道你有钱,但你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你的命。钱有什么用?不如捐款,搭个桥,做点好事,可能对你有好处。你到底愿不愿意?李开友听了,答道:“我愿意捐两千去修桥,留下一千给我母亲供养;老了。”幽灵说,“好吧!过几天我来接你。”李开友回了老家,把自己的事情向妻子说明。然后请工匠来修桥。质量很实在,桥方便了很多行人。可是桥已经建好几个月了,鬼还没来。”不可能是鬼骗我的,不可能,那张纸条上的名单。上面有我的名字!正在焦虑中,一个幽灵来了。鬼对李开友说:“我带了那些人后,向燕王报告了你捐款修桥的事。燕王说你有遗憾:你若改心向善,暂且不取你性命,你要多做善事。”

李开友——听说我没死,我感激地给鬼磕头。“谢谢你,鬼哥,帮了我。请回家吧。”

鬼说:“别去你家,回去做个好人!”

半年后,李开友回到三宝镇做油漆桐油生意。这次打架之后,他就不敢乱动货物了。都是真货,微利,人们对李开友的评价开始变好。

为了感谢贵茶的帮助,李开友在店铺后面立了一块牌位,上面用楷书刻着贵茶的恩情。他每天恭恭敬敬地烧香赚钱,摆上酒肉点心水果祭奠节日。非常虔诚。

一天下午,鬼仔匆匆走进李开油店,板着脸对李开油说:“谁让你给我立牌位,举行祭奠仪式的?你差点让我受罪。王艳巡察说我营私舞弊,收受贿赂。”还好鬼王知道我的清白,没有辞退我。你马上撤掉牌位,我们都是公事,不可大意。李开友一听,马上道歉赔罪。在鬼魂面前毁掉牌位。

“看来你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让我们交朋友吧。我在东北办完事就回来看你!

鬼魂不见了。李开友安心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事,攒了几千银子,活到八十八岁。

《道》:客观普遍性、无限周流性、对立统一性

客观普遍性,一切事物非事物本身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微风无人扇而自动……破除性进入质,砍掉象进入理,万事万物第一动力因,统一遵循某种“质、理”,它是千变万化之本,是万千法相之根,宇宙起源,时空动力。不可道,非恒道。强定义,名曰道。

寻找本源终其一生无所得,无所知;探究时空千古圣贤无所明,无所定。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索万物之终始,知四时合序,察万事之本末,知鬼神吉凶。下定义,名概念,立标准,下判断,强推理,得论证。圣人之论证,乃其演绎规定,是生规矩,化为规律。

无限周流性,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妙虚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纳世间一切,吸天音地律,花用之不竭,甲无所不破,子无处不长。众生有限,道无限。以有限求无限,终不可久也。大人知无限,故而创造无限,化身无限,引领无限。

凡有限者,终有枯竭,如灵感、创意短暂而发,不能无限创生;产品、品牌昙花一现,无法无限衍生;精神、思想旋踵即逝,不得无限引生。一眼看透,则不玄妙。一悟便知,则不高深。一交便通,则不神秘。化有限为无限,非玄乎其玄,非繁琐复杂,非刻意神化,实则如真如实,如他如我,简易朴素,混元天成。

对立统一性,万物负阴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显现道之性、能,性是属性、性质、性情……,能是功能、能力、能量……道乃阴阳二者之统一。无有、矛盾、善恶、美丑、长短、难易、高下、前后,公私,为不为,成不成,退不退,用无用……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作用、影响、控制。

取其一,舍其外,一与外有机统一,难分难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道、人道、地道无不遵循,法于阴阳,此法为阴阳之道体,道用择阴阳。

懂天道,知天变化之本,运行之根,自然之法,辨天之日月,合其明。辨天之冷热,合其序。辨天之术数,合其能。

懂人道,知人性情之本,意识之根,信息之法,辨人之善恶,合其质。辨人之成败,合其品。辨人之生死,合其心。

懂地道,知地承载之本,能源之根,生物之法,辩地之高低,合其间。辩地之生藏,合其属。辩地之陆海,合其源。

世人谈道、论道、悟道,修道,明道,传道,至少将道之客观普遍性、无限周流性、对立统一性,非此不道,因非道,何以为道。

杨砺,北宋官员。

早在五代后周时期,柴荣(周世宗)从藩镇回到朝廷这一年(约953年),有一次杨砺住在一处僧舍,梦见一个身着古代服装的人问他︰“你能跟着我走吗?”杨砺跟随那人到了一座宫殿,看到守卫都不像是人间的模样。只见那殿上似王者之人,手拿玉珪面朝南,统领约30余人。杨砺上殿拜谒,最上面的那位面前有张桌子,桌上放着簿册,上面录有一些人的姓名。杨砺看见自己的名字在第一个,因此请问吉凶。

那位王者模样的人说︰“我不是你的师父。”并指着另一个人说道:“这位是来和天尊,他将来是你的主人,你应该问他。”被指的那人笑着说:“此后四十年,你将建功立业,我的名字也会显露了。”杨砺再次敬拜,醒来后将梦境记了下来。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北宋第一次科举,杨砺即获头名,成为宋代第一位状元。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杨砺被任命为襄王府记室参军。谁知,杨砺第一次谒见过襄王之后,回家对儿子说:“我今天见到襄王的面貌,竟然就是我先前梦中见到的‘来和天尊’啊!”

襄王,即日后的宋真宗赵恒。

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也非皇后所生,本来没有资格继承帝位。但赵恒的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病死,赵恒则成为了帝国继承人……

杨砺官至工部侍郎、枢密副使,69岁去世。去世时,宋真宗十分惋惜,并冒雨出席杨砺的葬礼。当时杨砺家在巷中,宋真宗的车子无法进入,宋真宗竟步行至杨砺家,感叹怜悯许久……

顺便说一句。

本故事出自《宋史》,为正史记载,如此详细过程,堪称罕见。民国时期许止净居士在《历史感应统纪》中说道——“君臣名位遇合,皆前定如此,孰谓冥冥中无主宰乎!”由此可见,别说做皇帝的是过去因今日果,就连君臣相遇,都是昔日莫大的缘分!而《宋史》中记载的这个“离奇”故事,在因果和轮回面前,自然也就不离奇了……

史料出自《宋史·杨砺传》——《二十四史因果录》

#今天读书了吗#道书。为道教科仪戒律之类钞。十六卷。题三洞道士朱法满撰。该书所辑录道典主要有《太真科》、《四明科》、《明真科》、《千真科》、《罪报科》、《四极科》、《玄都科》、《升玄经》、《本际经》、《太平经》等。分为九类:卷一至卷二,述传受,讲诵道经之诸仪范。下分部秩、传经、折传、年限、写经、存念咒、讲说、发心、受持等九种钞,每一钞分别详加释明。如《明真科》说折传钞、受真文法信。当十分折二以送祖师,又折二散乞贫人山栖道士,余信充香灯,为弟子立功,违犯考三官曹。卷三述弟子奉师之礼仪,如所云师与弟子言,皆称吾、我、卿弟子,弟子亦如此,天亲也。凡事师门,外称弟子,内称名,不称姓。师之师准祖师,祖师之师准曾祖,曾祖之师准高祖,高祖之师,一号宗师。宗师至弟子身是为五代祖师。至敬礼迅言语书略同,悉称弟子,不得谩言。若有违,七刑论之。卷四至卷六辑录诸戒及原念合一千一百条,包括三戒、五戒、六情戒、太上九戒、五种十戒、十二禁、十二可从戒、十四治身之法、三十六戒、四十五念、五十二愿、一百二十九戒、老君百八十戒,百病戒、观身三百大戒。卷七《罪报科》,言若静心事道,王法无加,动念全真,地狱去来无畏。若以六根取着五道轮回,则有三官九署,功曹考吏随人生时作罪以考。另还列三元罪戒品目一百八十条。卷八至卷九为诸斋仪,有斋名、斋月、斋日、斋时、法师、都讲、监斋、待香、侍灯、衣服、礼拜、坐起、监斋、食禁等十四种钞。卷十辑录治屋、治名、治所属、治室、章表及治病宜忌之日。卷十一章科信仪,分列治病、消灾、祈雨、祈晴、镇宅、求子等章之信物仪及请章次第、上章忌讳、上章背向、上章杂犯、书符断章等法度。卷十二至十四为行道守戒之各种杂仪。有饭贤缘、造殿堂缘、饮酒缘、念道缘、殗秽缘、盗贼缘、过咎缘、善功缘、度人出家缘、杂科、同学缘、造坛缘、碑阙、断谷服药缘、服符水断谷、治祝箓、卧枕缘等。卷十五至十六为道士吉凶仪与梵诵之契。有通启、吊表、疾病、初死小殓,入棺大殓,成服、送葬、安灵、弟子归本观,除服仪等,列道士与各种人通启之格式及疾病亡故表葬之仪式。在《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有许多内容与其它有关典籍类似,是研究唐代以前道教经戒传授的重要资料。如《升玄内教经》中〝升玄九戒〞和该经所载九戒即可做同异的比较。朱法满在该经中抄录有十三禁文,并加以解释,其内容与《无上秘要》、张万福《三洞众戒文》中十三禁文完全相似,只是从喜、怒、哀、乐、惊、恐、思、

“四大部洲”即佛教中的四大部洲,佛教一直相信整个宇宙分成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万虚”是一个和尚,前面是他被分封的名字,司正就是统领的意思。“叶生”是一个道士,道士的名称也很长。“伽蓝”来自梵文,后来寺庙都称为伽蓝,这里指卫护园林、寺院的伽蓝神;“揭谛”也是一种护法猛神;“功曹”是道教中专门管某一时段吉凶的神。这是一个社会史的词表,这些词是我们现在很难理解的。不过现在仍有人搞这样的排场,把悼念死者当成一种社会应酬。——《蒋勋说红楼梦(全八册)》

刘正教授论文《中国易学第九章 〈断易精要〉》3

《中国易学第九章 〈断易精要〉》3

作者 京都静源 教授/文学博士

三、《解卦》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译文:西南方向是吉利的。其他方向没有可以前往的。只有你从原路返回来,这样才会有一个吉利的结果。才会有你可以前往的去处。返回来越早,就越吉利。

初六:无咎。

译文:不会有任何过失。

九二:田获二狐,得黄矢。贞:吉。

译文:打猎时捕捉到三只狐弹,也找到了射在它们身上的铜箭头。占问这次打猎的结果,得到的是吉利的兆示。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译文:背着很多东两又坐在车上,招致强盗来抢劫。占问这次外出的结果,要有麻烦事发生。

九四:解而母。朋至斯孚。

详文:松弛一下他的脚,休息着;这时他的朋友来访,这些人都是很讲信用的。

六五:君子惟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译文:君子考虑到应该放松一下戒备的心理了。这样会带来吉利的结果。所以他对小人也讲诚信。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译文:一位公爵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一只鹰。并且又抓住了它。这不会有任何不吉利的事发生。

应用讲解:

结合本卦内容和吉凶兆辞,家中历代秘传稿本《断易精要》总结如下结果,供占《易》者参考:

此卦为上上之卦。

1、天时,即天气。祖上以为天时地利人和为一切之本,而天时主要通过具体的天气变化体现出来。本卦的天气状况是:阴天。冬季占问则是晴天。

2、婚姻,即合婚吉凶。解决预定结婚日的好坏、男女婚姻是否适宜、已婚者之婚姻状况是否面临吉凶等问题。本卦的婚姻结果是:不合。

3、六甲,即怀孕。祖上以为妻妾怀孕生男生女乃大事。本卦的预测怀孕的结果是;男孩。

4、年命,即流年。祖上以为人的运气好坏好看该人的流年好坏。流年不利时,则吉可能变凶。本卦的流年结果是:吉利。

5、谋望,即事业和计划。本卦的谋望结果是;不宜动,当一静养为主。

6、生意,即经商。本卦的生意结果是;吉利。

7、官讼,即官司诉讼而言。本卦的官讼结果是;以退诉为佳。

8、出行,即外出和旅游而言。本卦的出行结果是;去西南方向有利,但不可久留。

9、行人,即在外亲人。本卦的行人结果是;可以返回。

10、阳宅,即自己居室,它的好坏关系到家庭美满和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祖上以为阳宅凶是居室风水突然发生的变化。本卦的阳宅结果是;吉利。

11、阴宅,即亲人墓地,它的好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祖上以为阴宅不利是墓地四周风水突然发生的变化。本卦的阴宅结果是;吉利。

12、求名,专指追求名誉而言。本卦的求名结果是;不可得。应静待时机。

13、求利,专指追求利益和金钱而言。本卦的求利结果是;有微利。

14、疾病,即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有无意外之疾等。本卦的疾病结果是;平安可痊愈。

15、失物,专指家庭或个人外出丢失物品而言。本卦的失物结果是;难以找回。

16、家宅,专指家庭状况的好坏、家中有无意外突发吉凶之事而言。本卦的家宅结果是:吉利。

网页链接

公元前644年,宋国境内发生几件异事。那年正月初一,天上落下五颗陨石,不久,天上挂起大风,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宋国都城。恰逢周朝内史叔兴来访宋国,宋襄公向其询问吉凶祸福。

他碍于宋襄公面子,回答道:“今年鲁国怕是有大灾,明年齐国会有内乱,国君您将会得到诸侯支持而不能成功。”宋襄公不悦。

事后,叔兴对别人说:“宋君此事问得不得体,这是阴阳之事,自然之理,与人的吉凶祸福无关。所谓吉凶,是由人事而定,我之所以那样回答他只是不好违背他的意思。”

第二年的冬天,齐桓公去世,易牙、竖刁、开方霍乱朝政,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仓惶出逃,前往宋国。

宋襄公牢记着齐桓公的嘱托,感念他的信任,决定帮助太子昭回国继位。公元前642年正月,宋襄公联合曹、卫、邾共同伐齐。齐国人感到恐惧,三月,把得位不正的公子无亏杀死,迎公子昭回国,准备让其继位。但剩余的四个公子不乐意,再次赶走太子昭。于是,师出有名的宋襄公再次伐齐,败四公子的党羽于甗地。

就这样,宋襄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进入了临淄城,拥护太子昭顺利继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被唾手而来的胜利蒙蔽了双眼,想到齐桓公生前霸业,自己为何不能成为下一个齐桓公?

有了会盟称霸的想法后,宋襄公便压抑不住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有了会盟的想法。便召集诸侯,商量日后会盟的事情。因为去年平定齐国内乱之时,腾宣公没有响应自己的号召,为了立威,当场逮捕了宣公。

转眼到了六月,宋襄公在曹国南部举行会盟。初试锋芒的宋襄公慎之又慎,只请了曹、邾、鄫三国。但鄫国国君迟到,没有赶来。 就这样,宋、曹、邾三国定下了盟约。会盟结束后,宋襄公才下令放了滕宣公。

鄫子姗姗来迟,没有赶上曹南之盟,便来到邾国结盟。邾文公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心中泛起了杀意……宋襄公听闻邾文公逮捕了鄫子,也认为鄫子对自己不恭敬,便让邾文公杀掉他来祭祀次睢土地神,以此来震慑东夷各国。

在睢水河畔的刑场之上,鄫子的思绪似乎也跨越了时光,又回到了五年与季姬相遇的那个夏天……

那一年,泛舟之役刚刚过去,秦穆公也尚未和晋惠公撕破脸皮。整个中原在齐桓霸业的震慑下呈现出暂时的安定。在齐国的邻邦鲁国,鲁僖公的女儿季姬已经长大成人,出游散心,在防地邂逅了同样正值妙龄的鄫国国君鄫子。

二人一见钟情,季姬不顾与邾文公早已定下的婚约,和鄫子私奔。鲁僖公见生米煮成熟饭,无奈只能成就了这段姻缘。鄫子不知,这份“夺妻之恨”最终会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曹南之盟他没有想到因为迟到,被邾文公公报私仇,借宋国之势绑上祭坛,祭于次雎之社。

一个要报仇,一个要立威。

鄫子,就这样成为了宋邾二君各取所需的祭品。

鄫子并没有留下谥号,也没有留下名字。

他或许会感谢那个夏天的一瞥,让他至少在简册上多留下了几个剪影。更多的芸芸众生,却只能将名姓留在北邙山上的坟茔…

在次睢之地,宋襄公说:“寡人曾向齐桓公当面请教会盟称霸的道理,桓公对我说了两个字:仁义!”言毕,鄫子的头颅被斩下。

司马子鱼(公子目夷)听闻此事,感叹:“国君此事未免做的太过分了。小的祭祀还不杀大牲口,何况用人来祭祀呢?况且祭祀本就是为了造福于人。百姓是神的主人,把人杀掉,又有哪个神会享用?即使强如齐桓公,即使拯救了濒临灭亡的鲁、卫、刑三国,还是有人不满于他,说他德行太浅薄。而这次一次会盟就伤害了鄫、腾两国,又要杀掉鄫子祭神,这样还想称霸诸侯吗?国君这样下去能够善终就算不错了!”

此次曹南会盟,曹国虽为东道主,但并未尽到地主之谊。会盟之后不久,曹国便背弃盟约,表示不服从于宋国。宋襄公初试锋芒便折戟黄沙,恼羞成怒的他出兵攻打曹国。

子鱼听闻后劝阻:“文王听说崇国国内德行混乱,于是讨伐它,军队攻了三十天而崇军不投降。文王就退兵回去,修明教化然后再攻打。文王靠着原来的工事进攻,崇国人就投降了。

《诗》里说:‘先给嫡妻作典范,再推及到兄弟,以此来治理一家一国’。现在国君您的德行恐怕还有所欠缺,就要攻打别人,怎么可能呢?您何不先退兵,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没有欠缺再动兵吧。”宋襄公听从子鱼建议,撤军回国。

“文王拘而演《周易》”考证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

“按: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文王著演《易》成功,作《周纪》方赞其美,不敢专定重《易》,故称‘盖’也。”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说:

古钞、南本“益”作“演”。《易·系辞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崔述曰:“近世说《周易》者,皆以《彖词》(金栋按:指卦辞)为文王作,《爻词》为周公作。朱子《本义》亦然。按:《易传》但言其作于文王时,不言文王所自作也。但言其有忧患,不言忧患为何事也。且曰‘其当’、曰‘其有’、曰‘邪’、曰‘乎’,皆为疑词,而不敢决。则是作《传》者,但就其文推度之,尚不敢决言其时世,况能决知其为何人之书乎?至司马氏作《史记》,因《传》此文,遂附会之以为文王羑里所演,是以《周本纪》云‘西伯之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自序》亦云‘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自是遂以《易卦》为文王所重。及班氏作《汉书》,复因《史记》之言,遂断以词为文王之所系。是以《艺文志》云‘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又云‘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自是遂以《易·彖、爻》之词为文王所作矣。然其中有甚可疑者。《明夷》之五称‘箕子之明夷’、《升》之四称‘王用享于岐山’,皆文王以后事,文王不应预知而预言之。《史》《汉》之说,不复可通,于是马融、陆绩之徒不得已,则割《爻词》谓为周公所作,以曲全之。而郑康成、王弼复以卦为包羲、神农所重,非文王之所演,然后后儒始独以《彖词》属之文王,而分《爻词》属之周公矣。由是言之,谓文王作《彖词》,周公作《爻词》者,乃汉以后儒者因《史记》《汉志》之文展转猜度之,非有信而可徵者也。”

金栋按:《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这两句话不见于马王堆汉墓帛本《易传》(帛本《易传·要篇》有类似内容),当是汉代后儒之所为!

据上所考,“文王拘而演《周易》”,非是!

《周易》,周代的“易”书,本是一部占筮典籍,即算卦的书,成书于西周时期(据《左传》,当时尚无爻题,即初、二、三、四、五、上),出自卜史官——卜者、巫师、筮官、史官等之手。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的生活”(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如殷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渔猎、牧畜、商旅、耕地、婚嫁、工艺等社会生活之内容。而“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则是文王之后的故事,明显非文王之推演、之创作!如

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说:“其实照史实看来,文王并不是能够作出《易经》来的那样高度的文化人。在他的祖父太王的一代,周人还是穴居野处的原始民族,并没有怎样进步的文化。就是文王自己,尽管是一族的王长者,而他还亲自在看牛放马,种田打谷。……而打谷种田与看牛放马也并没有多么大的文化上的差异。以这样的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要说他做出了一部《周易》,那在道理上是怎么也讲不过去的。”

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故事推荐#1麟趾高中的厕所,与别处是不同的。花坛掩映,紫藤盘绕的幽静里,平地起了一座二层小楼:红顶,白墙,七层台阶。七层台阶的水泥抹得不平,存水功能令人点赞,因此走在上面的人大都屏气凝神,提了裤腿,同时提一口气,跳天鹅湖般倒腾着俩脚尖挑水少的地方走,仿佛脚下不是通往教室的平地,而是万壑幽深的悬崖。当然,天鹅湖也不是人人跳得明白的。总有一两只肥鹅失去重心,跌进大地妈妈的怀抱。长乐就是那只肥鹅。长乐姓余,余长乐。刚出生的时候,长乐她爹老余,很是庄严地翻字典起名字,无奈才疏学浅,半天也起不好一个。这时隔壁老王敲门送鸡蛋,见老余皱着眉头嘬牙花子,问清缘由,才乐呵呵说道:“有啥难!就叫长乐吧,长久快乐!”余长乐,新鲜出炉。2长大后的余长乐,经常抱怨名字起得太草率,“瞧我们班的同学,那谁谁,还有那谁谁,人家爸妈都是找了算命先生批了八字问了吉凶,最主要是散尽钱财,方才起了这么个名字,先不说名字起得好不好,最起码金贵!我这是啥名字,便宜得跟烤冷面似的!”老余语重心长地说:“别他妈扯犊子了,他们再金贵能有你好?你名字寓意好——长乐,长久快乐!多好!你王叔叔起得还差得了?”长乐不说话了。一提到王叔叔,她自然而然想到王滨。王滨,隔壁王叔叔的儿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据说这是王滨名字的由来。但长乐觉得,他头大眼小肩膀窄,好像假奶粉的代言人。每当跟老余提起,老余都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你他妈那是嫉妒,嫉妒人家王滨学习好,哪像你!”学习好,真是一个学生的无限法宝,无论多垃圾的人,都可以头戴金冠,身披皇袍。久了,长乐学会了闭嘴,一提到隔壁大小王就闭嘴。3在麟趾高中鬼混两年之后,长乐终于被八月的尾巴甩进了九月的校门,开学了。开学典礼上,校长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大家看到了吗?整个一个暑假,我们学校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修缮重建工作,在教学楼和食堂焕然一新的同时,还多了一座——厕所!”呼!低头抠指甲、数蚂蚁溜砖缝的黑压压的人群几乎同时抬起头来。校长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抒情,“咱们学校耗资八十万,才建了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厕所,为的就是给同学们提供方便,为了以后叫起来雅致些,校方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听!雨!轩!”长乐不耐烦地捋了捋头发。已经三天没洗头了,昨天晚上本来要洗的,但刚把水壶坐到燃气灶上,老余就开始了。“又洗头?又他妈洗头?你他妈整天洗头给谁看?你就不能看看书做点题去?你看人家王滨,又在读英语……”长乐生着闷气,想飞起一脚把燃气灶上水壶踹出二里地,但却飞起脚回了卧室,从书包里拽出数学考试卷子。高三第一次数学测试,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俩狐媚惑主的东西!长乐觉得上课听着都懂,可题就是不会做。那道选择题,爬满了大半张草稿纸算出得数15.5,可选项是,A.0;B.1;C.2;D.3。卷子发下来,到处耀眼的红色颇为喜庆,长乐又想起自己的名字——长久快乐,真他妈讽刺!在这个成绩当道的学校里,满地都是疲于奔命的苟且,谁还记得诗和远方?坐在后排的王滨,还在为“谁的满分更优越”跟同学声嘶力竭。王滨嚷着,“你得150分,是因为你的水平只有150分,我得150分是因为……”他的手使劲戳着桌子,仿佛要把桌子戳出个嘴来,当他的啦啦队,“……是因为,这张卷子只有150分!”数学老师就坐在前面,却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她狂妄的宝贝学生。她想,少年自有少年狂,别人?呵呵,还没资格说这话呢?她用余光甩了长乐一眼。余长乐,笨得掰不开镊子,150分的试卷连个零头都考不到,这样的学生白白累了自己的才华,还有奖金。4起初,长乐不爱去听雨轩。毕竟,四层的听雨轩,每层100个蹲位,若都占满了,…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现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名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成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久”,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了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知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修订稿】1.《易经》是一部什么书?

金栋按:《易经》有广、狭义之分。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易经》(广义),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古人多认为《经》出伏羲、文王、周公,《传》出孔子。殊不知,实非如此!据易学史料,

(1)《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西周时期,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出自卜巫史官之手。如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李镜池《周易溯源》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周易》原本占筮典籍……此书成于西周时期,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易经》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主要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们大都是掌管卜筮的占人、筮人、卜人在不同时期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的。……掌管占术的卜人或筮人皆属于巫,而巫在古代的职责,不仅是巫术,也包括后世史官的工作。筮法与筮辞皆出自巫人之手的可能性很大。……与文王、周公作卦爻辞的传说不相符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卦、爻辞是占筮的原始记录(筮辞)长期积累,最后可能经西周史官整理而成。”

《易经》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卦图)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2)《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如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战国)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然据出土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汉墓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当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如

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

由上可知,《周易》之“经”“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