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贵州沿河:脱贫攻坚一线 谱写驻村“乐章”

贵州沿河:脱贫攻坚一线 谱写驻村“乐章”

时间:2019-12-07 10:29:17

相关推荐

贵州沿河:脱贫攻坚一线 谱写驻村“乐章”

“今天走在辣椒产业路上的我,心里没有想任何事,如此大的风和雨让人让人走路、打伞都十分艰难,豆大的雨滴打在身上冰凉冰凉的,直打寒颤。与此同时,还要遭到雷电的惊吓,这些都不是问题。我静静站在路上任凭风雨吹打,真是思绪万千,只是一直想着二十几个工人的安危,看着工人一个个往前走,直到他们的身影都看不到之后,我的心终于平静了,这才往村委会走去......”这是沿河自治县甘溪镇芭蕉村指挥部指挥长、驻村第一书记肖华,在芭蕉村驻村期间写的工作日记。

从她的日记内容不难看出,在危险面前她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生命安危,这就是她驻村的情怀和宗旨,也是她驻村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3月,肖华被组织从沿河自治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到芭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一定要与芭蕉村群众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共渡难关,把芭蕉村建设成为全县名列前茅的美丽乡村。她是那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从来到该村的第一天起,她就不断地用真心、真情谱写着芭蕉村脱贫攻坚的美丽新篇章。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摸清全村底数 绘制发展蓝图

6月,阳光炙烤着大地。芭蕉村,地势平坦,四面环山,一丘丘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着成熟的喜悦,煞是惬意。稻田四周,村民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一圈,定格村庄的自然美。

然而,在,肖华刚来到该村时,看见村里到处破破烂烂,地上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村民们对村支两委工作也不太理解和支持,每天到村委会反应没有低保、没得精准贫困户等事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面对这些问题她最初觉得有点心烦,因为刚从机关下来的她,不但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更没有体验过与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过程。

但,既是工作就得做好。她白天与老百姓周旋,本已疲惫不堪,晚上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思考着老百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好他们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决定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从摸清整个村的基本情况和每户农户的家庭结构、人口和生产生活情况等入手,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说服群众,才能让群众信服。

随后,肖华每天头顶烈日、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挎着挎包,拿着笔记本,逐家逐户走访,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有时连续几户群众都不在家,但她也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往前走,就这样在村里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走访,不到一个月,她就掌握了全村385户1503人的基本信息情况。

底数清、情况明,是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肖华走访结束后,并召开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会议,共同研究村里的发展。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只要是有利于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肖华都认真作好笔记,会后及时进行梳理,制定出了芭蕉村的三年发展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上,以解放群众思想、提高群众脱贫意识为总抓手,三年后村里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危房改造达20户以上,至少发展一样持续稳定增收产业……一组组数据和发展目标,让干部群众豁然开朗,激情倍增,以此敲开了该村脱贫致富的“大门”。

“自从肖书记来到我们村后,我们在她的带领下工作积极性比以前要高多了。与她一同参与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等工作感到非常快乐!我们村能有今天变化,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全村人民都还是感谢她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胜煌说。

完善基础建设 提升乡村魅力

谈到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肖华的脸上更多的是写满着成就感。她说:“这两年来虽然没少受苦受累,但看到村里的变化,再回过头去想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所带来的效果,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第一次到芭蕉村村委会的时候,肖华发现阵地建设实在太窄小,不要说开群众会和开展活动,就是常规办公都十分拥挤。她想,一个村的阵地建设是村级发展的基础,是党员活动的阵地,如果不进行升级改造,党员活动就难以开展。于是她与村支两委商议后,逐级上报,争取到了资金18.42万元,将原来修建的山村幼儿园进行了重新装修和改造成为村级活动阵地。

如今,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公室,成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群众办事不用再站在门外等候,而是到办公室坐下来、喝着水慢慢办。“现在我们到村委会办事,首先听到的就是请坐,然后就是一杯水来了,感到很温馨!这些变化是肖书记来了以后才有的!”笔者采访当日,偶遇来村委会打证明的村民杨翠光说。

该村除了村委会阵地建设外,肖华还与村支两委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实施村寨环境整治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60盏,带领指挥部队员拆除了破旧房和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红线内等房屋26户66间,破圈舍5户5间。

全村通组路、连户路全覆盖,新修产业路8.8公里,正在硬化中。争取了106万元,修建了5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池3个,彻底解决了村民挑水喝问题。,该村还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

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背后都凝聚着肖华的汗水和心血,是她不顾个人情面,多次向各级领导汇报争取得来的;实施中,因为占地或群众无劳动力等原因,导致有些项目在推进中受阻,是她带领指挥部成员亲自动手拉沙石、背水泥,将项目落实下来的。

如今,该村后山森林郁郁葱葱,村前一片绿油油稻田。傍晚时分,夕阳洒向村庄,辛勤劳作的村民纷纷回家煮饭,村寨上空炊烟缭绕,构成了一幅山村美景图。

产业初具规模 助推群众增收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这个道理肖华十分明白。,她来到该村后,通过走访得知,村里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基本上是妇女、老人和小孩,这些人靠的是家里外出务工人员寄钱回家供养。加之村里大片大片土地荒芜,实在有点心疼,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已迫在眉睫。

于是,她与村支两委干部商讨,综合各类种养殖业的资本投入和市场前景,最终决定发展辣椒150亩。目标定了就得实施,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讲解发展产业的目的和意义,动员群众支持和参与辣椒产业发展,并带领村支两委干部一边流转土地,一边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边进行土地翻铧,一场产业革命在该村拉开序幕。

当时没有产业路,所有的农用物资均靠村民们背到山上的基地里。特别是栽辣椒苗期间,每天20多个工人的中餐由村合作社负责安排。那时,肖华充当的不仅是产业发展领头人,更是这20多个工人的炊事员。每天早上她都会煮好饭菜送到基地作为群众的午餐。

那时,她白天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晚上要到村寨上组织劳动力,睡眠不足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那段时间人都瘦了几斤。虽然很累,但看到产业一天天成形,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肖华介绍,村里发展的150亩辣椒,合作社不亏也不赚,但老百姓是增收了,因为合作社付出去劳务费10多万元,这些钱都是发在本村群众手中了。发展产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均得到了实惠,,该村辣椒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到240亩。今年该村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高粱300亩、红薯50亩、辣椒30亩。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期,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真脱贫,肖华再次向上级争取,获得了一个生态鸡代养项目和生猪代养项目。她为了让两个项目尽早产生效益,在前期项目选址和落实土地中,她与指挥部队员们,晚上多次深入群众家中,做群众思想工作,直到群众愿意拿出土地,一颗悬着的心才着地。

如今,生态鸡代养项目已竣工,3万羽鸡苗已全部投放,进入了养殖阶段。“这个养鸡场肖书记费了不少汗水和心血!”村指挥部成员秦威龙说。与此同时,年出栏2400头的生猪养殖场,正在有序建设中,预计在7月底可以投放仔猪。

为民办事情怀 赢得群众称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肖华在驻村工作期间,一直把这句话牢记于心。

她来到该村后,一心扑在工作上,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视群众为亲人,帮助群众办了不少实事,赢得了该村群众的普遍赞誉。

64岁的建档立卡户杨昌大妻子的前夫,30年以前在甘溪镇信用社贷款400多元,还没有来得及归还就去世了。杨昌大来到妻子身边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但因家庭贫困,贷款一直没有还,可利息每年又在不断增加。,信用社再次清理不良贷款时,杨昌大家庭的400多元已经涨到了2万多元。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要他还2万多元,等于是雪上加霜、贫上加贫。

面对这个问题,肖华主动与该镇信用对接,讲清楚杨昌大的具体情况,争取能得到信用社支持,帮助杨昌大解决困难。信用社领导得知杨昌大的情况后通过多方协调争取资金,终于将杨昌大的2万多元贷款还清。“要不是肖书记,我家的贷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肖书记对我们太好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杨昌大激动地说。

同样,该村六组62岁的村民张柒娥,家里有3口人,儿子在外务工。因为她家是非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相对少些,所以对村里的工作不是很支持。

一次肖华在走访中发现她的手指有点残疾,就主动动员她去办一个残疾证。开始张柒娥不愿意,她说:“办来不起用,又很麻烦”。肖华通过多次与她讲办残疾证的好处,并答应带她到沿河办理。张柒娥想了想,反正又不要钱,办就办吧。于是,肖华用自己的车子将张柒娥带到县医院、残联等地将她的残疾证办好,还特地陪她逛了一圈县城,张柒娥十分高兴和感谢肖华。从此以后张柒娥逢人便说肖华的好,有时搞得肖华自己都不好意思。“作为一个驻村干部,帮助老百姓办点小事,是理所应当的。”肖华说。

谈到肖华的家庭情况时,她或多或少有点伤感。虽然丈夫在县七完小教书,可以照顾两个孩子,但孩子毕竟还小,一个9岁,一个3岁,哪里有母亲在身边照顾得周到。“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我们越不能松懈,越是要用最严纪律要求自己,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确保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肖华坚定地说。

采访结束,笔者离开芭蕉村时已是傍晚,路灯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着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阳光雨露。回望月光下的芭蕉村,灯光星星点点,村庄优雅恬静,而我们却渐行渐远。(杨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