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游遍中国5A景区—河南篇:龙门石窟01宾阳洞

游遍中国5A景区—河南篇:龙门石窟01宾阳洞

时间:2020-11-06 13:36:44

相关推荐

游遍中国5A景区—河南篇:龙门石窟01宾阳洞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首苍凉而又豁达的定场诗,特别适合我们今天的主角: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可以称得上是洛阳的一张名片,她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当年,阿熊和几个小伙伴创业的时候,就住在离龙门石窟不远的村子里,有时候心累了,就骑车去龙门石窟,看一下沧桑而又慈祥的大佛,心情便会好了很多。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几百年间,皇权更替,历史变迁,许多豪杰、英雄纷纷登场,在这里留下一段段故事和传说,而后消失在历史深处,我们就从北魏孝文帝讲起!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改革家,比如商鞅、王安石、北魏孝文帝、雍正、朱镕基等,他们的是非功过我们不去评论,但是敢于打破墨守成规,不怕得罪即得利益者,这种魄力,就很值得后人敬仰,北魏孝文帝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家。

所以我们今天今天不从最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讲起,而是从宾阳中洞说起,因为这座宾阳洞,就是为了纪念北魏孝文帝。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以上是这座石窟的简要介绍,我们主要讲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晋朝大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北魏属于鲜卑族,是当时五胡之一,北方百姓惨遭荼毒,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孝文帝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属汉族的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冯太后足智多谋,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孝文帝因此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史称:“魏主将迁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以胁之。至洛阳,霖雨不止,群臣泣谏。魏主曰:‘今者兴发不小,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为什么这么多人抵触迁都呢?因为当时的洛阳,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片乐土,简直是惨不忍睹,自晋室南渡,五胡纷起,燕、赵在东,秦、凉在西,环踞四外,与晋、蜀对峙,譬如一环,而恰恰留下一个中心点洛阳,大家进退往来,弃而勿居。

陈庆之语梁武帝:“自晋末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譬如大旋风的核心,四围狂飙骇气,而中心虚无所有。

这一个形式,延续几及二百年。直到魏孝文重营洛都,中国始渐渐再有一个文化复兴的中心。

汉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以东15公里处,地处洛阳市郊区与孟津、偃师的结合部,南临洛河,北倚邙山。其中宫城遗址中心西南距白马寺约两公里。阿熊曾经去徒步考察过,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超过了东汉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的规模,也超过了明清北京城的规模。昔日的宏伟都城,如今在乡间麦田里,一片荒芜,而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幕孝文帝励精图治,最终却灰飞烟灭的历史往事!

在这里,他大举推行改革,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说胡语;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亲率群臣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习汉礼,就连皇后不说汉话都要被废掉。自己领头改汉姓,改拓跋为元。

阿单改姓单,屋引改姓房,柯拔改姓柯,乌洛兰改姓兰,叱卢改姓祝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姓氏,如果你的姓氏也姓这些,那么你的祖上真的很可能就是鲜卑人。

因此,短短数十年后,南朝萧梁名将陈庆之北伐进入洛阳后,不得不由衷感叹,本以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如今「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即北魏帝国治下的洛阳,其保存的汉魏衣冠,礼仪典章,竟然胜过了一向自诩为华夏正朔的江左。

来自敌国将军的称颂,殊为难得可贵,对魏孝文帝元宏而言,更是对他这场汉化改革的最大称颂。

这些汉化改革受到了洛阳汉族百姓尤其是士人的热烈拥护,却遭到了鲜卑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太子元恂。最终被孝文帝用毒酒杀死。

为了改革成功,也确实牺牲了相当一部分下层鲜卑民众的利益,牺牲了在北方戍边的鲜卑将土的利益,他们也在忍耐了数十年后,终于忍无可忍起兵反扑,即“六镇起兵”,最终导致了北魏王朝的灭亡。公元499年,心力交瘁的孝文帝染上重病,死于南征军中,年仅33岁,后葬于孟津县的邙山上,黄河边。

新生的北周和北齐政权,皆是由胡化鲜卑贵族为主导的武人执政,不约而同地汲取孝文帝教训,不同程度地开起胡化倒车。

但北方汉人亦趁此天下大乱良机,得到了很大一部军权。关东的高齐王朝便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其名将高昂更出自汉人大族;关西的西魏八柱国有一半是汉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

等到宇文氏北周一统北方数年后,一个恢复了汉名“杨坚”的伟大人物,敕令帝国首席名将、汉人老将军韦孝宽挥军东进,- 战平定叛乱,开启了隋唐盛世的序幕!

钱穆《国史大纲》对魏孝文帝的评价十分深刻,其时一般鲜卑人之暮气沉沉,固不待南迁而衰象已见矣。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此皆浅演民族之暮气表示也。

时孝文南迁,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所亲任多中州儒士,其时北方汉士族文化力量已不可侮。惟孝文知之,鲜卑种人多不知也。但是一个国家,同时摆着两个绝不相同的社会,汉人和鲜卑人,势同水火,终必酿乱。

然北魏洛阳政府之覆灭,只是拓拔氏一家统治权之解体,对于当时北方文治势力之进展,依然无可阻碍。魏孝文只是认识了此种力量,要把鲜卑的统治权与之融合一体。洛阳的鲜卑贵族,以及北方的六镇军人,都不了解此意,他们只有先后做时代潮流下之牺牲品。

但北魏孝文帝的努力,恍如漫漫长夜,开始有一线曙光在北方透露。而这缕曙光到隋、唐更见朝旭耀天。

千年之后,帝国不在了,甚至连鲜卑这个民族都消融了

但是我们今天在龙门石窟,这座沧桑的宾阳洞里,还在这里讨论他的改革,在评价得失,已经很好很好了。

阿熊写过一首《西江月》纪念这位了不起的英雄;

魏主宏图霸业,转眼又分周齐,三百载龙争虎斗,好似一场大戏。

当年鲜衣怒马,而今衰草萋萋,争荣辱殚精竭虑,何如归去来兮?

Ps:阿熊要游遍中国5A景区,并进行深度解说,分析给大家,喜欢听音频的,可以搜索喜马拉雅:天命行者1992,微博:行吟天下1992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