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左右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左右

时间:2019-10-10 19:52:55

相关推荐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500字左右

#月圆话中秋# #诗酒趁年华#最难忘的中秋是什么样的?

以前中秋,大多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在阳台桌子上放着水果点心、月饼之类,隆重,但也普通。如果说最难忘的,或许只有的中秋。

,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和三个同班同学去南方进了一家通信公司,随后又被公司调到福建某高铁信号覆盖项目。

当时还在实习期,工资只有500块。

我们四个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刚修建未通车的铁路上跳纤和调试通信设备。

说具体点,大概就是每天早上6点起床,租车前往铁路开放点,进入铁路,穿着厚重的绝缘鞋,带着安全帽、反光服,扛着各种备用设备和线缆干活。

铁路,相信所有人都很熟悉,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没体验过顶着40度高温,扛着几十斤的设备线缆沿着铁轨走,走500米,停下干活,然后继续往前走,一直到天黑回家。

有些设备是挂在抱杆上需要爬杆的,你不知道抱杆不要紧,你只要知道这玩意是在40多度高温下晒了一天的铁杆就行,光膀子爬上去,呲啦一声,再嗷呜一声,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现在想想也奇怪,那么艰苦的条件,当初我们四个人并没有想过辞职,反而想的是怎么用低廉的工资每天都能吃饱饭。

那会有空就去超市,专门找性价比高的方便面,送饭盒、克数多、价格低的往往是我们的首选。

不过中秋节那一天,我们四个人终于逆天改命、老鳖翻身了。

那天我们在一个农贸市场的小摊贩找到一家卖散装月饼的,一斤2块钱,当时高兴的都快疯了,四个人凑钱把老板剩下的月饼全买了(后来才知道,过了中秋节月饼就没人买了,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在这一天低价清仓)。

回去的时候,我们四个提了4个大号的塑料袋,装了百十斤月饼,当时真是满满的幸福感,那是步入社会第一次不再为饿肚子而发愁。

而且我们回去的时候还互相谈论,说这月饼耐放又耐饿,以后能吃饱,还能省下工资再买点其他的生活用品,总之就是这个决定太聪明了。

可一个星期后我们四个就都吐了,废话,让谁天天吃、顿顿吃都得吐。

要是现在可能早就扔了,可那会没钱啊,所以哪怕吐了,第二天起来还得接着吃,一直把那些月饼全部吃完。

当然,月饼吃到吐并不是最难忘的,最难忘的是……

中秋节那天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我给爸妈说,我工作顺利,还和同事一块去吃了大餐,一切都挺好的,其实那会正啃着月饼。

爸妈没说太多,只是让我好好工作。

我以为这一年的中秋节就这么结束了,结果还是太年轻。

大概半个月后,我把买来的月饼总算咬牙切齿的吃完了,然后回到出租屋,房东说有我的邮包(当时快递不发达,农村大部分人都寄邮包),我看到是父母寄的,挺沉,想着应该是父母心疼我,给我寄了很多家乡土特产,然后回到房间小心翼翼的打开……

邮包里,满满的都是月饼,按重量,估摸得有大几十斤,上面还有一张纸条。

纸条上面是我爸歪歪扭扭的字:这是你妈亲手给你做的,耐放、顶饿,应该不会坏,对了,吃不完就给你同事都分一点,让他们也尝尝。还有,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

人就是这么怪,当初吃腻了月饼,走腻了铁路,可一晃过去,又到了中秋的时候,脑海里却总想着当年顶着烈日走铁路爬抱杆的日子,总想着已经失去联系的那三位同班同学,总想着当年买廉价月饼的那个农贸市场,总想着我妈亲手给我做的月饼……

#难忘##与尘封往事干杯#下面所展现的,是我学生时代写的一篇凭空杜撰的作文,题名为《难忘的中秋节》。

那年,我正在县城读高中,中秋节放假,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作文主题要求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新变化。为了达标,我凭空杜撰了这篇作文,居然瞒天过海,瞒过了老师,老师还把它当做范文在班上深情朗诵。

今年的中秋节,我又重温这篇作文,当年的一幕再一次重现。

我外婆家在一个离县城仅5公里的大山里,过去,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我有四个舅舅,大舅和二舅早年过世,可他们在生时,我是见到过的,虽然与他们来往不多,但在我的印象中,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尤其是二舅。

我去得最多的是三舅和细舅的家。三舅是一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回乡后先后在银行和乡镇工作。虽然每月有点工资,可那些年工资不高,家大口阔(四女一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个典型的“半边户”;细舅,虽然读了高中,可阴差阳错地回乡当了农民,除了种田,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他有二子一女(女儿是抱养的),日子更是艰难。

在作文里,我杜撰外婆还健在的细节,其实,外公和外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丝毫印记;文章里还人为拔高了“我”的形象,看似是一个城里学生到农村去体验农村生活,其实那时我生活过得“一地鸡毛”:住在城里,城里却没有一寸土地;母亲虽健在,可为了帮我凑学费,她在一“老革命”家里打工;我,成了一个学校一放假就无处可去的“流浪儿”,节假日不得已去“剥削”舅舅。(拿点蔬菜)

那时候,表弟表妹们虽然住在农村,可他们父母双全,衣食无忧;房子再破旧,可有属于他们“一亩三分地”。我呢,一无所有……#我青春里最难忘的那件事#@城乡新媒

#中秋游园会#

难忘的一个中秋节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或数个难忘的中秋节,因为这是全中国人都要度过的合家团圆节,自然会产生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而我一生中最难忘记的中秋节却是一九九六年的中秋节。

那年我刚参加工作近一年,工厂就在汉江边,出工厂拐个弯就可以翻上汉江大堤,这段汉江堤下是一片栽满杨柳、水杉等大树的江滩,平时站在江滩边眺望脚下滔滔的汉江水是件特别惬意的事。

一九九六年的中秋节来得特别早,是九月八日,那个年代还沒兴放中秋节假,但人们还是会在这天吃月饼,赏赏月。那天我突发奇想,想到汉江边看看江边的中秋月亮。傍晚吃完饭后我独自骑上自行车一溜烟就来到了汉江边,带着对滔滔汉江水浪上面湛蓝天空现出一轮明亮皓月美妙画面的憧憬,我漫步在江滩的树林中,等待着这一动人的时刻。

然而那天我却没能看到所期待的美妙画面,那年九月的汉江刚经历了讯期尾时退水时期,眼前的江水急急地西流,河水里泥沙翻腾泛起浑黄的浊浪,与我预想的波光粼粼的浩瀚江面相去甚远。抬头仰望天空,只见夜空中浮盖着一层乌云,月亮倒是很圆,但是在乌云的遮掩下显得浮浮虚虚,浑沌不清,完全没有往年中秋时皓月当空,月朗星稀的那般美景。

那晚带着遗憾回到家中的我,一夜怏怏难以入眠。第二天突传噩耗,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逝世,我不禁感到震惊,难过之中想到昨晚那难遇一次的不同的中秋之夜是不是上天对人间失去伟人的痛苦的感应啊。为了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当时我写下了以下的日记:

“九月八日中秋节汉江边赏月,却遇圆月混沌,江水呜咽。视月虽圆但被乌云所蔽而混沌不清,江水混黄凄凄西流。翌日零时十分,毛主席逝世,顿悟前兆所预,不胜感悲,草成七言四句表祭如后。

圆月混沌留乌云,

明珠遗逝光暗淡。

悲痛垂杆淌血泪,

风吹江水波难平。”

好了,又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那年中秋最难忘》

中秋谁与共孤光…窗外鞭炮四起,竟然有种年味儿了。怪不得从古至今,中秋就被渲染着各种思念与回忆。

福建的中秋民俗比较有仪式感,佳节来临之际民间各团体会举办“搏饼”活动,中秋当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祭祀活动。

今年是我来福建的第四个年头了,岁月如梭,今人不见往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记得来福建的第一个中秋,那应该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一个中秋,那一天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团圆”,现今想起来,心里依旧是暖暖的。

那时候睿宝还在肚子里,记得那晚吃过饭,老妈收拾碗筷,老爸出去“下半场”,老公陪我如往常一般下去散步。我当时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于即将离开大厂的高压工作,可以安心养胎的一种全身心的放松,又有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那天的月色格外皎洁,渐渐驱散了我心头的“乌云”,便饶有兴致的坐在小区楼下的石凳上赏起了月亮。忽然扭头和老公说,要不我们上去拿点吃的喝的下来聊聊天赏赏月吧。其实,老公不是一个懂生活情趣的人,见我充满期待的眼神,便也积极配合。

“要是老爸老妈(公婆)也一起下来就好了”;老公说“老爸出去喝酒了,肯定是不回来了的”。

“小张,你给你爸打个电话,看他喝酒结束没,要不要去接,肯定又喝多了”,只见老妈边说边朝我们走来。

嘟嘟嘟~“爸,你啥时回来?”

“马上,刚结束,现在就回”

老妈听了打趣的说“肯定没这么快结束,他的“马上”估计都要后半夜了”

结果还没等我们喝完一杯茶,就隐约看到老爸的身影,我叫着“老爸,这里”。

老爸朝我们走来,说“这么多蚊子,咋坐这里?”我说“赏月呀,不觉得很诗情画意吗?今天的月亮可明亮了”

老妈说:“今天咋回来这么早?都结束回去啦?”

老爸说:“今天过节还紧在外喝啥喽?我说今天早点回来就早点回咧”

于是我们开心的聊了会天,老爸自嘲说“我们就只能楼下看看月亮,人家有钱人现在估计包了哪个摩天大楼哪个旋转餐厅赏着月”。老爸还说感觉我提出离职这几天有心事,好像不自信未来会更好,鼓励我说:不要太担心,还是要好好想想自己做点什么生意,哪怕失败了,大不了再去找工作呗,年轻就有时间去尝试,要大胆去尝试……

那一天我忍不住拍下了我们,哪怕光线不好,哪怕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场所,但在我心里,那一刻最难得,浓浓的团圆味。

从小,娘家爸爸就是个非常好面子顾及别人感受热于助人的人,在我记忆里,各种节日,爸爸不是陪客人搓麻将就是带我们在外婆家聚餐,不是在外忙碌就是在给乡邻帮忙。爸爸虽然不喝酒,但是总觉得他是忙忙碌碌的,把时间都给了其他亲友。

婆家爸爸爱酒爱交际,却能在酒局上腾出时间,潇洒的回家,留一部分生活的情调给家人,实属难得。

就这事情在往后日子里没少和老公提起,每次提及,心里都是暖暖的,那是一种家的味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往后中秋谁与共孤光…

我是上个世纪的一九五四年生人,午年属马,生在农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民间注重的三大节日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尤其是春节,俗称“过年",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我十一岁那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的第二个春节( 1964年)。六三年是个丰收年,我是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双城是农业大县,土地平坦,沃野广阔。上两年打下的粮食都送给国家了,留的口粮少不够吃。这回行了,全国转好些了,度过了粮荒。生产队发放的粮食就多了,每人口四百余斤。六四年的春节,是我记事以来过得最富足的佳节。

刚过腊月二十。父亲领我去城里采购年货。那时去城里(双城县政府所在地〉,都乘坐生产队的马车去。到城里西街庙头农贸市场一看,那是人来人往,有几处则拥挤又堪。那时买年货的农村人都使用麻袋,把买的冻葱,冻梨,冻柿子等"冻货"往里一装,特别预备一个小毛垫子,买一些蒜苗,大头蒜,苹果,白梨包起来扎好防冻,再装入麻袋中。此时父亲让我在第二副食品商店门外向阳处"看堆",(就是守着装年货的麻袋。)父亲就去对面的第二百货商店给我和哥哥买鞋。

那时,在农村,都是家里人手工做棉鞋的占绝大多数,买鞋给孩子穿的 人家极少。我家当时有我们四位,两个妹妹的棉鞋毌亲都给做好了。这次父亲给我们买的是农村孩子很少穿的大头鞋,当时的价钱比棉胶鞋贵,大约是一双顶三双吧。鞋底厚还防滑,鞋前尖和后跟都是反面皮子做的。我们哥俩每人一双。我看到这么好的鞋,真是喜出望外。别提多高兴了。父亲让我拎着两双鞋,他背着年货袋子,好半天才走出拥挤的西街,寻大车店找到队里来的大马车去了。

那时过年之前,买回来的糖果和饼干等是不许吃的,非到过年时才分给你。好不容易盼来了除夕。早晨早起,简单吃点早饭,父亲和哥哥掀去已有破损的旧炕席,铺上新炕席,然后就是张贴年画,贴春联,粘挂钱,贴"福"字。母亲忙着蒸馒头,做接年饭。这时我和哥哥和两个妹妹围着父亲"领赏":每人6块糖,一个苹果,一个白梨。(当时糖块买得多,五颜六色的包装糖,可分到初五,其余的水果可分到初三,每天糖不能多吃,说吃多有害处。我们都很听话,都按要求去做。)给两个妹妹各发两条红头绳。哥哥和我分到的是每人两挂小洋鞭(连串的小爆竹),还有就是每人一双新袜子。这些礼品都是自己经管,身行支配。父亲特别强调,不许吃别人的。我们自然高兴。在当时过年能有这些待遇就很不错了,与别家孩子相比,无论穿戴和节日"待遇”都显得比较优越些。那天大家主婆还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吃年夜饭前,给父毌拜年得压岁钱。(那年每人2元钱,不少哇!)。 这钱是允许自己支配的,家长概不干涉!说是这么说,后来听年幼的两个妹妹说,她俩的压岁钱放在妈妈处,给"代管"了。

热闹的除夕夜,家家点灯。那时用电紧张,每间屋子只点一个四十五度的灯泡,亮度不够就点蜡烛。我们几个在屋里屋外玩耍,吃糖果,放辙炮。小掛鞭不能一次放,要先拆下来一个一个地放。尽管我们哥俩都十多岁了,家里的人也不允许我们去放粗壮药多的双响炮。那时饭前由父亲去放,我们坐在炕上,隔着窗户向外看。父亲站在屋前十多米处,远离柴草堆,毎次放四支,说是四季平安。当四面八方爆竹声此起彼伏之际,父亲和毌亲就坐在炕里,我们几个在哥哥的带领下,依次单独跪在地上叩首拜年,对父母说句“过年好!"母亲便把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我们。于是我们全家人就欢快地团坐在坑桌边吃饺子了。

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包饺子时,要包襾个馅内有2分硬币的饺子。说是谁吃到这样的饺子谁就是家里最"幸运"的人。饺子煮好了,姆亲先选出两个较丰满的饺子放到碗里,恭恭敬敬地敬给锅台旁的"灶王爷",让"一家之主”先行享用。等毌亲上炕在桌前坐好后,全家人就开始正式用餐了。

年夜里是通宵点灯,全家守岁。我们家春节前买一台收音机,是"北京牌"的。我们玩耍累了,就和父亲一起听收音机。毌亲还得包足够明早吃的饺子。

初一早起,洗漱以后,女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丅清扫屋内,垃圾放在一个筐里,不能外倒,父亲指挥我们哥俩打扫庭院放鞭炮产生船碎纸屑和抱柴学掉下的叶片,也是扫到院里的一处避风的角落,待过初五后连同屋内的垃圾一起清理出去。

过了初五以后,一切渐渐归于正常,鞭炮声没有那么多了。若想夜里响鞭炮,那就得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一一幸福人生写于腊月十九日

封控中的快乐,这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大家一起过中秋、同乐![][烟花][烟花][比心][比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