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治出新气象 治出新活力

治出新气象 治出新活力

时间:2023-03-04 03:56:52

相关推荐

治出新气象 治出新活力

本报记者 龚莉芹 兰春玉

盛夏的太阳,把乐安县南村乡西坑村一山一水照得透亮。远处,青山叠翠,群山环绕下,稻田里的绿浪此起彼伏;近处,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盏盏漂亮的路灯、一幢幢青砖白墙的楼房,一派宜人的“绿富美”图景。

“以前吃饭时都能闻到臭味。”谈起前村里的环境,村民杨金保连连摇头。说到眼下的西坑村,杨金保直竖大拇指:“现在连角落里都看不到一点垃圾,空气好,住得越来越舒服。”

仅仅3年时间,西坑村如何从“脏乱差”成了“绿富美”?县委主要领导告诉记者:“关键是县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思路、新路径,治出了新气象,治出了新活力。”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因地制宜,不断提升乡村有效治理水平?乐安县量体裁衣、变中求进:乡村治理让村民唱主角,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兴、产业旺,激发发展活力;呵护乡愁记忆、文脉接续,为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提供文化资源和载体。

罗陂乡美景。

山砀镇山砀村双孢菇种植基地工人正在查看菌菇长势。

湖溪乡小陂村绿巨人蔬菜基地全景图。

湖坪乡湖坪古村古建筑保存完好。

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体现百姓诉求

站在罗陂乡罗陂村村口放眼望去,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绕村而过,一幢幢外墙粉刷雪白的新房错落有致,村内集中连片的危旧房、土坯房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的地基和纵横交错的水泥路。

罗陂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岁月变迁,留下了大量危旧房、土坯房,村里陈姓聚居,宗族观念强。刚开始,村民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拆危拆旧有抵触情绪,拆危拆旧工作一度阻碍重重。

“好事要办好,离不开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能不能让老百姓充分支持和参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百姓对政府和政策信不信任。应该把决策权、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怎么改、怎么治、怎么建,只要不越过法律红线,都由村民说了算。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工作僵持不下,村干部改变思路,通过还权、赋能、归位,将治理重心下移,把治理主动权还给村民,拆危拆旧难题迎刃而解。该村引导党员牵头成立理事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20余场,调解因拆危拆旧引发的矛盾数十起,仅用3个月时间,全村危旧房拆除率达100%。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光拆危拆旧不行,重点和核心在于建和治。乐安县突出村民自治,通过公共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全县176个行政村均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从拆危拆旧、厕所革命,到改水改路、环境整治,都让村民自己作主,集体协商规划。仅至,该县结合脱贫攻坚整合资金14亿元,完成新农村建设村点1400多个,对700多个村点进行提升改造,全面完成了25户以上自然村“七改三网”建设,提前两年完成新农村建设“扫一遍”目标。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广大农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村”的目标。

在充分发动群众自我服务管理的同时,乐安县还通过成立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号召广大乡贤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在维护乡村秩序、扶贫济困及帮助村民致富上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近年来,全县193名乡贤自发捐款捐物价值3000万元,用于家乡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其中个人捐款最多的达46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乡贤踊跃捐钱赠物,为疫情防控工作出钱出力。村民龚泉德捐赠4000多副口罩,村民刘智捐赠5000多元和2000副口罩……根植于乡土的乡贤文化,蕴含着守望相助、造福桑梓的乡村文明,营造了“幸福家园、秀美乡村”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发展经济是乡村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应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

牛田镇南羊村委会下辖4个村小组,是牛田镇最为偏远的一个村。据南羊村党支部原书记刘龙生介绍,,村里在2个村小组开展新农村建设,每个组的资金只有12万元;又实施了2个村小组,每个组的资金为16万元。“资金少,除去设计费和税收,余下的钱除修了1米宽的入户路,修了一点水沟,基本上办不了什么事,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老百姓的积极性也不高。”刘龙生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羊村在乡村治理进程中遇到的窘境,在乐安县其他村并不鲜见。作为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县,有想法没办法,有思路缺资金,成为很多村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短板和掣肘。

“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实力,就会导致治理没底气、政治少根基、提升缺抓手,而底气、根基、抓手就是乡村振兴,就是产业兴旺,就是农业强、农民富,这是乡村治理的支点和载体。”县委主要领导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乐安县把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发展经济,夯实治理的基础。为此,该县一方面厘清政府职责,变主导为引导,增强服务保障能力,运用有形之手积极引导农民在产业投入、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调整变化;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率,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6月19日,记者在湖溪乡走访时看到,这里的千亩白莲陆续开花,田田无边、莲花满塘,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乡村野趣,更是丰收丰产的喜悦。该乡种植白莲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却一直零散种植,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开始,乡里引导农户改变一家一户种植、土地效益低的现状,将分散土地集中管理、规模化种植,加大扶持力度,每亩补助100元鼓励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全乡规模化种植白莲4000多亩,亩产值可达4000余元,带动25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联合,提高果蔬产业技术含量,走科技兴农之路,是该县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亮点之一。在湖溪乡小陂村山下组的绿巨人蔬菜基地,记者看到,这里集中搭建了30多个大棚。实验大棚内,一垄垄西瓜、黄瓜青翠欲滴,品种多样的西红柿长势喜人。这是山东寿光绿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乐安县“相中”合作的第三家蔬菜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500亩,计划投入资金1.3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转,打造集蔬菜标准化生产、生态果蔬采摘、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基地负责人、来自绿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刚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小陂村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合果蔬种植。公司聘请部分贫困户参与管理,传授给他们种植技术和农业产业管理知识,待群众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后,返租给群众自己经营,公司负责搭建销售平台、对接市场和技术指导,为群众解决销售难题,一方面减少基地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带动农户发展,实现基地与农户双赢。”据悉,绿巨人蔬菜基地使用的土地全部由小陂村集体流转,公司每年支付村委会每亩100元管理服务费,仅此一项,小陂村村委会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乡村治理不搞千村一面、大拆大建,而是突出特色、发掘文化、留住乡愁

石板幽巷、天井门楼、亭阁牌坊、小桥流水、柳条低垂……6月19日,记者到达湖坪乡湖坪古村时已近黄昏。一场急雨过后,天空如洗,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村居整齐排列,马头墙造型俊朗,古树池塘清幽。行走在青石板路上,犹如行走在深邃的岁月里,行走在绵延的乡愁中……

湖坪村是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江西最大王姓文明古村,现有各类建筑2000多座,其中明清古建筑300多处,基本保存明清时代的格局。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湖坪古村留下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清代宗法、族法、民间风俗提供了实物佐证。这里还是红色故土,周恩来、彭德怀、甘渭汉、张震等革命先辈都曾在祠堂里住过,留下许多佳话和战斗足迹。

乐安县像湖坪古村这样的古村群落众多,那些古建筑、老房子、老物件,既有岁月的脉络,又有现实的光泽。“治理这些古村群,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能大拆大建,应该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小打小闹’,既留下历史文化记忆和血脉,又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古村既有‘颜值’又有‘风骨’。”县委主要领导说,近年来,乐安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充分激发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留住了“千古一村”流坑、湖坪古村、稠溪古村等一批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名村古居。

既要尊重地方生活习俗,传承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又要刚性执行规划,规范农民建房,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挑战。该县尊重各个村庄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自然生态特点,因势利导,将这些村分类打造为特色产业型、社区服务型、文化保护型、乡村旅游型,避免千村一面。

谷岗乡水口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地处江南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大华山山脚下,结合该村生态资源和道家养生文化优势,乐安县携手江西旅游集团,计划投资1500余万元,在这里打造以医疗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养生度假村;位于金竹畲族乡政府与金竹飞瀑景区之间的大通村,投入近900万元,改造成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彩绘新村,今年年初获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吓通畲族文化村依托金竹瀑布景区谋发展,投入2000多万元,全面打造体现畲族文化元素的村中民居,获评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的激活、旅游产业的起步,让久居深山的村民看到变化和希望,为脱贫攻坚挑起大梁。目前,在吓通畲族文化村景区就业的畲族群众56人中有贫困户17人,村里7户畲族群众开办起民宿农家乐,年收入近百万元;过去10万元无人问津的山乡民宅如今涨到40万元至50万元,曾经低价难卖的笋干、香菇、木耳等“山里货”开始走俏。

文化铸魂、乡风塑形。乐安县发掘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

乡村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系统的持久战。客观地说,乐安县目前乡村治理还有不少短板。财力不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规划编制执行理念滞后,一些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规模小、布局松散,不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还处在自发状态;农村环保项目小而分散、技术不成熟、标准不统一、群众获得感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急于一时,更不可能一步到位,而要从长远考虑、实处着手、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提高产业绿色发展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和人居环境等等,真正让乡村之美、乡村之富永驻。

专家观点

在“变”中寻求突破

李志萌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实现乡村振兴,抓好乡村治理,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从“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自治共治和治理有效;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建管并重”的长效管护;强化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统筹衔接产业扶贫,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以文化振兴立长远,传承乡村文化,使地域特色古村“活”起来,让人们记住乡愁而心驰神往。

乐安县通过自治共治,让村民全程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充分发动群众自我服务管理的同时,创新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将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乡村建设有效融合,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让百姓生活有奔头,更为全县产业脱贫注入了活力。充分发挥民间智慧和力量,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保护古村落,留住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让古村落带来新的生机。乐安县在“变”中求新、求进,探寻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乡村治理的现实路径。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记者手记

思路决定出路

乡村怎样治理,农民如何致富,农业向哪儿发展?近年来各地都有很多立足实际的探索。

乐安县的乡村治理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但过去政府过于强调自身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的积极性、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产业振兴“撒胡椒面”,没有形成规模,农民钱袋子缺乏鼓起来的“主心骨”;新农村建设重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种种因素导致治理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明显实效。

思路决定出路。乐安县及时找出薄弱环节,拉出千头万绪里的“线头”,对症下药、调整思路,探索并创造了一系列有效治理形式。通过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彰显村民的主体地位;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产业增效;在尊重与保护村庄既有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确定发展方向,让村庄有灵魂、有底蕴、有乡愁。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遇到挫折,也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扎实推进,就会不断孕育新的秀美、新的希望、新的前景!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舒艳秋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