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广安市邻水县长安乡:循山水之利 施振兴之策

广安市邻水县长安乡:循山水之利 施振兴之策

时间:2022-03-29 08:47:24

相关推荐

广安市邻水县长安乡:循山水之利 施振兴之策

长安乡贵人槽蔬菜基地一角。

开栏的话

广安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建设“美丽广安·宜居乡村”。广安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以“1234”工作思路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乡村振兴看亮点”专栏,展示广安市在农业产业、人居环境、农旅结合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关注!

【现场直击】 山沟变景区 游客慕名来

10月23日一大早,邻水县长安乡秀峰村薄雾缭绕,来自重庆市的一旅行团走进村里,打破了清晨乡村的宁静。“快看,这些‘小洋楼’真漂亮,门前有花园,屋后有菜地,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旅行团成员、56岁的周群英连连赞叹。

旅行团大嘉赞赏的秀峰村,在几年前可不一样。那时候,贫穷、偏僻、落后等词语,是这个村的标签。坐落于山沟深处的秀峰村,抬头望见的是绵延的铜锣山,翻不过去的是穷日子,戴在头上的是穷帽子。

变化源于精准脱贫的好政策。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秀峰村开始修路、建房、搞产业,几年时间下来,秀峰村大变样。“我们从来都没想过,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道路通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民富裕,村民谭丙香用连串形容词夸奖自己的村子。

秀峰村只是旅行团行程的第一站。旅游大巴沿着5公里产业环线翻过铜锣山,转过“七道拐”,向贵人槽方向前进。一路上,游客们用相机记录下“七道拐”的险峻,站在青山杠观景台,贵人槽的美景尽收眼底。

沿山路而下,旅行团进入贵人槽6000亩蔬菜基地。产业便道纵横交错,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农民。“这样的画面只在电视里见过,太美了。”游客冯永忠大赞,眼前画面宛如一幅彩色山水画。

正在地里劳作的大堰村村民刘顺碧,看见旅行团向自家菜地走来,她停下手中活,和游客拉起家常。“我们这里不比城里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及全,要啥有啥,还能靠种菜赚钱。”刘顺碧向游客介绍,贵人槽里大堰、金钟、金垭三个村在家的村民几乎都种了蔬菜,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估计。

穿过蔬菜地,踏过贵人桥,旅行团来到大屋基民俗文化村。这里建有金垭村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知青陈列室、乡村大舞台,全方位展示贵人槽千百年来历史人文资料,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将游客拉回到百年前贵人槽的繁荣画面。

看山看水看长安,品酒品菜品文化。一天的时间里,旅行团长安乡村之行显得有些紧凑,但是眼、耳、鼻、口得到了极大满足,看的是美景、听的是文化、闻的是乡土气息、吃的是农家土菜。“不虚此行。”返程路上,游客们作出了肯定评价。

长安乡党委书记王斌源告诉记者,长安乡的生态文化旅游仍处于建设阶段,还未正式“开门迎客”。精准扶贫启动以来,长安乡落实市县党委政府部署,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按照“摘穷帽、利长远”的思路,让穷山沟华丽转身。

未来,秀峰村至贵人槽一带将“更名”:邻水县铜锣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振兴之路】 产业为基生态为先文化为根

,长安乡贫困发生率11.7%,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贵人槽。全乡的脱贫攻坚战从这里打响,而乡村振兴也在这里起步。

长安乡靶向施策,找准致贫根源。去年初,翻越青山杠的5公里盘山路打通了,金钟、金垭、大堰、秀峰四个贫困村摘掉“交通闭塞”这个标签,通往县城的时间缩短至半个小时。路通产业兴。长安乡将种植业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经过土地调形、流转,建成蔬菜基地6000余亩、中药材基地1800亩、柑橘基地1000亩、桃李基地1200亩,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40余家,全乡每个村均有主导特色产业。

在筑牢产业的基础上,长安乡将第二大工作重点瞄准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党员活动日示范行动等推进村庄清洁,探索建立“一元钱垃圾处理奖评机制”等村庄保洁长效管护机制,昔日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发生明显改变。金钟、金垭、大堰、秀峰四个村都建起了新村聚居点,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种花、栽树、建旅游生态厕所、建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一系列措施,臭水塘变成了清水池,臭水沟变成清水河。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络绎不绝。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都要求,不仅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把兴产业与兴文化同步推进。去年以来,长安乡先后建成金垭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知青陈列室、乡村大舞台等精神文明宣传点和乡村文化宣传阵地。同时,深挖历史人物“刘三才”励志故事,弘扬耕读文化,广泛挖掘乡贤、达人、土专家、田秀才,以励志故事教育和影响村民,“善为贵、勤为贵、美为贵”的乡风逐渐形成。

【记者感言】 因地制宜才是振兴之策

位于铜锣山腹地的长安乡,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交通闭塞,产业滞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依托于精准脱贫的好政策,当地党委政府“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边做边想、边做边改,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把三产融合发展作为重点,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乡村振兴没有模板,因为每个地方山不同、水不同、地不同、人更不同,不能依样画葫芦。长安乡的乡村振兴不刻意模仿别处,因地制宜,按照当地水土条件搞产业、遵循当地历史传承兴文化、发挥山水沟槽地势造风景,少花钱多干事,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广安日报邻水记者站 刘伟 记者 王林/文 张启富/图

来源:广安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