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6月份中国好人 河北好人 沧州好人发布 都有咱黄骅人

6月份中国好人 河北好人 沧州好人发布 都有咱黄骅人

时间:2021-11-22 02:41:38

相关推荐

6月份中国好人 河北好人 沧州好人发布 都有咱黄骅人

好消息

就在今天

我市“志愿先锋”吴玉良

登上6月份“中国好人榜”

王玉森、李兆凤夫妇

入选6月份 “时代新人·河北好人”

优秀教师刘丽云

也登上了6月份“沧州好人”榜单

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吴玉良

入选6月份“中国好人榜”

“志愿先锋”吴玉良

吴玉良,创建渤海魂志愿服务协会,成员500余人。公益行动涉及扶贫帮困、应急救援、爱心车队、暖心早餐、植树、巡河、义诊、社区建设、无偿献血等领域。来,他带领团队开展志愿活动2500余次,帮扶困难弱势人员700余人次,为数百名孩子圆梦、助学。联合乡镇开展精准扶贫,为近200个贫困、孤老送去采暖设备、被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开办慈善超市,每年为贫困或孤老发放米面油等万余元慰问物资;创建红十字会无偿献血管理服务分队,仅成员中就有近100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余人无偿献血,带动并浓厚了全市无偿献血的氛围。

吴玉良事迹多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及省市媒体予以报道。其团队及品牌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沧州好人”、“沧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碗粥,温暖一座城:1月,他创建“暖心早餐”公益品牌,4年多来坚持每天凌晨5点为环卫工免费做早饭,解决了全市900余名环卫工吃早饭难的问题,现已惠及环卫工57万余人次。

“暖心早餐”募集善款93万余元,在黄骅市已经家喻户晓。

伸把手,把他们“拉回来”:吴玉良坚持救助大病群众,曾筹集10余万元救助了罹患白血病的女孩;筹集近10万元救助了遭遇车祸命悬一线的王震;筹集近5万元救助了淋巴瘤重病男孩儿小文冠……多年来救助大病或遭遇危难的家庭数十个,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万里奔波,风雨无阻救助路:初,吴玉良在走访帮扶寡老贫寒时,发现了80多岁的老人于宝树孤寡独居,常年湿毒引起的腿部溃烂,导致坏疽,内部都是蛆虫。他带领志愿者们风雨无阻,每天坚持驱车20多公里去给老人清理伤口、换药,后又多方跑办最终把老人送到了敬老院颐养天年。几年时间行程足足两万多里,相当于又走过一次“长征路”。

百里驰援 一路冰雪一路温情:11月,黄骅突降大雪,低温路滑,205国道齐家务段发生交通拥堵,数百车辆滞留旷野40多小时处境困难。得知消息后,吴玉良带领志愿者冒着寒风大雪,驱车3小时为被困人员送去食品和热水,并将一路遇到的数十辆陷入雪地被困的车辆拖曳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异地他乡的温情。

初心不改,星火燎原:他创建的“点5生活”、“暖心早餐屋”、“爱心书屋”、“应急微救援”、“清晨拾荒”等品牌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可复制粘贴的公益模式,在国网黄骅市供电公司、烟草公司、朔黄铁路、北京汽车新能源等单位、志愿者团队和其他城市中被广泛推广。他协助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渤海理工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创建志愿者团队,引领和带动广大青年投身到公益事业中。

王玉森、李兆凤夫妇

入选6月份 “时代新人·河北好人”

王玉森、李兆凤夫妇

大家庭里亲情浓

王玉森69岁,黄骅市官庄乡北排村人。1979年,他与李兆凤喜结连理。王玉森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大哥和三哥都没成家,一大家人挤在几间土房里。

为了生计,王玉森要外出打工挣钱,勤劳贤惠的李兆凤不仅扛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还要洗衣做饭打理好整个家。每天天不亮,李兆凤就起床了。这样一个大家庭,她不知要做多少饭才够吃,有时做少了自己就饿着肚子;洗衣服也总是一大盆一大盆地洗,尤其是冬天,两只手经常长冻疮。她还要下地干活,如果再能挤出时间,就做鞋垫、缝布袋、打零工,挣点儿钱贴补家用。

王玉森夫妇有两儿三女,大家庭十多口人。直到,王玉森的大儿子结婚,一大家人才分开住,但王玉森夫妇对两位哥哥疼爱有加。

侍兄如父23载

父母过世后,王玉合和王玉杰申请为五保户。两人脾气古怪,性格不合,便分开居住。王玉森夫妇结婚近40年,两口子没少生大哥的气,也没少委屈地落泪。但他们咽下泪水,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大哥、心疼大哥。

刚分开住时,两位哥哥到王玉森家吃饭。这几年,哥哥们年纪都大了,夫妇俩便每天上门给哥哥送饭,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每次去,总是帮他们收拾一下屋子,看看有没有需要洗的衣服。

冬天,王玉杰在大雪天滑倒摔折了大胯。王玉森夫妇把三哥接到自家炕头,端屎端尿,贴药按摩,一伺候就是五个多月。王玉杰紧紧抓着弟弟的手,感动得直落泪。

没想到,两年后,王玉合又摔伤了胯骨。王玉森夫妇又把大哥接到炕头上精心伺候,直到大哥完全康复。“我没有儿女,可有你们这么好的弟弟和弟媳妇啊!”王玉合说。

言传身教孝德传

王玉森夫妇的“孝心”在村民们口中出了名。“兆凤整天伺候两位大伯哥,十里八村也找不出这么好的兄弟媳妇了!”村民马玉兰说。

因家庭条件不太好,五个孩子都是早早辍学,打工贴补家用。王玉森说,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大学毕业,顺利工作,他们夫妇也会黯然神伤,觉得亏欠儿女们的太多。

为减轻王玉森夫妇的负担,村干部想让两位老人去住敬老院,但两位老人都不想去。“这么多年,也有很深的感情了,大哥和三哥喜欢待在俺们身边,就让他们和俺们在一起过晚年吧!”李兆凤说。

上行下效,在夫妇俩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是极尽孝道,现在三个出嫁的女儿十天半月就回来看望大伯和三伯,给他们买奶粉、糕点、水果等,帮父母分担家务。守在身边的儿子、儿媳,平日里也总给两位老人送吃送喝,嘘寒问暖。

在别人看来,王玉森夫妇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他们说,会心甘情愿伺候两位哥哥到终老。

优秀教师刘丽云

入选6月份“沧州好人”

带病扎根教育的好老师刘丽云

战病魔 干好工作

1996年她尚未毕业就患上了甲亢。带着被疾病折磨的清瘦,更带着满腔热情,她踏上了从教之路。时至今日,她仍记得父亲当时对她说的话:“教书对你,是安身立命之本;对学生,是他们一辈子的前途,你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此,二中的教室里、办公桌前、灯光下又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潜心学习他人经验,从教第一年的她就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了年终考核的“优秀”,也得到了同事、学生的认可。

可病魔却更肆虐地折磨她,消瘦、心慌、气短,最严重时站长了时间腿都哆嗦。“病要治,课不能耽误”,除最后一次手术,几年间的治疗,她都安排在休息日进行,从没因病耽误过工作。

2002年,几年药物治疗未果,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一侧甲状腺。术后不足一个月,又突发盆腔大出血,濒临险境。先后两次手术,让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可休息不到一个月,她就回到学校站上了讲台。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去看望她时对她说:“老师,您早点回来吧!”看着孩子们殷切的眼神,她在家里就再也坐不住了。虽然一节课下来一身冷汗,可她的心却踏实了。

战胜了病魔,她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身上的担子也不断加重,先后担任了班主任、教研组长,可其间一直不变的是她踏实的作风,默默付出的品质。

爱家人 也爱学生

生活对于刘丽云来说,颇多磨难。婚后没两年,公婆就相继患病,且逐年加重。婆婆由于糖尿病,并发症接连出现,最后眼睛几近失明;公公患脑血栓、冠心病,病情持续加重,最后生活自理能力几近丧失。算上小叔一家,一大家子多年来几次出现二人一同住院的情形。

作为长媳的她,自然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悉心照料,精心护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半句怨言。为照顾婆婆,她调整适合糖尿病人的饮食,还学会了打胰岛素、测血糖。后来公爹转为尿毒症,她又学会了做腹膜透析。病重的老人需要照顾,年幼的儿子需要哺育,而学校的学生也需要知识。于是护理好老人、哄睡儿子后,她备课的灯亮到深夜;医院的病床边,也有她埋头读书的身影。服侍老人、哺育幼子的这几年,恰恰是她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稳步增长的几年。她以自己的付出播撒着爱,给了亲人,也给了她的学生。

勤积累 学无止境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过硬的学识和能力。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刘丽云从未停止过学习钻研的脚步。

工作之余,她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期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中,她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她不局限于只让学生学会一是一,而是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使他们更好地与高中学习对接。每次毕业的学生们归来,都会跟她说起自己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上的骄傲与自信,让她十分欣慰。

从教时间越长,刘老师就越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她研究名家课例,学习同事的成功经验,了解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情感特点,因学施教,因人施教。在课堂上她把自己放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寻找他们疑惑的症结,和他们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她又要求自己站高,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和指引,把他们的探求引向深入。她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不放过任何一个疑惑;她鼓励孩子们质疑、创新,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鼓励。她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更易学、乐学。

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她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读书笔记、教学设计、习题整理、专题讲析,多年来,她积累下的手写资料已有厚厚的一大摞。病最重那年,学校照顾她教初三美术班,工作量少了些。她却利用那一年的时间对三年教材各课的教学板书进行了精化设计,提炼突出了教学重点。古诗文的积累是她下功夫最大的一项,逐课分知识点的整理,跟随教学历时三年才完成,且一直在补充精化中;古诗的赏析,耗时整整一个暑假;初三的各专项复习讲析,送了两届毕业班才比较完备。通过这些积累,她感觉自己讲课重点更突出了,思路更明晰了,处理疑难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老师多年的默默耕耘,也收获了果实累累:她的课、教学设计多次获省、市各级奖项;本人多次获政府“嘉奖”荣誉,荣获沧州市师德标兵、黄骅市学科带头人称号;连年被学校评为教学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长;连续两年带领语文教研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最让她欣慰的,还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孩子们的认可与信任。在自己热爱的职业中追寻着自身的价值,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吧!

虽然他们都只是平凡人

但他们代表着黄骅的风尚

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美德

用无私奉献写就人生的美丽篇章

一起为他们点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