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弟子深情回忆贾志敏:贾老师是把课当药

弟子深情回忆贾志敏:贾老师是把课当药

时间:2024-03-03 09:05:51

相关推荐

弟子深情回忆贾志敏:贾老师是把课当药

我第一次见到贾志敏老师,是在1990年。那时我在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念书。贾老师在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教书。那次,学校请贾老师来为我们这些未来的小学教师做讲座。依稀记得,内容是关于教师职业操守的。

1992年3月某天,课间,我走过教师办公室门口,年级主任叫住了我。我随他走进办公室,贾老师正在里面与人说话。见到我,他笑眯眯地问:“你就是朱煜?”我点头称是。“你愿意到附小工作吗?从这个月开始……”

原来,那时贾老师刚担任浦明师范附属小学的校长,因为学校缺少师资,就想从师范学校里找一个马上能上岗的应届生去小学代课。师范学校校长向贾老师推荐了我。我也想早些教书,就这样提前半年从师范毕业,开始工作。可以说,是贾老师领着我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

到小学里,我先教美术,一周之后,因为人事变动改教四年级数学,兼任大队辅导员。一个学期后,我向贾老师提出,想教语文。贾老师问我原因,我说,就是喜欢语文。没有想到,贾老师立刻同意了。新学期开学,我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当时副校长的孩子转学到附小,贾老师说,就放在朱煜班里。

那段时间,贾老师正在准备拍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不多久,就开播了。每次我都准时收看,而且买了空白录像带,一集一集地录制下来,准备以后回看。那时,很多有小学生的家庭也是这么做。甚至第二天早上,在公交车上,上班族们都会谈论昨天贾老师在电视说了什么,小朋友学得如何。在电视里教小学生写作文,贾老师是第一人。除了看电视片,我还能经常在学校里听贾老师上作文课。有些作文课,贾老师设计得很简单——先念一篇范文,组织学生讨论一下,然后再念一遍,请学生根据记忆写下来。交流作业时,请学生互相说说优点和不足。当初不懂这样上的奥妙,后来慢慢明白了: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训练。语言训练就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展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基本能力练到位,他们就能在课外更好地读书、作文。

图说:当年家喻户晓的《贾老师教作文》

刚工作不久,我得到一个上公开课的任务,要上《蛇与庄稼》。这是一篇讲述事物之间关联的科普文。同事们帮我备课,贾老师也来了,见我们讨论热烈,出了个主意:上课铃响,先不要进教室。十五秒钟后,手捂肚子慢慢走进去。然后告诉学生,不小心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闹肚子了,上课都迟到了。以此告诉学生,不干净的食物与迟到看似无关,现在却产生了关联。大家都说好,可我连连摇头说这个贾老师能做好,我绝对做不来。看上去只是营造一个小情境,可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是很难的,得靠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年轻教师,稍不注意,就弄巧成拙。

贾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新意。虽然那时还不敢贸然照搬,但我总是尽量多的学习“吸收”,不断“咀嚼”,思考哪些经验符合自己的特点可以借鉴。

贾老师常说,自己也不是天生就会上课的,而是通过一次一次的实践,学习,反思,慢慢悟出教学之道。所以贾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的。我与贾老师共事十年,他教学生涯中最经典的一些课例,我都有幸第一时间看到听到,有些课听完之后还聆听过贾老师与专家们的讨论,有些课还听过不同的版本,琢磨过修改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贾老师与一年级的孩子手拉手,念儿歌《两个名字》的情景。他坐在小椅子上,让学生蒙住自己的眼睛,背课文做游戏。那时,贾老师已经年逾五十。这个年纪的男老师通常是不会去上低年级课文的。但贾老师别出心裁,像一位慈祥的爷爷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对话,聊天,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一篇《镇定的女主人》,贾老师上得简简单单,几次巧妙的句式练习,就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言语能力。用“震撼”形容当时听课的感受,一点儿不为过,因为从未听过这样的阅读课。走出教室,回想课堂教学过程,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后来我将贾老师的阅读教学特色归纳为:以读代讲,以读引说,以读促思,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着,实践着。

贾老师不仅是上语文课有新意,做校长也常有“意外之举”。那时,他每天在早操时为全校师生做简短的演讲。演讲的素材就是学校里发生的各种鲜活的事例。夸奖一个孩子的进步,介绍一个孩子的特长,让孩子们为学校里的后勤人员献花等等。每次演讲从不空泛地讲大道理,都落实到具体的人,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贾老师让我把演讲内容记录下来,我梳理一番后,还写出了一篇论文《每天一分钟的力量》。那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专业文章。

1996年,浦东新区教育局将我指定给贾老师做徒弟,还签了带教协议。贾老师经常上公开课,我去听,听完了就谈感想。

我从来没有跟着贾老师翻来覆去打磨一节课,更没有在教学环节上纠缠,贾老师总是让我从整体感受他的课堂。这样就不会去机械模仿贾老师的课堂教学手法,而是着力于领悟教学方法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了思想,设计、实施教学环节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我业余时喜欢动笔写写小文章,不光自己写,还在班级里组建了文学社,带着学生一起写。后来又在学校办了文学社。孩子们写出习作,没处发表,我就自己做一张手抄文学小报。一个月一期,选稿、排版、誊抄、配插图全都自己来。贾老师见到报纸,很高兴,说既然你喜欢办报,索性办一张校报吧。贾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报社排版用的大纸。纸上有密密麻麻的绿色小方格,然后他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不同版样,告诉我如何计算字数,如何画版更合理好看。画完后,又取出一大叠那样的纸,说:“这些都给你,以后一个月一期,慢慢用。”贾老师还给我出主意,请一个练习书法的学生书写报头。就这样,报纸办起来了,是浦东第一张小学校报。

贾老师教我最多的是修改文章。当时我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对外的很多公文都由我先写出初稿,再请贾老师修改润色。贾老师总是用红色圆珠笔圈划删改,改完,还会一一告诉我为什么这样改。编报纸,写文章,看似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却是提升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我的教书生涯一直与写书编书联结在一起,都是源于那时的历练。

图说:本文作者(左)聆听贾老师的讲解

贾老师经常提醒我,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乍一听,觉得这话没道理。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学生怎么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可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有重要的学生观——教师走进教室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他们如何能学会,教师就如何教。这话让我终身受益。

贾老师是传我“吃饭家什”的人。因为他,我学会了上语文课,懂得了什么是为学生服务的语文课,这使我在新方法新口号满天飞的当下,不至于迷失。

5月,我获得“-度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称号”,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我与贾老师一同前往。我去领奖,他去颁奖。我上第一节展示课,他上最后一节展示课。那时,贾老师刚做完一个疗程的腿部放疗。我和贾老师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去了。贾老师不肯,说答应了的事情,一定要做的。到了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就在三十米开外的地方,贾老师拄着手杖走不动了。正好一辆武警巡逻车从身边走过,贾老师急忙招呼对方停车,说:“我是个病人,不良于行,能否载一段?”武警将贾老师送到柜台前,服务员送来一把椅子,请贾老师坐下。贾老师一边落座,一边痛得惊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贾老师这样大叫,不禁吓了一跳。办完手续,我扶着贾老师起身,他又是一声痛苦的惊叫。我这才真正意识到这次出行任务艰巨——一定要陪贾老师平安回家。

在飞机上坐定,贾老师从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纸上写了不少名字。他告诉我,他是上海航空公司的质量督查员,每次乘上航的飞机,都会记下乘务长的名字。多年下来,就认识了很多乘务长。其实,何止乘务长,很多空姐也都认识贾老师。见到我手里提着《贾老师教作文》的光盘,一位空姐笑着说,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您是怎么当上上航的质量督查员的呢?”我好奇地问。

贾老师笑着说:“有一次乘上航的飞机,飞行中出了故障,乘客们受惊不小,还好后来平稳降落。一些乘客要求航空公司赔偿。争执不下时,我劝那些乘客,能平安落地已经是大幸。航空公司也尽力了,互相理解吧。大家听了我的劝,就散了。事后,航空公司专程登门致谢,聘我做了质量督查员。”

“原来如此。”我接着问,“飞机遇到危险时,怕不怕?”

“害怕总是有的。但怕有什么用呢?”贾老师笑起来。

飞机起飞,每次空姐来服务,贾老师总是欠身说谢谢。飞机降落,他在质检卡上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大段话,对机组人员的服务表示感谢,微笑着跟空姐道别。

图说:贾老师发表在夜光杯上的文章,记述自己在飞机上得到机组给他的75岁生日祝福

扶着贾老师下飞机,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有一次学校里举行活动。贾老师让我查看嘉宾是否到齐。我站在嘉宾席前,伸出手指点人数。正好被贾老师看到了,他急忙走到我身边,小声说:“不要用手指……”我一下子反应过来,脸涨得通红。贾老师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我从贾老师身上学到教育教学方法,更学到如何做人。

到了厦门,我觉得贾老师的状态不太好。于是就悄悄地跟活动主办方打招呼,请他们做好贾老师无法上课的准备。没有想到,活动最后一天,贾老师还是拄着手杖上台了。站在台上,竟把手杖放在一边,开始上课。他拿着话筒,在课桌椅间走来走去,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医生说过,千万不能让贾老师摔跤。课上到一半,为了让小朋友理解“推敲”的意思,贾老师竟然让一个孩子上台表演推他的动作。我的背上立刻惊出冷汗来。万一小朋友不知轻重把贾老师推倒在地怎么办?还好,课顺利上完,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课后,我问贾老师:“怎么在台上不用手杖了呢?”他笑笑说:“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贾老师被查出得了癌症,除了每三个月做一次检查,几乎不做治疗。他照旧去各地讲课,传递思想和经验,让年轻老师们懂得应该怎样上语文课。一站到讲台上,贾老师就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反应灵敏,一笔漂亮的粉笔字依旧苍劲有力,完全没有患了重病的样子。几个师兄弟开玩笑说,贾老师是把课当药。

几年前,有一天在电话里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朱永通君说起贾老师的语文教学。我说,贾老师青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饱尝艰辛,能由一个代课老师而成为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个中的努力和坚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现在身患重病,但依然葆有这股韧劲和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实在叫人感动。贾老师的经历与其他同辈名师太不一样,他的人生起伏与国家几十年中的变迁紧密相关。个人叙事能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他的经历最好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这份口述历史我来做最合适。原因一,我与贾老师共事多年,对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很了解,对他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很了解。原因二,我与贾老师同是浦东人。他说到的方言,我能理解。他提到的故人,有不少我也认识。本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永通兄连声表示赞同。

春节中,我用了数天时间,为贾老师做录音。录音中有时需要了解一些细节,贾老师就会打开电脑,让我看里面的资料。贾老师年轻时就喜欢写文章,投稿。有关部门为他举行从教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前,我曾想编一本《贾志敏文存》。因为当时,我看到过很多他早年间写的散文。一个有成就的教师,一定是丰富的,那些专业之外的文章往往能更全面地反映名师成长的轨迹。可惜,那本书最终因故没能编出来。贾老师年近七十时学会了电脑打字,他视力不好,打字时,脸几乎贴在屏幕上。几年中,竟在电脑中写下几十万字。患病后,他还每天写日记,已写了近十年。

贾老师坐在电脑前一边移动鼠标一边为我讲解。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我坐在他办公室里,看他拿着红笔,在文稿纸上修改我的文章。(朱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