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在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应该崇拜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

在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应该崇拜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

时间:2021-12-26 18:54:24

相关推荐

在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应该崇拜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

日前,某微信公号一篇题为“巨星陨落,媒体冷淡的反映令人窒息!”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短短48小时内,阅读量破45万+。笔者翻遍转发者的言论,大多是唏嘘嗟叹甚至愤懑之辞。该文章信源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一则讣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7日在北京不幸去世。

本来是一个无关多数人情绪触角的消息,却因为该公号“媒体对娱乐明星报道多,对科学家关注少”的观点,瞬间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文章内容里一段标红加粗的文字:很多明星已经去世多年,但到了他们的忌日,媒体还在铺天盖地的报道,组织很多的祭奠活动……然而,面对曾改变中囯“轨迹”几位科学家的去世,媒体、社会如何反应?网上搜索,任新民,914篇;董万瑞,712篇。而姚贝娜呢,981万,张国荣更多达6700多万!

笔者并不认为这样过分绝对的观点就正确,人人生而平等,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歌手明星,都有资格被追捧被当成全民话题。但也不容否认的现状是,当下的新闻媒体对科技界的报道明显着墨太少,而有关娱乐明星的各类八卦绯闻却破天盖地。8月,王宝强一纸离婚声明微博阅读量达93.5亿,而同年国产“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消息,央视新闻微博单条转发最高仅4000多次,甚至还有网友质疑从太空传输回来的实时图片是来自日本的设备……

关于王宝强事件的爆红,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曾撰文《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戏子》,痛批当下的媒体生态以及多数民众是非观的缺失。陈中华文章中说,“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可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

曾有这样的说法,基于科学的特征,在令大众相信这一点上,科学本身就是弱势的。在娱乐资讯消费走俏的时代,科学新闻常常被遗忘在聚光灯的边缘,尤其是民众对于科学家的冷落时常叫人惋惜错愕。,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11位杰出华人被授予“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颁奖典礼的当晚,英国广播公司BBC撰写文章,题目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直指中国媒体只重视报道娱乐明星,而不够重视关注对中国国力增强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尽管此文章的诸多观点有失偏颇,但无疑给了中国传媒圈一记棒喝。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观点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隐忧:“国家对于科学家宣传的力度不够,舆论氛围不浓!”同时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最受尊重的人。王庭大援引数据对比指出,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总量的20%,日本是15%,而中国仅为6%。

发言中,王庭大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中科院海洋所曾有一位海带专家,常年坚持在第一线进行研究,发现通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能够成功预防甲状腺肿大等疾病。如今,“吃海带补碘”这个常识已成全民共识,但这位发现者的名字,直到去世也没有被世人知晓。

如果说科学家遭到媒体的冷淡是出于新闻本身的特质,那么国民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的缺失则是最令人担忧的。王庭大曾在某城市抽取了1180名中学生,进行了理想职业问卷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企业家,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学家排第七,农民、工人排名最后。面对青少年这样的职业观取舍,王庭大无不痛惜地说: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长大了也不愿当科学家,那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发展,中华民族怎么能振兴?”、“没有科学明星做支撑,中国崛起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除了当下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之外,媒体和学校的引导也是导致这种价值观的主要外因。为了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当年某省的教育部门曾将此事件作为高考题出到了试卷里,但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力,如今早被人遗忘,包括当年答题的多数考生。

中国新闻网曾评论说:以前科学家曾是多数孩子的偶像,而现在,偶像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意味着今天的偶像并不完全用于信仰,而往往用于娱乐和消费。偶像的物质化转型,实际上是精神价值丧失的结果。

当然,一味地苛责媒体的失职未免有失中立。从新闻的角度讲,唯有冲突才能产生传播价值,记者们遵循其媒体属性和行业规则无可厚非。而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记者们而言,的确是缺少发掘的兴趣和吸引力。另从科学家的层面而言,长于做科研和学术的人,不喜喧哗热闹,对于媒体的态度也经常处在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模糊状态中,尽管传播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但多数从业者并未完全落实这项职责。早在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就曾在《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写道:“科学家对媒体不信任、缺乏理解,并且经常不情愿也没有能力与记者进行恰当的交流”。

因此,当我们面临“科学家不如芙蓉姐姐”这样的责难声时,除了呼吁媒体多给科学留些篇幅之外,是否还应该引导、鼓励科学家在自己的田地耕耘之外,敢于主动向外界发声,乐意参与到科学传播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去,而不仅仅是紧盯课题论文和科研成果,最后眼看着那一沓沓学术论著沉积于书架,落满了尘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习近平多次专门看望慰问科技人才,也多次出席重大科技活动,用言行演绎和践行着重科技、惜人才。《人民网》撰文指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八大以来,围绕着科技进步,他以自己的情怀和使命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一次次提出新论断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国科技事业版图。

除此之外,国家近几年不断出台政策利好,让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如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等优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业。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唯有全社会对科学事业致以高度尊重,公众重燃对于科学的信仰,科学家也不再对媒体闭门谢客,才能真正让科学的光芒照亮全人类,科学家也将不再游离于镜头之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