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不会游泳的人 为何落水后越挣扎就越容易溺水?

不会游泳的人 为何落水后越挣扎就越容易溺水?

时间:2023-10-12 10:36:31

相关推荐

不会游泳的人 为何落水后越挣扎就越容易溺水?

小时候村庄里有几处池塘,每到夏天这里便成为许多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绝佳去处。而我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根本不敢去池塘深处,偶尔不小心涉足其中,便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手脚胡乱地运动,每每这时,就会越挣扎越容易往下沉,于是不免喝进很多脏水,幸好池塘不大,周围的小伙伴也多,自己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人搭把手就比较容易将自己拽到池塘边上。那么,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落水时,为何越挣扎就会容易溺水呢?

人体的平均密度大约为1.01克每立方厘米,不过肥胖程度不同的人体平均密度会有一定的差异,越是胖的人平均密度越小,甚至会低于河水的平均密度。由于人体与河水的平均密度非常接近,所以理论上人体在水中是可以浮在水面之上的。

游泳有非常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游泳方式划分为潜泳、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以及非正规的狗刨等,虽然游泳时人体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不尽相同,但是说白了,都是利用吸气和呼气的调节、四脚和头部的动作配合,一方面由于空气的密度远小于水,因此通过吸气和呼气来控制胸腔内的气体总量,达到上浮和下沉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水体的表面进行拍打或者水体内部进行划动,借此扰动水流方向,从而获得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从而实现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

按照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定律,一个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相同,因此人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也遵循着这个定律,即我们人体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多,则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由于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近,也就是说理论上只有人体几倍全部没入水中之后,才有可能形成身体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平衡的状态。

会游泳的朋友相信在池塘或者泳池里都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手部和腿部运动,使得身体漂浮起来,甚至可以做到面部朝上,仅留鼻孔在外面出气,这样的几乎静止的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然这也是仰泳最基础的技巧。这种处于水中的身体姿势,由于排水体积达到最大,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身体受到水浮力的大小,保留在水外的身体部分越小,则越不容易下沉。

不过,不会游泳的人,要想做到一点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会游泳的人四肢在水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很差。很难通过四肢的配合来使身体横在水面之上,所以受到的浮力势必会小于重力。同时,也不能通过四肢的运动,来有效地击打水面或者推动水流的定向运动,从而获得不了稳定的水体反向作用力,从而不能维持身体在水中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是不会游泳的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容易惊慌失措。不会拥有的人一旦不小心进入深水区,或者遇到抽筋,哪怕是在浅水区不慎喝了水,那么本能地就会产生慌乱情绪,手脚便会胡乱地在水中摆动,而这种摆动对于水流的作用是没有规律的,因此身体受到的水体反作用力也是不均匀且合力的方向随时改变的,从而与水体对身体的浮力形成不了大于重力的整体状态,因此身体在水中忽而下沉、忽而上升、忽而侧向移动,更加重了自身的恐惧和慌乱,有时甚至连呼救都来不及或者意识不到。

三是不会游泳的人不能有效调节在水中的呼吸。刚才提到了不会游泳的人遇到突发情况很容易慌乱,此时大脑一片空白,由于平时没有做过在水中呼吸的针对性训练,因此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呼气根本没有概念也顾不上,因此在四肢剧烈挣扎以及身体不稳定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呛水问题,这个时候已经很危险了,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本谈不上利用控制呼吸,来调节在水中位置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了。

所以,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要尽量不去水流环境复杂、深浅不一、周围人员较少的河流或者池塘去游泳,即使去了,也要配备游泳圈等装备。而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要尽量保持头脑冷静(虽然很难做到),及时呼喊求救,同时四肢不要胡乱地挣扎,慢慢调节身体,尽最大可能使自己仰躺,努力使自己的头部、鼻孔露在水面以外,同时可快速大口吸气,再慢慢呼气,确保身体在水中处于相对稳定和平静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水面悬浮的状态,增加获救的几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