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请问书友“书痴”们:还记得这些“老朋友”吗?

请问书友“书痴”们:还记得这些“老朋友”吗?

时间:2021-02-06 15:46:40

相关推荐

请问书友“书痴”们:还记得这些“老朋友”吗?

在将要到来的世界读书日前夕,说一说书友旧事。那还是纸质出版读物走红的年代。

那个时候有阅读习惯的人,或是把阅读书报刊当作功课的人,几乎都对那些指导阅读和提供各种各类阅读信息的期刊杂志情有独钟,视作“一月不见,如隔三秋”的老朋友,说起来也是如数家珍。

比如,可以了解国内外出版动向的《中国出版》杂志,创刊于1978年,原名《出版工作》,内部发行,1987年1月起公开发行,1991年改版并更名为《中国出版》。

再如很有可读性的《博览群书》,由光明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一本群书荟萃,兼具学术普及性的杂志,从中可以了解知识界、出版界动向、学术界思考,在社会各界拥有广泛读者。

这本杂志尤其适合大学生阅读,可助力扩展读书视野,获取如何阅读、怎样思考分析问题的启示。

又有《文汇读书周报》,由上海文汇报社主办,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读书类专业报纸(周报),创刊于1985年3月,每逢周五出版。

其办报理念是坚持“背靠出版业界,面向读书人群;讲究人文气息,保持高端品位”,以书评、书讯、书话、书摘、书榜的形式及时传递书业动向、学术动态、出版动作,集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力求“以专业的眼光,让阅读成为悦读”,其影响力在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难以替代。

同时在上海滩一纸风行的还有《新民晚报·读书乐》,它是《新民晚报》的一个专刊,1986年1月问世。

该专刊的一个特色是组织并经常刊登名家稿件,同时又非常重视读者来稿,并协助书友选购图书。

这个专刊开设的专栏很受作者关注和读者喜爱,包括“乐在书中”、“我为什么写作”、 我与书、“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我的书斋”、“当前阅读视点”、“我的第一本书”、“品书录”、“夜读随想录”、“淘书记”、“书店剪影”、“编辑琐谈”、“异国书市见闻录”等20个专栏。

读书人不乏清高孤傲者,却也有与其相向而行的期刊,如中华书局创办于1986年的专业书评刊物《书品》,虽然所评图书仅限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但涉及古籍整理之道和学术研究上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有趣的是,这本杂志的读者多半是爱用“百无一用乃书生”,形容自甘清贫生活的文史爱好者。

《中国图书评论》是由官方主办,于1986年创刊,秉持的准则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

最后说创刊于1979年的《读书》,这是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

《读书》的关键词是“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引领思潮为己任”。

《读书》很被认可的一句评价是:旧杂志可以当新杂志读。有一位书友撰文指出,在古旧书店的杂志堆里可以遇上各种杂志,包括《读书》,但《读书》永远是“过客”,不会成为“难民”,也就是说,过期《读书》也很快会被读者买去。

在我的书架上,一直置放着数十本过期的《读书》,在公司多次搬家过程中,“处理”了千百本书刊,但包括《读书》在内的部分书刊不忍割爱,一直与我相伴不离,如影随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刊中的许多文章,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津津有味,都能有所收获,而且如遇百无聊赖的时候,随手翻捡阅览的书刊也往往是《读书》等书刊,每每拿起而不忍释卷,翻阅开去而如痴如醉,这是否演绎了明代诗人于谦的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诚然,当今已是知识经济和数字化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开始更多地选择网上阅读,这是一种大趋势。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纸质书报刊阅读并不会被取代,人们在享受网上阅读便捷的同时,也一定还有不少人继续沉醉于纸墨馨香,同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分享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

温故而知新。笔者在这里回顾以往纸质读物的点点滴滴,确有念旧之情,但更是想自勉珍惜当下的阅读资源丰富和阅读方式方法的便利,还愿意与书友共勉:读书而修身,修身而正心,正心而文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