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会馆” 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会馆” 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时间:2020-02-16 09:26:59

相关推荐

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会馆” 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清时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组织或者说场所,叫做“XX会馆”。

这些会馆的出现表面看似乎是因为商业交流,但实际上是政治利益,根据不同地域或者特征而划分出来的不同派系,通过“会馆”这种场所联系在一起。

“会馆”的出现以及作用,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政治利益

目前已知最早的会馆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从这个名字里就能得到很多信息,实际上当时的会馆也多是用这些“地域”加“会馆”的形式来命名的。

它的出现在最初和科举制度有关。

在唐代之后,科举逐渐成为了士子取得官职的唯一正途,其他的途径虽然也能做官,但几乎不会占据重要位置。所以科举考试才是士子们进入仕途的重中之重。

明清时期的科举大致分为三场,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乡试者称为“举人”;考中会试者称为贡士;考中殿试者就是“进士”。

之前的像童生、秀才等称呼,还不算真正的科举。科举真正的开端就在“乡试”。

当时有严格规定,考中“举人”的学子,必须要参加会试,考中贡士者必须要参加殿试,这是强制性的,大部分的花销由地方和中央来负责,进京的差旅也有公车接送。

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为了按时参加考试,时间上都是赶早不赶晚,提前很久就把这些士子接到了考试地点。

而这些人到了之后,尤其是京城参加殿试的人,他们家境参差不齐,很多人就负担不起在期间生活的花销。虽然是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但这点补贴不够用。

就像很多人住不起酒店,吃不起饭,就选择去寺庙当中租个房子,吃点斋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戏剧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多是在寺庙当中邂逅。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工商业的从事者就出资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建设了一些“会馆”,比如芜湖地方的商人建立了“芜湖会馆”,就接纳该地区的考生来此居住、聚会,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同时也可以安排大家见面,一同切磋学问,互相照应。

这样的形式在社会上有极好的口碑,所以各地的商贾就纷纷在京都建立“会馆”,使得家乡的学子在陌生的环境里能过得安心。

这样的买卖赔本吗?当然不。

赚到的名声本来就是自己生意的金字招牌,而这些士子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多多少少都会捐助、反哺一下这些会馆,使得它能在京都长驻,方便之后家乡的学子们来京。

这就是“雪中送炭”,商贾们和这些未来的官员相交于微末,有着一份不大不小的香火情,那么后来得到的回报就非常丰厚了。

即使该科没有人考中,但也不至于几年都没有考中的,这样的概率太低了。而即使没有考中,好歹还有一个举人、贡士的出身,同样可以在地方上做个不小的官,而这些人按照惯例,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出任父母官。

所以说,“会馆”的出现虽然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政治利益的驱动。

但这些商贾出资建立的“会馆”给众多学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商人就值得尊重。

然而,如果再深层探究一下,“会馆”的出现还有另外的意义。

因地缘而团结与官商合作,是科举之后的常态

科举的出现使得之前势力极为庞大的世家大族迅速衰颓,这是建立科举的初衷。

在科举之前,人才选拔的制度叫做“察举制”,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其发展到极致的体现。这就使得人才真正的任免不在朝廷,而在世家大族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因为“四世三公”,造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登高一呼,天下群雄响应。

科举出现之后,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回到了中央,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寒族出身的士子在朝堂上有极大的比重,于是由君权与世家大族权力的对垒,变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党争。

而这些人抱团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同一地域和同一出身。

“会馆”的出现就是如此,它非常鲜明地将未来走入仕途的学子们分出了不同的阵营,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日积月累下,进入朝堂的学子越多,其声量就越大,利益就越大。

“会馆”中除了同一地域的结合,还有同一出身的抱团,比如同为“移民”,于是互相照应。

这些其实就是朝堂上利益争端的外延而已,相比于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会馆”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且有着“慈善”的外衣,成为了公然的利益集团。

不仅士子们有这样的特性,商人群体之间同样有这样的竞争关系,“徽商”、“晋商”等等称呼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会馆”的出现还体现着后期封建社会里畸形的商业发展模式,即“官商合作”。

因为农业社会的性质,所以“重农抑商”是根本国策,商人的地位在当时一向不高,使得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限制,这就导致了很多商人在最终都会重新做回农民。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在封建社会里公认的生活状态,所以商人在富足之后往往不会将更多的财富投资在商业中,反而是大量购买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富足的小“地主”。

这些商人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纯粹,被称为“儒商”,就是因为这样的特性。

而商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官府的影响,虽然官府不一定给予其明显的支持,但起码不会太过苛刻,这就使得这些商人的活动减少了很多的限制。

从这一目的上说,“会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商人对于即将步入仕途的士子们的一种投资,或者说提前回报,双方有着很深的利益关系。

所以,一个小小的“会馆”,背后牵连甚广,是社会上各方势力共同促成的结果,也体现了当时社会非常明显的特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行刺权宦,棒杀权贵,曹操有何凭仗,青年时期就敢如此“豪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