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乡土中国”专

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乡土中国”专

时间:2023-12-29 23:19:11

相关推荐

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乡土中国”专

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明伦堂明德厅如期进行,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做客孔学堂,为“乡土中国”专题系列讲座带来首讲——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来自省内外高校师生和市民近100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吴教授首先介绍了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解释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及运行特征。

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做客孔学堂

吴教授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乡土中国的特色与渊源,回顾了乡村跟城市的人文结构构建的不同,说明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乡土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进而诠释了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显著区别。吴教授认为,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都“生于斯长于斯”,熟人社会特征明显,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血缘和地缘合一,非亲即故,地理边界与社会边界重叠。

对于现在乡土文化的不稳定及受到的冲击,吴教授认为费先生对于乡土传统,主张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去改变。这里讲的乡士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吴重庆教授讲述《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

同时,立足于当代,吴教授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予以重新理解与把握,并对乡土重建提供了思考。吴教授指出,费先生写作《乡土中国》,是想在中国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而非主张在都市中国和利用引进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转变,后者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进一步的暴力和必然失败的结局。因为中国是而且将继续是农业与乡土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困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吴教授肯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在东亚地区的农耕细作的优秀地位并提出以及详细阐释了“空心化”与“无主体熟人社会”理论。

“听完讲座,获益匪浅,让我对乡土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讲座,对中国的悠久的乡土历史进一步了解。感谢孔学堂提供这样一个让我们能够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听众听完讲座后如是说。

主讲人

吴重庆,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吴重庆老师。吴老师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开放时代》主编,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2—)、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中心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访问学者()。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乡村宗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新农村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政厅智库首届专家、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人应用人类学》编辑委员。出版了《儒道互补》《穿越斑马线》《本土情怀》《华南古村落》《孙村的路: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自白》等著作。

文:李直娴 图:袁倩

编辑 邬建玲 陆维刚

编审 李屹

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乡土中国”专题(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