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在文学中相遇:上海作家孙未讲述赴新西兰驻市写作的故事

在文学中相遇:上海作家孙未讲述赴新西兰驻市写作的故事

时间:2022-08-23 23:36:37

相关推荐

在文学中相遇:上海作家孙未讲述赴新西兰驻市写作的故事

孙未擅长都市题材小说,曾是电视台记者、纪录片编导、企业总经理、心理学专栏作家。她用文字描绘中国当代都市人的生活与心态。据孙未介绍,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英国、瑞典、瑞士、爱尔兰、丹麦、匈牙利、美国等多国文学项目成员及学者奖金获得者,所著长篇小说或小说集包括《迷路人间》《双面人格的夏天》《岁月有张凶手的脸》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文等在欧美地区出版与发表。她拿过多个新闻奖与文学奖项,游历过近20个国家,在几十个城市居住过。

说起赴新西兰奥克兰的驻市写作,孙未表示期待了很久,“我非常喜欢这类的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我是写上海的,在上海看上海是一个视角,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了解其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回来再看上海,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两者缺一不可。”

与孙未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参与这个项目的新西兰作家是从远望上海到实地探索。比如,,新西兰作家海蒂·诺斯·贝利(Heidi North-Bailey)就带着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写作创意而来,在上海搜集素材并起笔小说。,曾是演员的新西兰作家弗朗西丝·爱德蒙(Frances Edmond)则在上海撰写19到1940年期间在中国与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一起在抗日战争中救死扶伤的新西兰籍护士凯瑟琳·霍尔(Kathleen Hall)的故事。

,新西兰作家海蒂·诺斯·贝利(右二)访沪前与新方主办方会面

,新西兰作家弗朗西丝·爱德蒙(左)与市友协工作人员合影

对孙未来说,好奇心也是推动她在各地游历、写作的重要源动力。“我一直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的。在文学作品上,我们视角、取材和故事结构多有不同,但对艺术等美好的事物又有共通性,这就得益于各种文化交流。”

虽然已经去过很多国家,但新西兰所在的南半球是孙未此前尚未涉足的,“四季、方向,都是颠倒的,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感觉很神奇!”

遇见:融入当地的华人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新西兰人

孙未抵达奥克兰是9月,正是当地料峭初春时。她的住处,用她的话讲,是在“岛屿的岛屿上”——戴文普特是一个与奥克兰闹市相隔十五分钟轮渡的小岛,岛上有几座小火山,访问作家所居住的迈克尔·金作家中心坐落于维多利亚火山的半山腰上。每天清晨,孙未在花园小径中步行5分钟,来到山顶,360度地俯瞰这座城市,开始美好的一天。

孙未在新西兰

“简单”是新西兰带给孙未的最大感受。这里大自然环绕,生活闲适,办理各类事务十分便捷,比如,抵达奥克兰的第二天,即使没随身携带护照,经简单交流她就能办出了银行卡,这是她在其他国家生活或旅行时想象不到的“福利”。

孙未原本以为,在她所居住的作家中心周边只能遇到当地人。事实上,这里华人很多,她笑言,再住久一些,她的汉语,甚至上海话水平都能提高。另一方面,新西兰人对中国人普遍很友好,对中国文化几乎一致地表示喜欢。

事实上,与这些新西兰华人、友华新西兰人的交流也带给孙未很多新鲜的写作素材和生活感悟。比如,听开中餐馆的四川姑娘讲述经营之道,在老同学就职的华人电视台录制节目,去周边的中文书店转转——即便亏损多年仍坚持营业的华人老板为喜欢书法的外国小孩送笔墨纸砚和字帖。

一位在照相馆工作的新西兰大叔令孙未印象深刻。“他会讲中文,曾在四川成都的学校当外教教英语。他说此生最热爱的地方就是成都,喜欢川菜,喜欢那里的人们和慢生活。虽然回到新西兰已有好多年,但他天天刷微信,天天惦记着‘回到’成都,请注意他的用词,是‘回到’成都。”孙未说,大叔还筹备一点小生意,打算去成都当个小老板,希望留在当地度完余生。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荣大伟 (Dave Bromwich)也是一位对中国很有感情的新西兰人,甚至自称上辈子是中国人,到中国就有回家的感觉。孙未在新西兰的时候,他刚好在中国,事实上,他每年都会在中国住上几个月。孙未笑称,这的确是个“互换(exchange)”交流项目,“我和他换了地方”。

,孙未(左)与新中友协主席荣大伟在上海合影

文学交流与延展:“新西兰是和中国特别亲的国家”

和孙未同住一栋房子的是一位当地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曾到中国参加过诗歌节,也是奥克兰大学的教授。他的儿子是一位汉学家,经常翻译中国诗歌。教授饶有兴趣地阅读了孙未翻译成英文的作品,经常向她询问关于中国的问题。

“我们在交流中聊得最多、最有意思的就是民俗文化,比如古老的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以及这些故事在小说和戏剧创作中的运用。”对人类学非常感兴趣的孙未曾在云南一带调查少数民族的音乐、传说和民俗,而老教授是研究毛利文化的。

“我有一部翻译成英文的小说名叫《熊的自白书》,结合了很多我采集到的民间传说、古老的宗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当代的职场故事,老教授对这部作品写了很多评点。”老教授的评点中有一句话是:“《熊的自白书》是这样一部小说,其中的精灵古怪令人愉悦,其中的幽默经常令人觉得恐怖,心怀畏惧也许是跟随作者走进这个故事的最明智的选择。”

孙未在新西兰

教授搬走后,孙未与一位当地女作家也有不少交流。“我是写虚构类小说的,她写传记文学非常出色,还得过大奖。我就向她请教关于写传记文学需要做哪些调查,对事实如何把握,非虚构小说较虚构类小说有哪些不同的空间,反之亦然。”

此外,新西兰独特的英语表达和优秀文学作品也令她印象深刻,“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对此多多推荐,包括那位新西兰教授介绍给我的当地小说。”

回看两个月的交流活动,孙未觉得,这段经历对她的帮助非常大,是“非常珍贵的宝藏”,“它补上了这个世界在我视角中曾缺失的一块,让我了解到很多新的生活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特别是关于新西兰华人的移民生活故事,十分难能可贵。我会把库里的素材一点一点写出来。”

新西兰奥克兰风光

在孙未看来,新西兰是一个和中国特别亲的国家,“我在当地遇到很多新西兰人,他们对中国很友好,和中国人很聊得来。在生活上,他们善于精打细算,用上海话讲就是“做人家”,他们也喜欢和中国人做生意。有的新西兰人能说很好的汉语,甚至有不少人梦想到中国来生活。”

作为一位作家,如何助力推进中新相互了解、促进民间友好?孙未觉得,可以开展的交流可能性非常多,正如她所参与的中新作家访问交流项目,此外,互相翻译、推荐优秀作家和文学作品也是很好的方式。“如果有我能做的,我一定努力去做。我非常期待这样美好的未来,也非常期待有机会能再去新西兰和老朋友见面。”

作者:东方网王佳烨

本文图片主要由作家孙未、上海市友协钟玉言提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