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凝聚振兴发展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凝聚振兴发展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时间:2023-05-03 21:15:35

相关推荐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凝聚振兴发展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这是一场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争,更是一场捍卫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正义战争。东北抗联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中华文化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爱国情操、坚贞气节、团结精神和顽强意志是其灵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爱国情操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事变,东北大片河山陷于敌手。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东北民众不甘被奴役,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携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站到了抵抗侵略的最前线。

东北抗日联军《十大要义歌》首句就是“拯救危亡,神圣天职,以身许国,誓死抗日。”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他们以身许国的壮志,为国牺牲的忠诚,激励着东北抗联不屈不挠地战斗,十四年间对侵略者造成了巨大杀伤,成就了可观战果。据日方不完全统计,仅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关东军就战死4200人,伤病17.13万人;1936年至1937年9月,死伤2662人。同时,东北抗联不断出击,袭扰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使其疲于奔命无法自安,极大地动摇了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对日军南下形成了有力牵制。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践行以身许国的誓言,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

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气节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脊梁,即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志气节操。这种对信念坚贞不移的气节,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一次次危境,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对抗日力量进行不断的屠杀、镇压与“讨伐”,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其中师以上领导人100余人,军以上者30余人。周保中曾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优秀忠实的干部不断的牺牲,群众斗争中提拔的、培养的、教育的,赶不上牺牲的多”,但他始终教育战士们:“我们必须时刻准备上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作最后的冲锋肉搏。宁肯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贞操和气节,不能丝毫放弃共产党的主张,不能变更共产党革命的态度。”

抗联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连十几名战士为守卫通往总部及密营的道路,在连长李海峰的带领下,坚守小孤山阵地,与400多日伪军从黎明战至天黑。李海峰双腿被炮火炸断,就让战友抬起自己继续射击。是役共毙伤日伪军100多人,留守作战的12名抗联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小孤山从此改名为“十二烈士山”。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随部西征时,在乌斯浑河边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被日军包围。子弹打光后,她们宁死不屈,在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携手投入冰冷河水,以身殉国,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抱定信念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中华文化历来注重团结,这是民族得以凝聚不散、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和民众所组成的抗日义勇军一度风起云涌,但由于缺乏明确纲领和统一领导,在敌人绞杀下陆续失利瓦解。1933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党组织开始着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义勇军作战。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原本出身不同、信仰各异的爱国军民从此团结在这一共同旗帜下,勠力同心,携手抗日。

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原是反日山林队首领,名号“双龙”,后接受改编,加入抗联,征战沙场,屡立战功,最后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出身绿林的抗日英雄,他牺牲前留驻的村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双龙村”。

除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联军还充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联中有很多朝鲜流亡爱国者和共产党员,他们加入抗联,和中国军民共御外侮。由于日本对苏联的侵略野心,中苏两国人民也站在了一条战线上。东北抗联的战斗,牵制了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在1940年抗联最艰难之时,苏联接纳其入境整训,给予支援。抗联也不断派遣小部队回东北侦察,为苏军提供情报。1945年8月,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动进攻,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反攻,直到日本投降,东北光复。在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战斗中,东北抗日联军以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凝聚力量,团结奋战,直到夺取最终的胜利。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中华文化自古崇尚坚韧意志和自强精神,面对艰难不低头,不放弃;遭遇挫折不灰心,不气馁,才能迎来最终胜利。

东北抗日联军所处的斗争环境之艰,是世界战争史所罕见的。日军不断进行残酷的“讨伐”“围剿”,后来更以“集团部落”的形式割断部队与群众的联系。在长达十四年的斗争中,抗联孤悬敌后,没有支援,后来更完全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东北地处高寒,冬季漫长,抗联长期在山间作战,冬季跋涉于天寒地冻的密林,夏季穿行于丛林沼泽之中。部队经常断绝给养,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以冰雪解渴,甚至饿着肚子与敌人周旋。但艰苦卓绝的环境不曾磨灭战士们的坚韧意志,始终践行着“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信念。

东北抗日联军曾两次组织部队西征,意图与党中央取得联系。面对强大敌人,他们扬长避短展开游击战,同时开辟游击根据地,使之成为与敌人长期周旋的依托。在敌人广修“集团部落”,根据地被大肆破坏之后,抗联就在一些易守难攻的山林建立密营。艰苦而灵活的游击战,是东北抗联自强精神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更是一个有着不屈灵魂的英雄民族。这种灵魂流淌在华夏文明的血脉里,也闪烁在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的战斗精神中。它永载史册,永不磨灭,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将中华民族推向伟大的复兴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

铭记抗联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赵俊清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英勇奋战的光辉历史。东北抗联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长期持久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其英勇斗争振奋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东北抗日武装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帷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实际也是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日本的侵略把中国东北3000万同胞推向战争的苦难深渊。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根本利益,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建立反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从而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

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以义勇军抗日斗争为主。义勇军一度发展到30万余人,攻城破镇,痛击敌寇,形成反日斗争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三个历史阶段。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10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鼎盛时期,共建有11个军,3万余人。其活动范围遍及白山黑水广大地区。

在全国抗战爆发前,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指战员与日伪军进行殊死搏斗,其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扰乱了敌人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七七事变的六年间,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攻袭敌人侵略据点,破坏敌人交通通讯,抗击日本侵略者,消灭了大批日军和伪军,撼动着伪满洲国的反动统治,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在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的斗争融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中。在全国总抗战的鼓舞下,东北抗联指战员主动出击,攻袭敌人军事据点、兵站,摧毁敌人的军事措施,牵制了大批日军使之不能入关南下,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国总抗战。同时,东北抗日联军广泛开展的游击战争,迫使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持东北的占领地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殖民统治始终不得安宁。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光辉战绩受到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高度赞誉。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并先机进驻12个地区的57个军事战略要点。东北抗联在肃清日伪残余、维持社会秩序、建立人民武装、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建立人民政权等方面,建立了特殊功勋。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斗争中,为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准备了有利条件,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东北抗联英勇斗争的基本经验

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能够在冰天雪地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以简陋的武器,独立地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长期持久战斗,其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是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注重党政工作,强调加强党政工作的重要性;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巩固建在连队上的党支部,使之成为领导对敌斗争的核心力量。身为共产党员的抗联干部、战士在对敌战斗中做到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抗联部队军事纪律严明,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与民众密切配合,因而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注意培养、训练、造就斗志坚定、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善于指挥的军事、政治工作干部,使部队始终都有一批具高度觉悟、英勇善战、率先垂范、能带领战士与敌苦斗的优秀指挥员。

二是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总政策,与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联合作战,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东北,1933年贯彻党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贯彻党的《八一宣言》精神,更广泛地团结义勇军、山林队等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组成抗日联军共同对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推动东北抗日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经验为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一些借鉴。

三是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略、战术打击敌人。东北抗联进行的游击战争,由于敌强我弱,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但战术上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避强攻弱,乘隙追击,以求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发展自己。抗联的战术强调站在主动地位,防止被动挨打,要利用敌人的弱点,以小制大,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采取机动灵活伏击、夜袭、突袭、声东击西等战术打击敌人。抗联将领杨靖宇指挥的破袭辑安老岭隧道战斗、赵尚志指挥的通北冰趟子战斗、周保中指挥的攻袭依兰县城战斗都是著名战例。抗联活动时总是强调避免打硬攻坚与强敌正面作战,既要反对冒险攻坚、盲目冲击,又要反对蹲仓主义、畏缩不进。东北抗联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坚持长期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四是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东北抗联指战员在与凶恶的敌人苦斗中,积极开辟游击区,在可攻可守、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先后建立20余处较大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内建有农民委员会、反日会、妇女会、自卫队等群众组织。根据地人民给抗联提供必要的给养、军需,传递情报、支援战争、协同作战。随着日伪统治的不断强化,根据地遭到破坏后,抗联部队利用东北深山老林建立了许多“密营”。这些密营成为抗联干部、战士之家,巩固的后方,战斗的基地。在密营中设有指挥机关、各种办事处,有被服厂、修械所、医院、交通站、宿营地、粮食物品仓库等。这些设施虽很简陋,却有力地支撑了抗联坚持开展长期抗日武装斗争。

五是东北抗联为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与朝鲜、苏联人民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合战线。在抗联斗争后期,苏联为抗联进行野营训练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于提高抗联指战员的政治、军事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北抗联在苏整训期间所进行的小部队侦察工作,为苏军提供了准确的军事、经济等情报,在苏军进军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作者系东北抗联史著名专家,著有《杨靖宇传》《赵尚志传》《李兆麟传》《周保中传》等著作)

黑龙江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刘强敏

黑龙江是中国大地上一方红色沃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长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黑龙江的将士们辗转于白山黑水间,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主要区域之一

19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立,点燃了哈尔滨的革命火种。1931年末,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迁址哈尔滨,到1936年1月撤销,成立中共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南满省委。北满省委一直持续到1942年9月13日,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成立。

黑龙江地区是东北抗战的重要战场。东北抗联11个军3万余人,共有9个半军诞生和战斗在黑龙江地区。涌现出以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夏云杰、陈翰章、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十二烈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联英雄。他们不仅战斗在黑龙江,有的还牺牲在黑龙江。1940年以后,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第三路军部分军队仍坚持战斗在吉东和北满地区(今黑龙江境内)。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协同作战关系后,据不完全统计,抗联教导旅派出的侦察小分队达300人次以上,侦察范围大多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是东北抗战的起始地和终结地。1931年11月4日,日本侵略者4000余人向江桥发起进攻,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率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打响了有组织、具规模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虎头和东宁军事要塞没有得到战败消息的日本侵略者仍负隅顽抗,直至8月末才最终被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消灭。

二、黑龙江文化战线斗争助推武装抗战发展

东北沦陷后,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东北爱国同胞,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冲破敌人的文化统治,通过创办报刊、创办反日文人社团、剧团,创排发表爱国文艺作品,排演反满抗日戏剧,组织鼓励青年人读进步书籍等,同日伪当局开展了艰苦斗争,成为当时爱国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黑龙江后,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哈尔滨市委指示共产党员文学艺术家金剑啸、罗烽、舒群、姜椿芳等,开展文化战线抗日斗争。他们在黑龙江联合白朗、萧军、萧红、达秋、阎述诗等一批爱国进步文学艺术家,形成东北左翼作家群体,构筑起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反满文化阵地。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在哈尔滨创办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后先后更名为《东北红旗》《东北人民革命报》),由省委宣传部干事姜椿芳负责。该报主要向东北人民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报道东北各地抗日斗争情况,号召和鼓舞东北人民进行反满抗日斗争。在姜椿芳、罗烽、金剑啸主持下,秘密出版印刷,完成多期发行工作。

从1933年到1936年,满洲省委派人打入敌伪报社内部开辟第二战场,在敌伪报纸上创办三个副刊和一个报纸画刊。

1933年7月,罗烽、舒群、白朗、萧军、萧红等人在哈尔滨创办“星星剧团”。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首个半公开性质演出团体。它起到团结左翼文化人,扩大宣传阵地,开展进步戏剧活动,进行抗日斗争作用。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疆场上,东北抗联将士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同时,创作了许多反映战斗生活的诗词、歌曲,以此鼓舞军民斗志,坚定抗战到底信念。《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等抗日诗词、歌谣和歌曲就在抗联部队中广为传唱。这些生动鲜明的抗战文化作品在当时助推了黑龙江抗战形势发展,至今仍是资政育人的珍贵教材。

三、黑龙江开辟红色地盘扩展了广阔的抗日游击区

日本侵略者野蛮入侵东北三省后,黑龙江地区成为东北抗联同广大老区人民创建开辟的抗日游击区,是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坚持游击战的主要战场,也是以当时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吉东”地区和“北满”地区为重点形成的“赤色游击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的可靠保障与后方基地。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东满、磐石、宁安、汤原、巴彦和珠河(今尚志)等地发展抗日武装斗争、开辟游击区域的要求,东北各地游击根据地逐步形成并扩大。在吉东地区,由于各级党组织努力,在抗日部队配合下,这里开辟了包括密山、勃利、依兰、方正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绥宁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虎林、饶河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等。在北满地区,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和满洲省委有关指示,把开辟抗日游击区、建立游击根据地作为十分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北满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主要包括哈东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汤原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

为建立反满抗日的可靠依托,1933年底,珠河反日游击队在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加强根据地建设,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内普遍建立起各级农民委员会等地方抗日政府,反日会、妇女会等群众反日组织以及各种地方武装。这些组织在动员组织广大民众支援抗战,做好部队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队则保障民众的生活安定,大力开展战时经济工作,以解决群众的生活和抗日武装的后勤供应;同时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和宣传方面工作,提高军民生活质量,提振军民抗日信心。到1934年底,哈东游击根据地比初期扩大了3倍,游击区范围扩大到珠河、宾县、延寿等10个县。珠河成为抗日武装力量巩固的后方,群众称之为“红地盘”,在北满乃至东北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系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