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0-06-10 00:26:00

相关推荐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俗称“两山论”)等科学论断。从两山论出发,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知,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在新型工业技术引领高质量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超越了传统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要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需要以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变革过往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并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存在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了不毛之地。”纵观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交往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就是人类生存是否可持续的核心命题。

人与自然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存在,社会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尽管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但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凭空创造一切;离开了自然,人类不仅无法证实自身的客观现实性,而且无法从事任何意义的改变或创造活动。因此,面对自然,我们应当心存敬重!

但是,自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本为特征的机器社会化大生产,大量地将人类活动无节制地引入自然,不断从自然中无限制地攫取利润。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资本逻辑的作用成了对立关系,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不复存在。在经历了自然对人类的警告和报复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资本主义形态的工业化文明是否会终结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提出。可以说,因为奉行资本逻辑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进而引发人类生存危机,客观上证明了人与自然同一性是必然且必要的。任何凌驾自然之上,片面强调人之于自然的主体性价值彰显,都将被自然所抛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而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问题,是不是就能克服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矛盾呢?在事实性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与自然的对象性行为关系,最终决定人类对自然采取怎样的行为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既实现美好生活又平衡好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借用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命运与共,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率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以“河长制”“湖长制”为制度抓手,首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后,我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政策导向,制定了切合各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通过对环保政策落实、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一项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将人与自然同一性问题化解为具体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有效平衡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追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西方环保主义者的行为主张。后者,只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置于对自然环境保护之下,客观上阻碍了人类的正常发展。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在现实性上是动态的平衡关系,内在要求人类秉持绿色、开放、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能够兼顾人类自身发展所需与自然客观供给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进而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亦如,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政策实施的基本方针,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通过适时培育生态文化这一支撑,切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力于新型工业化的全国整体布局,以推动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为重要抓手,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了绿色经济在中国经济基本格局所占比例,催生了以绿色产业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

在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上,地方政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在制度上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举措,还在文化上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制度和文化观念力量同向发力,催生人们对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引领百姓的低碳生活新时尚。上海率先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行动上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寻常百姓生活。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由此可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构筑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总之,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关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社会中的任何制度形态,都无法回避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必须有效回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关切。而如何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哲学思想研究”(18CKS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