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

时间:2020-09-26 21:06:43

相关推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

岳雪侠

12月04日14:11来源: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梳理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可以看出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出发点是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鲜明特征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落实的保障是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贯彻的重要途径是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倡导的这些基层党建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基层工作建设,迎接新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历史之鉴。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的基层工作实践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夯实党的基层工作,为新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成为每个党员干部思考的问题之一。学习研究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基层工作政策的理解,提高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基层工作的自觉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根源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看出,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党的基层建设不是哪个理论家发明或发现的,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在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党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直接领导党支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还亲自担任支部书记。《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也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列宁认为,不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并把党的支部直接设置在工厂、矿山等基本生产单位,从而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列经典作家的基层党建思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视基层建设的党。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案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对二大通过的党的性质的规定,不仅完全拥护,还积极创新党的基层支部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从那时起我们党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还确立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制度。

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党员成分混杂,“‘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的情况,毛泽东感觉到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案,强调在党内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以克服红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的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为达此目的,就要巩固党的组织”,“依靠全党的努力,依靠全体党员、党的干部、党的各地各级组织实行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 。这些一脉相承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根源。

二、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出发点

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是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要求党的基层工作以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为出发点,这个思想建立的基础在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透彻了解。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对农民的疾苦最了解,知道农民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深入调查研究后,毛泽东曾经这样精辟地总结:谁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谁就得到了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毛泽东不仅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共闽西一大后,毛泽东来到上杭县的苏家坡和大洋坝等地,亲自指导闽西的土地革命。闽西的广大区域内,呈现了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这极大地促进了闽西革命形势的发展。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解决了党的基层的基础问题。

毛泽东深知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是解决战争兵民问题的关键。反围剿作战时期,针对“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 的现象,毛泽东指出,“盐很贵,有时买不到,谷子秋冬便宜,春夏又贵的厉害。这些情形,立即影响到工农的生活,使工农生活不能改良”,势必影响到工农红军的扩大。“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因此,毛泽东要求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中,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还强调工作人员——“尤其是乡和市这一级的同志” ,要注意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 。我们争取了经济建设这个条件,满足了群众的切实要求,革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属于我们的。

毛泽东为群众谋利益的事迹,至今谈起仍让人感受至深。抗战时期为满足前线需要,延安地区政府催要公粮的任务增重,民众生活压力陡增。一次雷雨过后,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遭雷击身亡,同一天,当地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另一位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用铁犁耕地时,不幸被雷电击毙,伍兰花借机大骂“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面对骂声,毛泽东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还把伍兰花请到家中,以礼相待、细心问询,发现“确实公粮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毛泽东下决心与陕甘宁边区政府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工作。其中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克服了军队生活资料的匮乏,还减轻了边区人民赋税的负担。伍兰花后来见人就说的那句——“咱们毛主席,雷打他也打不死”,成为毛泽东与边区政府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

党的基层工作围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明确指出,“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 。这里的政治路线指的就是党的中心工作,而党的基层是我们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的基础。毛泽东对此有一系列经典论述: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一个要紧的条件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也就是说,一个“很好的党”是建立红色政权的关键,而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 为此,毛泽东初步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主张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

——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党员数量,进行所谓的发展党员的突击运动,因而出现了党的成分复杂、组织涣散、支部不强的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如不加以整顿,就不能担负起实现党的任务的重任。所以巩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于是,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党的发展一般的应当停止,而以整理紧缩严密和巩固党的组织工作为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必须详细审查党员成分,清刷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敌探奸细。” 随着抗日根据地巩固党的工作的展开,党的组织得到了纯洁,党员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这些都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促进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我军战略反攻的胜利,1947年7月,中央做出了结合土改进行整党的重大决策,而这次整党的重点是在基层。毛泽东明确指出,“全党必须明白,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这次整党,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右倾思想,纠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改革工作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四、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落实的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党的中心工作的实现有赖于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因此,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韶山农民运动过程中,就开始组织秘密农协,注重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并以这些骨干为基础,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组织了湖南省农民运动的核心。国共合作后,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亲自给学生讲课。他注重培养既懂革命理论又能进行实际斗争的干部,要求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他提出,“搞革命就是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就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刀把子不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就会出乱子”的思想。 培训毕业后,第六届农讲所所有学员,大部分回到原籍,投入农民运动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大革命的进程。中央苏区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苏区相继创办了党校、红军学校、苏维埃学校和其它干部学校。这些学校的成功举办,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的工农干部,为武装割据斗争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谈到党的“干部问题”时指出,我们党已经是一个大政党,有许多好的领袖和干部,但是和打倒民族的敌人相比较力量还不够。尤其在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日军已占领华北大部和上海,进而逼近南京。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到主要地位。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已是党的主要战略任务。此时党员人数才共计4万多人,许多地区党的组织遭到破坏,甚至没有党的组织。因此,要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扩大党的队伍,壮大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随后党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也指出,“敌后方—应大量的发展党、创立党、速度要快、量要多” 。随后,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得以迅速壮大,抗日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实践表明,没有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大发展,要完成建立根据地和坚持艰苦地游击战争,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1939年9月,杨尚昆在晋冀豫边区代表大会上说:“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全区党,就没有今天的根据地。”

五、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贯彻的重要途径

怎样实现基层党建思想的要求,特别是为群众谋取切实地利益,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在毛泽东看来,最重要的途径是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毛泽东认为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培养造就党的干部的最有效的途径。这是他基层党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他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把“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作为改造世界的斗争任务之一。至于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毛泽东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离开社会调查“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 。从上述看出,毛泽东把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作为一名干部是否合格来看待的。毛泽东本人曾经做过许多的实际调查研究,如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上杭才溪乡调查等。在评价这些调查研究时,毛泽东是这么说的,“我自己认识农村,就是经过好几年的工夫的” ,“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 。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和评述来看,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本身内嵌着人的认识发展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党员干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因此,毛泽东说的那句——“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可以理解为“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培养真正好的领导”。

只有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在为群众谋取利益时,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这是毛泽东始终倡导工作人员要向下作调查的原因。针对许多工作人员不会解决问题的现象,毛泽东曾经要求:“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大小也能解决问题” 。他坚决反对“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 的错误思想,要求全党同志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事实上,毛泽东是我们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先驱。早在1925年初,他在开展农运的同时,就艰苦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写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笔记,为后来我们党制定贫雇农、中农、富农等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第一手材料。毛泽东要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同时,还强调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他指出“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并告戒全党,“群众是真正地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这些论述,对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为我们党布尔什维克化的巩固,为取得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今天,重温毛泽东当年的基层党建思想,也能为我们迎接党的建设新的挑战,全面推进新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提供历史之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